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5年

公元前455年

公元前445年,周貞定王二十四年。秦厲共公三十二年。這一年,發生了許多大事。

大事記

(圖)公元前455年公元前455年--智伯

公族內亂 晉在春秋前期發生了幾十年的公族內亂,晉國君主的辦法是:不給公族子弟封地和官職,確實消除了公族內部對君位的威脅。可是,這樣一來,政權就漸漸落到卿大夫手中了。春秋中期以後,晉國已經是“政出家門”,由卿大夫主宰一切,國君成了傀儡,甚至被任意殺死或廢掉。“家門”主要是指智氏、趙氏、韓氏、魏氏、范氏、中行氏。趙襄子執政時趕走了范氏、中行氏,形成了四卿執政的局面。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公元前453年,智家的大夫智伯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存心不良,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願得罪智伯,也把土地、戶口讓了。智伯又向趙襄子要土地,趙襄子可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送人。”智伯於是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圖)公元前455年公元前455年

公元前455年,智伯自己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寧可戰死,也不肯投降。

智瑤滅仇猶國 公元前455年,智瑤帥軍滅仇猶國(仇猶國在今山西省陽泉地區盂縣)。晉國智瑤聯合魏駒、韓虎,攻擊趙氏,圍攻趙氏根據地晉陽。

分土地和財產 公元前455年(周貞定王14年),晉出公在位時,智氏聯合趙氏魏氏、韓氏,滅了范氏和中行氏,分了他們的土地和財產。至此,晉國便由六卿專政,變為四家掌權。這四家就是智、趙、韓、魏,其中以智家勢力最大最強,獨智姓稱伯,居四大公卿之首。智、韓、魏三家圍攻趙氏,趙襄子固守晉陽,最終說服韓魏倒戈,三家消滅智氏。

晉陽之戰 是春秋、戰國之際,晉國內部四個強卿大族智、趙、韓、魏之間為爭奪統治權益,兼併對手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役歷時兩年左右,以趙、韓、魏三家聯合攜手,共同攻滅智伯氏,瓜分其領地而告終。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因為在這場戰爭後,逐漸形成了“三家分晉”的歷史新局面,史家多將此視為揭開戰國歷史
帷幕的重要標誌。

趙襄子不屈服的態度大大惹怒了智伯。他乃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大舉發兵攻趙,並脅迫韓、魏兩氏出兵協同作戰。趙襄子見三家聯軍前來進攻,自度寡不敵眾,便採納謀臣張孟談的建議,選擇民心向趙,並預有準備的晉陽城(今山西太原西南)進行固守。

-(圖)公元前455年公元前455年--歐里庇得斯像

歐里庇得斯參加悲劇競賽 歐里庇得斯(前480一前406)出身於雅典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在典雅學習過哲學、藝術修辭學。他和普羅塔哥拉等哲學家過從甚密,他自己也頗有哲學家的素質,所以當時人們稱他為“舞台哲學家”。

公元前455年,他首次參加悲劇競賽。10年之後,他才獲得桂冠獎。歐里庇得斯公元前408年移居馬其頓,在馬其頓宮中為客,後在馬其頓去世。歐里庇得斯的悲劇流傳下來的有《阿爾克提斯》、《美狄亞》、《特洛亞婦女》、《伊菲格涅亞在奧利斯》、《安德洛瑪克》等17部。

歐里庇得斯生活在雅典城邦開始走向衰落的時代。他的作品大多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年代產生的。最初他認為雅典是民主、正義的捍衛者,在《赫拉克勒斯的子女》、《求助者》中描述雅典人保護弱者、對抗專制城邦。後來對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戰爭進行譴責,雅典也不再是正義的代表。《特洛伊婦女》描寫勝利的希臘遠征者給特洛伊婦女、兒童帶來的苦難,影射雅典先前攻打米洛斯島的暴行。歐里庇得斯對神話進行批判,把傳統神話中’的許多神描寫成為邪惡的形象。他認為神就在人的心中,而不在傳統神話所說的外在世界。歐里庇得斯的一些悲劇寫了普通人,劇中出現不少喜劇成份,有圓滿結局,表現世俗主題。

(圖)公元前455年希羅多德金描繪字塔

希羅多德金描繪字塔 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於公元前455年第一次這樣描繪了大金字塔:那時每塊石塊之間密合得真是天衣無縫,連一片草葉都難以嵌入。傳說這是法老胡夫的墓冢,窖藏著無數金銀財寶。古代的嚮導聲稱,法老的屍體埋在塔內一座四周為水環繞的島上。人們悄悄傳播說,塔哪深處堆滿了光彩奪目的奇珍異寶以及能夠彎曲而不會生鏽的奇異金屬。可惜在希羅多德時代,通往金字塔北面的“秘密”入口尚未被人發現,誰也沒有進入過塔內。

金字塔群中最大的一座,世界七大奇蹟中唯一保存完好的是胡夫大金字塔。它高踞于吉薩高原,俯瞰著另外兩座略為低矮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胡夫大金字塔共用230萬塊(每塊約重2噸半)砌成。大金字塔高481英尺,塔底占地13平方英畝,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人類創造的最大的建築物之一。

襄垣 地名因公元前455年趙襄子築城於此故名。西漢置縣,歷代未改。襄垣夏屬冀州,商初屬上黨國,後併入黎國。西周復屬上黨國。春秋時期,周桓王二十一年(前699)地屬魯大夫黨氏食邑,後被赤狄所奪,地歸潞子嬰兒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晉景公滅赤狄,地歸晉公族食邑。周敬王十二年(前508)行政區調整後,地屬乾陽。戰國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歸晉侯趙襄子領地。襄子築城於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毅垣。周安王姬驕二十六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韓首置上黨郡,郡治襄垣城。 襄垣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之北。

襄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人文景觀,古有八景:寶峰晴雪、獅山晚照、涼樓盛觀、漳江春渡、市橋懷故、韓山獨秀、仙堂舊隱、甘泉嗽玉。歷史人物主要有,西漢傑出的政治家張良;東晉著名高僧、旅行家、翻譯家法顯;明洪武年間監察御史連楹;明嘉靖年間禮部和吏部尚書劉龍等。 襄垣在方足布中屬於普品。分為一般和傳形。一般背部有計值。傳形較少。

出生

(圖)公元前455年李悝

李悝(前455-前395) 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法學家,也作李克。有的古書中還將李克寫成“里克”,或訛作“李兌”、“季充”。李悝為魏文侯到武侯時人,曾受業於子夏弟子曾申門下,作過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經常和秦人交鋒作戰。桓譚以為李悝為文侯師,班固、高誘以為是文侯之相。由於先秦文獻缺乏記載,故此說尚難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悝能參與機密,為文侯心腹之臣。司馬遷說:“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強君。”班固稱李悝“富國強兵”。這些記載都表明,文侯時魏能走上富強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貢獻。 李悝是魏國丞相

李悝的著作著錄於《漢書·藝文志》者有法家類《李子》三十二篇,儒家類《李克》七篇;兵權謀家《李子》十篇,也可能是李悝所作。李悝的思想和治術都屬於法家範疇,故其大多數作品被列入法家類。由於他和子夏學派有一定的關係,他的有些作品不免帶有幾分儒家色彩,《藝文志》將其列入儒家也不為無因。以上三種著作早已亡佚,但在魏晉或隋唐時尚有零簡殘篇傳世。如《水經注》和《文選·魏都賦》注都引有《李克書》。由於《漢書》以李悝與李克為兩人,後代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李悝是法家,李克是儒家。

齊康公齊康公呂貸(或稱姜貸),生於公元前455年,是齊宣公呂積之子,公元前404年即位齊國國君,在位18年。公元前386年,被齊國大夫田和廢為庶人,“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公元前379年死亡,享年76歲。

祖上是西周赫赫有名的姜太公,因其所處時期是春秋向戰國轉折的時代,各路諸侯相繼自立為王,齊康公也不例外地自封為齊王,故俗稱“齊康王”。齊康公是齊國的第31代國君,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姜氏政權體系中最後一名國君,即“姜齊”時代的最後一個齊國國君。

按照《史記》“十二諸候年表第二”推算,太公建國約在公元前11世紀,國都營丘,後遷薄姑,再遷臨淄。自太公呂尚—丁公呂級—乙公呂得—癸公慈母----,世襲傳位至齊康公呂貸時,齊國共傳有31代呂氏君王。

有關康公與其拗擰兒鬥氣的故事在張店炒米一帶家喻戶曉,久傳不衰。“康公的後代拗擰種, 讓他往西他往東,叫他攆雞他撞鐘,終生聽爹一句話,將爹葬在高山頂”的坊間俚語,至今依舊是家長教育不聽話子女的典型話題。
傳說康公只有一個兒子,但兒子行為怪僻,生性倔犟。在康公的有生之年,他叫兒子往西走,兒子必定往東去。父子之間,總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拗擰兒子絞著勁兒與康公對著幹。

齊康公被田和廢為庶民之後,居住在現張店炒米村附近。為了重新燃起“姜齊”東山再起的希望之夢,康公生前周遊列國,遍請各路風水大師為自己選擇百年之後的皇陵,最終選擇了“秀麗之山數扇錦屏遮陽主,幽陽淄水一條玉帶束梁王”聞名的之太平嶺(即現在的圍子山)陽坡之下一處寶地(今齊孝陵)作為百年之後的福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