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臥佛寺

保山臥佛寺

保山臥佛寺位於雲南省保山城北三十華里處,有一山名雲岩,高二百餘丈,呈月輪形,臥佛寺即坐落於此。寺中有一臥佛,因而得名。臥佛寺現住持素良法師,61歲,兼任雲南省保山地區佛教協會副會長,保山市政協委員。

基本信息

保山臥佛寺保山臥佛寺
保山臥佛寺

臥佛寺位於雲南保山城北三十華里處,有一山名雲岩,高二百餘丈,呈月輪形,臥佛寺即坐落於此。寺中有一臥佛,因而得名。據《永昌府志》載:“建自漢室”。相傳由哀牢王創建於東漢明帝時期(58-75年間),唐南詔時蒙氏皮羅閣護修,明崇禎十年(1637年)重修。

寺內主要建築依山就洞而築,有前後兩院,以後院的正殿為主。此殿原來一石洞,深數十丈,廣闊數丈;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曾詳細記載了他持炬探訪此洞的情況:“蓋一洞而分內外兩重,又分上下二重,始覺其奇也。”此洞是“內外兩重”中的外洞。洞中鍾乳倒懸,石紋盤結,百怪千奇;最引人注目的是洞中石佛,就天然巨石鑿成,橫臥岩下;佛身長三丈,通體飾金,華麗輝煌,側身睡在一個高四尺的平台上,面東背西,頭南而足北,一手微曲托頭,一手平伸置於腿上,兩足自膝下隱入暗洞之中。佛像端莊而安祥,兩眼微閉,其造型之精,佛體之大,均甲滇省。東側洞口,有李根源題“唐開元四年建”字樣。當年,主持僧些島“廣為勸募,延請工匠三人,精心製作,七年乃成”。相傳,此臥佛系紀念一傣族貨郎,他常來此地賣貨。洞底有一條暗河,洞中流有一股清泉,供人欽用。一天,貨郎賣貨經過此地,突見河水從洞中急涌而出,眼看山下萬頃良田將被淹沒,貨郎心急如焚,他急中生智,毅然橫躺在洞口,擋住河水,使這一帶的民眾免除了水患。人們感激他,故修此“雲岩臥佛”。自此,每年春節前後,中、緬、泰的傣族民眾相攜來此供奉朝佛者,絡繹不絕。本地居民則把正月初八定為廟會。

大殿之中,塑有釋迦牟尼、大勢至、觀世音華嚴三聖,其左塑有文殊騎青獅,右有普賢騎白象,殿之兩側塑有十八羅漢,或騎龜、或伏虎、或踏龍,神態各異,競相爭輝。1948年夏至1952年春,由幼光大師主持,民間泥塑家羅存仁等人,就殿內懸崖上的鐘乳石增塑五百羅漢,安排錯落有致,色彩燦然耀目,形象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可與昆明筇竹寺內的羅漢媲美,同是“東方雕塑藝術寶庫中的明珠”。

臥佛寺依山傍岩,洞口倚懸崖豎石柱,架石樑,壘石牆,搭石椽,並利用自然延伸的岩石雕鑿成斗拱式,上繪彩色圖案,艷而不俗,洞殿相接之處,為藤蘿全掩,遠看起來,與山石儼然一體,郡守王坤曾題石聯於殿前:“千岩競秀,一竅通靈”。徐霞客到此遊歷考察後,對殿宇建築結構,給予極高的評價:“洞與鞏連為一宮,鞏高而洞低,鞏不掩洞,則此中之奇也。”

寺前明一清池,池廣約一畝,深約三尺;池邊垂柳依依,青翠欲滴。池水清澄如鏡,水自寺下的石罅中湧出,池中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池中有亭,為兩層六角水榭,名曰:“禺山閣”。

“雲岩臥佛”是保山勝跡之一,遊人四時不絕,1949年後,人民政府曾撥專款修茸,使殿宇、廊廡、僧舍、山門等煥然一新。寺中石碑曾有“每歲春,郡人來此焚香遊覽者,車馬駢闐,肩相摩而踵相接也”的字句,記載著這裡的廟會盛況。1961年緬甸前總理吳努偕夫人曾專程取道保山,於四月六日身著黃綾袈裟,前往參拜,並樂捐功德。“文化大革命”中,臥佛寺遭到破壞,1986年政府撥出專款進行修復。1988年底,由緬甸華裔佛教弟子聯合贈送一尊身長1.8丈,重達9.6噸,神態仿原臥佛的白玉佛雕像,從緬甸接到寺內供奉。

臥佛寺現住持素良法師,61歲,兼任雲南省保山地區佛教協會副會長,保山市政協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