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苞刺頭菊

光苞刺頭菊

光苞刺頭菊(學名:Cousinia leiocephala)是菊科刺頭菊屬 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天山地區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1,18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山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光苞刺頭菊Cousinialeiocephala(Rgl.)Juz.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78(1)卷||菊科COMPOSITAE||刺頭菊屬CousiniaCass.||光苞刺頭菊Cousinialeiocephala(Rgl.)Juz.
3.光苞刺頭菊(新擬)圖版16:2
Cousinialeiocephala(Rgl.)Juz.inNot.Inst.Bot.Acad.Sci.URSSser.1,3:314,1936:Tschern.inURSS27:314,1962——C.sewertzowiiRgl.var.deiocephadaRgl.inAct.Hort.Petrop.6:314,1880;C.Winkl.inAct.Hort.Petrop.12:245,1892et14:228,1897,p.p.;Bornrn.inBeih.Bot.Centralbl.34(2):163,1916.

植物形態

光苞刺頭菊(新擬)圖版16:2光苞刺頭菊(新擬)圖版16:2
光苞刺頭菊,二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直伸,淺灰褐色。莖直立,單生,自上部或有時自基部分枝,全部莖枝灰白色,被稠密的蛛絲毛。基生葉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邊緣全緣或有稀疏的針刺;中上部莖葉披針形,長2.5-3.5厘米,寬0.7-1.5厘米,邊緣全緣或有稀疏或極稀疏的針刺或三角形小刺齒而刺頂有針刺。全部莖葉質地薄,薄紙質,不分裂,邊緣針刺長0.5-1毫米,兩面同色,綠色或灰綠色,被稀疏蛛絲毛,有時下面的毛稠密,除基生葉以外,基部兩側沿莖下延成莖翼,翼寬4-6毫米,翼緣有針刺或三角形刺齒而齒頂有針刺,翼緣全部針刺長0.5-1.5毫米。頭狀花序單生枝端,植株通常含9-12個頭狀花序。總苞卵形或卵球形,不包括邊緣針刺直徑12-15毫米,無毛,綠色。總苞片約12層,多數,100個以上,中外層三角狀鑽形或線狀鑽形,長5-10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有針刺狀小尖頭,小尖頭長不足0.5毫米;最內層苞片線形,長約12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硬膜質附片狀擴大。全部苞片下部或大部緊貼,上部或頂端向外開展。托毛邊緣糙毛狀。小花紫紅色,花冠長1.2厘米,細管部長4-4.5毫米。瘦果倒卵形,長3毫米,寬1.5毫米,淺灰褐色,有黑褐色的色斑,頂端圓形,有多數細脈紋,頂端不伸出刺尖,因而不能形成不完全發育的果緣。花果期7月。

產地分布

光苞刺頭菊分布新疆西北部天山地區(鞏留、伊寧)。生於山坡,海拔1180米。天山地區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奇爾奇克河流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