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生盤蚧

白生盤蚧所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是危害板栗的重要害蟲,以若蟲、雌成蟲寄生於葉片和嫩枝,導致葉片枯黃,枝條幹枯,嚴重地影響板栗生長,結實量劇降,甚至導致板栗死亡。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雌蟲體呈寬卵形,埋藏於白色棉絮狀蠟質分泌物之中。體長6-7mm,寬4-7mm。觸角7節,第三節最長。足纖細,爪無小齒;附冠毛和爪冠毛頂端膨大。胸氣門發達而硬化氣門腺路由五格腺組成。篩板瘤分為硬化篩板瘤和膜質篩板瘤二種類型。肛門周圍硬化區的篩板瘤呈硬化瘤狀。肛環刺六根。肛板略呈三角形,高度硬化;頂端兩邊緣生有五根長刺;弧形肛板之左右硬化區上各生有一根細長刺;弧形肛極與肛極聯合一,肛環被圍在其中。臀裂的長度約超過肛板長度的二。底八字腺二種,較大的八字腺相當於二個小八字腺,僅偶見於腹面體緣;小八字晚比較豐富,在腹部分布明顯。管狀腺分布在蟲體腹面,蟲體背面布滿五格腺。陰門呈縱裂開白,多皺褶。體緣刺有粗刺和細刺兩種,分布稀疏均勻

幼蟲:雄蟲體長2.1一2.15mm(包括交尾器),翅展2.15-2.25mm。蟲體粉紅色。觸角絲狀,10節;第一節粗短,第三至第十節長度遞減。前翅透明,後翅退化為平衡棍。胸部稍帶黃色。胸足發達。腹部九節,第八節背面隆起,其上有凹腺囊二個,分泌白色蠟絲二根,長達4.5mm。腹部末端有一角質化的陰莖鞘和二根刺毛。

卵:長橢圓形,長0.5-0.6mm,寬0.1一oj2mm。初產時為淡黃色,逐漸變為橙黃色。若蟲初孵若蟲長橢圓形,長0.5-0.7mm。淡黃色。單眼一對,上紅色。觸角六節,第三節最長。口針和足發達。爪微彎曲,爪冠毛和跑冠毛各二根。胸氣門二對,腹未有長尾毛二根。二齡若蟲觸角和足退化,單眼消失;蟲體由長橢圓形逐漸變為寬卵形,較一齡若蟲肥大;長2.7—4.8mm,寬1.8-2.9mm。前蛹淡黃色,體長2.1一2.5mm,寬1.1-1.6mm。口器退化。具翅芽。觸角不明顯。三對足貼於腹面。

蛹:黃褐色橢圓形。長2.2—2.6mm,寬1.2-1.7mm。眼點上紅色。觸角與足較前踴顯著伸長。具明顯的翅芽一對,腹部末端有一圓錐形陽莖鞘突。

繭:長橢圓形,白色氈狀膜,長約2mm。雄蛹在其中。

生物學特性

白生盤蚧在雲南滇中地區,一年發生一代,以雌成蟲在被害枝條上越冬。翌年三月越冬成蟲開始活動,五月中旬開始產卵,6月中旬為盛期。5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若蟲涌散期,6月上旬至下旬為高峰期。6月中旬至9月上旬為固定一齡若蟲期;7月下旬至11月中旬為二齡若蟲期;8月下旬至翌年7月中旬為雌成蟲期。8月下旬出現雄蟲前蛹,9月上旬至下旬為蛹期;10月上旬出現雄蟲,10月中旬為羽化盛期。

白生盤蚧兩性生殖,少數為孤雌生殖。卵產出時,胚胎已經充分發育時,從卵殼外可以清楚透視。從卵產下至孵化僅需40-50分鐘。據1985年在昆明地區觀察,平均氣溫19.1-19.6℃,相對濕度82—88%,卵孵化率達95%以上。初孵幼蟲在母體腹部下方停留18-24小時後向外涌散,爬到葉片背面尋找葉脈固定吸食,是擴散蔓延的主要時期。2齡後,雌若蟲遷至當年生幼嫩枝條上固定危害,不再遷移。此時蟲體分泌白色棉絮狀蠟質,蟲體包埋於其中,這一時期長達80—90日,是危害最嚴重的時期,被害枝葉全被蟲體分泌的白色棉絮狀蠟質所覆蓋。

雌成蟲交尾後,蟲體迅速增大,生殖器官迅速發育,卵粒幾乎占據了整個體腔,產卵後乾縮死亡,這時期長達250日。二齡雄若蟲經過一次脫皮後進入前蛹,前踴期9—12日,蛹期10-11日。雄蟲羽化後,在雌蟲體外的棉絮狀蠟質上爬行,尋找機會交尾;飛翔力很弱,只能飛翔1m左右,交尾後很快死亡。雄蟲羽化適溫為13.9-17℃,最適相對濕度為75-79%。

白生盤蚧初孵幼蟲階段,死亡率達61.7%。死亡原因主要是雨水沖刷、盤蚧花翅跳小蜂寄生、盔唇瓢蟲捕食以及低溫影響。對該蟲生命表研究結果表明,雌成蟲被花翅跳小蜂致死的K值為0.336,2齡若蟲為0.057;初孵幼蟲被雨水沖刷致死的K值為0.142,盜唇瓢蟲。捕食為0.152。按照Varley等的定義,盤蚧花翅跳小蜂寄生,雨水沖刷、盜唇瓢蟲捕食作為關鍵因子,是控制白生盤蚧種群數量的關鍵。

國內分布

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防治方法

1.1-4月剪除有蟲技梢,置於林間,讓跳小蜂羽化,而白生盤蚧雌蟲隨著枝條幹枯死亡。這對降低蟲口,保護天敵起到關鍵作用。

2.6月上旬至下旬,盤蚧花翅跳小蜂在白生盤蚧雌蟲體內處於幼蟲和踴期,這時正是白生盤蚧若蟲涌散盛期。用40%氧化樂果乳油1:15皿倍液噴霧防治,死亡率達81.36%,對盤蚧花翅跳小蜂婉的殺傷僅1.69%,幼蟲2.69%,安全地避開了農藥對小蜂的傷害。10月中旬,白生盤蚧雄蟲羽化盛期,用“741”插管煙劑防治,效果達87.1%。

昆蟲(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