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鄂爾多斯保護區)位於鄂爾多斯市中部,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9°14′~109°23′、北緯33°25′~34°00′,屬於高原內陸濕地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14 770hm2,核心區面積為4 753hm2,緩衝區面積1 627 hm2,實驗區面積8 397 hm2。

簡介

內蒙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內蒙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國家自然保護區(簡稱鄂爾多斯保護區)位於鄂爾多斯市中部,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9°14′~109°23′、北緯33°25′~34°00′,屬於高原內陸濕地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14 770hm2,核心區面積為4 753hm2,緩衝區面積1 627 hm2,實驗區面積8 397 hm2。保護區始建於1998年,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內蒙古東勝市和伊金霍洛旗境內,距東勝市 50km,距伊金霍洛旗政府 40km。主要保護對象是遺鷗繁殖地及內陸湖泊。保護區屬內陸濕地,主要濕地類型包括鹽湖、淡水湖泊和人工濕地等,符合《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 1、2、3、5、6。1998 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 2002年被列入 《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

主要物種

鄂爾多斯保護區內記錄到的濕地鳥類總計 83 種,主要有天鵝、白琵鷺、赤麻鴨、蓑羽鶴等。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

內蒙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內蒙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

遺鷗、東方白鸛、白尾海雕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動物有角鸊鷉、赤頸鸊鷉、白琵鷺、大天鵝、鳶、大鵟、紅腳隼、蓑羽鶴、倉鷹、黑浮鷗等10多種。典型的草原動物主要有蒙古野兔、艾鼬、黃鼬、赤狐、兔猻、刺蝟、蒙古黃鼬、五趾跳鼠、田鼠和草原沙蜥等主要優勢種。 遺鷗數量最多時達到 16 000 只,約占自然界遺鷗數量的60%,繁殖巢數最多達到 3600 余個,承載了繁殖種群中 90% 以上的個體。

保護區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由典型高原向荒漠化草原過渡地帶,植被稀疏,多為沙生植物。草原上以長芒草、糙隱子草、萎蒿、百里香、冷蒿等為主;沙地上以油蒿、中間錦雞兒作為建群種;流沙上以沙米、沙竹、白沙蒿等為先鋒群落;灘地植被類型有以寸草苔為建群種的濕灘地,以沙柳、烏柳等為主要建種的柳灣林地,以芨芨草、鹼蓬、紅柳等為建群種的鹽化灘地等。湖中的水生植物主要有眼子菜、剛毛藻、轉板藻、綠藻以及蒲、葦類等。

主要保護物種

遺鷗是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遺鷗屬鷗形目鷗科,體長430~460mm。虹膜黑色,眼周白色,嘴和腳暗紅色。夏羽:

鄂爾多斯神光響沙景區鄂爾多斯神光響沙景區

頭部黑褐色,眼後上、下方有一白色三角斑,上體為珠灰色,腰部和尾羽白色,兩翼為珠灰色,初級飛羽帶有黑斑。棲於草原沙漠和半荒漠的湖泊沼澤地,分布於鄂爾多斯高原海拔1 200~1 500m的沙漠鹹水湖和鹼水湖中。遺鷗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認識最晚的鳥類之一。

氣候

鄂爾多斯保護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受西北環流與極地冷空氣的影響,春季、夏季溫熱,秋季涼爽,冬季寒

內蒙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內蒙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

冷。季度更替明顯,冬長夏短,四季分明。光照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 3200h,年日照率大於 70%。年太陽輻射能量平均 686.83kJ/cm2。太陽輻射能量最高值在5月份,最低值在12月份。年平均氣溫 5.2℃,最熱的 7 月份平均氣溫 21.3℃,最低的 12 月份平均氣溫-12.9℃, 10℃的年積溫為 2580.3℃。平均地面溫度 8.1℃。土壤凍結日數達7個月左右。 無霜期多年平均116天。 降水一般集中在每年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 65%,年平均降水量 325.8mm,蒸發量為 2501mm,春夏兩季蒸發量很大。

主要水域

鄂爾多斯保護區境內主要湖泊有桃-阿海子、侯家海子和蘇家圪卜海子。其中最大的湖泊桃-阿海子位於泊江海子鄉

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

南部與伊金霍洛旗交界處,呈駝峰狀,湖面開闊,景色迷人。水質偏鹼性,pH8.4 ~ 8.6,常水位水域面積10km2,湖水平均水深 2.5m,最深處超過 9m。桃-阿海子是東勝唯一不乾涸的內陸湖,山泉水及局部深水區為桃-阿海子提供水源,保證湖水不乾涸,但水面面積很不穩定。雨季到來,扎日格溝河 ( 雞溝河 )、烏爾圖河、活頁烏素河、根皮溝和孟家河等季節性河流雨水大量湧入湖內,使其水質、水量得以充分保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