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山

倉山

倉山區,倉山區因地處倉前山得名。素有“瓊花玉島”之美稱。倉山區位於福州市城區南部,轄整個南台島,分別與鼓樓、台江、晉安、馬尾和閩侯、長樂隔江相望。轄區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35.2萬人。全區下轄倉前、東升、對湖、臨江、三叉街、上渡、下渡7個街道和倉山、城門、蓋山、建新、螺洲5個鎮,共有112個居委會和112個行政村。 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是福州的傳統上的教育區和外國領事館聚集區,軍用福州義序機場位於轄區中南部,新建的福廈鐵路福州南站位於倉山區東南部,海峽國際會展中心位於倉山區東北部。進入21世紀由於倉山區西部的金山開發進入高潮,倉山區已成為福州的重要居住區。

基本信息

歷史

倉山倉山
倉山區古稱藤山,明洪武年間北麓始建鹽倉,該地俗稱鹽倉前,藤山遂道稱倉前山,簡稱倉山,區名由此而來。境內多山丘坡地,高蓋山、長安山、煙臺山等貫穿中、北部,東部有黃山、城門山等。島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歷史上曾於煙山南麓遍植梅樹,素有“瓊花玉島”的美稱,古時,就有“十里花為市,千家梅作林”的繁華。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倉山區還是歷史上有名的領事使館區,外貿基地及航運中心,英、美、法等17個國家在倉山設立了領事館或代辦處,同時還創建教堂,開辦學校,開設醫院、發行報刊、設立洋行等。由於西方經濟、文化滲透,倉山區至今保存著英式、哥德式、羅馬鏇門式、東歐式及中西結合式的建築,形成了倉山區獨特的建築特色和區貌。區內名勝古蹟眾多,金山古寺、陳若霖故居、陳紹寬故居、煙臺山公園、高蓋山公園等人文、自然景觀與正在開發的馬杭洲、桔園洲、閩江公園(南園)等沿江沙洲構成了倉山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倉山區是福州著名的學區,自1980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福州市的文化居住區以來,區內新建和擴建少年宮、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等一批文化設施。特別是國家投資在區西南部有新辦30多所大、中專院校和幹部學校。

蒼山景點

倉山倉山
蒼山又名點蒼山,它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東臨洱海,西望黑惠江,共有雄峙嵯峨的19峰,海拔一般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為4122米,山頂上終年積雪,被稱為“炎天赤日雪不容”。最奇妙的是,每兩座山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由上而下,順東流淌一直注入洱海。這19峰18溪構成了蒼山獨特而多姿的景觀。許多充滿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觀都位於蒼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聖寺三塔、佛圖塔、無為寺、桃溪中和寺、九龍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在大理著名的“鳳花雪月”這四大名景中,“雪”之所指就是蒼山上的雪景。

經濟概況

倉山倉山
2008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58億元,增長15.8%;工業總產值達327.4億元,增長2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5.1億元,增長2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2.2億元,增長37.5%;出口總值9.4億美元,增長16.6%;實際利用外資1.26億美元,增長3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4億元,增長36.1%;財政總收入10.3億元,增長24.6%,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5.9億元,增長3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5元,增長10.0%,農民人均純收入8187元,增長15.1%。
2012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325.8億元,比增11%;固定資產投資305億元,與上年持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9.6億元,比增18.5%;財政總收入24.34億元,比增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74億元,比增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20元,比增12.5%,農民人均純收入14302元,比增13% 。

工業

私營個體工業

福州倉山福州倉山
清代末期倉山地區已有一定數量的私營手工業作坊(店),行業有木材加工、制茶、釀造、鞋帽、服裝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私營工業及手工業發展較快,至抗日戰爭前夕區內已有木材加工、制茶、釀造、鞋帽服裝、紡織印染、五金、特藝、印刷、家具、造紙、火柴等行業200多家廠、場、店和一大批個體加工戶,就業工人3000多人。形成港頭和上渡的木材加工區,有40至50家鋸木場;泛船浦及中藤的茶葉加工區,有30餘家茶行;梅塢至塔亭一帶的鞋帽服裝和脫胎漆器加工區,有10多家店坊。在私營廠、場、店中,福建造紙廠、建華火柴廠、民天食品廠、何同泰茶行、協記鋸木場、沈紹安“蘭記”脫胎漆器店等企業無論規模和實力均居福州同行業前茅,其中福建造紙廠為福州最大工廠,擁有百萬元固定資產。抗日戰爭結束後,私營工業及手工業除制茶和木材加工業外基本恢復到戰前規模,後受內戰影響,生產不正常。
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倉山區私營工業及手工業進一步恢復和發展,到1953年底私營工業已達750家左右,其中手工業企業695家。最大的私營工廠——福建造紙廠1953年產值比1949年的82萬元翻了一番半。同期,國家還採取鼓勵私營企業公私合營和參加合作化的政策。1951年7月建華、南光兩家私營火柴廠率先實行公私合營,成立福州華光火柴公司。1952年3月藤器行業首先進行合作化,組成倉山區第一家生產合作社。1954年到1956年私營工業及手工業基本實現公私合營和合作化。1958年私營工業企業消失。1984年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私營工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1989年,全區有註冊的私營工業及手工業有80戶,年總產值727.15萬元。

集體工業

倉山區集體工業始於1951年,由區公所民政股組織10戶軍烈屬在上渡灰爐巷創辦倉山精鹽廠。1954年後隨著私營手工業合作化逐步展開,集體工業不斷壯大,到1956年上半年全區已組織起28個工業生產合作社及11個合作組,下半年經合併調整為23個生產合作社(組),職工共1342人,年產值166萬餘元,利潤14.76萬元。1957年區屬集體企業均進行擴大再生產,有24家企業,當年總產值304.51萬元。1958~1960年集體骨幹企業轉為國營工業。1961年有集體企業20家、職工2174人,年產值391.89萬元。1962年經過調整,職工減至528人,年產值落到246.27萬元。1963年集體工業又逐步恢復發展,1964年企業增至28家,職工2016人,年總產值回升到613.72萬元。1967~1968年生產出現負增長。1969年後經整頓生產逐步趨向正常。1970年原60年代上交企業中的10家下放給區管轄,此后街道集體工業興起。1977年全區集體企業已達67家(不含居委會工場),有職工11927人,年總產值3533.38萬元、利潤180.54萬元。1978年底至1979年初區40家骨幹企業上交市管(其中6家企業1983年又下放),1979年總產值落至965.33萬元、利潤87萬元,剩有街道、居委會企業32家、職工6159人。1980年後在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指導下,集體工業穩步發展,到1989年止,區屬集體工業企業有112家(另有居委會工場64家),職工總數13184人,年總產值8238.46萬元,利潤240.74萬元,分別占當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和總利潤的82.8%和74.5%。

國營工業

抗日戰爭勝利後,省政府沒收日偽商人所辦茶行如春記茶行等,並在泛船浦(今閩江大橋南側)創辦福建省茶葉出口公司附屬茶廠,為倉山區首家國營工業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市人民政府對其沒收接管,更名地方國營福州茶廠。1951年省人民政府在港頭創辦地方國營省工業廳造紙實驗廠。1957年,福州第一脫胎廠、福州第四印刷廠、福州麻袋廠、福州漂染廠4家地方國營企業下放給區管,年產值172萬元,占當年區屬工業總產值的36%。1958年,在“大躍進”推動下,國營工業迅速擴大。1959年已有15家地方國營工廠,產值比重上升到82%。1960年,福州第一脫胎廠、福州絕緣材料廠、福州軸承廠上交市管。1961年,區屬12家地方國營工廠有職工2433人,年產值889.95萬元,占當年區屬工業總產值的69.4%。1962年上半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進行企業所有制調整,在12家國營企業中有6家企業轉入集體工業、1家企業停產。1962年下半年剩下的5家地方國營工廠全部上交市管,此後區屬國營工業空白。

外資工業

鹹豐九年(1859),基督教美布道會在倉前地區創辦首家外資工業企業——美華書局,有華盛頓印刷機一台,雇員4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俄商在泛船浦開辦福州第一家機械制茶企業——阜昌磚茶廠。此後英、德、日等國商人也相繼辦起制茶、鋸木、火柴、印刷等廠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外資工廠逐步轉賣給民族商人,到抗日戰爭前夕基本消失。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指導下,“三資”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1984年全區首家“三資”企業——福州盛昌機動車輛維修中心建成開工,到1989年已有8家“三資”工業企業,工人416人,年產值1716.3萬元,利潤87.19萬元(不含獨資工廠利潤),分別占當年區屬工業總產值和總利潤的17.1%和26.5%。
2008全年新投產及新上規模工業企業55家,有規模企業達486家,居福州市首位,入駐金山工業集中區桔園洲片、浦上片、福灣片(一期)的66家企業全部投產,鴻博光電、翔達實業等5家企業已入駐福灣片(二期),入駐義序機電園的16家企業中有:世界500強之一的艾默生——利萊森瑪(福州)製造基地(一期)、蒼樂電子等。“銳捷乙太網交換機”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福建奮安不鏽鋼的“FA”產品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祥龍鞋業、福順半導體等16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福順微電子、同仁堂等5家企業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豐泉環保在境外成功上市。郵科通信、星網銳捷2家企業被列入福建省首批“創新型示範企業”,其中星網銳捷還被確定為國家級首批“創新型試點企業”。

農業

2008年推進城郊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春倫茶葉”、“昌盛食品”、“大世界橄欖”等省市農副名牌產品示範帶動效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福州春倫茶葉有限公司、福州昌盛食品有限公司被省農業廳確定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福建仙芝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為省級食用菌行業技術創新中心,全區有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引導村集體建設工人公寓、大型超市、商業店面等配套服務設施,多渠道拓寬農民就業崗位,全年安排被征地農民就業2252人,完成20家連鎖農家店建設。深入實施新農村“雙百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先鋒村、首山村等農村社區建設試點,被國家民政部確定區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區”。完善農村客運網路,完成了10個農村客運停靠站、候車亭的選址和布點工作,新開通義序—上渡永輝、陽岐—白湖亭三盛等農村客運線路。全年投入470多萬元加強防疫抗災和落實動植物疫病防控措施,完成防洪堤除險加固5千米,修繕水閘7座。

商業貿易

2008年一批重點商貿項目相繼入駐,金山茶城、城門速八酒店、蘇寧電器榕城廣場店、國美電器濱江麗景店、天和川正購物廣場等先後建成開業。汽車銷售業年銷售額突破50億元。社區商業服務水平也進一步提升,三叉街街道綠島社區、金山街道金環社區被評為省級商業示範社區。全年共引進內資項目45項,實際到資35億元,新批外資企業28家,新批契約外資11842萬美元。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倉山夜景倉山夜景
2008全年基本完成金山輕軌站、灣邊互通立交橋、上下店路、三環一期B段、金榕路等26個重點項目的征地任務,累計征地近466.67公頃,拆除各類建築物約160萬平方米,保障了重點建設項目順利進行。做好首山1號地、原省電建地塊等9幅社會保障房項目用地的拆遷征地建設工作;福灣新城保障房、盛景黃山保障房一期、二期,桔園保障房二期、三期已基本建成。同時舊屋區改造和安置房建設依法有序推進,南江濱舊屋區已搬遷3580戶,約占總戶數的97.23%。首山片舊屋區工作已進入掃尾階段,程埔片舊屋區已搬遷完畢,總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的上三路地塊安置房已經封頂。全年共拆除各類違法建築831處、總面積31.5萬平方米。完成東升路、鷺嶺路等10條小街巷建設;修補改造愛國路、樂群路等15條道路;完成高速公路連線線、南二環道路兩側占地6?2萬平方米的沿線綠化及福建金融學院教學樓等9幢建築立面整治工作。倉山鎮、蓋山鎮2個鎮及先鋒村、黎升村等34個村通過市級“合格鎮村”驗收。重視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改建東升垃圾轉運站,首山、浦下、齊安、店前、後坂等5座垃圾轉運站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完成農改廁250戶。共搬遷養豬場108戶、生豬3.8萬頭,關閉取締35家違法排污企業。全年新創3所省級“綠色學校”、3個市級“綠色社區”。全面啟動東部新城建設,前期已完成了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南北片、浦下洲、福峽路等項目共81.33公頃的征地工作以及15幅安置地塊的選址和土地報批工作;福廈鐵路倉山段、火車南站的征地拆遷,基本完成項目一期115.33公頃的征地拆遷工作。

教育科技

截止2009年9月,該區已實現學前三年兒童受教育率達93.3%,在職園長100%持證上崗,有證幼稚園教師合格率達96%以上。100%學齡兒童按時入學率,國小畢業生100%升入國中。國中報考率、合格率、全科及格率均不低於上級下達的指標,2009屆國中三年鞏固率達97.4%,國中畢業生合格率達69%。城區國中生年輟學率控制在2%以內,城鄉結合部國中生控制3%以內。全區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學習的比率達96.73%,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09年聯考40中本科上線率超額388%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任務,專科上線也超額40%;城門中學本科上線超額150%、專科上線超額44%。建築職專、跨洋職專、環保職專的2009屆就業率達90%以上。全區已實現15—24周歲青少年100%無文盲的目標。全區國小專任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達90.8%,國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達79.7%,高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達97.8%,職專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達84.9%,已超過該區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指標要求。教師隊伍中,國小小中高教師有6名,占0.41%;國小高級教師有635名,占42.9%;中學高級教師有184名,占18.9%;中學中級教師有457名,占47.1%。
倉山區是全市最先開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區縣之一,是全省課改實驗區。截止2009年9月,區屬學校中有省級文明校3所(麥頂國小、倉山國小、郭宅中心國小),市級文明校20所;省一級達標中學2所、省二級達標中學1所、省三級達標中學1所(現已升格為省二級達標中學),省級示範國中1所(三十九中),省級示範國小3所(麥頂國小、倉山國小、倉山實驗國小),省級農村示範校5所(城門中心國小、潘墩中心國小、郭宅中心國小、義序中心國小、馮宅中心國小),市級農村示範校6所(紅霞中心國小、龍江國小、林浦國小、黃山國小、盤嶼國小、台嶼國小);省級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2所(麥頂國小、四十中),市級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10所,合格校14所,省級優質幼稚園2所,市級優質幼稚園2所,區級示範幼稚園4所。
2008全年安排科技計畫項目經費642萬元,依託轄區內高校和科研機構,大力開展“產學研”互動,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科技成果轉化,全年申請專利410件,居全市首位,共有11個項目榮獲市科學技術進步獎。順利通過了全國科技進步省級考核複查,被推薦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醫療衛生

全年安排專項經費622萬元,對基層衛生院的醫療設備及業務用房進行改造提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9.72%,受益農民3766人,兌付補償金728萬元。
倉山區1963年成立計畫生育工作委員會。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從70年代的兩位數降至一位數。1994年人口出生率為7.08‰,自然增長率為2.15‰,計畫生育率100%。連續多年被省、市評為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和全面達標區。區計畫生育協會榮獲國際計畫生育聯合會亞太地區理事會的榮譽獎。全區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為98.3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3.61:100,榮獲“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稱號。

文化事業

福州倉山泛船浦天主堂福州倉山泛船浦天主堂
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完成了陳氏五樓(二期)修復工程涉及的住戶搬遷安置以及魯貽圖書館(一期)修繕工程,陳靖姑民間信仰、林浦安南尺、陳文龍信仰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湖舞龍燈、太平鼓等9項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螺洲鎮、林浦、陽岐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社會保障

城鄉低保標準、優撫對象供養標準進一步提高,2008年全區納入城市和農村低保3682戶9329人,全年共發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51萬元,基本實現應保盡保。認真做好災民及困難民眾的救助工作,發放各類救助金和救助物資總值約80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40418人。幫助解決困難家庭居住問題,向市里申請廉租住房244戶,申報購買經濟適用房805戶。全年安排2338萬元財政資金,加快幹部職工住房貨幣補貼發放進度。重視落實就業再就業工作,成功介紹就業18529人次,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5109人。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完成了食品生產小作坊、豬肉質量安全、餐飲消費安全等10個專項整治任務,全年共查處各類違法案件212起,總案值達632萬元。

交通郵電

交通

倉山區地處福州市南大門,水、陸、空便利的交通條件日趨發達;閩江、烏龍江四周環繞,水路運輸十分便利。福廈路起始點和福泉高速公路接口始於該區,並有8座大橋與島外連線;正加緊實施的環島提路工程,以及日臻完善的島內路網建設,將進一步促區域交通網路建設的成熟化、合理化。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距該區僅35公里。隨著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發展,投資環境將進一步最佳化、必將有力地促進倉山區經濟的騰飛。
福州至廈門公路始於區內三叉街,從區最南端的白湖亭至義序機場僅2公里。閩江由西而東橫貫區北,順江而下至馬尾港約2.5公里。閩江大橋和解放大橋將倉山區與市中心區相連。1994年,全區共有道路38條,總長約68.81公里;小街巷254條,總長約33.87公里。

公路交通

進出島交通方便。北岸自西向東依次有洪山橋、金山大橋、尤溪洲大橋、三縣洲大橋、解放大橋、閩江大橋、鰲峰洲大橋、鼓山大橋通往市區北部的鼓樓區、台江區、晉安區。南岸自西向東依次有洪塘大橋、橘園洲特大橋、浦上大橋、灣邊大橋、烏龍江大橋、烏龍江特大橋(福泉高速)通往市轄閩清縣、閩侯縣、福州大學城、永泰縣等。境內主要市內道路有南北走向的六一南路、則徐大道、福峽路、連江南路、浦上大道、金山大道;東西走向的三高-上三-上渡路、閩江大道、南二環路。國家高速G15線(瀋海高速)福州連線段引入倉山區白湖亭(秀宅收費站)。國道G324線橫貫中東部(則徐大道、福峽路)。

鐵路交通

2010年剛剛投入使用的福州火車南站位於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東側。福州南站是一座現代化的鐵路客運一等站,全國十大區域性客運交通樞紐之一,歸南昌鐵路局管轄。它是全國沿海鐵路大通道溫台甬-溫福線、福廈-廈深線的連線樞紐,並與建設中的向莆鐵路交匯,開行CRH2動車組列車。採用中軸對稱、地域風格濃郁的建築造型,成為福州市又一處地標建築。福州南站投入使用後,福州始發普快、快速、直達特快列車及部分動車組列車由原福州站始發;過往動車組列車經停福州南站,大部分福州始發北上動車組列車由福州南站始發。

郵政

宋時有驛鋪傳遞信函,明代設白湖鋪,清代出現由商人組織的民間通訊機構——民信局。倉山近代郵政的創辦,始於19世紀末。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福州總局設於境內泛船浦海關大樓內,郵政業務掌握在外國人手中。是年,德商在程埔頭禪臣洋行安裝磁石式電話交換機一部,容量20門,專供外國領事館和洋行使用。這就是福州有電話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區內郵電事業發展較快。1970年倉山郵電分局成立。至1988年,全區郵電事業發展到有一個分局和觀井、埔頂兩個支局以及觀井、對湖、工農、橋南、三叉街、師大、洋洽等7個郵電所的規模,直接受理與世界各城市和全國各地的郵政、電信業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