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69年

公元前469年,屬公元前5世紀。

大記事

周元王七年(公元前469年),魯、越、宋聯軍護送衛侯回國,於外州(今河南滑縣東、濮陽西南)擊敗衛國諸大夫軍隊
(圖)周朝周朝
的作戰。衛國是中原諸侯小國,建都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周元王六年,衛侯輒打擊諸大夫,威脅要砍褚師比的足,又奪取公孫彌牟的封邑,剝奪司寇亥的權力,衛侯還殘酷剝削壓迫工匠。於是褚師比、公孫彌牟等聯合工匠暴動,發動叛亂,趕走了衛侯輒。衛侯輒出居城鈕(今河南滑縣東),將徒兵化整為零,以大夫祝史揮為內應,企圖襲擾濮陽。公孫彌牟有所覺察,遂將祝史揮遣送出城。衛侯輒得知各國諸侯正在越國聚會,便派祝史揮前往越國請求救兵。七年夏五月,魯大夫叔孫舒、越大夫皋如、舌庸及宋大夫氏筏,率魯、越、宋三國聯軍,進攻衛都濮陽。聯軍攻至外州,大肆搶掠。衛國諸大夫出軍抵抗,大敗。衛侯輒又發掘褚師比父親褚師定子的墓,焚燒棺材。公孫彌牟則派王孫齊暗地去見越將皋如,以重金收買越人。越人在送衛侯輒還都濮陽時,皋如不派越軍護送。衛國諸大夫大開城門迎接衛侯輒,但部署軍隊嚴加戒備,衛侯輒不敢入城。聯軍退走,衛侯輒返回城鈕,衛國另立悼公為國君,將城鈕給越。衛侯輒不甘心失敗,又向齊、鄭兩國求救。齊鄭聯軍曾一度攻入衛境,但不久即撤軍回國,衛公輒終於死在越國。 此戰,衛國大夫公孫彌牟用重金收買越人,分化聯軍,致使聯軍最終退兵。聯軍雖然獲勝,卻並沒有使衛侯輒回國重掌政權。

出生

蘇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是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
(圖)蘇格拉底蘇格拉底
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生於雅典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與他的學生之一是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希臘三賢”。 出生於伯里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死於雅典的敗落時期。(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的三十人僭主集團倒台後的時期)。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名雕刻師,母親為助產士。蘇格拉底是一位個性鮮明,被人褒貶不一而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論和思想多見於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蘇格拉底最後因觸犯了當時權貴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蝕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飲毒堇汁而死。 他長期靠教育為業,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獨特,常常用啟發、辯論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哲學路線的創始者。蘇格拉底重視倫理學,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學的創始人,他強調道德是由理性指導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識”,認為善出於知,惡出於無知。 在歐洲哲學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義的目的論,認為一切都是神所創造與安排的,體現了神的智慧與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無知”的命題,認為只有放棄對自然界的求索(因為那時神的領域),承認自己無知的人才是聰明人。最有知識的是神,知識最終從神而來,真正的知是服從神。 在邏輯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提出歸納論證,從具體實事中找出確定的論點,並注意一般定義的方法,對概念作出精確的說明。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認為是非有標準。傳說蘇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個潑婦。

逝世

周元王,名姬仁(公元前?~前469年)。周敬王子。敬王死後繼位。在位7年,病死。葬處不明。周元王姬仁繼位的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不過也有學者把三家分晉做為戰國的開端。姬仁在位期間,越王勾踐於攻滅吳國後,統帥大軍乘勝北渡淮河,在徐(今山東省滕縣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後,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 姬仁死後的廟號為元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