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相橋

光相橋

光相橋在浙江省紹興市城西北,環城公路旁,因橋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該橋南北向,橫跨老城河,兩頭銜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單孔半圓形石拱橋,全長20米,橋寬6米,高4.20米。

基本信息

簡介

光相橋光相橋
光相橋:橋兩端置垂帶,上設工字形座欄,每邊座欄均以六隻復蓮望柱相隔、末端置石鼓,石級橋面,兩邊各有21石級。每級均厚O.12米,寬0.50米。拱圈似縱向並列砌築(因縱向縫並不對直),似宋、元代橋樑。拱石有蓮花座圖案,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一塊拱石上還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橋拱四分之一處有獸頭橫系石兩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記》中載有“光相橋題記”。橋始建於東晉、清乾隆與嘉慶年間均重修過,靠橋端一根蓮花瓣望柱上刻著“隆慶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註: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該橋因旁原有光相寺而得名。始建於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隆慶元年(1567年)重修。1982年整修。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跨老城河。全長30.28米,寬6.9米,淨跨8.5米。

拱券條石縱向分節並列砌築,拱石上鐫蓮花座圖案,上刻“南無阿彌陀佛”和“至正辛已重建光相橋”等題記。橋上置實體欄板和復蓮望柱,其中北端望柱上刻“隆慶元年吉日重修”字樣。該橋為紹興保存得較好的石橋之一。對研究水鄉石橋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2013年5月,光相橋與八字橋、廣寧橋、泗龍橋、太平橋、謝公橋、題扇橋、拜王橋、接渡橋、融光橋、涇口大橋、西跨湖橋以及迎恩橋合併,稱:紹興古橋群,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光相橋光相橋

此橋為分節並列砌築的單孔半圓形石拱橋。橋面長5.7m、寬4.9m,橋南石階24級、長13.20m,橋北石階23級、長11.9m,橋高5.5m,拱高4.4 m,橋拱跨徑8.35m,橋欄高0.55m。

橋兩旁置垂帶,橋面兩側置坐欄,斷面呈須彌座狀。每邊坐欄均用6隻刻有復蓮的望柱隔斷,末端置石鼓。橋拱屬宋代以前結構。拱石有蓮花座圖案,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一塊拱石上還刻有“古有光相……至正[ ]年五月吉日……”等等。橋拱四分之一處有獸頭橫系石兩根。

記載

《嘉泰會稽志》有記載,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記》中載有“光相橋題記”。橋始建於東晉,清乾隆與嘉慶年間均重修過,靠橋端一根蓮花瓣望柱上刻著“隆慶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1982年又經紹興文管會修繕。此橋在嘉泰《會稽志》有載。杜春生《越中金石記》載有《光相橋題記》,其碑文為:

古有光相橋口口頹圮妨礙經行今自備已資鼎新重建光相洞橋以圖永固時辛巳至正元年閏五月吉日。上虞縣石匠丁壽造。

相關

光相橋光相橋
光相寺建於晉義熙年間,光相橋是通往光相寺的必經之橋。寺、橋同名,橋當建成於東晉。“辛巳至正”重建即至“正文元年”重建。據考證,此橋當建於宋朝以前,其理由為:一是這種分節並列砌置的古橋一般出現在宋朝以前,這種橋型在紹興較少見。此橋型保存到現在,說明光相橋在歷次重修時均保留了原橋型。

二是橋拱上部左右兩側面的一對怪獸並非石獅,而獅獸橋飾一般出現在唐代以後。此橋飾與晉代僻邪、晉代瓦當上的怪獸造型相仿。橋欄、橋柱紋飾為晉代風格,橋柱上佛教蓮飾的時代特點是古橋的重要考證依據。三是橋上有多種年代的石料,其中年代最早的橋柱,石質風化程度與八字橋、廣寧橋相仿,說明此橋建成於宋朝以前。歷次重修都注重舊料原位保留,說明此橋的橋型保持了原型。四是《光相橋題記》中載有“古有光相橋”、“重建光相洞橋”,說明重建前已是半圓拱橋,重建後仍保持原型。

紹興古橋

紹興古稱越國。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這裡歷史悠久,人文鼎盛,橋的人文內涵也就特別豐富,幾乎每座橋都有它的一段歷史,一段佳話。
柯橋| 太平橋| 八字橋| 阮社橋| 光相橋| 避塘橋| 纖道橋| 三江閘橋| 拜王橋| 寶珠橋| 接渡橋| 融光橋| 泗龍橋| 廣寧橋| 凰儀橋| 古小江橋| 大木橋| 涇口大橋| 題扇橋 | 龍華橋| 後堡橋| 虹明橋| 浪橋| 荷湖大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