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渣津中學

修水渣津中學

修水縣渣津中學是1957年在修水縣農村創辦的第一所初級中學,座落於渣津鎮中心,東臨光華北路,南抵津龍大道,西、北靠老街。共占地29畝,建築面積7800多平方米。

基本信息

簡介

發展歷史

1959年建磚木結構教室8間,稱為“紅教學樓”,爾後辦起了“躍進班”(提前畢業)、“試點班”(三年課程二年完成,比同期畢業的兩個初三班升率總和還要高)這兩個特殊班,為渣津中學迅速發展起了推波助瀾作用。1969年增設高中,在國中畢業生中推薦36人為第一屆高中班新生。全校初、高中共有14個班、782名學生、53名教職工。1972年第一期畢業,當時命名為“紅一排”,這個特殊班在當時“鬥批改”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中起著模範帶頭作用。從此,渣津中學成為完全中學。文革期間學校雖然受到衝擊,師生堅持一邊讀書、一邊勞動,學校辦起了加工廠,開闢了姜壟、天井坪、葉家坊等學農基地,1971年有辦學基地25畝,學生“立志務農”、“半工半讀”。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全校師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上,學校開辦了第一個高中重點班。1979年該班36人參加高考,有31人相繼考入全國各類大、中等院校,有6人獲博士學位、有5人留學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新加坡、泰國等國從事科研工作。1980年高中網點調整,學生在此讀完一年後,併入小斗嶺完全中學就讀。

辦學規模

渣津中學教學樓渣津中學教學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渣津集鎮的發展,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校規模不斷擴大。1953年有13個班,學生709名、教職工54名。1987年“老建”扶助20萬元,新建一幢1400平方米的可容納17個教室的教學大樓。此後,又相繼建起了教工宿舍4幢,配套設施日趨完善,教學質量逐步提高,升學率位居本縣前列,僅1994年中考有23人考入中等專業學校。1997年增建教學樓一幢600平方米。是年,10月18日渣津中學隆重舉行建校40周年慶祝活動,曾在渣津中學工作過的老同志、歷屆學友及來自全縣各兄弟單位代表2000餘人參加了這一盛會。

1998年鎮政府又劃3000多平方米土地,擴建中學教工宿舍,有41戶教工投資建設了寬敞舒適的教師村,使教師居住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有力推進了渣津鎮教育事業的發展。2000年8月又拆除“紅教學樓”,投資50多萬元,改建綜合大樓1200平方米,另投資8萬餘元,實現學校美化、綠化。如今,渣津中學校園花香四季、綠樹成蔭。朝著“完善自我、創建一流”的辦校目標邁進。2002年,學校發展到23個教學班,1700多名學生,82名教職員工。

2003年,學校購進原渣津醫院舊址,學校面積增大,2004年9月因學校網點調整,原司前鄉中學撤併到渣中,學生數增到1902人,同年10月,學校爭取危改資金30萬元,新建了一幢可容納260名女生的公寓,建築面積1150平方米。2008年學校又爭取國家義務教育寄宿制工程款150萬元,新建884平方米三層框架結構的學生食堂和1445平方米磚混結構的五層男生公寓,徹底改善學生住宿條件。如今,渣津中學校園花香四季,綠樹成蔭,標準的實驗室、圖書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一一齊全。基本滿足渣津莘莘學子求學需要,到2010年止,學校有23個教學班,1852名學生,86名教職員工,其中高級職稱教師20名,一級教師35名,市級骨幹教師6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