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理論批評

從整體說來,元代文學理論成就低於宋、明,但它居於承前啟後的地位。 元代詩文理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派:①以郝經、劉將孫為代表,承繼宋代理學家的觀點,以道論文。 除上述理論專著外,元代一些人的文集中也有論到戲曲的單篇文章。

元代文學理論批評

正文

元代詩文理論多沿襲宋人,較少創見。而戲曲小說理論在此一時期則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學理論部門。從整體說來,元代文學理論成就低於宋、明,但它居於承前啟後的地位。
元代詩文理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派:①以郝經劉將孫為代表,承繼宋代理學家的觀點,以道論文。他們強調文道合一、文為道用。郝經稱:“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自有天地,即有斯文,所以為道之用,而經因之以立也。”(《原古錄序》)劉將孫提出將義理融為文章(《趙青山先生墓表》)。他們又強調理法合一、法為理用。郝經認為,理是法之源,法是理之具,以理為辭而文法自具,有理則有法。他們還提倡“內游”,反對“外游”,把涵養道德視為養氣、作文之本,排斥遊歷四方和觀覽群籍。這些言論不僅影響到明初宋濂等人的文論,與清代桐城派的古文理論也不無關係。②以方回為代表,承繼宋代黃庭堅江西詩派,標榜“格律整峭”。方回提出“古今詩人當以老杜、山谷、後山、簡齋四家為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26),實則偏愛黃庭堅與江西派那種有奇而無妙、有斬絕而無橫放的風格,所以特地舉出“格律整峭”一語作為詩的高格。對於杜甫,也是突出其不麗不工、瘦硬枯勁的作品。方回此說,也是為了矯正宋代四靈與江湖派取法晚唐而流於腐熟孱弱的弊病。③以戴表元袁桷為代表,承繼嚴羽,提倡唐音。他們反對理學家排斥文學的觀點,他們認為“理學興而文藝絕”、“理學興而詩始廢”。袁桷批判以理為詩說:“詩以賦比興為主,理固未嘗不具,今一以理言,遺其音節,失其體制,其得謂之詩與?”(《題閔思齊詩序》)戴表元反駁“內游”論說,未游者不如已游者“暢”,游之狹者不如游之廣者“肆”,“游益廣,詩益肆”。他們也批評宋人溺於時尚而不知取法乎上。戴表元指出,宋人或尚沖淡、或尚雄厚、或尚清圓,雖屢經變化而始終偏於一隅。對此他們也象嚴羽那樣,提倡以盛唐為師來振興詩歌。在這種論點影響下,楊士弘《唐音》選本,再經明初高棅《唐詩品匯》,直到明中葉出現前、後七子的文學復古思潮。
及至元末,又有楊維楨的詩論,出乎三派之外,略具新意。他把詩當作個人情性的表現。提出:“人各有情性,則人各有詩也。”他又認為“詩至律,詩之一厄也”,提倡“先作其氣而後論其格”,不可為格律所束縛。此類觀點與明代後期公安派的主張有相通之處。但他仍然堅持“發於言辭,止乎禮義”,仍然反對“學詩於晚唐、季宋之後”,未脫時風影響。
元代曲論尚屬開創階段,理論性還不夠強。主要著作按內容可分為三類。①論述演唱的專著,有署名燕南芝庵的《唱論》。對歌曲的題材,歌詞的內容,歌唱的場所,歌人的品類等都作了概括的說明,有些是採錄前人習見之論。②有關北曲的韻書,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其中的“正語作詞起例”部分,論述制曲方法,涉及知韻、造語、用事、用字、務頭、對偶、末句等各項,較有理論價值。如論造語說:“未造其語,先立其意,語、意俱高為上”,“造語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則迂,不文則俗”,“要聳觀,又聳聽”等,都較可取,對後來的曲詞創作和理論都有積極意義。但書中以明腔、識譜為制詞的首務,強調音律未免太甚;又反對俗語謔語市語,也是封建文人尚雅卑俗的偏見。這些也為明代戲曲論壇上的聲律派和藻繪派所繼承和發展。③有關戲曲的史料和評論著作,有鍾嗣成的《錄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樓集》。《錄鬼簿》包括金、元 152位戲曲作家的小傳和400餘種戲曲作品的名目,不僅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也有較進步的理論觀點。作者一反輕視戲曲和戲曲作家的傳統偏見,有意為“門第卑微,職位不振”而“高才博識”的戲曲作家立傳,高度評價了他們的藝術成就。此外,提倡“發越新鮮”、反對蹈襲,批評某些人“貪於俳諧”、“務於斧鑿”,把關漢卿列於戲曲家之首,都是正確的。《青樓集》記錄了元代 100多位優伶的姓名、特長與身世,也含有為色藝出眾的女藝人立傳之意。除上述理論專著外,元代一些人的文集中也有論到戲曲的單篇文章。較重要的有胡祇遹的《優伶趙文益詩序》、《贈宋氏序》、楊維楨《朱明優戲序》等。
元代小說理論同樣處於萌芽時期,主要著作是羅燁《醉翁談錄》。此書為宋末、元初的傳奇、話本小說集,書前的《小說引子》、《小說開闢》則是對宋、元時期說話藝術的理論總結。其中肯定了通俗小說的地位,指出小說家絕非淺薄庸俗之輩,而是貫通經史、博古明今、精於文藝的才人;小說也非僅供談笑之物,而具有“言其上世之賢者可為師,排其近世之愚者可為戒”的社會作用。對通俗小說的藝術特點和藝術感染力也有所分析,說“講論處不搭、不絮煩,敷演處有規模、有收拾,冷淡處提掇得有家數,熱鬧處敷演得越久長”。還從題材上對小說作了分類。此外,元末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中也有不少關於小說的記述,一些文人的文集中對小說也曾論及,如楊維禎的《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