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歸·芳蓮墜紛

八歸·芳蓮墜紛

這首詞是一首送別詞,據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考證,大約寫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以前,詞人客游長沙時所作。全詞描述了離別前的憂傷、臨別時的依依不捨,以及懸想別後友人歸家與親屬團聚的情景。前面實寫,後面虛寫,多次轉移時間和空間,逐層抒發離情別緒,在章法和布局方面頗具匠心。

八歸·芳蓮墜紛 芳蓮墜紛,疏桐吹綠,庭院暗雨乍歇。
無端抱影銷魂處,還見篠牆螢暗,蘚階蛩切。
送客重尋西去路,問水面琵琶誰撥。
最可惜一片江山,總付與啼鴂。
長恨相從未款,而今何事,又對西風離別。
渚寒煙淡,棹移人遠,縹緲行舟如葉。
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羅襪。
歸來後,翠尊雙飲,下了珠簾,玲瓏閒看月。

【作者】:

姜夔 【朝代】:南宋 【體裁】:

【注釋】:

1.筱(xiāo)牆:指竹牆。
2.文君:卓文君,借指胡的妻室

【前言】:

這首詞是一首送別詞,據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考證,大約寫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以前,詞人客游長沙時所作。

【賞析】:

上闋分兩層。前六句為一層,以雨後寂寞蕭條的庭院為背景,寫別前的憂傷。蓮花凋零了粉色的花瓣,桐樹吹動著帶綠的葉子,是初秋院中之景。竹籬邊發光暗淡的螢蟲,苔階下鳴聲淒切的蟋蟀,是秋夜庭前之物。這四樣景物,有晝景,有夜景;有植物,有動物;植物又有花、有葉,動物又有光、有聲,配置勻整,而且從目見寫到耳聞,從視覺寫到聽覺,造成一種冷清淒迷的意境,無限煩惱盡在其中。中間“暗雨乍歇”寫天時,“抱影銷魂”寫人事。“還見”二字,更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之感。
“送客”以下開始轉入離別,是第二層。場景由庭院逐漸移至送別的水邊。西去,表客行方向。重尋,表明在此送行已非一回。“問水面琵琶誰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忽聞水上琵琶聲”的詩句,而改為以“問”字領起的設問句,語簡意深,餘味悠長。
接著,“最可惜、一片江山,總付與啼鴂”,則聲情激越,境界闊遠寄慨遙深。啼鴂,或作鵜鴂、鶗鴂,又名子規、杜鵑,這裡也是借啼鴂的鳴聲來表現眾芳蕪穢、山河改容的衰颯景象,襯托離情,極為沉痛感人。其中還隱微地寄託了詞人的身世之感、家國之痛。飄泊江湖的遲暮之感,山河異色的憂愁之悲,都體現在這一淒迷闊遠的境界之中。正是無限感慨都在虛處,意愈切而詞愈微。
下闋也有兩層意思。前六句承上,著重寫惜別之情。本詞則以“而今何事”的設問追進一步,以傾吐惜別的深情。然後再以“渚寒”三句景語來代替情語,借淡煙寒水之中一葉行舟縹緲遠去的景象,來表達送別者佇立江頭,凝望著棹移人遠的那種依依不捨的感情。從送別者眼中離別者遠處的情景。
最後六句寫別後,用美好的構想來排遣雙方的離愁別恨。描繪胡氏夫婦團聚的情景。點化前人詩句的藝術形象為自己所用,不著痕跡,盡得風流,這也是姜夔詞的藝術特色之一。

【簡評】:

全詞描述了離別前的憂傷、臨別時的依依不捨,以及懸想別後友人歸家與親屬團聚的情景。前面實寫,後面虛寫,多次轉移時間和空間,逐層抒發離情別緒,在章法和布局方面頗具匠心。
這首詞以清筆寫濃愁,以健筆寫深哀,故感情真切而不流於頹表,符合白石詞中和的特色。陳延焯《白雨齋詞話》評論說:“聲情激越,筆力精健,而意味仍是和婉,哀而不傷,真詞聖也。”細膩而有層次的抒情筆法,配合以移步換形的結構形式,也有助於形成那種清健空靈的藝術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