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精神病

偽精神病

最近,上海和北京一些發達城市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潮流,並沒有精神病的白領們紛紛走進設立在精神衛生專科醫院中的“開放式病房”。而且目前國內的不少精神醫療專科醫院都嘗試開設這類病房。有人評論,這種現象代表中國正在流行“偽精神病”。專家認為,精神疾病專科醫院設立的“開放式病房”,為減壓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渠道和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廣。

都市白領流行偽精神病

偽精神病 偽精神病

為什麼白領要住進“精神病院”?“開放式病房”跟一般的心理諮詢有什麼不同?

開放式病房

若干間平整規矩的磚房圍成一圈,在中間留出一個可以灑滿陽光的天井。天井中暖灰色的牆壁和磚紅色的地面,在光線的作用下顯得十分自然柔和。病區內的走廊里舖設著印有綠色碎石圖案的地磚,加上雪白的牆面,很清新明快的感覺。在圍成一圈的各個房間上都掛有不同的門牌,有“探視室”、“心理治療室”、“觀察室”等等功能各異的分類。

病人特點 

根據心理醫生介紹:該院的18號病區就是“開放式病房”,也是這裡惟一不實行封閉式管理的病房。它隸屬於“心理科”,真正的名字是“心理治療病房”,一共配備了5位臨床專科醫生及1位心理治療師,目前共有20張床位。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一位值班醫生告訴記者,心理疾病患者住在與精神中心同一院子內的心理諮詢中心心身科病房。這個病房從1988年成立以來一直在提供服務,只是近年來隨著入住人數的增長將床位從原有的28張調整至48張,在這裡就醫的病人以年輕人為主,30%都是白領。

問診者特徵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儘管這個病房叫做“開放式”,但並不是有一些人想像的那樣,只要因為壓力過大、情緒低落就可以跑來要求入住“開放式病房”,必須要嚴格遵守相應的流程。過斌主任介紹了一般入院的流程:當你感覺某些不適心理或行為習慣甚至是“生理疾病”開始嚴重干擾正常的工作生活,需要疏導和治療時,可以先去心理科看門診,當醫生認為必要時會推薦你入住“開放式病房”;如果症狀較輕,程度較淺,則可能只需要進行階段性常規的心理輔導,無需入院。根據他的經驗,由於畢竟這是治療“精神疾病”的醫院,人們在出現一些最初的不良情緒反應後,出於傳統認知對這類地方的排斥,可能不太容易會直接找上門來。前來問診的人,大部分都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神經症”症狀,比如堅信自己患有某種癌症或重病,出現強迫型反應,無法入睡等等。

患者症狀

根據統計,目前比例最大的主要是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和厭食症。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五花八門的“病”,大部分都是“神經症”一類的,其中有很多都屬於“軀體形式障礙”。此外還有諸如失眠症、人格障礙等方面的患者。住院者“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並非真的“精神病患者”,出入完全自由  既然有了“明顯症狀”,那么是不是進來的人都有了“精神病”呢?專家否定了這個說法。北京和上海的醫生都解釋道,選擇住進“開放式病房”的人意識都十分清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病”患者。他們大多只是因為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或者是某件應激性的刺激事件而形成了一些比較難以自我調節的心理問題。因此自願來到這裡,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並尋求系統的環境支持。這裡基本上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既然如此,“開放式”病房不同於以往精神病院的一般病房,不設定強制隔離與24小時警戒監控,人們完全是自願入住。由於住在這裡的人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精神疾病,他們大多只是伴隨一定的心理問題。因此他們的日常起居並不受到監視與管束,平時都和醫護人員一起去食堂吃飯,自由出入病房,隨時可以回家,家屬也可以陪住。真正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專家診斷

心理問題引發“軀體形式障礙”許芸的情況臨床上診斷為“軀體形式障礙”。所謂“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堅信各種軀體症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徵的神經症。病人因這些症狀反覆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結果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許芸經過與醫生的溝通及交流後發現,半年前她開始懷疑丈夫出現“外遇”,自己逐漸被忽略和冷落,但是某次由於其受寒後的下腹痙攣使得丈夫開始重新呵護自己,經常按時回家。這種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即發性獲益”的感受,很容易支配一部分的潛意識,成為其“軀體障礙”的心理驅動力。類似這樣的病人,在各類普通醫院問診無效後,會來到精神治療專科醫院接受檢查。但其中大部分人起初都不認為自己有心理問題,只有經過反覆溝通和疏導後,才能逐漸恢復到客觀的認知狀態

深度解析

專家建議慎住“開放式病房”

住病房可以把人從壓力中抽離出來選擇入住心身科病房的人,某種程度上也是出於對環境的專業化需求。傳統的旅遊度假減壓方式,雖然宜人的風景可能會對焦慮症患者放鬆心情有所幫助,但是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因為其自身識別“快樂”的能力已經減弱,即使面對再多的美好景色也無濟於事。如果選擇待在家中修整,可能依舊躲不過諸如探望、造訪之類的干擾,收效甚微。職業人士為了緩解生活中由於身份、地位和社會角色所造成的困擾,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當入住專業精神醫療機構的開放式病房。一方面,由於醫院為患者的隱私嚴格保密,因此可以使人確實從社會交往和工作的壓力中抽離出來,實現真正的休憩和放鬆。另一方面,依託醫院正規專業醫護人員的診斷和系統引導,有助於對症下藥,使人儘早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狀態。但是,這種“住院”方式投入的金錢成本也較為昂貴,需要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才可以負擔和享受。“開放式病房”不適合易受心理暗示的人群居住 儘管這類“開放式病房”採取完全自願的原則,患者都是依據自身意願自覺入住的,但孫欲曉表示,精神病院的特殊氛圍和治療方式,並不符合100%的適用性原則,特別是那些心理極易受到暗示的人,尤其不建議通過此種方式減壓。這類人往往對外界環境的抗干擾能力很差,容易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結果。比如一個抑鬱的人,如果與他同屋的人在情緒上都比他消沉悲觀,那么他的情況有可能得不到任何好轉,反而會惡化。過斌主任告訴記者,儘管近年來精神衛生事業不斷加大宣傳力度,但“精神病院”依然是被不少人諱莫如深的“特殊地點”。因此,當一個心理極易受暗示的人住進“開放式病房”後,雖然他的日常起居不受干涉,整個治療過程也純屬自願,但依然會隱約懷有某種“我住在精神病院,是否就是精神病患者”的擔憂。這種心理會使他背負更加沉重的壓力,直接影響到他和醫護人員的溝通以及後期的治療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