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貝葉經文學

傣族貝葉經文學

以貝葉為物質載體的文獻經書而得名的傣族貝葉文化與佛教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

名稱

傣族貝葉經文學

介紹

傣族貝葉經文學傣族貝葉經文
以貝葉為物質載體的文獻經書而得名的傣族貝葉文化與佛教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由相鄰的周邊國家傳入傣族地區的佛教,在中國可謂別具一格,即人們慣稱的所謂"小乘佛教"。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後,文化衝突導致了文化重組,古印度巴利文字的傳入、貝葉文書的運用、書面教育和寫作的發展,則在形式上改變著傣族社會的精神文化結構。歷史上用傣泐文書寫而保存下來的佛經文獻極為豐富,這也即是人們平常所習稱的有名的"貝葉經",但是,傣文貝葉文獻的內容決不僅僅限於南傳佛教經典。所謂"貝葉經",其本意是指在棕櫚科貝多羅樹的乾葉片上刻寫的佛教經書,後來人們也常常在廣義上用它來泛指傣文文獻。在傣文文獻中也稱在貝葉上刻寫文字的時代為"綠葉信時代"。傣文貝葉文獻包括兩個大類:一類是佛教經典,即本來意義上的"貝葉經"。佛經總稱為經、律、論"三藏",不過其相當數量並非佛經,而是屬於另一類傣文文獻,即一般的傣文書籍。傣語稱貝葉佛經為"坦",稱一般貝葉書籍為"簿",概念上雖然有了明確區別,但在民間賧佛的活動中,人們對這二者的性質和功能往往並不做區分,因而將全部傣文貝葉文獻統稱為廣義的"貝葉經"。
 

影響

 傣族地區的佛寺收存貝葉文獻早已成為傳統,其來源一是由佛爺自己刻寫,二是接受世俗眾生"賧坦"獻經或"賧簿"獻書。由於民間"賧佛"獻經獻書活動的蔚然成風,"貝葉經"中既有來自印度教的故事,又包含有與佛教唱對台戲的、涉及傣族民間原始信仰的傳說,故此,貝葉經成了傣族社會各種文化知識和思想觀念的薈萃之苑,這也影響到了貝葉文學的內容構成。除了佛寺集中收存貝葉經而外,傣族世俗民間也流藏有各類貝葉文獻,所以貝葉文化從佛寺到民間,成為傣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徵。
傣族"貝葉文化"事實上已涉及社會意識形態和人們認識活動的方方面面,已分化出若干相對獨立的學科:天文曆法、數學、農業生產技術、醫藥學、生理學、語言學、史學、政治法律、軍事戰法、美學等。此外,更大量的傣文文獻是各種類別的文學作品。毫無疑問,貝葉文化的興起和繁榮,對傣族文學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