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倉山

米倉山

米倉山在四川省和陝西省邊境。西接摩天嶺,東接大巴山(狹義的)。漢江、嘉陵江分水嶺。古米倉道經此。米倉山中多數山體為圓錐狀的石灰岩和白雲岩峰叢地貌景觀,站在山體南麓北望,一列列酷似囤圍般的山峰高聳入雲。米倉山主峰光霧山海拔2507米,峰體渾圓,這是花崗岩球狀風化、寒凍風化的綜合結果。

基本信息

簡介

米倉山米倉山

米倉山自然保護區以亞熱帶與溫帶交匯地帶的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最高峰城牆岩海拔2281米,最低處寬灘河海拔僅570米,區內陡崖、峽谷、溶洞地貌十分豐富。保護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有維管束植物195科949屬2597種,其中屬國家Ⅰ級保護植物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銀杏和獨葉草4種;棲息有脊椎動物34目147科332屬468種,其中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扭角羚、林麝、豹、雲豹、金雕5種。保護區不僅是水青岡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也是該屬植物的現代分布中心,至今仍保存有7千餘公頃水青岡原始林。全世界水青岡屬植物約10種,其中亞洲7種,中國5種,而米倉山自然保護區內就有4種:米心水青岡、水青岡、亮葉水青岡和台灣水青岡。

米倉山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特殊,既是南北氣候帶的分界嶺,又是東西植物區系的交匯處,特殊的地質、地貌特徵和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科普科考及觀賞價值。區內有眾多的奇山、秀水、異石、怪洞、長峽、飛瀑,亦有罕見的珍禽異獸,尤其是眾多森林植物組成的生態系統更是魅力無窮,享有“仙境”之美譽。

通過不斷的建設和發展,米倉山自然保護區已成為集自然保護、科學研究、科普宣傳教育、生態旅遊等為一體的示範基地。

地質地貌

米倉山米倉山
米倉山,為秦嶺山系的廣義大巴山的一段。其中紫陽縣任河以西稱米倉山,以東為狹義的大巴山。米倉山自西北向東南延伸於川陝邊界,一般海拔1500~2000米。山地層狀地貌結構明顯。組成物質有石灰岩、砂岩、頁岩、花崗岩、板岩、千枚岩等,在灰岩分布區,喀斯特地貌發育,尤其是米倉山,溶洞、暗河、石芽、落水洞、漏斗、溶蝕窪地等較多。大巴山、米倉山多為石質山地或土石山地,森林復蓋率為26%,其中南鄭縣的黎坪、碑壩,嵐皋及鎮坪兩縣南部林木茂盛。其他地區,尤其是低山丘陵區植被復蓋度較小,以草灌為主,水土流失有所加劇。

其中,在陝西省紫陽縣境內,米倉山為大巴山的一部分,同狹義的大巴山以任河為界;本縣西南部為其東緣。縣境內的米倉山總面積約850平方公里,區內分布24鄉(鎮)。海拔285~1799米,千米以上山峰47座,以老蘭山為最高。水系發育,河溪皆自北西流向南東,進入任河或漢江。較大支流有渚河、麻柳壩河、朱溪河、綿魚河等。

氣候特點

米倉山地處我國大陸南北地理和氣候以及生態的過渡帶,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雙重影響,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多達12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約15°C左右。

主要山峰

米倉山主要山峰
名稱
地理位置
海拔
組成物質
備註
蒼耳山 寧強縣南約6公里處 最高處1867米 石灰岩、頁岩等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喀斯特地貌發育,有櫟林分布。
熊頭岩 南鄭縣西南與四川省交界處 最高處2168米 灰岩為主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
龍頭山 南鄭縣南約27公里處 最高處2291米 灰岩為主,另有花崗岩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櫟林分布。
紅山 南鄭縣東南與四川省交界處 最高處2367米 花崗岩類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樺木林分布。
鐵船山 南鄭縣東南與四川交界處 最高處2468米 輝長岩等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樺木林分布。
上黑山 西鄉縣西南約40公里處 最高處2182米 灰岩、頁岩、砂岩等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櫟、楊林分布。
光頭山 鎮巴縣西北28公里處 最高處2465米 灰岩等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櫟林分布。
巴山 鎮巴縣西北30公里處 最高處2534米
灰岩等 為米倉山高峰之一,有櫟、千金榆、櫪、白蠟等林分布。

巴山林,位於縣境西部,相傳春秋時期,四川古“巴國”巴氐族人曾在此居住,亦名巴山。東接仁和鄉麻石河和涼橋鄉尹家河,西南鄰四川省通江縣,北依西鄉縣大河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東北至西南走向,長46.5公里,寬41公里,面積約845.6平方公里,山體平均海拔1200~1500米,含仁和、涼橋、紅魚、池洋、永樂、伍家、三元、三溪、大池、簡池10個鄉(鎮),94個村,11219多戶,4.67萬餘人。有耕地面積8.2萬畝,土壤為黃棕壤、黃褐土,農作物多為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主產玉米、洋芋、紅薯、豆類、小麥,年平均氣溫9.1C,降雪長達5個月,雲霧多,日照短,為高寒區域。有林地21.57萬畝,灌木林3.5萬畝,活立木儲積量約120萬立方米。用材林有楊、榆、雲杉、華山松、巴山松、馬尾松、柏木等。經濟林有漆樹、核桃、板栗、油桐等。木竹面積24.26萬畝,其中,原始竹林18.8萬畝,是全國最大的一塊野生木竹林。在八卦梁、黃草梁等地有野生花椒樹千餘畝。有獼猴、熊、獐、羚羊、野豬、鹿、狐狸等野生動物。盛產天麻、杜仲、黨參、人參、當歸、黃柏、厚朴、棗皮、川芎、細辛等100多種中藥材。有煤、鐵、石膏等礦藏。植被復蓋面積大。

星子山,位於縣境東部,東接觀音、田壩鄉,西接漁渡鎮、毛埡鄉,南鄰紫陽縣,北依西鄉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西北至東南走向,長60公里,寬6.2公里,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山體平均海拔1000~1200米,主峰星子山,海拔1954米。山脈內有小洋、楊家河、高橋、白河、青獅、興隆場、靈濟、平安、覺皇9個鄉、87個村11644多戶、4.86萬人,有耕地面積8.87萬畝,水田約1萬餘畝,土壤以黃棕壤、石渣土為主,主產玉米、洋芋、蕎子、小麥、紅薯。氣候、土質較差,糧食多為一年一熟。總土地面積11.9萬畝,其中,林地7.88萬畝,灌木林面積3915畝,用材林以松、杉、櫟為主,經濟林木有漆樹、油桐、核桃、茶樹等。竹類有木竹、毛竹、斑竹。藥材有川芎、貝母、白芷、當歸、黨參、杜仲、何首烏等百餘種。礦產有鐵、磷、石炭、硫磺、板石等;天然牧地寬闊。

平溪山,位於城關鎮和涇洋鄉境內,南北走向,長4公里,寬1.6公里,最高海拔1189米。

黑虎梁,位於城關鎮和涇洋鄉境內,南北走向,長3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916.5米。

會龍坪,位於草壩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5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967.8米。

老君山,位於毛埡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2公里,寬0.8公里,最高海拔1822米。

蒿坪梁,位於草壩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777米。

天池山,位於草壩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1公里,寬1.5公里,最高海拔1814米。

歸仁山,位於漁渡鎮境內,南北走向,長2.5公里,寬1.1公里,最高海拔985米。

營盤梁,位於漁渡鎮境內,南北走向,長1.7公里,寬0.6公里,最高海拔923米。

雲霧山,位於木竹、長嶺、仁村三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4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712米。

秋坡梁,位於鹽場鎮境內,南北走向,長1.8公里,寬1.1公里,最高海拔1418米。

關公梁,位於源灘鄉與巴山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495米。

石寶山,位於巴山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5公里,寬1.1公里,最高海拔1323米。

五台山,位於松樹鄉與漁渡鎮交界處,南北走向,長2.3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790米。

滾龍坡,位於源灘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2公里,寬2.2公里,最高海拔1428米。

光頭山,位於九陣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491米。

唐家山,位於小洋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5公里,寬0.6公里,最高海拔1427米。

天池山,位於漁渡鎮與木竹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3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590米。

寶瓶山,位於赤南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22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087米。

青鶴觀,位於赤南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4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053米。

鳳凰山,位於源灘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3公里,寬2公里,最高海拔1460米。

張明山,位於源灘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5公里,寬0.8公里,最高海拔1321米。

屈家山,位於巴山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2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160米。

明羊山,位於田壩鄉和巴廟鄉交界處,西南走向,長2.2公里,寬1.1公里,最高海拔1342米。

老南山,位於吊鐘岩鄉和新廟鄉交界處,南北走向,長2.5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799米。

周朝山,位於興隆場鄉和麻柳灘鄉交界處,南北走向,長2.4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554米。

雨帽山,位於青獅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2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481米。

大竹山,位於靈濟鄉和楊家河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749米。

孟家山,位於靈濟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4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606米。

降頭山,位於長嶺鄉和黎壩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8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456米。

王家山,位於仁村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1公里,寬0.8公里,最高海拔1433米。

老君山,位於黎壩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2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569米。

後坪梁,位於青水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2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994米。

九拱坪,位於漁渡鎮和松樹鄉交界處,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5公里,寬0.8公里,最高海拔1548米。

龍洞尖,位於大市鄉和興隆場交界處,南北走向,長1.8公里,寬0.8公里,最高海拔1558米。

鐘山包,位於平安鄉境內,東西走向,長0.8公里,寬0.6公里,最高海拔1318米,山中松柏茂盛,廟庵猶存。

劉華山,位於小河鄉境內,東西走向,長1.4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646米。

會園山,位於觀音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5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237米。

佛興山,位於靈濟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4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382米。

毛家梁,位於平安鄉境內,南北走向,長3.5公里,寬2.1公里,最高海拔1958米。

九龍寨,位於大楮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5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887米。

長安寨,位於小河鄉境內,南北走向,長1.8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583米。

三台山,位於田壩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1.5公里,寬0.7公里,最高海拔1061米。

五鳳包,位於後河鄉和大市鄉交界處,南北走向,長2.6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589米。

佛峁山,位於長嶺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4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501米。

黃花山,位於仁村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1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227米。

雙龍山,又稱鎮龍觀,位於大池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727米。

烏豆山,位於永樂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3公里,寬1.2公里,山內最高海拔1434米。

安家山,位於三元鎮境內,南北走向,長1.4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231米。

陳家山,位於鹽場鎮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2.2公里,寬1.1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

盤頭山,位於觀音鄉境內,南北走向,長2.5公里,寬1.2公里,最高海拔1268米。

木竹寺,位於黎壩鄉境內,東南至西北走向,長3.2公里,寬1.3公里,最高海拔1587米。

彎木山,位於伍家鄉境內,南北走向,長3.2公里,寬1.4公里,最高海拔1887米。

南鄭縣境內山脈

境內中山區的眾多山脈,均系大巴山地米倉山的西部支脈。大巴山舊稱梁州山,為陝、川、鄂界山,得名與古代的巴族有關。米倉山,為大巴山西段,古稱仙台山、玉女山,遠在唐、宋時代即已出名。《輿地紀勝》載:“米倉山與大巴山相近”。得名原因不詳。大致為東西走向:西起寧強境內的嘉陵江,東至紫陽任河,為漢江水系與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嶺。

南鄭縣境內諸山依分水嶺走向,由北至南,又大致分為梁山山脈、大漢山山脈、高皇山山脈、黎坪山地、營盤山山脈、老龍池山脈、牛腦殼梁山脈、龍頭山山脈、大神山山脈、雲嶂山山脈、鐵船山山脈、罄坪山脈、佛頭崖山脈。今志其主要者如下:

梁山山脈

梁山山脈,位於縣境北部、西北部的高台區、新集區,為南鄭、勉縣之界山。境內部分,東起梁山,西至華山溝,寬約25公里;北界南、勉交界的分水嶺,南到平原區西北邊緣,平均長約5公里。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東北——西南走向。海拔高度700~1000米。西部略高於東部,分上梁山、中梁山、下樑山三段。山體由灰岩和變質岩組成,外貌渾圓,山勢平緩,岩面裸露。植被以荒草、灌木為主。山丘間多深溝低槽,較大的有龍家溝、李家溝、鐵爐溝、冷(忍)水溝(大致東西向)、張口子、武家溝、佘家溝(碗廠溝)、華山溝(皆南北向)。

山脈東頭的下樑山(亦稱梁山,整個山脈因之得名),為西北一東南向渾圓山樑,其上的中梁山峰,海拔955.3米,頂部平緩,東北坡陡直,瀕臨漢江。山樑東南側,環繞著眾多由寒武繫到志留系泥岩構成的緩坡丘陵,民眾稱之為“十八羅漢繞樑山”;山嶺內側的葦池壩,為一山間構造盆地,南部的“張口子”,為壩子唯一排水口,過去居民吃水均取於此。下樑山出露地層從元古界到第四系(缺泥盆系)均有,其中的二迭系地層更為完備,且含有豐富的動物化石(如腕足類、珊瑚類、〓類等,民眾稱為石燕,舊為漢中八景之一)和植物化石(根、莖),是國內外有名的地質剖面之一,吸引眾多的專家、學者前來科學考察。梁山有豐富的石灰礦、煤(劣質)和粘土礦;中梁寺、龍崗寺舊時是漢中郊區的遊覽勝地;198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又陸續在梁山發現了大量舊石器、新石器及原始社會晚期的墓葬群,證實這裡在數十萬年前即有人類生息。

梁山山脈比較有名的山還有:中山寨,位於農豐鄉,海拔970.2米,清朝宣統三年(1911)曾在山頂築寨,現遺石碑一通。鶴騰岩,在契約鄉北部,舊因山石奇特,古木參天,風景旖旎,為漢中風景名勝之一,民國年間即已破壞。所出砂積石(俗稱太古石),可制盆景。尖尖山,在鐵爐鄉西南,海拔1019米。山峰陡峻,山腰有溶洞(民眾稱為盤龍洞),洞中石鐘乳姿態各異。汪家山,在碗廠鄉北部,海拔1035米。梁山多泉,著名的有雙泉、玉泉、湧泉等。

大漢山山脈

大漢山山脈,位於縣境中部,為濂、冷二水之分水嶺,屬花崗岩低山。北麓與河谷階地平原相接,南至喜神壩、秦家壩一線,長約20公里;東、西以冷水河、濂水河為界;北寬南窄,狀似三角形,平均寬約11公里,面積近240平方公里。山脊大致為南北走向,海拔800~1000米,坡緩梁平,起伏連綿。山頂、山坡積有很厚的風化層,適宜林木生長;山麓地帶,梯田、坡地層層相嵌。山脈北端,一峰突起,此即主峰大漢山。頂部名為大頂寨、漢山,海拔1473.3米,居低山丘陵之首。登山遠眺,漢中盆地盡收眼底。舊《漢中府志》、《南鄭縣誌》稱漢山“四峰八面”。“八面”之說不確。“四峰”即大頂寨(主峰)、玉皇頂(1409米)、小陰坡(1352.2米)、大陰坡(1334.9米),沿東南方向一字排列。山上有多種小地貌,民眾有“漢山二十四坪”之說。據舊《漢中府志》、《南鄭縣誌》記載和當地老年人說,漢山原來遍山樹木,參天古樹隨處可見。良好的植被涵養水分,從山頂到山麓,山泉、小溪星羅棋布。山頂有雲即雨,歷有“漢山戴帽、閉門睡覺”和“漢山不旱”之說。清末至民國年間,山上樹木被駐軍和當地民眾砍光,導致連年亢旱。及至解放後,才又使漢山重著綠裝。漢山舊時產紅稻,今絕。現以盛產洋芋著名。

大漢山傳說中有許多美妙的景觀,其中以“漢山樵歌”和“漢山夜明珠”膾炙人口。“漢山樵歌”是舊時樵夫在山上打柴時唱的一種民歌,高亢嘹亮,悠揚動聽,被譽為漢中八景之一。“漢山夜明珠”,其實為磷火,即動物屍骨腐爛時產生的磷化氫氣體燃燒時發出的白色帶藍綠色光焰。民眾稱為“鬼火”,只是在夜間(特別是下雨前)較為明亮而已。

大漢山名出何時無考。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漢中府志》,乾隆五十九年的《南鄭縣誌》及民國10年的《續修南鄭縣誌》,均把漢山稱作“旱山”。實訛,應為其正名。

大漢山山脈比較有名的山峰還有:小漢山,海拔808米,在周家坪鎮西南,大漢山西北;青銼山,海拔1000米,在連山鄉西部;馬鞍山,海拔1118米,主峰東南;牛卵寨,海拔1187米,在主峰以東;青山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鄉東南;螢光寨,原名銀礦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鄉東南;鷹嘴岩,海拔1200米,在高家嶺鄉西部。從山上發源的河流,較大者有紅廟河(西坡)、紅花河(東坡)。紅花河舊稱老渚河,為冷水河一大支流。

大漢山山脈是低山丘陵區重要的糧油產區,發展多種經營前景廣闊。

黎坪山地

黎坪山地,在元壩區境內,由眾多中山組成。西流河為其東、北界,南界城牆岩、分水嶺一線,即川陝分界;西至荒草坪、梯子溝與寧強縣交界。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寬近14公里,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灰岩中山,海拔多在1800米以上,峰嶺交錯,重巒疊嶂,溝壑險惡,水流湍急。這一帶山地,氣候寒冷,人煙稀少,唯獨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現由國營黎坪林場經營。較有名的山峰有:城牆岩,位於老黎坪東南,東西走向,海拔2175~2281米,宛若天然城牆,橫臥在陝川交界。石馬山,在老黎坪東南方向的混人坪上,山下有深潭,即西流河源頭;海拔2312.2米,為黎坪山地第一高峰,上有測繪部門設的水準點。紅山,在黎坪南3公里,海拔1966米,土名長老林,與東部的橫道梁、九龍寺等山峰連線,原始森林茂密,有鐵礦。討口子岩,位於老黎坪南,海拔1706米;瘦牛嶺,位於老黎坪北,海拔1832米;燕子埡,位於老黎坪西北,海拔1945米,均為原始森林所鬱閉。荒草坪,位於老黎坪西部與寧強交界處,海拔1935~2035米之間,頂部為一大坪,原始森林間有草地。

營盤山脈

營盤山脈,亦名摩天嶺,位於縣境西南部。系米倉山主脊之一部分。南起熊頭岩,西北至雷音寺折轉正西。西南界西流河,東至漾家河(亦名雲家河)。平均海拔2000米。主峰營盤山、又名雲盤山。海拔2181米。山體高聳入雲,狀如騰飛的巨龍。西南坡較東北坡略緩,多松柏,產藥材。山體由三迭紀灰岩、頁岩組成,西麓黃楊河源頭的灰岩與頁岩間夾有優質煤層。

主要山峰有:熊頭岩,海拔2168米,遍生林木,山勢險峻;雷音寺,海拔2058米,遍山雜木;小埡,海拔2009米,產天麻、黨參;大埡,海拔1768米,竹、木繁盛;大山,海拔1956米,灌木叢生。

老龍池山脈

老龍池山脈,亦名後河山山脈,位於縣境西南、黃官區內,南起廟壩,北至白果寨,長約20公里;東西介於白崖河(濂水河支流)、漾家河之間,平均寬約7公里,面積約150平方公里。主山脊沿白果寨、灌平山、後河山一線呈南北走向,海拔1400~1800米。主峰後河山,海拔1857.1米。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尤多白果樹(銀杏)、漆樹。廟壩鄉龍池村有雌雄二株古銀杏樹,枝葉繁茂,雌樹高約25米,乾圍2.2米,年產果180公斤。山脈南部的老龍池梁,為一三角形台地,海拔1400米以上,面積約5平方公里,甚平。其西南角有面積約二三十畝大小的水池,名水氹子,疑為古池水②,廟壩鄉政府西南有擋牆,絕壁懸崖,下臨深淵,僅有羊腸小道可通四川,清代曾在此駐軍設防。主要山峰有:陀陀岩,海拔1846米,灌木叢生;黑龍塘海拔,1600米。

牛頭嶺山脈

牛頭嶺山脈,位於縣境南部紅廟區內,包括濂水河上游(白岩河與賈家河之間)山地,大致為南北走向。主峰石人山,海拔1877米,樹木蔥蘢,林濤颯颯,山頂巨石錯立,遠望如人,故名石人山,舊有廟宇,今圮。《續修南鄭縣誌》引清代嘉慶《漢南續修郡志》語:廟壩“東北四十里,有牛頭嶺,適今入川所經地,登嶺北望,全縣在目,上有兩峰對峙,古兩角山也。”據此記載,牛頭嶺即古兩角山所在地,經實地考察,尚難認定。牛頭嶺今稱牛腦殼梁,為米倉古道所必經,現有通四川的公路盤山而過。其他較有名的山峰:祈兒寨(又名寶鼎山),海拔1044米,頂部巨石如鼎,舊時講迷信者常到此祈禱求子,故名。紅嶺庵,海拔1616米,山頂松林茂盛,山腰茶園吐翠。帽盒山,海拔1823米,林木茂密。

牛頭嶺山脈中的五里浸有金礦,現由喜神壩鄉辦礦產公司採掘。

龍頭山山脈

龍頭山山脈,位於縣境東南部,南海區境內。其範圍大致在冷水河東、西源頭間,北至煙堆山(即大佛洞、小南海所在地),南到川陝交界線。灰岩中山。主峰龍頭山,海拔2291.1米,峰如刀削,崖似斧劈,奇偉而崢嶸。每當雲繞霧鎖時,峰顛忽隱忽現,如巨龍翻騰,故名龍頭山。山頂有玉皇洞,西南側有仙女洞,多瀑布。山下有漢王台,海拔1500米,傳為東漢末年張魯南奔巴州時曾居此。周圍較平坦,舊有寺廟,已毀。與龍頭山相對峙者是香爐山,山頂巨石橫空,狀如香爐,位於陝川界山上,海拔2329米,山冬岩絕壁,險峻異常。山腰有瀑布,氣勢磅礴,名“噴水岩”,為冷水河西源頭。據《續修南鄭縣誌》載:“香爐山,孤峰插雲,高與龍頭山並,古孤雲山也”。據此可知,古孤雲山與古兩角山並非同一山脈。古諺語說:“孤雲兩角,去天一握”。舊志也有“行人三日而達山頂”的記載,足見其高。今有漢朱公路曲折盤繞,過香爐山而達碑壩區。香爐山西有大坪梁,海拔2229米;假果山海拔2141米,上有岩洞,為大群燕子所居,山下民眾常取燕糞肥田。

龍頭山脈南半部森林復被較好,由縣屬碑壩林場經營。

其它山脈

大神山山脈、雲嶂山山脈,均在南海區內,都呈西北——東南走向。大神山山脈在冷水河最大支流大沙河和十里乾溝之間,西北至牟家壩,東南到天梁池一帶。喀斯特地貌顯著;北部植被不佳,南部森林茂密。古時將天池梁和龍頭山北部山脈稱為旱山,又稱梁州山。大神山東北坡、關爺廟對面有象鼻崖,風景甚佳,舊時建有廟宇,騷人、墨客多題詠,現已毀。雲嶂山山脈包括雲嶂山、跑馬梁等山,為南鄭、城固界山,雲嶂山海拔1100多米。山頂有泉,終年不涸。跑馬梁主峰海拔2044米,頂部平坦。其西南至天池梁間,舊稱花石樑,明朝嘉靖年間曾設有關卡。

主要山峰有:紅山,亦名鋸鋸山,海拔2367米,岩石呈紅色,懸崖峭壁。遍布野草、灌木叢。爐子池,海拔2144米,山峰陡峻,多葉竹。王家山,海拔2130米,遍布雜木、葉竹。鷹咀崖,海拔2065米,絕壁斷崖,險峻異常。斷頭岩,海拔1968米,遍山雜木。這些山峰均位於米倉山主脊之上。

鐵船山山脈、罄坪山脈、佛頭崖山脈

均在米倉山南坡的碑壩區境內,南北走向,由北向南逐步降低。鐵船山山脈為陝川界山,境內部分北起銀杏灣至西河口一線,南到前進鄉的鷹嘴山、涼風埡,長約25公里;東、西分別以碑壩河、陝川交界線為界,平均寬約5公里。面積近130平方公里。主峰鐵船山,以山頂一黑色巨石似船得名。罄坪山脈,介於碑壩河與後河之間,北起西河口至廣家店一線,南至四川通江縣的爐子廟。縣境部分長約33公里,寬約6公里,面積200多平方公里。佛頭崖山脈為南鄭與西鄉和四川通江縣之界山,迂迴曲折,峰連壑接。這三列山脈植物、動物、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本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公路的修築,各種資源逐步得以開發、利用。

主要山峰:小鐵船山,海拔2251米,為鐵船山脈第二高峰。小分水嶺,海拔2140米,位於鐵船山脈北端,森林茂密。李子坪,海拔2153米,遍生雜木。黃梨埡,海拔1270米,位於罄坪山脈南部。貓兒寨,海拔1888米,位於罄坪山脈中部。大貓兒山,海拔2326米,位於佛頭崖山脈北部,南鄭西鄉界山。貓兒山,海拔2060米。為南鄭、西鄉界山。光頭山,海拔2388米。為南鄭、西鄉界山。掛寶岩,海拔2088米,位於佛頭崖山脈南部川陝界山。羅圈岩,海拔2065米,位於佛頭崖山脈中部,懸崖絕壁,林木叢生。

傳說故事

米倉山是千里巴山的主脈,延綿幾百里,為川北的天然屏障。關於“米倉山”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大旱,顆粒無收。川北一帶的災民紛紛逃往老林,用野菜野果充飢度日。一天,一個年輕小伙子正在找野食,突然樹叢中跳出一隻白兔。小伙子車身就攆,攆著攆著,來到了一個山洞。這洞四丈多高,十幾丈寬,直通山里。洞內石人、石馬、石龍、石虎乾奇百怪,應有盡有。小伙子像進了龍宮一般,早把兔子忘得一乾二淨,一雙眼睛不夠使。走進大廳,正中一座石倉,裡面白花花的,照得他睜不開眼睛。小伙子捧了一捧,哎呀,是一倉白花花的大米!他歡喜得跳起幾尺高,一趟子跑出山洞,滿山遍野地吼:“鄉親們!我找到米倉了,快跟我來,去分米呀!”這一吼,遠近的災民往山洞湧來。小伙子一人一碗,剛剛分齊,米就沒有了。大家就在洞裡支起鍋罐,再添些野味,吃得又香又甜,心滿意足。第二天早上,米倉又裝滿了米。就這樣,災民們在山洞裡過了一個秋冬的安穩日子。大家把這洞叫“米倉洞”,把這匹山叫“米倉山”。

第二年開春,災民們每人背上一碗米作盤纏,給米倉山叩了幾個響頭,就各自回家耕田種地去了。災民中有一個好吃的懶漢,看到人們都走了,他暗暗高興。這下,我一個人獨霸米倉洞,一輩子吃不完用不盡。還可以把米賣了,有錢就有一切,享不完的榮華富貴。懶漢越想越美,簡直歡喜得發狂。

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米倉空了,貼底面有一小碗米僅夠他吃一頓。他越想越氣,拖了一把鋤頭,把米倉挖了一個大洞。滿以為這樣,米就會像冒水一樣流出來;然而等了幾天,一顆米也沒有,懶漢就餓死在這山洞裡了。

旅遊景區

白龍宮

白龍宮景區位於保護區南關口村境內,由“巨幕白褶”、“靈芝洞府”、“玉柱廣廈”、“花玻塔林”、“龍宮幽深”等六個大廳組成。景點已探明主洞長度220米,一般寬為20-30米,高10-20米,總面積8300平方米。除了規模宏大,洞中鈣化景觀也千姿百態,且較為集中。洞內各型鐘乳石如燈似箭、如塔似珠;宛若仙女飄逸的輕姿,又似雄獅昂首的俊朗,琳琅滿目,實為川北溶洞所罕見。

小龍潭

清澈的潺潺流水在渾圓的礫石縫隙間嬉戲,時時泛出快樂的水花;尋著曲折蜿蜒的石板小路前行,就會見到小龍潭。一瀉而下的流水,跌落進約十二米深的潭裡,翻騰起條條水花;加之光霧在山頂盤鏇,流水與其相互動融,梭成一條薄紗裙,夢幻一般撲朔迷離,讓人過目難忘。

鐵佛寺遺址

修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由上下兩殿和左右廂房構成。因為寺內許多佛像和神像都是生鐵鑄成,故名鐵佛寺。寺內的佛像工藝精妙,歷四百餘年,光潔如新,譽滿川陝甘三省。鐵佛寺除了鐵鑄神像外,其餘神像多為泥胎燒制,上殿左右兩側各有九尊共十八個泥燒羅漢,或竊竊私語,或抱膝談心,或天真活潑,或憨厚笨拙,或超凡脫俗,或喜形於色,或閉目養神,形態各異,妙趣橫生。只可惜,毀於一旦。

端公潭

端公潭瀑布是鼓城山七里峽景區內眾多瀑布中最具特色的瀑布,高約60多米,潭深約8米,隱於巨峰雙峙的深峽之中,具有幽、柔、秀、藏的特色。瀑流從斷崖瀉出後一分為二,左邊一掛忽急忽緩,忽分忽合,噴珠濺玉,幻化繽紛;右邊一掛飛沫翻卷,瀑流轟鳴,氣勢宏偉,給人以神奇壯觀之威。

七里涼亭

築建在峽壁中間的七里涼亭,亭頂滿布綠苔碧蘚,自身木質的建築材料,給人以歷史的積澱感。四周峭壁上也分布著綠色植物。這裡不僅是你路途小憩之地,也是品味大自然風光的地方。

東河流域

東河是貫穿米倉山脈的嘉陵江的重要支流,如果將米倉山比作漂浮在四川盆地東北邊緣的一片樹葉,那么東河就是這片樹葉中細密巧致的葉脈。 從旺蒼縣城算起,東河全長約125公里。在旺蒼的雙匯鎮附近,東河由兩條主要支流交匯而成。西支源頭經鹽井、萬家鄉過米倉山山脊一直延伸到陝西省的寧強縣,東支源頭經英萃、檬子鄉進入四川南江縣直抵大壩林區的米倉山南麓山脊附近。東河在米倉山中的大小支流數十條,無論幹流還是支流總是峽谷連著寬灘,寬灘套著峽谷。由於喀斯特地貌發育,不少地段甚至水流潛入地下形成一段一段的暗河,有的地方河從洞出,水從洞入,形成奇特的斷續河段。東河流域的峽谷很多,三里一峽,五里一峽,甚至峽中有峽——旺蒼的七里峽、大里峽、母豬峽、黃金峽,南江的大將軍峽、魏家壩峽、大小蘭溝峽等就是這樣。

碧玉潭

在米倉山東河流域,幾乎每條支谷溪流都可以找到山間小湖盆。這些湖盆面積不大,一般都在數十平方米到數百平方米,最大的有數千平方米,因此當地人都不叫湖而叫池或者潭。古人有詩“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的池大概就是指這些在水一方的潭景了。南江縣光霧山北坡的十八月潭和旺蒼縣萬家鄉的十八龍潭便是米倉山中兩處潭池景觀的典型代表。在層林盡染的光霧山北坡,有一個長約3.5公里的珍珠溝,珍珠溝的上游是一處山間盆地,在珍珠溝的下游出口,大江口河水和一條山間公路緩緩通過。在一陣陣林濤聲中,可以聽見一聲緊似一聲的水流飛瀑聲從珍珠溝中傳出,溝中就是“世人只知九寨溝,不識如月十八潭”的十八月潭。珍珠溝的谷床岩體是清一色的花崗岩。感謝這遠在幾億年以前從地殼深處噴涌而出的花崗岩,因為要不是堅硬的花崗岩,珍珠溝也許會變成喀斯特地貌的暗河或溶洞了,當然還要感謝偉大的造山運動和造山運動中間斷的隆升過程。十八月潭像串珠一般間斷分布在了3.5公里長的珍珠溝谷內,潭池最大不過數千平方米,一般都在幾百平方米的大小範圍內,幾乎每兩個潭池之間都有瀑布或迭水被此間斷相隔或比肩接踵。從地質構造的理論上講,每兩個潭池之間的瀑布或迭水都代表著一段山體快速隆升的歷史,真是美不勝收。和南江光霧山下十八月潭遙相呼應的是在米倉山西段旺蒼縣鹽井峽谷上游萬家鄉境內的龍潭子潭池景觀。無獨有偶,萬家鄉龍潭子一共也有18個潭池,不妨可以稱之為十八龍潭。不同的是龍潭子的潭池不是發育在花崗岩體之上,而是發育在角礫岩岩體之上的同樣是水流鏇蝕地貌景觀。

水青岡

米倉山是一個色彩十分豐富的山脈,春有杜鵑,秋有紅葉,即使在冬季,陣陣雪霰也會把米倉山裝扮得絢麗異常。人們談論得最多的自然是米倉山的紅葉了。在米倉山的前山和河谷兩岸海拔600—1000米之間的農耕區域,有一種學名叫烏桕,當地叫做棬子樹或棬樹的樹種。這是一種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葉片呈菱形,長寬3—8厘米,每到9月初,它們的葉子開始變紅,要是遇到輕微的霜凍,一夜之間,田間地壟,房前屋後一片火一樣的色彩,它們和柿樹、梨樹、桐樹還有栗樹上的紅葉或深或淺,或濃或淡構成了米倉山第一道紅色風景線。

旅遊指南

美食

米倉山不僅風景優美,這裡的餐飲美食還獨具特色,是典型的以天然野味和川北農家特色風情相結合的美味。

野生蕨菜,是生長在林間、山野,無任何污染的綠色蔬菜,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口感清香潤滑,清涼爽口,是味美可口的下酒菜。

乾筍燉臘豬腳,肉色紅潤誘人,自然醇香,醬香濃郁,引人食慾,滋潤養顏。

臘豬脖,其醃製方法為正宗的農家土製方法所制,色香味美,為川北農家特色菜品之一。

川北涼粉,是夏日必點的菜品之一,涼粉細嫩清爽,作料濃郁辣香。

除以上特色菜品之外,還有涼拌維菜、清炒扁豆、野生灰兒苗、特製香腸、野生通菜、野生折耳根、豆豉炒臘肉等味道鮮美的美食可供您選擇。

特產

米倉山著名的土特產有很多,包括:木耳(35元-40元/斤)、野生菌(其中香菌35-40元/斤)、野生板栗(5元/斤)、野生天麻(根據天麻等級不同價位有所差異,大約100-200元/斤)、純天然蜂蜜(25元/斤)、核桃(10元/斤)、紅皮花生等。

木耳: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養血駐顏,令人肌膚紅潤,容光煥發,並有防治缺鐵性貧血及其他藥用的功效。

野生菌:種類繁多,營養美味,野生菌亦食亦藥,除了其口感獨特外,還有十分珍貴的藥理保健功效,它所含有的無機鹽和胺基酸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以達到健腦,提高免疫力,抗輻射等諸多保健功效。

野生板栗:絕對正宗的綠色、天然、健康食品,營養價值很高,甘甜芳香。

野生天麻:對於治療頭昏有很好的療效。

純天然蜂蜜:均為自主釀製,具有特有的花香味,香甜可口,口味俱佳。

交通

從廣元到旺蒼距離65KM,自駕行車大約1.5小時,交通工具可以選擇汽車和火車兩種方式,花費分別為22元和3.5元。

旺蒼縣城至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離65公里,自駕行車大約1.5小時。

旺蒼汽車站一天有三班車中巴車直達景區,座位數約20個。中巴車從旺蒼髮車的時間分別為早上9:30,14:30和15:00;從景區返回縣城的汽車時間分別為7:00,8:00和中午12:00,車費為15元,行車時間大約2小時。

遊客也可選擇從旺蒼縣城打車到景區,花費在150-200元左右。

同時在縣城也可以租到私家車,可配駕也可自駕,租金大約200元每天,並且需要交納一定的押金。

在去景區的途中,路況良好,多為盤山公路,冬日裡駕車需注意,坡陡路難行。沿途第一個分岔路口是在雙匯鎮,往左行駛為蒼王峽景區,往右行駛為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二個岔路口往左上行駛為米倉山景區,右下行駛為南江光霧山景區。

鼓城鄉距離鼓城保護站1公里,鼓城保護站設有大型停車場,能停靠大約100輛車,收費標準為機車5元,小車10元,大車15元。在距離鼓城保護站8公里的核桃樹坪監測站也設有停車場,大約能停靠30輛車,收費標準和鼓城保護站收費標準一致。此外,遊客需要注意的是自駕行車只能行駛至核桃樹坪,往上的景點需徒步遊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