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倪瓚梧竹秀石圖

元倪瓚梧竹秀石圖

元倪瓚梧竹秀石圖,中國古畫,故宮舊藏,故宮博物院藏。

基本信息

作品賞析

關於《梧竹秀石圖》確切的創作年代,胡建君在《斯世與斯人邈矣不可攀》中云:“元至正五年(1345),雲林在無錫弓河的船上為友人盧山甫寫下著名的《六君子圖》。這時期,雲林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此時期雲林為好友張伯雨精心繪製了《梧竹秀石圖》。”(《倪瓚山水》)據此可知,此卷約作於元至正五年。此時,倪瓚家境已大不如前,其兄文光與嫡母相繼去世,他成了家庭的主事人。文光在世時,其家享有道教上層人士的特權;文光去世後,家庭失去了保護,官府逼租、敲詐勒索,家境日益艱辛。倪瓚在《述懷》中自白:“釣耕奉生母,公私日欺凌;黽勉三十載,人事浩縱橫。”這是對當時倪瓚家境的形象描述。為逃避宮府索租,倪瓚“棄先人祖業”,漂泊他鄉,其中孤苦、淒涼的意味可想而知。同時,王賓在《元處士雲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銘》中云:“友張伯雨,後伯雨至其家,會粥田產,得錢千百緡,念伯雨老不載(再)至,推與不留一緡。”由墓志銘中語氣可知,伯雨為倪瓚至交無疑。張伯雨為當時著名的道士。倪瓚畫面充溢著一種道家孤寂的意境,這與張伯雨之影響是有很大關係的。整幅畫面十分潔淨,與畫史中記載的倪瓚愛潔淨是十分契合的。

此畫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在清代《石渠寶笈彙編》、安岐《墨緣匯觀》以及吳升《大觀錄》中,此作皆有著錄。無疑,識家已將此作視為倪瓚的代表作。畫右下方有倪瓚所題之詩:“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聲人坐寒。想得此時窗戶暖,果園撲栗紫團團。”畫右首有張伯雨題寫的詩:“青桐陰下一株石,回棹來看口未消。展圖仿佛雲林影,肯向燈前玩楚腰。”他們的題跋對研究此圖及此時倪瓚的心境有重要的意義。觀此卷,此時,畫中所題之字、詩在功能上與宋代已有很大不同,它們已成為畫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所畫之物相互補充。難怪錢杜《松壺畫憶》云:“元人工書,雖侵其畫位,彌覺其雋雅。”

圖中畫梧桐一株,疏竹數竿,湖石平坡,間以涓涓細流。與以往畫家慣用乾淡松秀筆墨表現不同的是,全畫用大膽的墨筆寫成,頗具蒼潤淋漓之妙。梧葉用闊筆、濕墨側抹而出,莽蒼超忽,而清陰如覆;樹幹、秀石的表現亦以側筆寫成,湖石用濃墨皴出,其渾厚有北苑之意。這幅畫為倪瓚畫風成熟期少見的變體之作。畫家通過對墨色濃淡、乾濕的運用,使畫面極富層次感。梧桐、竹石的表現與宋院體畫講究寫真、追求形似相比已頗有變化,更突出了筆墨對自我性靈的抒發。正合《藝苑卮言》中云:“山水以氣韻為主,形模寓乎其中。”草草點染而又不改物形的矛盾,倪瓚在此圖中將其處理得恰到好處。

整幅畫卷雖以梧桐、竹石為主要自然景物進行描繪,但卻不再是“可居、可游”之地,而是達到了“可望、可思”之境。綜觀畫面,畫家是以極其冷漠的心態來觀照現實世界的。此時作者雖還沒有後期歷盡挫折後的空寂、悲涼,但清冷幽寂之旨已是融於畫面之中了。

作者簡介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居士、雲林子,或雲林散人,別號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閒仙卿、幻霞子、東海農、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無錫(今屬江蘇)人。倪瓚博學好古,家雄於財,四方名士日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家財給親故,未幾兵興,逃漁舟以免。入明,黃冠野服,混跡編氓。工詩畫,畫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閣集》,與黃公望、王蒙、吳鎮為元季四家。

由於元代朝廷對文人階層的貶斥態度和個人際遇,倪瓚之作無不筆簡而意繁,於淡淡的孤涼中呈現出潔淨之美。他的山水在抒情寫意一路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其眾多傳世佳作中,《梧竹秀石圖》是較為成熟的一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