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805年(永貞元年),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集團,不久失敗,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815年(元和十年春),朝廷有人想起用他們,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一同被召回京。當時朝政在滿朝新貴把持下,愈趨腐敗,詩人十分憤慨,於是借游玄都觀看花一事,寫了這首詩進行諷刺。詩題用了“戲贈”二字,含有嘲諷之意。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劉禹錫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1]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2]儘是劉郎去後栽。[3]

作品注釋

[1]紫陌紅塵拂面來:道路上車輛雜沓,人聲嘈雜,當面而來。

[2]玄都觀:在西安城內。桃千樹:桃樹多。暗喻在朝之官(新貴)多。

[3]儘是劉郎去後栽:都是我(劉禹錫)被貶後栽的。喻政治改革失敗,自己貶,朝廷新貴更換了。

作品賞析

805年(永貞元年),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集團,不久失敗,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815年(元和十年春),朝廷有人想起用他們,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一同被召回京。當時朝政在滿朝新貴把持下,愈趨腐敗,詩人十分憤慨,於是借游玄都觀看花一事,寫了這首詩進行諷刺。詩題用了“戲贈”二字,含有嘲諷之意。

詩的頭兩句用簡潔的文筆,描寫看花歸來的情景:暮春三月里的一個晴和日子,在京城大道上,塵土飛揚,原來是看花的人們正在歸來,一路上,人喧馬嘶,人們都在說著看花的事情。短短兩句,就把看花歸來熙熙攘攘的喧鬧場面描繪了出來。後兩句點題,指明是去玄都觀看桃花,並且指出這些桃花都是我劉朗離開京城之後才栽種起來的。

粗粗一看,這首詩寫的是觀花所見所感,並無深意。實際上,該詩用的是比體,詩人別有寄託,在寫作上使用了語意雙關的諷刺手法。表面上寫看花,骨子裡是借游玄都觀看花一事來諷刺滿朝新貴的。詩中以“玄都觀”暗喻朝廷,以“桃千樹”暗喻滿朝新貴,暗示他們是由於永貞革新失敗後,攀附了新當權者才爬上去的。雖然眼前紅極一時,但這只不過是象桃花一樣,好景是不長的。最後一句:“儘是劉郎去後栽”,言外之意是:要不是永貞革新失敗,我們革新派人士不被貶出京的話,你們這些新貴是爬不上去的。詩的最後一個“栽”字,形象鮮明,諷刺深刻,為點睛之筆。

據《舊唐書·劉禹錫傳》記載,由於此詩“語涉譏刺”使滿朝新貴極為不滿,執政者很不高興,於是沒過兒天,詩人又被排擠出京,被貶逐到比朗州更邊遠的連州去作刺史。計詩人到京,僅一個月。但詩人是無所畏懼的,正如他的戰友柳宗元所說的“自取之”,就是說,詩人明知道會因此遭到迫害,但是不懼。從這裡,可見詩人不畏權貴、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

此詩表現手法很高明,寫的是看花,但不寫去,只寫回:也不直接寫桃花如何繁盛美好,只從側面襯托。“紅塵拂面”四字,襯托出了京城大道上人喧馬嘶、絡繹不絕的看花歸來的盛況。“無人不道”四字,既把看花歸來的人們心滿意足、春風得意的神態描繪了出來,又把桃花的繁盛美好、紅極一時的情景從側面烘託了出來。著墨不多卻耐人尋味。

十四年後,劉禹錫再次復出,重遊玄都觀,感慨萬千,寫下了《再游玄都觀》,表現了劉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詩曰:“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漢族。字夢得 ,洛陽人,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期間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一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裡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飢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閒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其詩存800餘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餘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