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關齋詩三首

《八關齋詩三首》是由東晉詩人支遁所寫的五言古詩,包含三首詩歌。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八關齋詩三首》
【創作年代】東晉
【作者姓名】支遁
【文學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八關齋詩三首》(並序)
間與何驃騎期。當為合八關齋。以十月二十二日。集同意者在吳縣土山墓下。三日清晨為齋始。道士白衣凡二十四人。清和肅穆。莫不靜暢。至四日朝。眾賢各去。余既樂野室之寂。又有掘約之懷。遂便獨往。於是乃揮手送歸。有望路之想。靜拱虛房。悟外身之真。登山採藥。集岩水之娛。遂援筆染翰。以慰二三之情。
【其一】
建意營清齋。里仁契朋儔。相與期良晨。沐浴造閒丘。
穆穆升堂賢。皎皎清心修。窈窕八關客。無楗自綢繆。
寂默五習真。亹亹勵心柔。法鼓進三勸。激切清訓流。
悽愴願弘濟。闔堂皆同舟。明明玄表聖。應此童蒙求。
存誠夾室裹。三界贊清休。嘉祥歸宰相。藹若慶雲浮。
【其二】
三悔啟前朝。雙懺暨中夕。鳴禽戒朗旦。備禮寢玄役。
蕭索庭賓離。飄搖隨風適。踟躕歧路 。揮手謝內析。
輕軒馳中田。習習陵電擊。息心投佯步。零零振金策。
引領望征人。悵恨孤思積。咄矣形非我。外物固已寂。
吟詠歸虛房。守真玩幽賾。雖非一往游。且以閒自釋。
【其三】
靖一潛蓬廬。愔愔泳初九。廣漠排林筱。流飈灑隙牖。
從容遐想逸。採藥登崇阜。崎嶇升千尋。蕭條臨萬畝。
望山樂榮松。瞻澤哀素柳。解帶長陵 。婆娑清川右。
泠風解煩懷。寒泉濯溫手。寥寥神氣暢。欽若盤春藪。
達度冥三才。恍惚喪神偶。游觀同隱丘。愧無連化肘。

作品注釋

八關齋:一種佛教修行方式,即通過齋戒[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止身的過非叫做“戒”]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大廣床、不著華鬘瓔珞、不習觀歌舞伎樂。
靖一:專心一意
愔愔:yīn,安靜祥和貌。
筱:xiǎo,小竹。茂密的竹林文漠一片。
欽若:此兩句指在空曠的大自然中感到神清氣爽,就好像是在春天原野了徜徉一般。
恍惚:此兩句指思慮通達已經泯滅三才的界限,恍惚中感到形神已渾然一體。

作品鑑賞

晉康帝元年(343)十月十二日,支遁(支道林)邀揚州刺史何充及其它有關人士二十四人為八關齋事。作者共寫有三首。第三首最為著名。作者從蓬廬靜志寫起,中間重點寫景,表現了對自然山水的感受,而這細緻的摹畫又是為表達他所體悟的佛理所服務的。晉宋之際,玄風大盛,作家們往往通過對山水的刻畫來表現佛理,由此刺激了山水詩的形成。支這首詩,從思想上說還帶有詠玄之風,從文學上來說,則是較早地把佛教與山水詩結合在一起,對後來謝靈運等人的山水詩有重要影響。沈曾植指出:“老、莊告退,山水方滋”,此亦目一時承流接響之士耳。支公模山范水,固已華妙訣論;謝公卒章,多托玄思,風流祖述,正自一家。“老、莊告退,而山水方滋”是《文心雕龍·明詩》篇評論“宋初文詠”的話。而沈氏指出支遁已經“模山范水”且“華妙絕倫”,即認為他在山水詩創作上有開拓之功。沈又在《與金潛廬太守論詩書》中說:“康樂總山水之大成,開其先支道林。”

作者簡介

支遁(公元314─366),東晉高僧。字道林,俗姓關氏,河南省陳留縣(一說林縣)人,乃東晉佛教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亦為當時著名之玄學家與清談家。常出入宮廷,與皇帝貴族交往,名士賢達,皆與其諦結方外之交,致佛學得普及於上流社會,並能蓬勃發展,廣為流布。其學擅於老莊,精通般若,“追蹤馬鳴,躡影龍樹,義應法本,不違實相”(梁高僧傳卷四本傳)。晚年出山講經,名震四方。乃當時玄談佛家之領袖,既造玄學之新義(標新理於向郭之表),復創佛學之新說(倡頓漸之學說),其才氣清言,學行人格,為諸賢所欽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