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師範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是河南省兩所重點本科師範院校之一。信陽師範學院創建於1975年,原名為開封師範學院(今河南大學)信陽分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本科建制並改為現名。學校應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全國同類高校中名列前茅,部分專業超過了50%;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先後為國家輸送各級各類人才10萬多人,王立新等400多人成為全國和河南省優秀教師,王金安等一大批校友成為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2007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學校;是河南省惟一兩次蟬聯“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的本科高校;被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社會活動家、教育家費孝通先生譽為“教師之搖籃”,被教育部、河南省有關領導一致讚譽為“河南省最美的校園”、“中國最美的大學之一”。學校坐落在河南省信陽市賢山北麓,溮河之濱,西有“長淮明珠”南灣湖,南望“雲中公園”雞公山,校園內林木交蔭,綠圍翠繞,鳥語花香,四季常青。2017年11月經教育部批准,改名為信陽師範大學。

基本信息

概述

信陽師範學院是以師範專業為主體、具有學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創建於1975年,197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本科建制,1979年被定為首批學士學位授權單位,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4年獲開展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資格。
LOGOLOGO

信陽師範學院坐落在河南省信陽市賢山北麓,溮河之濱,西有“長淮明珠”南灣湖,南望“雲中公園”雞公山。校園占地面積1500畝,建築面積42.6萬平方米。明朝文壇“前七子”之一何景明就生於此,學於此,葬於此。先賢遺風,澤被後世。校園內林木交蔭,綠圍翠繞,鳥語花香,四季常青,校園綠化率達70%。學校先後被評為河南省文明標兵學校、省級園林單位、省級文明單位、國家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經過30年的艱苦創業,學校已發展成為具有42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史、哲、經、管、法、教、理、工等9大學科門類的本科師範院校。目前設有17個系(院)、3個教研部和1個獨立學院。現有基礎數學、中國古代文學2個省級重點學科,10餘個碩士點。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所被確定為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設有河南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現代化圖書館藏書100萬冊,中外文期刊3000餘種。建有網路信息與計算中心,有各類實驗室55個,多媒體、微格教室20多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5000萬元。現有教職工110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300餘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教師300餘人。在校碩士研究生、普通本專科學生17000多人,成人教育學生6000餘人。
學校確立了“提高質量、提升層次,增強特色、增進效益”的辦學指導思想,形成了“環境優美、校風優良、質量過硬”的辦學特色。《雙向培訓:高師教育實習改革的一條新路》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近年來,又有60餘項教學成果通過省級鑑定,20餘項獲獎。在河南省組織的高校基礎課和公共基礎課統考中,學生成績始終位於全省高校前列。畢業生考研率每年均在30%以上,在全國同類高校中處於領先地位,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信陽師範學院信陽師範學院

學校實施科研強校戰略,科研水平顯著提高。近5年來,主持省級以上科研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級項目近20項,主持河南省教育廳項目150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00餘篇,出版著作160餘部,獲地廳級以上獎勵400餘項。注重加強對外學術交流,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高校建立了穩固的聯繫。《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發行於10多個國家和地區,躍居全國高師學報“十佳”之列。哲學社會科學版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優秀學報”,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自然科學版連續四屆被評為河南省優秀科技期刊,被遴選為2004年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學校切實加強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連續16年被評為“河南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連續11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並榮獲“中華掃盲獎”。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全國教育系統紀檢監察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高校五好黨組織”、“河南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河南省模範教工之家”、“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創建安全文明校園先進單位”、“河南省高校安全保衛工作先進集體”等20餘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2005年初,學校再次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2005年10月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2001年5月,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目前,全院師生正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把學校建設成有影響、有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2017年11月經教育部批准,改名為信陽師範大學。

校史發展

學校籌建

信陽地區是革命蘇區,也屬全國老少邊窮地區,教育事業在新中國成立後雖有較大發展,但仍十分薄弱和落後。國家對老區的教育給予了大力扶持,到20世紀70年代前期,信陽基礎教育情況有了好轉。據1974年統計,全區高中179所,在校學生40088人,比1965年3344人增加36744人;國中888所,比1965年的59所增加829所,在校學生149596人,比1965年增加129865人。但師資嚴重不足,當時高中有642個教學班,每班按3.5個教師配備,需要教師2247人,國中有3148個班,每班按2.5個教師配備,需教師7870人,高國中共需教師10117人,而實際只有3930人(其中870人是民辦教師)。按學歷要求高國中教師只有1422人合格,再加上各類技術中專,實際上中學師資缺口10000多人。全區急需一大批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教師。但上級教育部門不可能馬上給予解決,區內區外調劑也都不大可能。面對這一嚴峻現實,信陽地區決定自力更生,自己培養師資。這樣在信陽建立一所培養中學教師的高等師範院校便提上了議程。
1974年10月10日,文化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李家寬在光山縣召開的全區普及國小教育經驗交流會上宣布了信陽地委準備建立師範專科學校的訊息。1974年11月間,地區文教局派人到河南省教育廳,請示建立信陽師專問題。王錫璋廳長接見時表示:“省教育廳也打算在信陽辦師專,地委若能將信陽西郊的信陽高中校址讓出來,辦一所省管師專,可以在信陽地區多招些學生,信陽受益更大。”信陽高中是信陽地區重點高中,屬地區管,占用高中校址須經信陽地委同意。1975年2月初,地委召開常委會議,正式聽取地區文教局關於建立師專問題及省廳意見的匯報。
1975年3月,文教局領導第二次向地委常委會議匯報省廳意見及其他事宜。7月6日,地委宣傳部部長、分院籌備領導小組組長劉庭璋要求籌備組開會徵求各方意見,搞一個分院籌建方案。7月18日,籌備組制訂了分院籌建整體方案,並報經地委同意實施。

發展歷史

1975年開封師範學院(今河南大學)信陽分院正式創建。1978年暑假校址正式確定啟用之前的3年多時間裡,學校一直借用信陽師範學校校舍,辦學條件十分簡陋,教材圖書儀器缺乏。
從1977年開始,學校由文革期間的邊勞動、邊學習,開門辦學轉為正規的課堂教育。1978年暑假,學校由“開封師範學院信陽地區分院”正式更名為“信陽師範學院”,並遷入長安路237號,興建了教學樓。12月,經國務院批准為本科建制,次年成為首批學士學位授權單位。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4年具有同等學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7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學校,2008年具有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2002年9月,學校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及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要求,正式提出了更名為“信陽師範大學”的目標2003年4月,河南省教育廳正式批准信陽師範學院開辦華銳學院[3]。2004年獲批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獲批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學校獲批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2010年獲批翻譯碩士、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
2013年,根據河南省將設定一所“河南師院”的政策精神,學校決定先申請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
2017年11月經教育部批准,改名為信陽師範大學。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3月,學校有教職工1400餘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500餘人(教授130餘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800餘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教學名師等100餘人。

院系機構

信陽師範學院文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物理電子工程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政法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化學化工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體育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大學外語部
信陽師範學院音樂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繼續教學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美術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經濟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化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馬列部 信陽師範學院傳媒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網路信息與計算中心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05月07日,經第七、八、九、十、十一次學位授權審核申報,學校已建成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含62個二級學科)和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涵蓋了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等6大學科門類,另外學校還是教育碩士專業、翻譯碩士、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
學校擁有7個一級學科河南省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河南省重點學科,建有三個層次22個第六批校級重點建設學科。

教學建設

教學成果

截至2014年3月,學校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3個省級特色專業、3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6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1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4門省級精品課程、8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個河南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有河南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數學與套用數學(第三批)、思想政治教育(第四批)、漢語言文學(第六批)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思想政治教育、英語
省級特色專業(13個):化學、漢語言文學、旅遊管理、生物科學、英語、教育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心理學、經濟學、套用化學、文化產業管理等
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人文地理學、拓撲學
河南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音樂教育教學中心、生物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教師技能訓練示範中心、數學媒體藝術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3個):數學與套用數學、文化產業管理、英語

實習就業

2006年-2013年,學校有3名學生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2名學生榮獲“中國大學生新東方自強獎學金”、2名學生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入圍獎,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獎勵資助
學校設有完善的獎助學金資助體系,每年總金額約2000多萬元,每年受到獎勵和資助的學生約占在校生的60%左右。1、國家獎學金,每生每年8000元。2、國家勵志獎學金,約占在校生的3%,每生每年5000元。3、國家助學金,約占在校生總數的25%,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具體標準分3檔:4000元/人、3000元/人、2000元/人。4、學校綜合獎學金:一等獎學金,每生每年2000元,占學生總數的3%;二等獎學金,每生每年1000元,占學生總數的6%;三等獎學金,每生每年500元,占學生總數的12%;5、學校單項獎學金每人每項100—1000元。6、勤工助學金,每年30—35萬元。7、特殊困難補助和學生活動資助金,每年60多萬元。8、國家助學貸款。9、其他社會捐助。
交流合作
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義大利、以色列等國高校建立了校際聯繫,開展合作辦學。先後選派學生到美、英、新等國高校深造,並接收美、韓等國留學生。

所獲榮譽

學校先後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河南省“五好”基層黨組織、河南省學校行風建設先進單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園林單位等榮譽稱號,連續13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並被教育部授予“中華掃盲獎”。2010年被評為“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2013年被評為“河南高等教育質量社會滿意院校”。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2006年—2013年,教師主持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21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國務院部委項目138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8454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國內外權威資料庫收錄1022篇;出版著作244部,獲地廳級以上科研獎勵2125項。

團隊機構

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
河南省生物數學創新型科技團隊、河南省新型功能材料創新型科技團隊
人文社科研究機構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所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淮河文明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培育基地):大別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
河南省中原文化與閩台尋根研究中心
河南省紅色資源研究中心
自然科學研究機構
河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珍珠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省院士工作站:種群生態模擬與控制院士工作站
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礦物節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別山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中心
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大別山種群生態模擬與控制實驗室
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低維材料與製備實驗室
河南省高校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非金屬礦物加工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河南省高校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先進微納功能材料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共建研究機構
校與中國林科院共建:大別山種群生態模擬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校與信陽市溮河區科技局溮河區技術開發交流中心共建:信陽市機電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校與信陽方浩實業有限公司共建:非金屬礦研發中心
校級研究機構
信陽師範學院中國農村綜合改革研究中心、古代文學研究所、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所、系統科學研究所、材料物理研究所、遺傳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所、文獻信息研究所、非金屬材料研究所、套用化學研究所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1年10月11日,信陽師範學院圖書館館藏資源豐富。在紙質文獻方面,館藏有《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等各類文獻,對所有文獻實行藏、借、閱一體化服務,方便到館讀者。在網路虛擬資源方面,本館有《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SpringerLinker》等多個網路資料庫。
學校刊物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黨委書記:孫宏典院長、黨委副書記:盧克平正院級調研員:張向朴黨委副書記:高建社、余作斌、李紹文副院長:李俊、李義凡、張力、郜火星、王文臣、劉彥明信陽師範學院學報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發行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自然科學版先後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哲學社會科學版被評為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級期刊。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校訓
厚德崇實,善學敏行
釋義:
厚德:語出《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與大學精神一致。《大學》有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德是做人根本,厚德是成才的前提,也是為師的職業操守,同時惟有厚德才能包載萬物,兼容並蓄,這也體現了現代大學的辦學理念。
崇實:語出《論衡·定賢》:“雖文如錦繡,深如河漢,民不覺知是非之分,無益於彌為崇實之化。”崇實本意為崇尚實際、崇尚樸實。崇,有尊重、推重之意。崇實體現了“以真為本、以實為基、以乾為榮”的理念,也與我校“四實”(誠實、紮實、踏實、樸實)人才培養目標一致。
善學:語出《禮記·學記》:“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善學既符合傳統為學精神,又能體現時代發展要求。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不僅要博學、勤學,更要善學,惟有善學,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成效。對從教者而言,理應“善學樂教”,惟有善學才能善教,善學是近知之道、立教之本。
敏行:語出《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敏行,既符合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更重行的精神,又能體現時代要求。馬克思主義注重實踐,強調行動,要求行應主動、行應勇敢、行應進取、行應創新、行應有效。敏行,有利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校徽
1.三人行必有我師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標誌的主形採取三個奮發向上的大學生,三個人物相互襯托,互為托舉,攜手共進,擁抱未來,彰顯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觀念。
2.身正為師德高為范《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標誌的主形採用直線為基本造型手段,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方正感,而整體造型又是一個上升的箭頭,寓意學校的發展態勢;而標誌外形採用圓形輪廓,這種方圓相融,方形與圓形的結合塑造出天地之間溝通自由的意境,富有廣闊的內涵。
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標誌的整體是一棵參天大樹,枝與枝相簇擁,體現了師範院校的育人特色。

社團活動

主要社團(數據截至到2012年4月9日)
1、學術科技類:數學建摸協會、數學愛好者研究協會、建築愛好者協會、教育科學協會、藝術設計協會、大學生職業發展協會、行銷研習協會、天文地理愛好者協會、生命科技協會、電腦愛好者協會、脫口秀、國學研教社、電子信息技術協會、MMD研討社、青年法學會、青年化學研習社、經緯史學社、中外文化交流協會、工程管理協會、考研服務社、會計協會、天文觀測協會、企業管理研討會
2、文學藝術類:遠方文學社、結緣社、演講朗誦協會、大學舞蹈團、攝影愛好者協會、晨曦話劇社、美術愛好者協會、方舟文學社、讀者俱樂部、大學生書法協會、外文書社、vov背包文學社、文化創意社、文藝經典研討社、光影學社、漫動作動漫社、彩嵌手工製作協會、“音樂之聲”音樂協會、吉他協會、心藝劇社
3、公益服務類:環境保護協會、助學家教協會、愛心學校、生科院青年志願者協會、國教院青年志願者協會、愛心服務社、社會調查研究協會、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經管院旅遊協會
4、體育健身類:武術健美操協會、街舞協會、桌球愛好者協會、輪滑愛好者協會、羽毛球協會、雅軒棋社、排球協、足球協會、跆拳道協會
5、新聞宣傳類:南風通訊社、生科院文通社、化學化工學院文通社、數學學院文通社、體育學院文通社、教育科學學院文通社、歷史文化學院文通社、國教院文通社
主要活動
學校運動會學校運動會
1988年4月29日,信陽師院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推出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活動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大力支持,有80%以上的學生參加了各分項活動。
1993年10月,信陽師院人突發奇想,決定開展“雅室設計”活動,著力建設宿舍文化,為自己學習生活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師生到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確山竹溝中原局和楊靖宇紀念館等地參觀學習,舉行入黨宣誓儀式,開展“重走長征路”、“尋訪紅色文化”活動。
每年3至4月間,學校都會舉辦風箏文化節。風箏文化節並不單純是放風箏,主辦單位還開展有繪畫製作大比拼、放風箏比賽、“看到風箏我想說”主題徵文比賽以及“放飛夢想、我心飛翔”演講比賽等。
每年5月都會由該校經管學院牽頭舉辦旅遊文化節,包括校園旅遊景點導遊詞徵集、校園旅遊攝影作品大賽、旅遊消費問卷調查、“十佳校園導遊大賽”、旅遊會刊發放、旅遊文化節閉幕頒獎晚會暨首屆“旅遊之星”評選等內容。
詩歌節由校學生處、團委共同主辦,大學生通訊社、遠方文學社、方舟文學社以及各學院文通社承辦,是一個文人聚集、吟詩作賦的節日。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孫宏典
院長、黨委副書記:盧克平
正院級調研員:張向朴
黨委副書記:高建社、余作斌、李紹文
副院長:李俊、李義凡、張力、郜火星、王文臣、劉彥明
紀委書記:李紹文
工會主席:余作斌

河南省高校一覽

鄭州大學 | 河南工業大學 | 河南農業大學 |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 鄭州輕工業學院 |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 黃河科技學院 | 中原工學院 | 河南中醫學院 | 河南財經學院 | 河南大學 | 河南科技大學 | 洛陽師範學院 | 安陽工學院 | 安陽師範學院 | 南陽理工學院 | 南陽師範學院 | 河南城建學院 | 平頂山學院 | 新鄉醫學院 | 河南科技學院 | 河南師範大學 | 信陽師範學院 | 商丘師範學院 | 周口師範學院 | 黃淮學院 | 許昌學院 | 河南理工大學 |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 | 河南工程學院 |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 河南廣播影視學院 | 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 | 河南檢察職業學院 | 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河南教育學院 |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 |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 |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 | 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廣播電視大學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 |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 河南新華電腦學院 | 河南職業技術學院 |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 |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 | 焦作大學 |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開封大學 |開封市電子科技專修學校 | 洛陽大學洛陽理工學院 |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 |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平頂山教育學院 | 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平原大學 |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 |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 | 商丘科技職業學院 |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 | 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 | 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 | 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新鄉市教育學院 | 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 |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 | 永城職業學院 |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 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 | 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鄭州工業安全職業學院 | 鄭州華信職業技術學院 | 鄭州交通學院 | 鄭州經貿職業學院 | 鄭州科技職業學院 | 鄭州旅遊職業學院 |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 | 鄭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 鄭州信息科技職業學院 |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 中州大學 | 周口職業技術學院 | 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 河南建築職工大學 | 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 河南職工醫學院 | 河南科技學院 | 新科學院 |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 | 中原工學院 | 信息商務學院 | 安陽師範學院 | 人文管理學院 | 河南農業大學華豫學院 | 河南財經學院成功學院 | 開封教育學院 | 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 | 河南衛生職工學院 | 河南建築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 河南師範大學新聯學院 | 新鄉醫學院 | 三全學院信陽師範學院 | 華銳學院 | 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周口科技職業學院 | 河南省廣播電視大學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 清華IT河南校區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拖拉機學院 | 鄭州煤炭管理幹部學院 | 河南工業大學化學工業職業學院 | 鄭州大學工學院 | 信陽師範學院 | 南陽理工學院 |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