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修水

九江修水

       修水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修水上游,居幕阜山脈和九嶺山脈之間,是三省(湘、鄂、贛)十縣(修水、靖安、奉新、宜豐、銅鼓、平江、通城、崇陽、通山)的交界處和三個省會城市(長沙、武漢、南昌)的中心點,自然地理形成眾星拱月之勢。全縣總面積4504平方公里,轄36鄉鎮,總人口82萬,面積全市第一、人口全市第一。境內現有省道310公里,縣鄉道路500公里,武吉高速公路從縣城邊穿過,交通便捷。   

基本信息

縣情簡介

修水古號分寧,歷史悠久,縣內上奉鎮發現的山背文化遺址是江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典型遺址之一,距今約4300年。修水商封艾侯國,春秋為艾邑,漢建艾縣,隋唐為建昌縣、分寧縣,民國3年改名修水縣,因境內母親河修河得名。 修水自古地沃物阜,是全國無公害茶葉基地,全省最大的蠶桑基地、藥材基地和優質稻基地,是南方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地下礦藏品種多,分布廣,儲量大,尤其鎢、金、煤、石英、瓷土、石材最具特色。香爐山鎢礦品位為亞洲之最,儲量居全國第二,煤儲量達47億噸,石英儲量達2000萬噸。 修水是秋收起義策源地,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在這裡設計、製作並率先升起,蕭克將軍親筆題詞“秋收起義在修水”。彭德懷、羅榮桓、何長工、譚政、滕代遠、蕭克、王首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均在此留下了戰鬥的足跡。現存有秋收起義革命舊址、遺址等60餘處。新民民主主義革命鬥爭中,有10萬名修水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1994年、2002年,先後被評為國家重點貧困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新世紀以來,修水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生態環境,贏得了各級領導的讚許。原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和現任省長吳新雄,就多次指出:修水是江南的香格里拉,修水是中國最美的河流,修水連空氣都是甜的,是生態綠洲、投資熱土。

修水人文

修水向稱“文章奧府”,為“濂溪弦鐸之地,山谷桑梓之鄉”,文化教育比較興盛。宋代黃庭堅的曾祖父黃中理曾開辦櫻桃書院和芝台書院。延引四方學子,宋郊、宋祁兄弟和黃庭堅等曾就學於此。宋代理學家周敦牙頤任分寧主簿時,曾開辦書院,後稱濂溪書院。徐、祝等大姓亦辦有書院,培養眾多人材。自唐宋至清代,本縣共有進士201名,舉人317名,僅宋代即有進士160名。北宋一朝,雙井村出進士48名;歷代有丞相2名,尚書16名,正一品官員3名,從一品1名,正二品5名,從二品4名;知名文學家21名。宋代名臣徐禧布衣騰達,胸蟠甲兵,殉節永樂城,有“宋殞長城”之嘆。黃庭堅開創江西詩派,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也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徐禧子徐俯,官至參知政事,又是江西詩派著名詩人,名句流傳至今。南宋政治家、軍事家、四川按撫置制使余,治蜀10年,屢挫蒙軍,勵精圖治,功勳卓著。明代周季麟、周季風兄弟,均官至左都御史,史稱“雙鳳”。清萬承風,為宣宗侍讀,朝庭重臣。近代以來,更是名人迭出。桃里陳氏一門,有4人名載《辭海》,陳寶箴,官至湖南巡撫,支持維新變法,向光緒帝推薦維新人才,在湘辦新學興新政,為全國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從事變法者。其子陳三立,為同光體詩派領袖,清末民國初詩壇泰斗。三立長子陳師曾,近代著名畫家,與齊白石齊名。三子陳寅恪,聞名海內外的史學大師,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古琴大師、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查阜西,曾參與組織著名的“兩航起義”。著名中醫徐瀛芳,民國期間,是全國中醫委員會七委員之一,被醫界譽為“科學化先鋒”。當代著名作家胡曠,所著《潘虎》等文已成為當代文學史上文藝性革命鬥爭回憶錄的代表作。在世名人有著名科學家,原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陳封懷,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黃綺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黃蜚秋等。古代和近代縣人留下各類專著272部1198卷,這些都被修水人民引為驕傲。 修水是個古老縣份和著名蘇區,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風景名勝甚多。有2處省通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結束的全縣文物普查中,收集流散文物750件,全縣有古文化遺址116處,其中上奉山背跑馬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最著名。1978年被命名為山背文化。黃龍山黃龍寺,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黃龍宗的民祥地,是宋代江西四大叢林之一。黃龍宗宋時傳入日本,現在日本猶有15個支派,黃龍山有晉葛黃,宋黃庭堅等名人石刻和眾多名勝古蹟。縣城南山崖曾是黃庭堅讀書之地,現已闢為黃庭堅紀念館,館藏文物豐富,其中以眾多黃庭堅碑刻、墓誌、著作等資料,最為著名。自宋代以來聞名朝野的雙井村,有黃庭堅陵園以及石刻等遺址遺蹟。清水岩內有周敦頤等名人題刻。近代陳寶箴父子故居及遺蹟,保存完好。革命歷史文物和遺址,以縣城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和上衫鄉的湘鄂贛省委省事蘇舊址最著名。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和烈士館,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修水10324名革命烈士樹起巍巍豐碑。

修水歷史沿革

商代封艾候國,都今縣城西47公里司前龍崗坪。春秋為艾邑,先後屬吳、越、楚國管轄。秦朝屬九江郡。漢置艾、西平、西安縣俱隸屬於豫章郡。西晉改西安為豫章縣。東晉艾、西平、豫章縣屬江州管轄。南朝西安縣置豫寧郡,艾、西平縣隸之。隋廢豫寧郡和艾、豫章、西平縣,其地併入建昌縣,設治於今永修縣艾城,屬洪都總管府管轄,後復西安故址立豫章縣,屬豫章郡。唐復立西平縣,後又分別改為武寧縣、豫寧縣、分寧縣和西平縣。宋復立分寧縣,屬隆興總管府管轄。元改寧州、武寧縣。明改寧縣、寧州,仍屬南昌府。清初為寧州,後改為義寧州。民國改為義寧縣,後改為修水縣。1949年6月16日解放,7月成立修水縣人民政府,9月11日,修水縣由袁州分區劃歸九江分區管轄,1968年九江專區改稱九江地區,修水隸之。1983年7月,撤銷九江地區行政公署,實行市管縣制,修水縣屬九江市管轄。

修水自然資源

修水縣地貌形態多姿,氣候條件優越,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自然資源豐富。 修水共有林業用地面積497.62萬畝,森林覆蓋率49.2%,活立木蓄積量736萬立方米,杉木占森林蓄積量的56.92%,馬尾松占森林蓄積量的28.19,毛竹有3.92萬畝,蓄積量為568萬根,植樹造林保存面積83.2萬畝,被列為江南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 修水植物資源豐富,全縣有種子植物2000多種,屬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的植物54種。如我國特有的活化石銀杏,本縣特有的珍稀樹種柳葉臘梅、金錢柳、香果松、穗花杉、伯樂樹等。 修水有白朮、花椒、車前子、白花茵陳、麥冬、半夏等中草藥300多種。野生中華獼猴桃、板栗、楊梅、棗、柿、棠葛、油茶、油桐、烏桕等經濟作物分布廣泛。 修水野生動物種類繁多,現有脊椎動物200多種,其中哺乳動物30多種,鳥類41種,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華南虎、金錢豹、獐、蟒蛇、白鷳等18種,省級保護的黃鼬、大杜鵑等8種。此外還有眾多的魚類、兩棲類和爬行動物,均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修水礦藏類型齊全,礦種多、分布廣、規模大、品位高,尤以黃金、白鎢、石煤、石英、瓷土、石板最具有特色。古市等地砂金以精純聞名海內外,土龍山等地原生金藏量豐富,香爐山鎢礦品位為全國之冠,儲量居全國第二。廣泛分布的石煤總儲量達47億噸,占江西已探明的石煤儲量一半。竹坪的青石板蘊藏量大,產品遠銷東南亞。此外,還擁有鈾、釩、磷、石灰石、大理石、石膏、銀、銅、鋁、鋅、雲母等礦藏。 修水河道眾多,自然落差大,雨量充沛,水利資源極為豐富,蘊藏量40萬千瓦,可開發量在20萬千瓦以上,50%保證率年地表水總量3.7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總量4.8億立方米,人平均擁有水量6500立方米,還有泰清、司前、湯橋等多處溫泉。 修水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山川秀麗、風光旖旎、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山背文化遺址、山谷故里、雙井明月灣、黃龍寺、清水岩、抱子石、布甲溶洞、東嶺石林等人文自然景觀,具有良好的旅遊開發前景,清水岩風景被列為省級旅遊風景區,黃庭堅紀念館、秋收起義舊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修水特產

1、寧紅工夫茶 寧紅工夫茶,簡稱寧紅,主產於江西省修水縣,屬紅茶類。是我國最早的工夫紅茶珍品之一,修水在元代稱寧州,清代稱義寧州,故名。修水產茶迄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寧紅製作則始於清代中葉。清代葉瑞延著《純蒲隨筆》載:"寧紅起自道光季年,江西估客收茶義寧州,因進峒教以紅茶做法。"清光緒十八年(1892)寧紅已成為著名紅茶,大量外銷,出口額占全國總量的80%,光緒三十年(1904),寧紅的珍品太子茶被列為貢品,故又有貢茶之稱。 品質特點:緊細多毫,鋒苗畢露,烏黑油潤,鮮嫩濃郁,鮮醇爽口,柔嫩多芽,湯色紅艷。 2、修水哨子 修水哨子是修水縣一種傳統已久而富有特色的美味食品。凡到修水的人無不想美餐一頓哨子,而好客的修水人常以哨子佳肴來禮待自己的客人。只要是親口嘗過哨子的人,又無不為其皮嫩、餡香、爽口而稱讚不絕。 現在常吃的修水哨子的一般做法是:首先將新鮮的家種毛芋(又稱芋頭)洗淨入鍋煮熟,剝去毛芋的外邊毛皮,等其涼至20-25攝氏度左右,把其攪成糊狀;再將新鮮的紅薯粉(每斤毛芋配三兩左右)拌入毛芋糊中,在攪拌時加入化豬油或香油(油的配量一般以每斤毛芋 3-5錢左右),拌成的料以軟而不粘手為宜,拌好料後放置待用。拌完毛芋料再配製餡子。愛吃甜食者可用白糖、芝麻粉、桔餅、桂花等加一定的化豬油或香油調製。愛吃鹹食者可用臘肉或火腿加入大蒜、蝦仁等配料製成。等兩項料餡備好後,就可做哨子了。包時先把毛芋料捏成小圓團,大致象普通包子的包法,把製成的餡子包在中間,外型包成上尖下圓,表面不得有裂縫。最後就是上籠蒸熟。蒸時先將鍋內水燒沸,水量以覆蓋蒸籠底層為宜,將裝好的蒸籠放入鍋內,用大火蒸15-20分鐘左右即熟。蒸熟後的哨子又軟又香,趁熱裝盤可食。 3、逸家蠶絲被 修水蠶桑生產歷史悠久,現有桑園面積10萬畝,是江西省最大的蠶桑生產基地縣,修水地處山區,山清水秀,生產的絲綿色澤潔白、質地輕柔、品質優良,蠶桑產業已成為修水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最大支柱產業。 修水一家實業有限公司創辦於2004年5月,主要從事桑蠶繭加工及其副產品加工利用,還接受委託生產、貼牌加工等多種形式的經營業務,主要產品有白廠絲、絲綿、桑蠶絲被、真絲圍巾、真絲T恤、真絲睡衣等。六年來,公司規模迅速壯大,已成為我縣最大的蠶繭加工企業,也是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品獲2008年中國蠶絲製品市場首選品牌稱號,特寬幅桑蠶絲片被列入江西省首批自主創新品牌產品,特寬幅桑蠶絲片和鮮繭蠶被胎兩項創新技術正在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旅遊資源

修水文化底蘊深厚,有商朝古艾侯國遺址和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背文化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有黃龍寺和兜率寺等宗教文化遺址,有寧河劇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全豐花燈等民俗文化資源;修水向有“文章奧府”之謂,文化教育興盛,歷代人才輩出。宋代雙井一村出進士48名,其最為著名的是江西詩派鼻祖-黃庭堅,他詩書雙絕,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書法也堪稱一絕,是“宋四家”之一;修水還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秋收起義策源地和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誕生、製作和率先升起的地方。現存有秋收起義革命舊址、遺址等60餘處,其中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江西省“百姓心中十大紅色景點”之一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修水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高達70%以上,到處是迷人的鄉村田園風光,七百里修江浩浩蕩蕩,沿途有雙井進士村、明月灣十里秀水、馬家洲文化園、南山崖-清水岩省級風景名勝區、桃里義寧陳氏故居和楊梅渡古樟群等,它與武寧、柘林湖-廬山西海共同組成我省著名的百里修河旅遊走廊。修水還有“一山藏二教、一腳踏三省、一眼觀兩湖、一水發三江”的省級森林公園-黃龍山及修江源-五梅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楊家坪、眉毛山、九宮山南等森林旅遊資源。另外,修水還有布甲溶洞與梯田、泰清與湯橋溫泉、東滸寨與東津水庫、瀑布與竹海、寧紅茶與桑荷果苗等資源。 修水旅遊資源豐富,有修河旅遊區、義寧陳氏五傑故里文化旅遊區、黃龍山旅遊區、渣津古鎮文化旅遊區、東津鳳凰湖旅遊區、九宮山旅遊區、萬承風故里溫泉旅遊區、板尖文化旅遊區、東滸寨旅遊區、山背文化旅遊區、楊家坪旅遊區、五梅山旅遊區和山口古鎮文化旅遊區等十多個經典景區。有4條一日游精品線路、4條二日游精品線路和東、西、南、北4條黃金旅遊線路。 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和指導下,修水縣委、縣政府正率領全縣82萬人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山上樹更多一點、水中魚更多一點、百姓錢更多一點、社會更和諧一點”為執政理念,大力實行生態立縣、旅遊興縣、工業強縣、和諧穩縣戰略,努力將商貿旅遊業培植為支柱產業,高品味規劃、高規格推動、高起點建設、高標準保護、高強度宣傳,按照“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大發展”要求,以修河旅遊區為龍頭,以鄉村旅遊為重點,全力打響魅力修水、生態家園的品牌,加快建設三省十縣邊貿山水文化旅遊休閒中心城市。

修水概況

 修水,又名修江,位於中國江西省西北部,為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發源於江西省銅鼓縣西南的大圍山麓,自西向東流貫縣境,經武寧至永修縣吳城鎮注入贛江轉匯鄱陽湖。全長357公里,流域面積14,800平方公里,在本縣源於縣城西部的黃龍山,境內河長134公里,修水縣渣津以下可通航。 目前修江源-五梅山已成功申報省級自然保護區。伴隨該縣旅遊業發展,百里修河旅遊走廊已初具規模。1995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修河省級風景名勝區。該景區包括從雙井進士村到楊梅渡千年古樟群總長約36公里的修河及沿岸地區,整體規劃面積約70平方公里。沿途有雙井進士村、農業生態科技示範園、茶葉生態科技示範園、馬家洲旅遊休閒園、山谷公園、安坪農家樂-野外軍事訓練拓展景區、高沙龍岸旅遊休閒景區、東嶺石林-清水岩、楊梅渡千年古樟群等九個景區,即“一線串九珠”。其中,縣城段修河兩岸還有秋收起義紀念館、雲岩禪寺、黃土嶺文化古街、鳳凰山等文化與生態景觀以及遊船休閒、水上農家樂等項目。從雙井明月碼頭上船至縣城馬家洲下岸,沿途可以欣賞著名的雙井訪茶、石磯釣月、草徑閒鷺、十里秀水、旌陽野渡、雲岩曉鍾、魚舟唱晚、抱子望歸抱子望歸等“修江八景”。百里修河旅遊走廊是集遊覽、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風景區。

百茶園

-茶葉生態科技示範園 具體介紹:位置、建設規模、獲得成績、修水茶葉情況介紹、百茶園的順序遊覽景點的介紹等;

農業生態科技示範園

具體介紹:位置、建設規模、獲得成績、修水農業情況介紹、順序遊覽景點的介紹等;

雙井進士村

各位遊客: 我們馬上就要到雙井了,我們在雙井進士村將順序遊覽黃庭堅陵園、高峰書院,可以品嘗下雙井綠茶、草茶,再到明月碼頭乘船而下,沿途欣賞“修江八景”。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下黃庭堅。 黃庭堅是宋代大文學家、大詩人、是江西詩派的始祖,這位文學巨匠就出生在我們修水。話說五代十國時有個南唐國,統轄蘇皖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那時婺州金華(即現在浙江金華)有一位滿腹詩書姓黃名贍的青年,憑自己的才學遊學到了南唐。他向南唐國主進獻了一份強國安邦的方略,受到南唐李氏皇帝的賞識,被授以著作佐郎,並任分寧(今修水)的知縣。黃贍上任後,在修水為官勤政、恪守職責二十年,尊重民風民俗,嚴令不得犯擾邊境楚地民眾,並鼓勵境內邊民與楚地邊民互相往來,在水澇旱災年主動調劑糧食物資相助,因此,受到當權者和百姓的好評。期間黃贍娶妻生二子:元吉、元績。後黃贍去官游於湖湘洞庭間,但自“念山川深重可以避世無若分寧者”,認定修水是一個避兵禍、生繁衍的理想家園,遂將父母、兩弟及二位伯父遷此落戶。當時選居在布甲鄉黃段,後其長子元吉選定在依山傍水,風景如畫的雙井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家園。元吉的長子黃中理即庭堅的曾祖父,雖隱田間不求聞達,卻具有遠見卓識,在布甲老宅和西港兩處開設櫻桃、芝台兩學館,召四方學士,授後代子孫。當時各地士子常達數百人,以為學問文章奧府,連著名學者宋郊、宋祁兄弟也曾來這裡求學。於是,中理、中雅兄弟十三個兒輩中,竟有十人考取進士,時譽“十龍及弟”,後均成為國之棟樑,他們分別是沔、滋、氵是 、淳、渙、灝、浹、注、渭、浚。其中黃氵是,字茂竭,官給事中,贈通奉大夫、朝散大夫。他是黃庭堅的祖父,生有黃羽、黃庶、黃昭、黃襄、黃廉五個兒子,黃庶即是黃庭堅的父親。“十龍及第”後,登科者摩肩,名世者接踵,雙井在宋朝共出了48位進士。 雙井進士村所在鄉鎮是杭口鎮,杭口是個出人才的地方,除黃庭堅外,宋右丞相兼樞密使章鑒就是杭口楊坊人。章鑒(1214—1294),字公秉,號杭山,宋理宗淳祐四年以別院省試及第,累官樞密院御史、中書舍人,左侍郎、遷知政事。鹹淳十年拜右丞相兼樞密史。時值元兵入侵,他積極主戰,支持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抗元主張。後因韓震殿帥之死,與曾淵之子明震同遭*黨左丞相王輪迫害,被罷相歸田,又被誣告家藏寶璽,經突然搜查,家中除有一玉杯外另無其它值錢物品,方知其本色清政。章鑒為官清廉,政事嚴謹、寬厚與人,一生憂國憂民。文天祥的《上章鑒杭山書》和《謝章鑒杭山書》給予他很高的評價,贊其“一生事業居民計,千里山河救國心”,在他返鄉隱居時,文天祥還作詞贊其是“國之遺老,時之清臣,政教區畫,風俗維新;富貴不淫,患難奚恤;神明其心,始終厥德”,宋鹹淳十年(1274)誥賜“宰相第”碑刻,章鑒的墓塋就葬在坑口。 各位遊客,這裡就是黃庭堅的故里——雙井,這裡離縣城不過十來里,是一處背靠杭山,面臨修水的村莊。話說修河發源於本縣境內的黃龍山,一路水急灘險、蜿蜒曲折,但湍急的河水流經雙井後,卻坦然舒展,平靜如鏡,。黃庭堅的祖居就在這樣一處風景如畫的地方。黃家屋堂坐北向南,三面環山,地勢如一把碩大的睡椅,北面背靠杭山,東西兩邊的小山包象椅子的扶手。按舊時術士說法,這裡是一處風水寶地。現黃庭堅故居雖早已無存,但故居前的月池和酷似官印名為“印墩”的小土丘依然可見。站在故居舊址往前看,修河從村中穿過,北岸是一馬平川的田野,山腳下炊煙繚繞,百姓怡然耕種于田間,牛童騎在牛背上的悠然自得……好一派贛西北山鄉的田園風光,恰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不信,請翻開清道光版《義寧州志》,在雙井圖中就稱此處為小桃源。 雙井村緣於前面河中有兩口相連的井而得名。上口井深四丈,下一口井深六丈,兩井相距不過數尺。這井很怪,遇漲水時,河水漫井而過,但泥沙不流入井中。這井水很特別,用井水煮泡當地所產的雙井綠茶,味道特別香甜;用井水做的涼粉凍,格外晶瑩透亮。聽當地人傳說,小孩如一眼就發現河中雙井,長大必聰明;如能用一顆石頭投中雙井,長大必定高官厚祿,榮華富貴。 傳說有一天,許多小孩聚在河邊,連連用石子投井,結果自然是一無所獲。有個小孩連投十幾次也沒有結果,氣惱異常,拿起塊石頭將地下的石子砸得粉碎。這一砸,倒觸動了他的靈感,心想:“把一顆石子砸成兩顆,投入兩口井中,不就是一石中雙井嗎?”他高興地宣布了自己的發現。許多孩子羨慕他的法子高明,連聲誇獎。不想七歲的黃庭堅走來,聽說之後,不以為然,說“一顆石子砸成兩顆,還不就是兩顆嗎?不行,不行”那小孩不服氣,學著黃庭堅的口氣說:“不行!不行!只怕你倒更行!” 黃庭堅起先沒有準備投石子,經他這一激,倒想試試了。可石子拿在手中,又猶豫了:“這么一顆石子,要投進兩口井中明明是不可能的,自己貿然來試不也是要出醜嗎?”想到這裡,他舉起的手不覺又垂了下來。那小孩又起鬨說:“快看行的人呀!”一名話,引得小孩都笑起來了。 黃庭堅從小就要強好勝,在學堂里讀書不奪得頭名是決不罷休的。聽他這一起鬨,一急之下,又舉起了石子。也是情急智生,他想起平素跟小孩一起“打水漂”,一個石子可以在水面上跳十幾下,如果自己象“打水漂”一樣,讓石子先在一口井上跳一下,再漂到另一口井上沉下去,不就是一石中雙井了嗎?這樣一想,他來勁了,找來一塊扁平的小石,瞄準目標,計算好距離,手一甩,那石子在後一口井上一沉,好似投中了,忽地又竄了上來,漂落到另一口井上,“刷”地一聲深了下去。 這一來,圍觀的孩子們都佩服極了,連連誇讚黃庭堅。一個過路的老農也連連稱讚:“好聰明的孩子!好聰明的孩子!長大了必是高官厚祿,榮華富貴!”黃庭堅長大後雖然不曾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可一石中雙井的故事卻一直在故鄉流傳下來。 各位遊客,來到雙井,一要喝杯用雙井水煮泡的雙井綠茶,這也是我們“修江八景”之首的雙井訪茶。雙井綠茶在北宋時就名動京華,譽為“草茶極品”,尤其是那種“白毫”,確實如黃庭堅在《雙井茶送子贍(蘇東坡)》的詩中寫的“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皚霏霏雪不如”如能在黃庭堅故里喝上一杯用雙井水泡的雙井茶,實是人生一大口福;二要吃上一碗有名的雙井黃王涼粉凍,說起這黃王涼粉凍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黃庭堅小時候最愛吃涼粉凍。一日,他讀書習字累了,走出書齋,來到田野深深地吸一口田園濕潤的新鮮空氣,頓覺視野開闊,心情舒暢。他看到“釣硯”旁的涼亭上懸掛著一串串的涼粉果藤,心想,眼下正是採摘涼粉果的季節,自己何不去採摘回來親自做一回涼粉凍。當他準備回去邀個夥伴時,正遇著房下姐姐黃玉蘭牽著水牛過來。黃庭堅一轉念停下腳步,對黃玉蘭說:“玉蘭姐,我幫你一起去放牛。” 玉蘭比黃庭堅大兩歲,她知道這個房弟是個神童,年紀國小問多,尋思與他一同放牛,既可考考他的學問,又可以從他處學點見識。於是笑著說:“好哇!” 黃庭堅在前面牽著繩,黃玉蘭在後面趕著牛,姐弟倆很快就來到修河邊的“釣硯”旁。黃庭堅把牛繩往水牛角上一圈,對黃玉蘭說:“讓牛自己吃草去吧,我想請姐姐幫我到亭子旁摘涼粉果。” 玉蘭想:這房弟年紀不大點子多,說幫我放牛,其實是要我幫他摘涼粉果。於是說:“姐要問問你,這涼粉凍是怎樣做的?你若答不上來,姐可不幫你摘”。 黃庭堅知道玉蘭姐考他,眼睛骨碌一轉,說:“將涼粉果破殼取子,加少許新鮮米飯,用布包著入涼水中揉搓,汁出後稍等片刻即成涼粉凍,加沙糖和芝麻拌之非常好吃”。 玉蘭驚奇地望著黃庭堅說:“喲,看你書呆子樣,都還曉得。誰告訴你的?” 黃庭堅得意地說:“看我娘做過!‘有樣沒樣,多看世上’唄”。 說著兩人來到“釣硯”旁的涼亭邊採摘涼粉果。不一會就採摘了許多,玉蘭用自己的生布手巾包了鼓襄襄一大包。這時,牛也吃飽了,姐弟倆高興地往回走。路上,玉蘭索性讓黃庭堅騎在牛背上,自己跟在後面走。 黃庭堅騎著水牛在田埂上慢悠悠地走著,高興極了。他望著明月灣的風光,從心裡感嘆雙井村這個山明水秀,人傑地靈的地方。黃庭堅得意之時,隨口用本地的山歌調唱著自己的得意之作: 騎牛遠遠過前村, 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 機關用盡不如君。 黃庭堅到家後,興猶未盡,提筆就在玉蘭包涼粉果的生布巾上寫下了路上唱的這幾句詩,又題上:書贈房姊玉藍,並題上自己的名字,還蓋上了印章。 光陰茬苒,時過境遷。黃庭堅長大後在外做官,黃玉蘭長大後嫁給了杭口王莊一個名叫王監的人。話說有一年夏天特別熱,縣城涼粉凍特別銷,尤其是雙井黃家的涼粉凍,比其它地方的可多賣到一兩倍的價錢。玉蘭憑著自己在娘家學的手藝也做起了涼粉凍的生意。可是,王監第一天拿到縣城賣,卻因人們不認他是雙井黃家的涼粉凍而沒賣到好價錢。當時正宗的雙井黃家涼粉凍只在縣城西擺王亞橋上的涼亭里賣,王監是杭口人當然不能去,只好挑著涼粉擔子走街串巷叫賣,但人家卻不信他是“雙井”貨。王監垂頭喪氣回到家,妻子玉蘭拿著生布巾幫他拍去身上的塵土,王監一眼看見生布巾上黃庭堅的真跡,頓時計上心來。 第二天,他照原挑著涼粉擔子,上面蓋著有黃庭堅手書真跡的生布巾,一邊吆喝著:“買正宗的‘黃王涼粉凍’啊”!一邊拿著生布巾給人家看。原來,這生布巾上的字因年久模糊了,特別是“書贈房姊玉藍”幾個字,隱約成了:“書贈房弟王監”。加之玉蘭做的涼粉凍除沒有用雙井水外,其它不任顏色、味道都與正宗的雙井黃家涼粉凍沒有區別,因此,王監一擔涼粉凍很快就賣掉了,而且賣到好價錢。 這事被雙井黃家賣涼粉凍的知道了,告訴本族長老。本族長老出面到杭口找到王監,知道他是雙井黃家的女婿,看了看生布巾,確認是黃庭堅手書真跡,於是,沒說什麼就回來了。回家後對本族人說:人家王監的“黃王涼粉凍”意思是黃色的王家涼粉凍,沒有說賣雙井黃家涼粉凍;生布巾上的字確實是黃庭堅給他房姊玉蘭的手書真跡,只是字有些模糊,給人產生錯覺,我們沒有理由干涉他,大家還是想辦法把自己的涼粉凍做的更好才是道理。從此,修水街上的雙井黃家、杭口王家涼粉凍都叫黃王涼粉凍,並成了品牌一直傳到今天。現在許多餐館還把涼粉凍開發成一道湯,即在冰涼的綠豆湯中加一些切成小塊的涼粉凍,作為上桌第一道解暑開胃湯,很受顧客歡迎。 ①黃庭堅陵園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一同去瞻仰黃庭堅陵園。黃庭堅陵園就坐落在黃庭堅故居的左前方200米處。黃庭堅出生於公元1045年,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修水(宋朝時稱分寧)縣雙井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進士,歷任國子監教授、泰和縣令、(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等職,因受人暗陷,多次遭貶,最終在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卒於宜州(治今廣西宜洲市)貶所,只是到了南宋紹興初(1131年),才由高宗追贈直龍圖閣學士,加太師,諡號文節。 黃庭堅的一生雖然在仕途上並不得志,但是,他卻因手中一桿筆而千載揚名。他早年因文章詩詞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後與蘇軾齊名,又有“蘇黃”之稱。其詩以杜甫為宗,講究修辭造句,風格奇崛,為“江西詩派”開創者;其書法自成一家,擅長行、草書,字型中宮斂結、長筆四展,筆畫變化不受羈束,與蘇東坡、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四家”。 據《宋史•黃庭堅本傳》記載:“大觀三年(1109年)蘇仙固、蔣緯護樞歸葬雙井祖塋之西。”其墓自宋朝以來多次維修,1959年即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撥款全面維修。2005年在紀念黃庭堅960周年之際,修水縣人民政府再次撥款進行修葺。修復後的陵園四周護有圍牆,牆外是一圈挺拔的白楊樹,陵園南面建有兩層牌坊式門樓。門樓對著開闊的田野和遠處的修河、群山,樓上方有我國書法家協會沈鵬同志的“山谷園”親筆題詞,左右兩邊題有“杭山擁翠碧水揚波此處詩魂稱鼻祖;左史垂名右軍攬勝先生筆法耀千秋”長聯。進門迎面是一尊黃庭堅的石雕像,石雕四周圍鋪有南京雨花石。石雕後為坐北朝南的墓塋。陵墓高1.93米,直徑2.76米,墓前有四柱三碑,中碑豎刻“宋謚黃文節公之墓”,左右碑刻其傳略,並有“看黃庭有味,笑白髮無顏”的對聯,陵園內還種有花草樹木,設定有供參觀憑弔者休息的石凳。 按照修水人葉落歸根的說法,黃庭堅及其“十龍”的墳墓都安葬在出生地——雙井,對面山上的進士墓群就是“十龍”墓。 ②高峰書院 下面我們參觀高峰書院,高峰書院始建於明朝,背靠巍峨杭山,面臨修河秀水,東有明月灣,西為金盆里,修竹叢叢,古木森森,環境極為靜謐幽美。 書院處為山谷先生少年讀書的地方,你看那院後的墨竹,又名“山谷竹”,就是因為山谷少年時在這裡練字,經常洗筆潑墨,使這些竹子都成為這種顏色。鄉人都說:“黃文節所著詩書勃奧,乃得自山林秀氣”。故倡建書院於該處,因書院後有一高峰,故名高峰書院。後該院曾遭兵毀。清同治年間(1862—1874),由鄉人捐資重建。續因兵荒,又一度敗落。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進行了一些大修整,但後又被毀壞。現在這書院是由市檢察院資助重建的。為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校將48位進士的名字和事跡用碑刻展示陳列於館中,大家可以看看。 下面請大家隨我到明月碼頭,我們乘船游十里秀水,首先看看明月灣。 ③明月灣 修河曲折多彎,水流湍急,流至雙井村南,環山輕流,如一彎明月,水平如鏡,水面天光山色,故稱“明月灣”。兩岸翠柳修竹掩映,綠影扶疏,泛舟其上,頓覺心曠神怡,可領略古人詩中所云“唉乃一聲山水綠”的意境。入夜明月當空,波光粼粼,別有一番韻味。山腰還有黃庭堅行書陰刻“雙井”二字,秀逸遒勁。 ④釣魚台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修江八景”之二的石磯釣月。明月灣邊一石臨江突起,高30餘米,其上平整如台,可蹲3—5人。傳為黃庭堅少時垂釣之處,台上還有放釣桿的痕跡,台下崖壁上曾刻有黃庭堅書“釣磯”二字,相傳里人為保存其墨跡,連石帶字鑿去。 ⑤十里秀水 下面我們將遊覽的是“修江八景”的十里秀水,從雙井到黃田裡這段修河以濕地野趣景觀著稱,這是“修江八景”的草徑閒鷺。各位遊客,自雙井到縣城,這一段名為“十里秀水”。從雙井乘船直下縣城,你看兩岸翠柳修竹、綠影扶疏、碧水一條、白鷺點點,“十里秀水”名不虛傳。入夜明月當空、波光粼粼,別有一番韻味。岸上形態各異的大形山石又留下夜合山、雞鳴山、秋湖裡、和“太師椅”、“桌子石”等景點,還衍生了許多與黃庭堅有關的民間傳說。 遊客們,大家是否知道古有“二十四孝”之說?(待畢),請問又有誰知道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孝講的是誰?是什麼事?(待畢),二十三孝叫“親滌溺器”說的就是黃庭堅的事跡,寫黃庭堅在宋元祐中為太史,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天夜晚,要親自為母親洗乾淨裝尿的器皿,“未嘗一刻不供子職”。二十四孝中贊他“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說到“二十四孝”,其第二十孝中的“恣蚊飽血”也是說的一位修水人。這說明修水人自古重孝首、懂禮節、講文明。這位修水人叫吳猛,是西山十二真君之首許遜(許旌陽)之師傅,晉時才八歲的吳猛就知道事親至孝。當時家中貧窮,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膏飽血,但吳猛讓其咬而不驅之,唯恐蚊去噬其家人,其愛心之至。看,吳猛就在黃田裡這兒當過縣令,當時修水為西安縣,縣治就在黃田裡。

仙姑寺

仙姑寺唐朝開基創建,至今有一千四百餘年,由徐姓捐地,梁姓獻資所建。 相傳早在唐朝陳定常建年間,該縣油榨壠黃石亦娶妻生有九子一女連婿得正十進士。至隋賜常大業年間(即公元610年),因被*人陷害,朝延頒令要給黃家滿門抄斬。幸有一女三媳逃往此山深山老林,飢餓時尋找到一棵蟠桃,突然風起雨驟,黃吃蟠桃哽死,何見黃已死,何哭死,羅碰死,白笑死。四鳳上天。姑嫂得道後,下凡濟世。故曰仙姑寺,供奉黃、何、羅、白四位仙娘。 1967年,文革時期以破除迷信為由將仙姑寺搗毀,1985年夏在有關部門重視下重新修建。新寺內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大世至菩薩、觀世音、地藏王、彌勒等佛、許仙真君、喻馱、尋山使者及黃、何、羅、白四位仙娘等。現有2004年新鑄銅錘一座,大鼓一面,還有一些漆器。尚未修建完善。此寺出家和尚釋求陀。

西擺渡口橋

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座修建於北宋和前清兩個時代的石橋,叫西擺渡口橋。這橋雖然長只6米、寬只2.4米,但卻是兩個不同年代建造的一座一孔石拱橋。內邊建於南宋寶祐四年(1256),外邊建於清同治甲戌年(1874),現橋底條石上刻有建造年號,這橋現保存完好,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縣城

縣城的介紹:老街、縣治時間、景點等 ①鳳凰山 鳳凰山,海拔353米。如站在城南看:修河環城而流過,鳳凰山恰似一隻鳳凰張開翅膀抱著縣城,縣城猶如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這青山綠水之中。鳳凰山一年四季常青,空氣清新,遊人不斷。登上山頂,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整個修水縣城盡收眼底;放眼望去,群山起伏,氣象萬千。清晨,可觀一輪紅日從遙遠的山峰噴薄而出;夜晚,但見縣城一片燈火輝煌。春夏之間,微風佛面,鳥鳴山間,一叢叢杜鵑花點綴在滿目的翠綠之中;秋冬之時,松濤陣陣,薄霧繚繞,給人以身臨仙境般的感受。如果遇上一場大雪,更是秀色迷人,山上,雪壓松枝;山下,白皚皚一片,奔流不息的修河卻又描上了另外精彩的一筆。 ②秋收起義紀念館、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 順序遊覽的具體講解詞 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位於縣城鳳凰山路58號,始建於1977年9月,是秋收起義專題性紀念館,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由秋收起義時師部參謀、“工農革命軍”軍旗設計者之一、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何長工同志題寫館名。 1927年由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在湘贛邊界爆發,修水是秋收起義的主要策源地。起義前夕,工農革命軍的第一面軍旗在修水設計、製作並率先升起。9月9日清晨,駐守在修水的師部及其所屬的第一團、第四團、以及師直機關、特務連在縣城紫花墩舉行了氣壯山河的誓師大會,打響了秋收起義暴動的第一槍。 1995年6月,2001年6月、2001年11月,秋收起義紀念館分別被九江市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10月,被評為百姓心中“江西十大紅色景點”之一。2007年9月改版館至今,已免費接待觀眾數百萬人次,是我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秋收起義精神的重要場所。 這就是師部舊址,原為修水縣商會會址,位於縣城鳳凰山路60號。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毛澤東同志以中共特派員的身份為組織秋收暴動往返奔走於湘贛邊界,先後召開了改組後的湖南省委會議和安源張家灣會議,一九二七年九月上旬,以毛澤東同志為前敵委員會書記,以盧德銘同志為秋收起義總指揮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誕生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就駐紮在修水縣城商會裡,當時除毛澤東同志親赴銅鼓指揮三團行動,總指揮盧德銘到武漢我黨在返回修水途中外,師長余灑度、副師長余賁民等師部其他領導及師部所屬參謀、副官、軍需、軍械、醫務等處均在此辦公,具有歷史意義的“工農革命軍”的鮮艷紅旗就是由師部參謀何長工、副官楊立三參謀處長陳樹華在此設計而成的,起義前夕,工農革命軍的第一面軍旗在師部特務連戰士的警衛下,首先飄揚在師部的上方。 秋收暴動是我黨以中國共產黨的名義獨立地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是毛澤東同志“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理論的第一次偉大實踐,他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鮮艷紅旗,第一次提出了“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口號,秋收暴動之後,工農革命軍的戰士們在毛澤東同志的直接指揮下,開始了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進軍——向井岡山進軍,這是中國革命由失敗走向勝利的起點。 ③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 團部舊址,它原為鳳獻書院,是我縣20餘所書院中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歷史文化建築之一。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因其位於州治義寧“秀水門”內,坐落在義寧八景之一的鳳獻朝陽處,故名“鳳獻書院”。 1927年9月上旬,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經安源張家灣會議和修水的山口會議組建後,第一團團部和大部分指戰員就駐紮在緊靠師部的鳳獻書院裡面,書院前面的大操坪是指戰員們經常訓練和集合的地方。1927年9月9日清晨,師部和一團在這裡舉行了隆重的授旗儀式,第一次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鮮艷紅旗。從此,工農革命軍的戰士們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高舉‘工農革命軍’的戰旗踏上了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偉大征程。 1986年該舊址被修水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團部舊址連同師部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④革命烈士紀念館 下面我們去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這裡供奉著1萬多名修水人民優秀兒女的英靈,每年的清明節,節假日許許多多的少年兒童在老師的帶領下簇擁著來到這裡憑弔、緬懷烈士的英靈,遙證那遠去的戰火硝煙,接受那傳統教育的薰陶、洗禮,淨化那幼小的心靈。 1953年,中共修水縣委、修水縣人民政府褒揚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激勵教育後人,於修水縣城中心建立了革命烈士紀念館,該館占地面積1166.49平方米,磚木結構,上下兩層,一樓為烈士英靈憑弔廳,二樓為烈士事跡陳列室,屬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修水是秋收起義的重要策源地,同時又是我軍第一面軍旗設計、製作和升起的地方。這裡又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修水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鬥,前仆後繼,有10萬餘名修水人民的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鐫刻著彭德懷、羅榮桓、滕代遠、黃公略、何長工、王首道、譚政、黃克誠、蕭克、鍾期光、張禮學、江謂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湧現了修水人民的傑出代表丁健亞、余經邦、吳天驥、王鐵猛、甘特吾、甘卓吾、徐光華、樊策安、樊萬祥等10320名有名有姓的革命先烈,他們的光輝形象和英雄業績將永遠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勤勞勇敢的修水老區人民將繼續發揚光榮的革命傳統,團結奮進,努力拚搏,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祖國的繁榮,為修水的振興,創造著新的輝煌。 ⑤雲岩禪寺 船過馬家洲,可見南山崖側的掛榜山腰處的雲岩禪寺。雲岩禪寺占地面積約50畝,建築面積約1000m2。所有殿堂建築紅牆黃瓦,古色古香,更兼終日青煙繚繞,檀香瀰漫,在周圍青山綠樹的映襯下,令人感到神秘而望而莊重。這是“修江八景”的雲岩曉鍾。經過山門拾級而上,便是主殿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三寶佛和十八羅漢;再登高而上是後殿觀音殿,又名菩心佛院,兩旁還有三聖殿、地藏殿。這些殿堂既為那些善男信女提供了一個頌經拜佛的場所,同時又為一些來到雲岩禪寺的遊客提供了一次了解佛教文化的機會。站在觀音殿前,還可盡覽修城城北美景。 據舊志記載,雲岩禪寺始建於唐朝德宗貞元二年(即公元786年),其遺址在現在縣城東門山谷飯店後,開山祖師曇晟是有名望的高僧。五代時期雲岩禪寺毀於戰亂。至宋代建立漸次修復,並與黃龍禪院等六座禪院並稱修水六大禪院,黃庭堅也和雲岩禪院有過交往。明代嘉靖年間州同林春澤曾為雲岩禪院題匾額“修江第一禪林”。解放後50年代末雲岩禪寺被毀。 現在的雲岩禪寺於20世紀90年代初擇新址開始興建,歷時近二年,於1994年9月19日隆重開光。現寺內由釋法林住持主事,還有在家的居士也常到寺內護法,寺內各項管理有條不紊,日常佛事活動井然有序,香客與遊人絡繹不絕。 ⑥黃庭堅紀念館 南山崖,又名南山,亦稱南崖。史載:“其脈自東南來,前險後起,上圓下方,高百餘丈,若獸蹲踞。”素有“七百里修江第一山”之美譽。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江西詩派領袖黃庭堅曾遊憩於此。為紀念地方先哲,弘揚修水歷史文化,1985年縣人民政府決定,在南山崖建立黃庭堅紀念館。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題寫館名。 據縣誌記載,南崖人文景觀從宋代開始建設。有釣磯、藏龍洞、摩崖題“佛”、石門、薜荔崖、鴛鴦樹、跨浦橋、順濟亭、溪山自在樓、九曲迴廊、山谷詞、冠雲亭、一翠亭、澄秋閣、松風閣諸景點。1982年省、縣兩級政府撥款對南崖的樓、亭、廊、閣等古建築進行修復。 山谷祠地處南崖東部,內塑黃庭堅全身立像,並嵌刻“芳草有情牽戲蝶,飛花無主寄騷人”書法楹聯及山谷先生年表。 九曲迴廊,原稱“長廊”,始建於明,歷代重修,陳列黃庭堅行書、楷書、草書書法碑刻,主要書法碑刻有“經伏波神祠詩”、“贈丘十四”、“墨竹賦”、“七律”、“寄賀蘭舌”等。 溪山自在樓,始建於明,因清知州許淵“人不可自在,溪山不可不自在”之名句而得名。該樓現為兩層重檐古花格門窗建築,為南崖主體工程。已闢作“修水縣歷史文物陳列廳”、“黃庭堅生平陳列廳”。 歷史文物陳列廳,展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清末的標本及各類文物,介紹了修水各個時期的歷史沿革及陳寶箴、陳三立等歷史名人。修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縣,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休養生息。在上奉山背發掘的古人類聚落遺址,因其文化內涵獨具特徵,被考古學界命名為“山背文化”。 黃庭堅生平陳列廳,分“雙井神童”、“試場奇才”、“名振京師”、“政海波瀾”、“滿川風雨”等五個部分介紹黃庭堅的詩詞書法成就、從政主張、生平思想及其坎坷的仕途生涯。 南崖1959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崖——清水岩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黃庭堅紀念館被列為江西省十大名人紀念館。 附:黃庭堅傳略 黃庭堅、字魯直,號涪翁,別號山谷道人,修水雙井人。宋仁宗慶曆五年(公元1045)六月十二日辰時生。先生幼慧,七歲能詠。十五歲隨舅父李常攻書淮南。英宗治平四年(1067),赴禮部試中進士,次年任葉縣(今河南葉縣)尉。神宗熙寧五年(1072),拜國子監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泰和縣。元豐六年,致監德平鎮(今山東德平縣)。元豐八年,奉召進京任秘書省校書郎,兼修《神宗實錄》。越明年,授著作佐郎。哲宗紹聖元年(1094)章忄享,蔡卞當政,因《實錄》多亢直言,有忤權貴,被貶涪州(今四川涪陵),鏇遷戎州(今四川宜賓)。徽宗繼位,被赦出川,起復為宣德郎,監鄂州酒稅,途中改知舒州,鏇又以吏部員外郎召見,均辭不赴,而求知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崇寧元年(1102)六月,赴太平州供職九天,又被罷黜為管勾洪都玉隆觀。崇寧二年趙挺之執掌朝政,誣言先生《承天院塔記》幸災謗國,遂再貶宜州(今廣西宜山),崇寧四年(1105)九月三十日卒於宜州貶所。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江西詩派始祖。兼擅行、草書、楷法自成一家,為“宋四家”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⑦南山崖 前面就是被譽為“七百里修江第一山”的修水縣城南山崖,是一個為紀念北宋時期著名書法家、江西詩派領袖黃庭堅而設立的紀念館,由已故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館名,於1985年在紀念黃庭堅誕辰940周年之際舉行開館典禮。 ⑧旌陽山 這是“修江八景”的旌陽野渡。 修河,過去是修水與外界的主要通道,本縣大量的木材、茶葉、糧食等農副產品需要用船從修河運出去,再從外面把所需的生產、生活資料運進來。船公們積千百年的駕船經驗編了一首《修河灘歌》,前幾句是:“東門一出有神灘,船棚取篙兩邊欄;磨灘小水平平過,噪灘獨石記心間;零盤灘里挨山走,抱子鵝頸出西關……”歌詞每句都唱出了修河乘船的驚險和船公的艱辛。雖然現在抱子電站修建後水位提高了,再沒那么多險灘駭浪,但各位遊客還是要穿好救生衣,以防萬一。 各位遊客,我們對面就是有名的旌陽山,那山樑平坦處曾是濂溪書院(也叫濂山書院)舊址,那是明、清時為紀念宋理學家周敦頤和大文學家、大詩人黃山谷兩位先人而命名的。旌陽山原名秀峰,修水人稱其為飠肖子山,因它從北面看形同修水的大飠肖 子。旌陽山坡度東緩西陡,臨江一面峭壁嶙峋,山上樹木蒼翠,山下綠竹農家。登上山頂有一平台,往西南處看:縣城兩岸盡收眼底,棟棟高樓鱗次櫛比,兩座大橋飛架南北,如帶修江穿城而過;朝東北方望:梅嶺、南嶺層巒疊障,蜿蜒起伏,山色蒼翠,巍峨壯觀。相傳當年許仙真君許旌陽追逐孽龍至此,不見孽龍蹤影,耽心妖孽入城危害眾生,即登秀峰頂上察看,見州城上空風和日麗、祥雲朵朵,知城中無恙;順江往下一看,見神石腦處有股黑氣,知孽龍藏於神石腦深潭之中,於是,急赴梅嶺磨劍池磨好寶劍,以斬妖孽。後人為紀念許旌陽追蛟除害之義舉,便將秀峰改為旌陽山。 ⑨五傑廣場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五傑廣場”。這個廣場占地約14000平方米,廣場中心豎立著五個紀念柱,這些 柱子都是由天然花崗大理石製成,大家可以仔細看看,每一個柱子上都鐫刻了一個人物頭像以及他的生平簡介,這五個人是一家子,都姓陳,為祖孫四代,祖居在修水縣義寧鎮桃里,都是修水大名鼎鼎的人物。 陳寶箴(1831――1900),官至湖南巡撫,以支持維新變法而著名,是全國唯一一個支持維新變法的封疆大吏; 陳三立(1853――1937),是陳寶箴的兒子,為同光詩體的領袖,詩壇泰斗; 陳衡恪(1876――1923),是陳三立的長子,近代著名畫家,字也寫的清新剛勁; 陳寅恪(1890――1969),是陳三立的三子,我國現代史學界一代宗師,對歷史和文學研究的學術成就為內外學術界所推崇、研究,被稱為“義寧之學”,當時,梁啓超就對人說過:“讀我四五本書,不如聽陳寅恪二三言”; 陳封懷(1900――1993),是陳衡恪的次子,中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1993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陳門五傑”更讓修水顯得不同凡響。

行政區劃

 太陽升鎮 渣津鎮 漫江鄉 四都鎮 白嶺鎮 黃龍鄉 路口鄉 古市鎮 全豐鎮 大橋鎮 余段鄉 上衫鄉 水源鄉 東港鄉 石坳鄉 馬坳鎮 西港鎮 程坊鄉 新灣鄉 上杭鄉 杭口鎮 溪口鎮 港口鎮 布甲鄉 大椿鄉 山口鎮 復源鄉 征村鄉 竹坪鄉 廟嶺鄉 黃港鎮 上奉鎮 何市鎮 黃沙鎮 黃坳鄉 義寧鎮

推進城建促發展

投資40億元的廈門鎢業、投資10億元的江西新中英(修水)陶瓷有限公司、年產5000噸山谷泉白酒項目相繼開工投產……全省功能最全的汽車總站、教學設備最先進的綜合中學、占地面積最大的縣級城市公園、數位化水平最高的醫院相繼建成使用……近三年來,我縣大力實施“強工興城”戰略,圍繞“主攻礦業經濟,做大中心城區”的總體思路,狠抓項目不動搖,經濟社會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2011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0.6億元,超額完成“三年翻番”目標;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1.8億元,三年任務兩年完成;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1.86億元,增長44.4%。全縣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由2009年全市後三進入中三,多數指標進入前三。在今年年初全市縣域經濟巡迴檢查集中測評中,我縣躍居全市第三名。在全市2011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評榮獲全市綜合二等獎、七個單項獎。UYU江南都市網「九江視窗」- 江南都市報榮譽出品 打開九江市場強勢媒體

強工業,提升綜合實力。緊緊圍繞“五年決戰工業500億”的目標,做強企業,做大產業,決戰工業。圍繞礦業、返鄉創業、農業特色產業三大板塊,著力打造有色冶金、非金屬材料、食品醫藥、服裝鞋帽、工藝飾品、機械電子等六大主導產業。圍繞鎢、鉬、釩、石英、石灰石“五朵金花”,全力招引礦產精深加工項目,與中國五礦、中國節能環保、中國建材等大型國有企業和廈門鎢業等6家上市公司合作,累計引進億元以上礦業項目11個,其中投資40億元的廈門鎢業年產6000噸鎢粉、4000噸硬質合金,投資10億元的新中英陶瓷年產5300萬平方米建築陶瓷、南方水泥100萬噸粉磨站、康順年產150萬件高檔耐熱瓷、華偉礦業等項目先後建成投產。緊扣服裝鞋帽、工藝飾品、機械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做強返鄉創業。在縣工業園區建設了義烏、溫州返鄉創業園和中山雪人等5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建設了8個鄉鎮創業小區。目前,全縣共有2318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鄉創業,返鄉創業項目達355個,帶動就業2萬餘人。鞏固和發展蠶桑、茶葉、林業、畜牧等特色產業,重點培育養蠶人、一家實業、神茶實業,裕發食品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實園區平台。九江高新技術(修水)產業園首期760畝的基礎設施正在全力推進,成功引進長江藥業、廈門鎢業硬質合金等5個億元以上項目。完成29.46平方公里的太陽升項目區規劃修編;拓展吳都項目區1.02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園區共落戶企業139家,其中投產企業90家。今年1—4月,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04億元,同比增長45.7%;完成工業增加值8.52億元,增長42.2%。UYU江南都市網「九江視窗」- 江南都市報榮譽出品 打開九江市場強勢媒體

興城鎮,提高承載能力。圍繞“規劃面積80平方公里、建成面積3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30萬”UYU江南都市網「九江視窗」- 江南都市報榮譽出品 打開九江市場強勢媒體

的建設目標和“一心、兩河、六組團”的“大修水”發展格局,完成《修水縣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編制;實施了鄉鎮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及移民點、重點鎮、中心村等詳規編制。今年又按照全年政府直接投資10個億,重點實施60個項目,拉動社會投資40億元的目標,在快速推進26個續建重點城建項目的同時,於3月28日集中開工了16個重點城建項目,總投資達9.17億元。在良塘新區累計投入20億元,實施公建項目35個,打造了全省縣級面積最大的城市公園——大洋洲公園,數位化水平最高的醫院——修水人民醫院南院,標準最高的車站——修水汽車總站,源水水質最好的自來水廠——修水第三水廠。規模最大(占地800畝)的市場群——建材家居、汽車貿易、農副產品小商品等五大專業市場即將投入運營,為打造湘鄂贛三省九縣商貿窪地,繁榮良塘,聚集人氣起到積極作用。實施新老城區聯動。加快行政事業單位南遷步伐,推進危舊房屋改造和城區街巷整治,實施了修河景觀改造與亮化工程建設、南城區寧紅大道街景改造、蘆塘河改造等工程。在鞏固創建國家衛生城、國家園林城的基礎上,紮實推進國家文明城、省級森林城、全省生態縣等創建工作。全力支持太陽升、渣津市級示範鎮建設;重點扶持大橋、白嶺兩個邊界中心集鎮建設,加快打造省際邊貿中心。

春茶產值首次破億

截至5月15日,修水縣春茶總產量1350噸,總產值首破1億元,達1.2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產22.7%,增值40%。2012年,該縣茶園總面積11.6萬畝,投產茶園6.1萬畝,投產茶園面積較去年增加5000畝。vBj江南都市網「九江視窗」- 江南都市報榮譽出品 打開九江市場強勢媒體

修水今年春茶開採時間為3月20日,雖然較去年推遲11天,但產量和產值均有較大的增幅。其增產增值原因主要是,一是新建高標準茶園開採,投產面積擴大;二是氣候適宜,采期延長,且沒有出現"倒春寒"等凍害;三是茶園管理水平整體提高; 四是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茶產品結構,茶葉整體價格水平進一步提升;五是加工能力進一步增強,茶園鮮葉基本做到了應采盡采。

抗擊洪災

5月12我縣出現大暴雨後,縣交通運輸局全體幹部職工第一時間趕赴各鄉鎮調查了解災情,搶修主要道路,開展抗洪救災,最大限度確保交通通暢。djh江南都市網「九江視窗」- 江南都市報榮譽出品 打開九江市場強勢媒體

當日,全縣36個鄉鎮有7個鄉鎮中斷交通,受災較嚴重的鄉鎮有全豐、白嶺、黃龍、古市、渣津、東港、水源、復原、大橋、港口,受損縣道、鄉道、村道105條;路基沖毀101.9公里、沖毀水泥路面29.1公里、沖毀砂石路面308.5公里、損毀橋樑126座2696延米、損毀涵洞453道3085延米、塌方32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8988萬元。災情發生後,縣交通運輸局分4個工作組,每個工作組由一名班子成員帶隊深入鄉、村了解災情,指導救災,保障暢通。各工作組對該局管養的到鄉鎮政府的5條公路租賃機械設備清理塌方,總計清理塌方5萬方,同時修建便道,加固擋土牆,在危險路段設立警示標誌牌,當日下午6時,所轄縣鄉道包括受災嚴重的茅界線和山複線全部搶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