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

元代青花

元青花瓷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逕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元代青花簡介

元代青花 這是倫敦克里斯蒂拍賣行發布的青花圖罐圖片(7月13日)。這件名為“鬼谷下山”的元代青花圖罐於7月12日在倫敦克里斯蒂拍賣行拍賣時,由倫敦古董商埃斯凱納齊以1568.8萬英鎊(約2.45億人民幣)投得,創下歷來亞洲藝術品拍賣的最高成交價,同時刷新中國瓷器及中國工藝品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
物以稀為貴。這個瓷罐恰恰是被行家譽為“絕頂稀有”的一件寶物。題為“鬼谷下山”的瓷罐高27.5厘米,直徑33厘米,是目前世間僅存的八件同類古董之一
瓷罐不僅稀有,而且蘊涵著極高的藝術造詣。佳士得拍賣行亞洲部資深學術顧問蘇玫瑰在拍賣目錄中介紹,此罐由畫藝極其精湛的畫師用上等青料繪製,構圖則取材自同時期的木刻版畫。
罐上畫的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燕、齊兩國交戰,為齊國效命的孫子被敵方所擒,其師傅鬼谷子接到齊國使節通知後前往營救,與使節一起下山的情景。瓷罐上畫的故事記錄在一本戰國史書中,該書的孤本現被日本東京一家政府圖書館收藏。
罐上描繪鬼谷子乘坐一輛由一虎一豹拉的兩輪車,跟隨兩個步卒,齊國使節蘇代騎馬殿後,兩人之間有一少年,英氣勃發,縱馬而行。罐上圖案栩栩如生,畫工細膩,出自畫家而非工匠之手,這使得瓷罐非普通的青花瓷可比。
據悉,和此罐一樣繪以人物故事的同類青花古董傳世者僅有七件。
罐頸上畫的波浪紋可以在其他六件上看到,都被大衛得基金會收藏。八件珍寶中有三件肩上畫有纏枝蓮紋,包括此件。波士頓博物館所藏罐肩上及足部均未加紋帶。此罐是八件古董中唯一一件足部蓮瓣內繪有吉祥紋的,和大衛得基金會收藏的青花瓶很相似,其餘六件蓮瓣內均含下垂如意紋。值得一提的是,該罐上的牡丹紋與大衛得所藏的瓶上畫的也非常相近。
由波浪紋、牡丹紋與吉祥紋這三道和大衛得基金會所藏瓷瓶十分相近的紋帶推測,罐的製作時期極可能在1351年左右。
倫敦佳士得拍賣行中國部專家連懷恩說,通常有人物故事的瓷罐多為中國本土定造、燒制,其他品種才外銷中東等地區。本土訂造的數量很少,且燒造的青花花色漂亮,畫工精湛,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很多都在博物館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佳士得收到瓷罐兩、三個月後,連懷恩在圖書館研究調查時,非常湊巧地找到了1321-1323年間印製的版畫,而罐上的裝飾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版畫影響,目前還沒有任何其他瓷器上繪有同樣的場景。這樣,瓷罐具備了藏家看中的“所有品質”,也正因為此,倫敦的拍賣顯得尤其珍貴。

出自何方

稀有歸稀有,但此罐並沒有很多珍稀藝術品所有的那種曲折來歷。瓷罐是20世紀初荷蘭人范·赫默特男爵在中國購得。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1913-1923期間在荷蘭海軍服役,被派駐北京擔任荷蘭使節護衛軍司令,且負責德國及奧匈帝國等使節及領地的安全。
赫默特愛好藝術,收藏廣泛,對中國瓷器的喜愛可從他當年北京舊宅的相片上窺見一斑。有趣的是,他購買這個罐時,元代還未被認定能做出如此精品瓷器,因此他一直以為此罐是明代作品。
蒙古統治時期,青花瓷件數少,易被人遺忘。西方收藏家一直到1968年克里夫蘭美術館舉辦蒙古統治下的中國藝術展覽後,才開始青睞元代瓷器。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元代青花漸漸受到重視,但沒有發現多少堪稱傳世之作的元代青花。
赫默特的後代和他一樣並不知道瓷罐如此之貴重,因而多年來並沒有對它有什麼特別關照。60年代時瓷罐曾被赫默特的第一代後人拿去估價,但專家也誤以為是明代青花瓷。傳至第三代時他的家族又讓佳士得拍賣行估價,瓷罐的珍貴价值才被發現。
連懷恩介紹說,歷來古董商非常看中物品來源。此罐來源明確,自1913年至今一直在一個家族收藏,並且以前未被世人所識,是行家眼中的“新鮮貨”,因此一旦披露,市場興趣很高,深受藏家重視。
加之今年三月開始,瓷罐相繼在紐約、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台灣、荷蘭、法國等地巡迴展覽,使得人們對藏品的感性認識不斷增加,估價自然也水漲船高。

花落誰家

拍賣前,專家對瓷罐的估價為100萬英鎊,也有人說拍出500多萬英鎊沒有問題。連懷恩自己的估計是600萬-800萬英鎊之間。
雖然瓷罐最終由倫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凱納齊競得,但競拍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中國競拍者的加入更令競拍險象環生,也使得價格一升再升。
據連懷恩介紹,拍賣當天參與標罐的前後至少有7、8人,其中不乏來自中國的收藏家,包括來自台灣的寒舍總經理王定乾、香港收藏界翹楚張宗憲和從事明清瓷器鑑定三十年的香港藝術品商會秘書長翟建民。有中國血統的收藏家喬治·李也在現場,此外還有收藏家通過電話競拍。競價達到1000萬英鎊時,仍有6、7個出價人。台灣的王定乾估價在800萬英鎊左右,把最高支撐點定在1000萬,沒想到會超出預料。
最終拍得者埃斯凱納齊是目前世界上經營中國早期藝術品的主要古董商。此次,他替一位海外私人收藏者競拍。他在標價達到1350萬英鎊時才加入。他和一位電話競拍者經過持久角逐才將寶物收入囊中。拍完後,埃斯凱納齊說,他被現場的緊張氣氛耗盡氣力,並承認:“我已經到了我的極限,不知道我還能堅持多久。”
英國當地報紙以“瘋狂出價”評價拍賣結果。倫敦佳士得中國陶瓷及工藝品主管得斯蒙德·希利說,“買家認為這瓷罐可能有些價值,但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這個價格簡直令人驚愕。”他表示:“我們對拍賣成績感到十分滿意,此罐經過多個世紀的收藏後仍然完好無缺,在市場上實在珍罕無比。”
事實上,直至佳士得出版了拍品目錄,收藏者才得知瓷罐的存在,瓷罐也開始在國際收藏圈內引起極大關注。中國人的激情也被激發,因為其他七個同類古董無一留在中國。國際上的專業人士相信有一群強有力的中國買家結成了同盟,試圖讓瓷罐回歸故土。
連懷恩強調,在拍賣中,競拍者未卜先知的能力十分重要。最熱門的東西常常會出人意料,通常競買者會準備額外金錢作後盾。他認為,此次中國藏家沒有競得瓷罐並不意味著中國買家沒有能力,而是拍賣前計算有誤,因而真正面臨意外高價時一時缺乏心理準備。事實上,中國藏家實力很強,如果計算好,完全有能力購買。中國人參加元青花罐競拍雖多少有些讓中國藏品回歸故土的因素,但連懷恩認為,他們並不是要扳回所謂中國人的“面子”,而是因為此罐品質的確非常好。當然,讓此罐回到亞洲,不論是大陸還是台灣,對學術研究的確有很大幫助。
拍賣成交後,埃斯凱納齊不願透露買家信息。他能說的就是買家“不是亞洲人,也不是英國人”。拍賣行對此也無法過問,連懷恩猜測最終買家可能是美國藏家。目前還沒有聽說買家會有任何關於此罐的展覽計畫,但連懷恩希望能借給博物館展出,讓更多的人有幸親眼目睹這件人間稀罕之物。
連懷恩說,過去幾個月中他有幸和瓷罐相處,“越看越有滋味,百看不厭”。拍出後他有一種“失落感”,起碼短期之內沒機會再見到它了。

元民窯青花特點

一般的元代民窯青花盤碗普遍採用重疊墊的燒制方式,盤碗的圈足無釉,盤碗內底有寬窄不一的澀圈,圈內釉被颳去,露出胎體,這種重疊墊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疊墊燒的瓷器發生粘連,既有利於提高燒成的成品率,也有利於節省窯爐空間,多裝燒瓷器,節省成本,擴大產量。
元王朝在政權鞏固,社會相對安定以後,隨著麻倉土的發現和開發,進口蘇麻泥青料的增多,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做胎的工藝技術不斷完善,普遍開始了西亞鈷料和眾多國產青料的分別使用和混合使用的多種方法,元青花瓷器製作、燒成的工藝美術水平,不斷提高。從至正年起,不僅官窯元青花瓷器達到歷史的高峰,而且民窯元青花也不乏精品。但由於青花瓷器的生產仍然有“有命則供”、官府督燒與“否,則止”,面向市場供應的區別,元代所有瓷器品種的檔次、質量亦有優劣之分。
從胎體上看,由於元青花採用二元配方制胎,即瓷石與麻倉土按比例配方混合制胎,這就決定了元青花的胎體普遍較厚重、胎質堅硬;胎質與宋代青白瓷的胎質相似,胎色不是純白色的,而是層次不一的灰白色或灰黃色或土黃色的;由於粉碎瓷石、淘洗瓷土等工藝的局限性,燒成後的胎體比後世景德鎮瓷器仍然粗糙,顆粒狀態突出,有偏狹形縫隙,氣孔較多,遠說不上細膩潔白。但小型器物尤其是民窯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其胎與元青花官窯瓷器差別並不大。
從成型工藝上看:民用元青花瓷器與元青花官窯瓷器的製作方法一樣。如採用內模外刮削制坯、外膜內刮削制坯,再以泥漿做粘合劑合模或多層重疊成型。故大件器物的內壁、內底、腹部、口部等處胎體接痕現象明顯。
從挖足、修口工藝上看,與同時代其他知名窯口(如龍泉窯、鈞窯等)有一致的風格: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器底厚重、圈足厚寬,圈足既向內斜削,又向外斜削,從圈足正面看,呈八字形;圈足內底普遍有螺鏇狀鏇坯痕、跳刀痕和乳釘狀突出點,圈足上往往能發現修坯不連貫的刀痕;器口向外下方斜削形成的器口極具時代感。大瓶、大罐的底部鏇削紋較粗、較疏,小瓶、小罐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底部和圈足內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小型器物(小罐、小瓶、小壺和碗、盤等)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牆斜削一刀的元代突出特點。
元代民窯青花盤碗普遍採用重疊墊燒方式,盤碗的圈足無釉,盤碗內底有寬窄不一的澀圈,圈內釉被颳去,露出胎體,這種重疊墊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疊墊燒的瓷器發生粘連,既有利於提高燒成的成品率,也有利於節省窯爐空間,多裝燒瓷器,節省成本,擴大產量。筆者發現:元代青花瓷小型罐和瓷壺有的瓶口也無釉,顯然是被工匠有意颳去的,刮削痕跡也很明顯。這說明元代民窯青花罐、壺類瓷器也有重疊墊燒的。
總之,元代青花瓷器的墊燒工藝也具有多樣性,有一匣多器重疊裝燒的,有直接在細沙上焙燒的,也有匣缽單件仰燒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大件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小件器則不一定,或者底部露胎,或者底部有施釉;採用鋪砂直接焙燒方法的,器物燒成後即形成所謂的砂底,砂底常出現粘砂或鐵質斑點,少量器物由於胎土內含有鐵質,器物露胎部位經燒結呈現火石紅斑痕,但小瓶、小罐和碗、盤等小件器物則也有不見明顯火石紅,或者不見火石紅的。有的元青花民用瓷器與官用元青花瓷器一樣,在底部被工匠有意甩灑釉斑點。這種現象是元青花瓷器的獨特特點,是鑑定元青花瓷器的一個要點。
從元青花的釉面及青花發色上看:既有玻璃釉、青白釉,也有卵白釉(樞府釉),或偏白,或偏青,或偏青黃,或偏青白,或瑩潤透亮,或啞光、乳濁感強;透明感強的玻璃釉普遍開細小紋片。但總體上不及宋瓷潔白,普遍偏青,民用青花瓷的透光度比官用青花瓷差。青花發色不穩定,色澤暈散,大體分為兩種:一種發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艷,濃厚處有黑色銹斑,深入胎骨,俗稱“黑疵”。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或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啞光。因此用手撫摸時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這就是使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種為國產料,國產料青花發色呈藍中泛灰,有的色澤呈青藍偏灰或青花發色藍中閃灰。青花上浮與釉面緊貼,暈散青花呈炸開狀,上浮青花釉面顯有濃黑絲及小點,青花紋飾緊貼釉面,微呈凹狀,這也是鑑別景德鎮元青花瓷的基本要點。鑑定元青花瓷器是官用或民用,重點是紋飾:前者繁密多層次,精細備至,頗有繪畫功底;後者稀疏、簡約、隨意、草率、匠氣較濃。

元代青花瓷器的鑑別方法

50多年前,人們對元代青花瓷器還知之甚少。自從美國學者波普博士以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龍紋象耳瓶(原北京智化寺舊藏)為依據,對照伊朗阿特別爾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館元代青花瓷器發表了兩本研究報告後,才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近30年來,隨著國內外研究、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熱潮的不斷升溫,其市場價位已今非昔比,動輒就要千萬元之巨。而後,有國內古陶瓷界專家提出,要將青花瓷定為中國“國瓷”,以取代被世人普通接受的“青瓷”的“國瓷”地位。與此同時,當代景德鎮瓷器製造業對仿製元青花的熱情也與日俱增,各種元青花的仿製品不斷問世,並由當初的低檔產品逐步向高檔仿品發展。
對於鑑別高仿品確有一定難度,必要時,還要採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進行輔助鑑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練掌握古陶瓷工藝知識,就能作出明確判斷。凡具有下述特徵之一者,就必定是現代仿品。
1、瓷胎過白,過細或過密者。
景德鎮產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質與宋代青白瓷的胎質相似,只是氧化鋁含量比後者高出約1.5%,其中含有微量鐵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過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時使用水碓粉碎外,其餘均是手工操作。它與使用球磨機和真空練沿線機加工出來的現代材料相比較,無論是細度和密度都有明顯差異。一般中低檔仿品為降低成本,都使用機械加工原料生產,其胎質不是過白,過細就是過密。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塗抹或噴灑的氧化鐵鏽色者。
社會上曾普遍認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紅”現象,並將此作為鑑定標準。其實不然,“火石紅”現象僅存在於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當數量古代真品上沒有“火石紅”現象。大量實驗證明,“火石紅”現象的出現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坯體中存在一定數量的游離鐵,二是坯體在入窯時含有足夠數量的水份。只有這樣,在窯爐起火升溫的初始階段,隨著坯體之中的水分迅速蒸發,將游離鐵帶到坯體表面形成“火石紅”。一般來講,第一個條件屬於內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備的,而第二個條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燒制前的必備條件。有的器物在燒制前已經“乾透”,甚至裝窯時使用的“墊餅”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燒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現“火石紅”現象。由於低檔仿品的坯體內不含游離鐵,仿製者就用塗抹或噴灑氧化鐵鏽的方法來造假,實際上是欲蓋彌彰,它與真正的“火石紅”和“糊米底”存在明顯差異,懂行者一看便知。
3、內壁光滑無紋者。
元代器物多採用手工拉坯或脫坯成型工藝,在瓶、罐等器物內壁往往會流下明顯的指紋和鏇紋。如果在器物的內壁沒有發現指紋和鏇紋就是採用現代注漿成型工藝生產的低檔仿品。我們仔細觀察這類器物內底靠圈足部位還會發現一圈凹下去的“注漿印”。如果是帶雙耳的器物,其雙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漿而成,在其下方隱蔽處存在有排氣孔。注漿成型工藝是在民國中期以後由歐洲傳入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普遍用於工藝瓷器的生產。曾有讀者誤將《中國陶瓷史》中提到的唐代以後出現的“漿胎”器當作“注漿”器,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4、內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鎮陶瓷製作工藝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兩類,一類叫“條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內壁的;一類叫“板刀”,是用來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現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歷史了,而“條刀”僅僅是在清代康熙年間才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內壁,康熙中期以後的瓷器才開始修整內壁。有些仿製者不了解這點,只是根據圖錄進行製作,經常畫蛇添足修整內壁。
5、具有均勻細密線狀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鐵匠煅打成型的基礎上,再用磨刀石磨製而成。歐洲工業革命以後,鋼銼傳入我國。景德鎮的陶瓷工匠很快發現用鋼銼加工出來的刀具要優於磨製刀具。鋼銼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鋸齒狀。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於是,這種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間迅速普及,並流傳至今。與此同時,景德鎮的陶瓷工匠還發明了各種形狀的條刀。使用這種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勻細密的線狀刀痕。
6、釉色過白者。
俗話說:“衣對骨必對”。這裡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質都白中泛青,特別是早期產品與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樣。這種透明釉的顏色往往與胎質有關,在燒制過程中,胎中的鐵元素會在高溫的作用下向釉內擴散,加之窯爐內的還原氣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現出亮麗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鐵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7、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質稀薄者。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與施釉方法有直接關係。由於元代青花瓷器是採用蘸釉、澆釉和刷釉工藝,所以看上去釉質豐滿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別是採用澆釉和刷釉工藝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淚痕”和“刷痕”現象。清代以後景德鎮普遍採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較前朝大有提高,現代又採用電動空氣壓縮機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釉面過於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現代吹釉產品。
8、青花中的鐵元素浮於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蘇勃尼青”是一種天然礦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鈷兼有少量氧化鐵。鐵與鈷相互融合,均勻分布。在高溫的作用下“蘇勃尼青”中的氧化鐵會在矽酸鹽液態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點。它們一般不會浮到釉子表面上來,形成所謂的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不規則狀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現代絕大多數仿品,都只是在國產青花產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也不作高溫煅燒處理,所以氧化鐵不可能均勻地融合在氧化鈷中,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礦渣狀斑點。
9、青花色澤過於灰暗或鮮艷者。
國產青料與“蘇勃尼青”比較,除鐵含量偏低外,錳含量又明顯偏高,前者是後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國產青料中的錳,只是一謂加鐵,青花的色澤就會顯得灰暗。如果直接將化學工業中的氧化鈷用作青料(俗稱“洋藍”),其色澤就會顯得過於鮮艷。
10、所繪紋飾有破綻者。
觀察紋飾是鑑別的基礎。一般來講,仿品的紋飾與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則就不能稱其為“仿”了,往往需要仔細觀察才有可能發現破綻。
11、器物造型與時代或工藝特徵不符者。
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讓收藏者摸不著頭腦,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萬一是最近出白的“絕品”,可就撿了大“漏兒”了。另一種是仿製者的功乎不夠,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自覺不自覺地就作走了樣。
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線條生硬或過於規整者。
使用現代機械加工出來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製備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藝而言,現代景德鎮流行的說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這就是說,器物的形狀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藝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認為是技術問題,其實不然,主要是由於現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於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內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對下半部和圈足做簡單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頸都線條流暢,外型圓潤,不落刀痕。現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還要修內壁,因此,線條生硬,規整有餘,刀痕累累。
13、器物的體積與重量之比明顯超常者。
器物過輕或過重都說明有問題,過輕者往往是採用“注漿”成型工藝。採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藝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樣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適的話,下半部就顯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覺,只有通過重量來體會。過重者又往往是由於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會給拉坯成型帶來難度,薄了,器型不準,厚了又重量超標。就是仿品的壁厚與真品類型,它也會顯得比真品重,因為仿品胎質的緻密度一般都高於真品。
14、成型工藝與時代特徵不符者。
前面所說的“注漿”只是成型工藝中的一種。筆者曾見到一件青花條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鎮稱作“鑲活”。收藏者僅根據青花紋飾就說它是元代真品。事實果真如此,就是國寶級珍品。遺憾的是元代根本沒有“鑲活”這種成型工藝,只是到清代景德鎮才採用“鑲活”工藝。
15、墊燒工藝特徵不符者。
目前景德鎮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窯燒制瓷器。為了防止器物與碳化矽棚板粘連,要在兩者之間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鋁粉。仔細觀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兩種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現代仿品。不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鋁粉作墊料。
16、表面有明顯人工作舊痕跡者。
要想使仿品招搖過市,就離不開“作舊”工藝。人工作舊痕跡與古陶瓷的自然舊貌有著本質區別。筆者對此另有撰文,不再贅述。
17、採用X螢光檢測,指標元素超標者。
隨著時間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會逐漸減弱,它是由於釉質本身“脫玻化”所至。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內添加鋅、鋯、鈦等氧化物作消光劑,是現代仿製者的常用手段之一。採用X螢光分析可以無損地檢測出各種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標,既是現代仿品。
18、採用波譜分析,釉質老化係數在0.10以下者。
釉質本身隨時間推移會產生“脫玻化”現象,又稱其為老化。老化係數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現代仿品。
以上列舉的18條,僅是現代仿品中的常見問題,很可能掛一漏十,難以全面。筆者僅想藉此闡明一個道理,只有那些對陶瓷工藝發展的歷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可能在鑑定實踐中敏銳地發現現代仿品中存在的細微破綻,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實踐證明,陶瓷鑑定,可意會,亦可言傳。鑑別真假有時容易有時難,一般來說,看假容易看真難。看假,只要抓住一條就可以作出明確結論;看真卻要謹小慎微,面面俱到,儘量抓住每一個細節,把所有可能出現疑點的地方都排除後,才能作出肯定結論。

中國因素

元青花瓷罐的天價拍賣表明,近年來,中國藏品在國際市場的需求在不斷增加。此前中國藝術品最高拍賣價格紀錄保持者是2001年3月由紐約佳士得以530萬英鎊(當時合930萬美元)拍賣成交的公元前十世紀西周時期的青銅方攬。
連懷恩介紹說,過去,藏家多喜愛中國彩瓷,因其色彩豐富,裝飾規律。但隨著時間轉移,人們逐漸發現彩瓷重色,但不太能耐得細細品味。而青花雖只有藍白兩色,卻十分典雅,況且青花瓷普遍重畫工,能夠表現自然的品性。這幾年青花瓷拍賣結果都很好。2003年,紐約一家小拍賣公司--朵爾拍賣公司拍出的元代青花朝聖龍紋扁壺拍出了中國瓷器最高價--583萬多美元,成為當時的世界記錄。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自中國本土的藏家對中國藏品的需求也在增加,畢竟此類藏品有中國歷史背景,加深了藏家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這種需求也拉高了整個市場的價格。
不僅如此,中國藏品的收藏門類也在更新。過去不受外國人重視的竹雕、犀角雕、文房四寶如今價格也在上揚,原先局限於亞洲收藏家的山水等書畫類也受到國外藏家關注。
過去,香港是中國藝術品最重要的拍賣地點,如今這個情況正在改變。此次拍品因收自歐洲,賣家家族希望可以在歐洲親自參加拍賣,佳士得倫敦拍賣行也希望能藉此帶動歐洲市場的中國藏品拍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