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點灰燈蛾

八點灰燈蛾

八點灰燈蛾腹部背面屆黃色,有黑點。前翅沒灰褐色,中室上角和下角各有二個黑點;後翅深灰褐色,其後緣顏色較深。以幼蟲越冬,第一代成蟲於第二年2月即羽化,3月上旬產卵,第二代於5月中旬羽化,每代約需經過70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八點灰燈蛾八點灰燈蛾
成蟲體長20毫米,翅展38~54毫米。頭胸白色,稍帶褐色。下唇須3節,額側緣和觸角黑色;胸足具黑帶,腿節上方橙色。腹部背面橙色,腹末及腹面白色,腹部各節背面、側面和亞側面具黑點。前翅灰白色,略帶粉紅色,除前緣區外,脈間帶褐色,中室上角和下角各具2個黑點,其中1黑點不明顯。後翅亦灰白色,有時具黑色亞端點數個。雄蟲前翅淺灰褐色,前緣灰黃色,中室亦有黑點4個,後翅顏色較深。卵黃色,球形,底稍平。幼蟲體長35~43毫米,頭褐黑色具白斑,體黑色,毛簇紅褐色,背面具白色寬頻,側毛突黃褐色,叢生黑色長毛。蛹長22毫米,土黃色至棗紅色,腹背上有刻點。繭薄,灰白色。

生物學特性及發生消長規律

年生2~3代,以幼蟲越冬,翌年3月開始活動,5月中旬成蟲羽化,每代歷期70天左右,卵期約8~13天,幼蟲期16~25天,蛹期7~16天。廣東5月幼蟲開始為害,10~11月進入高峰期,成蟲夜間活動,把卵產在葉背或葉脈附近,卵數粒或數十粒在一起,每雌可產卵140粒,幼蟲孵化後在葉背取食,末齡幼蟲多在地面爬行並吐絲粘葉結薄繭化蛹,也有的不吐絲在枯枝落葉下化蛹。

病原

年生2—3代,以幼蟲越冬,翌年3月開始活動,5月中旬成蟲羽化,每代歷期70天左右,卵期約8—13天,幼蟲期16—25天,蛹期7—16天。廣東5月幼蟲開始為害,10—11月進入高峰期,成蟲夜間活動,把卵產在葉背或葉脈附近,卵數粒或數十粒在一起,每雌可產卵140粒,幼蟲孵化後在葉背取食,末齡幼蟲多在地面爬行並吐絲粘葉結薄繭化蛹,也有的不吐絲在枯枝落葉下化蛹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耕翻土地,可消滅一部分在表土或枯葉殘株內的越冬幼蟲,減少蟲源。

(2)抓住成蟲盛發期和幼蟲2齡前噴灑25%滅幼脲3號懸浮劑500~600倍液、4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20%綠·馬乳油2000倍液效果都較好。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保護及保存現狀

自然野生(永川紅旗林場);(豐都世坪);(長壽楠木園);(重慶縉雲山)。

開發利用現狀

八點灰燈蛾八點灰燈蛾

野生未開發利用

昆蟲(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