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

范氏

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後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於唐,為唐杜氏。周成王滅唐,遷之杜邑(陜西西安東南),時稱杜伯。周宣王殺杜伯,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其玄孫士會擔任晉國上軍主將。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戰功升為中軍元帥,執掌朝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今山西介休),後來又得到封邑范(今河南范縣),所以又稱隨會、范會,死後追謚武子,所以也稱范武子。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范氏。范姓尊范士會為范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起源

出自祁姓,為杜氏後裔。舜時,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在傳至堯裔孫劉累,後劉累遷居魯縣,稱系韋氏,商末,遷於唐。周成王時,唐被滅。唐貴族遷到杜,為伯爵國,稱唐杜氏。周宣王時,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桓因宣王一寵妃誣告被屈殺後,其兒子隰叔投奔晉,為士師,他的兒子士蒍以官名為氏,子孫稱為士氏。士蒍的孫子士會任晉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後得到范邑,所以又稱隨會、范會,他死後,又稱范武子。他的子孫後分為士氏、范氏和隨氏。後有範文子、范宣子、范獻之,世代為晉國上卿。晉靜公二年,范氏或遷入魏國或遷入秦,或遷至南陽。
范氏又有外族一系。晉時,,南蠻有林邑王範文,初為夷師範椎之奴,後為林邑王范逸輔佐,後因林邑王無子,範文自立為王,使這一支范氏不斷繁衍壯大。

聚集地(遷徙分布)

西周成王時,遷於杜。公元4世紀中葉,范氏遷入魏。西漢以前范氏部分人遷至南方。漢代至南北朝時期,范氏分布更為廣泛。據范氏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元年,由於中原戰亂,河內人范坤舉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後移江蘇南京,再徙福建寧化黃竹徑,是為范氏入閩始祖。至宋代,范氏稱盛於福建,人才濟濟。此後,范氏除在閩南一帶發展繁衍外,又分出廣東海陽、嘉應、梅州、大埔、長樂、陸豐、饒平等支派。
范氏這一顯族著姓,在明代以來陸續遷台的范氏幾乎遍及全省各地,不過,居住最多的是新竹縣。在台灣范姓為台灣的第四十八大姓。在明清之際遷台最早的一個叫範文華的人,他在明末永曆年間最先移台開基於現在的台南鹽水鎮舊營里。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662年)有叫范光儒的人從廣東移到台灣下水港定居等等。有的進而遷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堂號

摵罄痔脭:宋朝范仲淹,當秀才時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蛺脭:後漢范氏,金鄉人。

歷史名人

範文若:明末戲曲家。
范寬:北宋傑出畫家,與關全、李成形成了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
范仲淹:北宋大臣、文學家、政治家。慶曆三年參知政事,向仁宗皇帝上有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整頓吏治、招納賢士、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十項主張,並授命主持燉掄,是當時著名的名臣賢相。
范縝:南朝齊梁時哲學家、無神論者,先後仕齊、梁,任尚書殿中郎、尚書左丞等職。綜合併發展了魏晉以來的無神論和神滅論思想,對佛教進行了尖銳的鬥爭。
范曄:南朝宋史學家,曾任尚書吏部郎。曾刪取各家《後漢書》製作,著《後漢書》,成紀傳80卷。
范寧:東晉經學家。推崇儒學,撰有《春秋穀梁傳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穀梁傳》註解,被後人收入流傳最廣的《十三經註疏》中。
范冉:東漢人,通五經、尤深於《易》《尚書》

范姓典故、趣事

範式守信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說,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狡兔死走狗烹范蠡即行逃走,臨逃走時寫了一封信給文仲,信上說:“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勾踐頸項特別長而嘴象鷹嘴,這種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你最好儘快離開他。”文仲看完信後大大地不以為然,不相信世上會有這種冷血動物,但他不久就相信了,但已經遲了。勾踐親自送一把劍(吳王國宰相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給文仲,質問他說:“你有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王國滅掉,還剩下四個方法,你預備用來對會誰?”文仲除了自殺外別無選擇。

三聚三散

春秋時期,范蠡戮力輔佐越王勾踐,終於使得越國復興。勝利後,越王封范蠡為上將軍。可范蠡知道勾踐為人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於是就辭書一封,放棄高官厚祿,只裝少量珠寶,乘舟遠行,一去不返,這可謂“一聚一散”。范蠡辭去上將軍後,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沒有幾年就積產數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范蠡感嘆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就歸還宰相印,將家財分給鄉鄰,再次隱去,這可謂“二聚二散”。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為貿易的要道,可以據此致富。於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時機進行物品貿易,時間不長,就累積萬萬。後來,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范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於大庭廣眾之下。”於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可是長子堅持要替少子去,並以自殺相威脅。沒辦法,范蠡只好同意。過了一段時間,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獨笑說:“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捨棄錢財。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捨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這可謂“三聚三散”。或許正是因為范蠡有這“三聚三散”,後人才把他尊為財神。斷齏畫粥宋代大文學家范仲淹,他小時候生活十分清貧,父親很早就過世,母親因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廟裡去學習。他每天用兩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後便劃成四塊,早晚就著醃菜各吃兩塊,苦讀成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