公元549年

公元549年

公元549年是農曆己巳年,中國農曆蛇年;南朝梁太清三年;高昌永平元年;東魏武定七年;西魏大統十五年;蕭正德正平二年;新羅建元十四年。

大事記

(圖)蕭衍蕭衍

549年,查士丁尼一世應科爾奇斯人的邀請,派大軍進攻庇特拉要塞。

公元549年,大將侯景率領十萬叛軍攻破了南梁首都建康牗今南京牘,並將梁武帝軟禁在台城。幾十天后,這位曾叱吒一時、統治王朝達48年之久的皇帝竟被活活餓死。

梁武帝大清三年(公元549年),顏之推19歲,被任命為湘東王國右常侍,加鎮西墨曹參軍,開始了仕途生涯。

出生

釋吉藏(公元549-623年),三論宗的創始人,著名的義學高僧。

逝世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生於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卒於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原籍蘭陵郡蘭陵縣(今山東棗莊市嶧城鎮東)。

蕭方等(528年-549年),字實相,梁元帝蕭繹長子,母為正妃徐昭佩。

徐昭佩(?-549年),梁元帝蕭繹的正妻,祖父是徐嗣之,父親徐緄。

歷史紀事

正月,梁援軍與叛軍激戰,韋粲敗死;柳仲禮先破侯景,繼而身受重傷,兩軍各退。朱異死(四八三至五四九)。異字彥和,吳郡錢塘人,居權要三十餘年。梁援軍漸集,而諸將互相猜忌,又縱兵掠民,終無成功。三月,台城陷落,被圍凡四個半月。閉城時,男女十餘萬被圍既久,死者什八九。城外援軍都有受詔命散去。侯景廢蕭正德為侍中、大司馬。五月,梁武帝蕭衍死(四六四至五四九)。衍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博學能文,騎射、樂律、書法、圍棋都極精妙。著作今存《梁武帝御製集》輯本。太子綱即位,是為簡文帝侯景免在南方做奴婢的北人,並多加擢用。建康缺糧,貴戚豪族都自出採集,死者無算。六月,梁汀東王繹在江陵起兵討侯景。侯景殺蕭正德。叛軍進攻東方各郡。十二月,陷會稽,盡有三吳。東魏自台城被圍時起,陸續進占壽陽等地,至是盡取淮南。梁始興(沼今廣東韶關)太守陳霸行起兵討侯景。是年,東魏軍繼續圍攻西魏穎川。四月,東魏慕容紹宗戰死。高澄親赴戰地。六月,陷穎川,守將王思政力盡被俘。八月,高澄被膳奴所殺,弟高洋代之。西魏命太和年間改漢姓的鮮卑人恢復舊姓。是年,梁人羊車兒獻計,作紙鴟(風箏)飛空出圍城告急。風箏始見確切的記載。

雜譚逸事

太子風箏求援軍
太清三年(五四九)正月十三日,太子遷居永福省。高州刺史李遷仕、天門太守樊文皎率援軍萬餘人至城下。城內與援軍信息久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鳶(即風箏),系以長繩,寫敕於內,順風縱之,題寫“得鳶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親自出殿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以為妖術,射落之。援軍召募能入城傳訊者,鄱陽王世子嗣左右李朗請先受鞭笞,詐為得罪,投降賊軍。因得以入城,城中方知援兵四集,舉城鼓譟歡騰。帝以李朗為直閣將軍,賜金遣之。朗沿鐘山之後,夜行晝伏,兩日始到達。

梁諸援軍不和
太清三年(五四九)正月二十七日,鄱陽王世子嗣,永安侯確、莊鐵、羊鴉仁柳敬禮、李遷仕、樊文皎等將領率兵渡秦淮、攻東府前柵,焚之;侯景退。眾軍營扎於青溪東,遷仕、文皎率銳卒五千獨進,深入敵壘,所向披靡。至菰守橋東,景將宋子仙伏兵出擊,文皎戰死,遷仕遁歸。柳仲禮神情傲慢,凌蔑諸將,邵陵王綸每日執鞭至仲禮營門,亦多時不見,由是綸與臨城公大連均甚恨仲禮;大連又與永安侯確有隙,諸軍互相猜忌,士無戰心。援軍初至,建康士民扶老攜幼以迎之,將過淮,即縱兵掠奪,由是百姓失望,賊中有擬回響官軍者,聞之,亦止。

侯景詐與梁求和
太清三年(五四九),梁臨賀王記寶,吳郡顧野王起兵討侯景。二月初三日,引兵至。初,侯景圍建康,台城關閉,公卿士兵糧食俱不繼,侯景軍士亦飢餓,出抄掠亦無所獲;東城有米,可支持一年,援軍切斷其路。又聞荊州兵將至,景甚憂慮。王偉道;“今台城不可馬上攻下,援兵日多,我軍缺食,不如詐求和以緩解目前之勢。東城之米,可支持一年,運入石頭,援軍必不能動,然後令士馬休整,修繕兵械,伺其懈怠而擊之,一舉可取也。”景從之,遣其將任約、於子悅至城下,拜表求和。太子以城中窮困,稟帝,請許和。帝怒道:“和不如死!”太子固請,帝言道:“汝自謀之,勿令千載貽笑。”乃許景和。景乞割江右四州之地(南豫、西豫、合州、光州),並求宣城王大器(太子嫡長子,即皇太孫)出送,然後渡江。帝乃以大器之弟石城公大款為侍中,出質於景。又敕各援軍不再前進,下詔以景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諸軍事,豫州牧、河南王如故。既盟,而景長圍不撤,專修鎧仗,託詞無船,不得即發,又雲恐南軍躡蹤,遣石城公回台城,求宣城王出送,所求甚多,毫無去意。太子知其詐,猶連絡不絕。

梁湘東王肖繹肖賁
太清三年(五四九),湘東王繹屯軍於郢州之武城(今湖北黃陂東南),湘州刺史河東王譽,屯軍於青草湖,信州刺史桂陽王慥屯軍於西峽口,託詞等待四方援軍,滯留不進。中記寶參軍肖賁(肖子良孫)乃骨鯁之士,以繹不赴援,不滿其所行,曾與繹博,食棋子未下,諷綸道:“殿下都無下意。”繹深恨賁,及得上敕,繹便欲回師,賁道:“景以人臣舉兵向闕,今若放兵,未及渡江,童子亦能斬之。大王以十萬之眾,未見賊而退,奈何!”繹不悅,不久,藉機殺賁。

侯景攻入建康
太清三年(五四九),侯景利用詐求和之機,將東府之米悉數運入石頭,王偉聞荊州湘東王繹師已退去,援軍雖多,無統一督率之令,乃勸景背盟攻城,說:“王以人臣舉兵,圍困宮闕,逼辱妃、主,殘穢宗廟,擢王之發,不足數罪。今日至此,欲何所容身乎!背盟而取勝,自古多矣。”臨賀王正德亦謂景道:“大功垂成,豈可輕易棄之!”景遂上啟,陳列武帝十條過失;帝覽啟,又慚又怒。三月初一日,立壇於太極殿前,告天地,以景違盟誓,舉烽火,全城鼓譟。初,關閉台城之時,男女十餘萬,穿甲者二萬餘人;被圍日久,死者十之八九,登城者不足四千人,大抵皆羸弱之卒。眾心皆望援軍。柳仲禮邵陵王綸均陳兵不敢救。帝問計於柳津(仲禮之父),對道:“陛下子有邵陵,臣有子仲禮,不忠不孝,何由平賊!”邵陵世子堅屯太陽門,終日賭博飲酒,不體恤軍士,其書佐董勛、熊曇朗恨之。三月十二日,夜將明,勛、曇朗於城西北樓引景軍登城,永安侯確(肖綸子)力戰,不能卻敵,乃入啟帝云:“城已陷。”帝安臥不動,問:“猶可一戰乎?”確道:“不可。”帝嘆道:“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侯景初謁梁武帝
梁太清三年(五四九)三月,台城即破,景遣王偉入文德殿進謁,武帝命開門,引偉入,偉拜呈景啟,稱:“為奸佞所蔽,領兵入朝,驚動聖駕,今詣闕待罪。”帝問:“景何在?可召來。”景入見於太極東堂,以兵士五百人自衛。景跪拜於階下,典儀引近三公榻,帝神色不變,問道:“卿在軍中日久,豈非過於辛勞!”景不敢仰視,汗流滿面。又問道:“卿何州人,而敢至此,妻子猶在北邪!”景皆不能對。任約從旁代對道:“臣景妻子皆為高氏所屠,唯以一身歸陛下。”帝又問:“初渡江有幾人?”景道:“千人。”圍台城幾人?”對道:“十萬。”“今有幾人?”道:“率土之內,莫非已有。”帝俯首不語。景又至永福省見太子,太子亦無懼容。侍衛皆驚散,只有中庶子徐摛,通事舍人披殷不害侍側。摛謂景道:“侯王當以禮見,何得如此!”景乃拜。太子與景言,景又不能對。景退,謂其親貴廂公王僧貴道:“吾常跨鞍對陣,矢刃交加,而意氣安詳,毫無懼心;今見肖公,使人震懾,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可再見之。”於是將兩宮侍衛全部撤去,縱兵掠奪乘輿、服飾、宮人殆盡。捕朝士、王侯送永福省,使王偉守武德殿,於子悅屯兵於太極東堂。矯詔大赦,自加大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梁武帝卒
太清三年(五四九),梁帝雖外為侯景所制,而內心甚不平。景欲以宋子仙為司空,帝道:“調和陰陽,安用此物!”景又請以其黨徒二人為便殿主帥,帝不許。景不能強,心甚懼帝。太子入,泣諫,帝道:“誰令汝來!若社稷有靈,自當克復;如其不然,流涕何為!”景使其軍士入值省中,有人驅驢馬,帶弓刀,出入宮庭,帝怪而問之,直閣將軍周石珍對道:“侯丞相甲士。”帝大怒,叱責石珍道:“是侯景,何謂丞相!”左右皆懼。此後帝所求多不遂心,飲膳亦受節制,乃憂憤成疾。五月初二日,帝臥淨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道:“荷!”“荷!”遂卒,年八十六。景秘不發喪,遷殯於昭陽殿。二十七日,始發武帝喪,升梓宮於太極殿。是日,太子綱即皇帝位,是為簡文帝。

東魏陷西魏長社
武定七年(五四九),東魏高岳等攻魏潁川(今河南許昌),不克。大將軍高澄增兵助之,已逾一年仍未攻下。四月,劉豐生獻策,築堰阻洧水(今河南雙洎河)以灌城,城多頹陷,高岳將士分別輪番進攻。西魏王思政身當矢石,與八千士卒同勞苦,城中泉水湧出,懸釜為炊。太師宇文泰遣大將軍趙貴督東南諸州兵救之,自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以北,皆成澤國,兵至穰城(今河南鄧縣),不得前進。東魏使善射者乘大艦臨城射之,城將被攻陷,慕容紹宗與劉豐生登艦臨堰視之。俄頃,暴風至,遠近晦暗,纜斷,艦徑向城飄去,城上人以長鉤牽艦,弓弩亂射,紹宗赴水溺死,豐生游上岸,奔土山,城上人射殺之。五月,東魏高岳失慕容紹宗、豐生等,士氣沮喪,不敢復逼長社城。陳元康言于澄道:“王自輔政以來,未立殊功,今潁川將被攻陷,願王勿棄。”澄從之。二十四日,自率步騎十萬攻長社,親臨築堰,堰三次決口,澄怒,推負土者及土壤並塞之。六月,長社城中無鹽,人皆病手足不能屈伸,周身浮腫,死者十有八九。起西北大風,吹水入城,城壞。大將軍高澄令城中道:“有能生捉王思政大將軍者封侯;若大將軍身有損傷,親近左右皆斬。”王思政率眾占據土山,告其眾將道:“吾力屈計窮,難當以死謝國!”因而仰天大哭,向西再拜,欲自刎,都督駱訓道:“公常誡訓等:‘汝持我頭出降,非但得富貴,亦保全一城人。’今高相既有此令,公獨不憐士卒之死乎!”眾皆牽臂,不得自裁。澄遣趙彥深登土山贈以白羽扇,執手申述來意,牽思政手下山。澄不令拜,延坐以禮待之。思政初入潁川,有將士八千人,至城陷,才三千人,卒無叛者。澄將其將卒全配至遠方,改潁川為鄭州,禮待思政甚厚。西閣祭酒盧潛道:“思政不能死節,何足重之!”澄謂左右道:“我有盧潛,今更得一王思政。”按:東、西魏長社之戰,歷時一年零二月,東魏獲勝,則損失亦極重。

侯景縊殺臨賀王正德
太清三年(五四九),臨賀王正德怨侯景出賣自己,密書召鄱陽王范,令其率兵入;景搜得其書,六月二十九日,縊殺正德。

侯景殺梁永安侯確
太清三年(五四九),景以儀同三司郭元建為尚書僕射、北道行台、總江北諸軍事、鎮守新秦,封元羅等諸元十餘人皆為王。景愛永安侯確之勇,常令隨侍左右。邵陵王綸潛遣人呼確(確乃綸子),確道:“景輕佻,僅一夫之力耳,我欲親手殺之,只未得其便,卿還報家王,勿以確為念。”景與確游鐘山,彎弓射鳥,正欲射景,弦斷,箭不發,景發覺而殺確。

陳霸先討元景仲
太清三年(五四九),西江都護陳霸先欲興兵討侯景,景使人誘降廣州刺史元景仲(父法僧),許奉為主,景仲因而附景,陰圖霸先。霸先知之,與成州刺史王懷明等集兵南海(今廣州市),馳檄以討景仲,道:“元景仲與賊勾結,朝廷遣曲陽侯肖勃為刺史,軍已屯朝亭(今廣州市東北三十里)。”景仲部眾聞之,皆棄景仲而散。秋七月初一日,景仲自縊。霸先迎定州刺史肖勃鎮守廣州。

梁諸王內訌
初,台城被圍,宗室諸王即以赴援為名,分集江右及南北,延兵不進,互探虛實。太清三年(五四九)三月,台城淪陷後,諸王遂各回所在州郡,礪兵秣馬,準備內訌。湘東王肖繹(武帝七時為荊州刺史,駐守江陵,勢力最強。湘州刺史河東王肖譽是故太子統次子,駐長沙,驍勇有膽略;雍州刺史岳陽王肖詧是故太子統三子,譽之弟,駐襄樊,聰明好交遊,二人以父死子不能繼,心常不滿足。繹知兄綱(簡文帝)雖即位,但為侯景所脅,遲早難免被弒,故懷繼位之心,日以殺詧、譽為事。太清三年(五四九)六月,繹遣長子方等(徐妃所生)率軍代譽,進兵麻溪,為譽所敗,投水溺死。七月,繹再派信州刺史鮑泉進擊,不久,又令大將王僧辨增援。大寶元年(五五零)四月,克長沙,殺譽。譽弟詧為救譽,由磨陽攻江陵,失敗,怒而以襄陽附西魏,遂為西魏附庸。繹尚有兄綸(武帝六子)封邵陵王,駐郢州,曾被推為討伐侯景之盟主。有弟紀(武帝八子)封武陵王,官益州刺史已十四年,駐成都,兵強馬壯。繹既滅譽,太寶元年(五五零)八月,即遣王僧辨、鮑泉率水軍萬人,進逼郢州,綸潰敗,率數人奔漢東。時西魏大將楊忠略地漢東,繹向西魏稱臣,請代滅綸。大寶二年(五五一)二月,楊忠擒殺肖綸,投屍江岸。肖紀見兄弟俱死,欺繹為文士,不能成大事,乃於簡文帝被弒後,大寶三年(五五二)四月,先在成都稱帝,改元天正。繹亦於同年十一月稱帝(即梁元帝),改元承聖。同年十二月,紀以討侯景為名,出益州東下。繹急請西魏助滅紀,承聖二年(五五三)三月,西魏攻益州,不久克成都,七月,紀出峽口,兵敗被殺。環繞肖繹、綸、紀、譽、詧之爭,肖氏宗室諸庶子孫及文武大臣莫不捲入,歷時四、五年,以至於梁朝徹底覆滅。

東魏高洋行韜晦計
武定七年(五四九)八月,東魏勃海王澄以其弟太原公洋居次,心常忌之。洋深自匿晦,有言不出口,常自貶退,與澄言,無不順從。澄輕視洋,常道:“此人亦得富貴,相書有何可解!”洋為其夫人趙郡李氏營制服飾玩物,澄常奪取之;夫人有時惱怒未與,洋笑道:“此物猶可求得,兄需何必吝惜!”澄有時羞愧不取,洋即授之,亦不謙讓。每退朝還府,常閉閣靜坐,雖對妻子,能竟日不語。有時袒背赤足,奔跑跳躍,夫人問其故,洋道:“為爾作戲。”實則欲練能耐勞。

高澄遇刺死,弟洋繼其職
武定七年(五四九)八月,高澄獲梁徐州刺史蘭欽子京,以為營膳者,蘭欽請贖之,不許;京屢自求,澄杖之,道:“再訴,當殺汝!”京與其黨六人遂謀作亂。初八日,澄與散騎常侍陳元康、吏部尚書侍中楊愔、黃門侍郎崔季舒等屏退左右,謀受魏禪,部署百官。蘭京進食,澄拒之。謂諸人道:“昨夜夢此奴砍我,當即殺之。”京聞之,置刀於盤下,冒言進食,澄怒道:“我未索食,何為來!”京道:“來殺汝!”澄從床上跳下,傷足,入床下,京去床,殺之。時變起倉猝,內外震駭。太原公洋在城東雙堂,聞訊,神色泰然,指揮軍士入討賊,斬京碎屍。徐出,道:“奴反,大將軍負傷,無大痛也。”百官莫不驚異。洋秘不發喪。諸勛貴以重兵皆在并州,勸洋早赴晉陽,洋從之。夜,召大將軍督護唐邕,使部分將士,鎮遏四方。初十日,高澄死訊已外露,孝靜帝暗中謂左右道:“大將軍既死,威權當復歸帝室。”十一日,洋入謁帝於昭陽殿,帶甲士八千人,登階者二百餘人,皆挽袖扣刃,若對嚴敵。洋令典儀司傳奏道:“臣有家事,須赴晉陽。”再拜而出。東魏帝失色,目送之道:“此人又似不相容,朕不知死在何日!”晉陽舊臣、宿將素來輕視洋;及至大會文武,神采飛揚,言辭敏洽,眾皆大驚。澄政令有不宜者,洋皆改之。

侯景收拘百濟使者
太清三年(五四九)十一月,百濟遣使入貢於梁,見建康城關荒涼、頹毀,異於往昔,哭於端門;侯景怒,收拘於莊嚴寺,不使出外。

梁陳霸先將討侯景
太清三年(五四九)十二月,始興(今廣東韶關)太守陳霸先交結郡中豪傑欲討侯景,郡人侯安都、張偲等各率眾千餘人投霸先。霸先遣主帥杜僧明率二千人屯於大庾嶺上,廣州刺史肖勃遣人制止之,謂:“侯景驍勇,前者援軍十萬,猶不能勝,君區區之眾,將何所用!今聞嶺北王侯又皆干戈相見,以君疏外之人,豈可暗投!“霸先復書道:“仆荷國恩,前聞侯景渡江,即欲赴援,遭逢元景仲阻我中道。今建康覆沒,君辱臣死,誰敢惜命!”乃遣使者抄小路詣江陵,受湘東王繹節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