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山

八面山

中國境內八面山有兩處比較著名,一處是湖南省八面山自然保護區。一處是重慶黔江八面山。 八面山在黔江城的西北,南至火燒岩梅子關,西至鳳池山,北至板凳岩,面積30平方公里,東西南北四路可通、八方能上。地接南海、石會、現屬城西街道轄,最高處鐘頂山海拔1720米,天然植被蔥鬱,奇花異草富集。產天麻、黃蓮等名貴藥材,那裡一直是旅遊人最神往的去處,一年四季有許多人邀朋聚友去那裡逍遙。

歷史記載

八面山,是黔江一處極有詩情畫意的美景。

史料記載

八面山八面山

翻開史書《方輿記要》中這樣寫道:“八面山在縣北二十里,山分八面,上有池,擊百頃,四時不竟,大木溪出此”“山分八面,綿亘數十里,直上十餘里,山之最高處曰鐘頂山。四顧茫茫,雲山萬里,初行勘險仄,比至巔,則曠野絕壑,蔓草荒林,不可目極。山腰有明崖。壁立十餘仞。明洪武間涼國公蘭玉征蠻至此駐節。鹹豐辛酉民避匪於此,賊屢犯不得逞。旁有紫陽洞及石鼓、石鐘諸勝境,四時常雲復其上。天晴剛金光萬道,璀璨奪目。”

這可能就是八面山由此得名的原因,在黔江的旅遊中八面山是一個很值得去的地方。

主要景點

早先八面山上隨處可見的大片原始森林與原始次森林,在多數地方已經消失。始毀於1958年“大煉鋼鐵”,無法數計的百年、千年古樹做為燃料被砍倒、肢解,轉眼間化為灰燼;再毀於70年代“農業學大寨”,為修造“大寨田”,不少地方連油桐、油茶林也未能倖免。加上木材外運,鐵路、公路、水路一齊吞吐,幾乎掃光了最後一點殘餘。除少數人跡罕至的險隘偏遠之處,大自然恩賜給黔江的巨大財富,遭到了一次性的大揮霍與大拍賣。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八面山除了景色秀麗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嚮往的地方而外,還留下了許許多多古蹟名勝和傳說故事。

⑴ 花崖子。八面山西邊的懸崖處,叫花崖子,又叫白礬廠。史料記載:“宋代詩人黃庭堅,號山谷,紹聖初,被劾‘修史錄不實’的罪名,貶涪洲別駕,黔州安置(今彭水縣城),寓開元寺(今彭水自治縣郁山鎮)。黃公閒暇無事,常與當地僧民一起鑿井而飲,圍圃而食。在這期間,山谷至黔聞廠有石可煉礬,往視之,乃嫩髓不成而去……”。而今,白帆不知何處去,花崖依舊笑春風。如果你有雅興,也可像山谷大人那樣,去考究一翻呢!

黔江八面山風景黔江八面山風景

⑵國公崖。史書還記載:“明洪武間諒國公派蘭玉征蠻至此駐節”,故以後此處又叫國公崖。清鹹豐十一年,太平軍由彭水至黔江,在梅子關大戰都司譚健,譚的餘部數十人走匿於國公崖畔。故清光緒十五年,時任黔江知縣的張九章在《游國公崖》的詩中寫道:“邑人爭說避兵處,八面山崖高可據,我來瞪目徒悵然,縣卻且前行不去。……尋幽不避虎與豺,險仄荊榛處處皆。明代江山無尺寸,芳名猶指

國公崖”。

八面山因了它的高,所以歷代經來一直是兵家的必爭之地,至今上面的古戰場遺址猶存.

⑶火紅的水杉

水杉樹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被稱為植物王國的“活化石”,上世紀40年代在湖北省利川市被發現。1976年,黔江區從利川引種,在該區八面山栽培了22.5畝總計6000多株。目前,這批水杉已全部成活成林,最大的胸圍直徑約60厘米,成為八面山的獨特風景。冬季時節,高大的水杉樹一改夏日的蔥鬱,穿上火紅的冬裝,成了八面山一道靚麗的風景。

相關詩文

清代詩人邵敦在《黔江十二景》中,就有“八面興雲”“幽蘭秀谷”“霽雪凝岡”等是寫八面山的。在黔江任過知縣的孟自桓、張九章以及庚戌起義總指揮溫朝鐘等都曾遊覽過八面山的鐘山頂,留下了詩篇。

“八面興雲”。寫的是雄峙縣城之西的八面山,天將雨則雲觸石而起,閃閃如飛,不崇朝而雨遍城鄉。或者是雨過天晴,閃閃白雲,如飄如帶,纏繞山腰,形成別致的景觀。因此,邵敦在詩中說道:

橫雲照染芙蓉壁,

八面風欞漏隙光。

晴影有時還縹緲,

暖絲無力自悠揚。

“霽雪凝岡”。寫的是城北八面山與仰頭山之間,山岡綿亘十餘里,每雨雪停止,雲霧散,天將放晴時,晴雪交烘,凝如白壁,無纖塵相雜。故邵敦在詩中寫道:

山前山後玉玲瓏,

窈窕深連一徑通。

復有樓台含暮景,

更無塵土翳虛空。

三千色界銀沙外,

十二闌乾玉海中。

白雪調高歌不得,

浩然詩思杳無窮。

“幽蘭秀谷”。這裡指的秀谷“即城北的八面山麓,產蘭最多。而以素心者為佳,凡素而瓣微赤者次之,開多並蒂,產于山嶺槲樹林中者尤盛。鄉人常經春初取蘭掛薪上並賣之,其值甚賤,但素心者不易。”故此,邵敦在“幽蘭秀谷”詩中寫道:

雪岫花開幾樹妝

猗蘭端的異尋常

深藏幽谷無人見

春色於今未易量

現有史可查,有文字記載的,黔江有兩個到任知縣游過八面山的鐘山頂。

一個是孟子桓,山東東平縣人,舉人,清鹹豐二年任黔江知縣。他在任期間,常去山上消夏,其中寫得很好的一首《秋日登八面山》詩中這樣寫道:

攜得黃花酒

攀藤上翠微

溪雲迎面起

林葉打頭飛

香散茱萸佩

秋深薜荔衣

山靈應笑我

醉待月明歸

“放眼鐘山頂,

天風吹我來。

炊煙紅樹杪,

夕陽白雲隈。

遠岫雙眉鎖,

層巒八面開。

崖花隨意折,

身帶晚香回”。

時隔四十一年之後的另一位黔江知縣張九章也到過八面山。張九章是山東平定人,進士。“光緒十九秋,與刑席邰君,都閫馬君,廣文陳君及李鵠臣,莊六坡二生偕游八面山,食於茂才楊生家。飯後游山,登鐘山頂,荊榛中新辟一徑,余根尚剌人股踝,艱危異常。然遊興豪盛,夜分乃歸。聞前任孟公有游山詩,因而和之”。張九章在《秋日登八面山步前令孟公原韻》中寫道:

拽得蘭輿上,

行行石徑微。

山高驚鵲起,

樹老杳鴉飛。

結伴攜萸酒,

尋幽勝菊衣,

秋去低薄暮,

猶自樂忘歸,

勝跡蘭公杳,

秋風我自來。

鐘山明夕照,

黔水壓城隈。

齊魯諸峰小,

蓬蒿滿眼開,

一輪明月好

扶得醉人回。

八面山西北邊的最高處,叫鐘山頂。此處有古剎一座,叫鐘山寺,清乾隆三十九年僧志念創修。現遺址尚存,同盟會員、庚戌武裝起義總指揮溫朝鐘曾有《詠鐘頂山》詩一首:

危峰直聳勢迢迢,

壓倒黔江北斗杓,

青靄二仙空俗眼,

白雲八面鎖山腰。

聲聞合邑金鐘渺小,

雪積高原玉笏朝。

最是春來螺髻好,

軒然一角摩雲霄”。

民國時期,黔江商會會長何如學也曾在《鐘山頂》詩中描述道:“丘陵起伏封青草,殿宇巍峨復綠苔,四面崗巒齊拜拱,巋然秀挺絕塵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