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王國

保加利亞王國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的君主制國家舊稱 現在已更名為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位於南歐巴爾幹半島的東南部。面積11萬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占全境的70%,平原占30%。有"玫瑰之國"、"果萊之國"的美稱。

基本信息

簡介

保加利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

保加利亞王國(保加利亞語:Царство България / Tsarstvo Bulgaria)是於1908年10月到1946年9月期間存在於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國家。保加利亞於1908年在奧匈帝國的支持下,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中獨立。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保加利亞獲勝,取得了大片土地。

但由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利益分配不均,隨即又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保加利亞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塞爾維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和希臘王國四國作戰,最終保加利亞戰敗,被迫割讓大片土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加利亞是同盟國的成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加利亞加入了軸心國一方。戰後保加利亞被蘇聯軍隊占領。1946年,在蘇聯的扶持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君主制被廢除,保加利亞王國宣告滅亡。

建立

保加利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
642年,科夫拉特汗去世,長子巴特巴顏(Batbayan,642-690)即位,保加利亞各部落再次陷入混亂。拜占庭也由於阿瓦爾人對自己侵略減弱而與保加利亞不再友好。數年後,拜占庭帝國的邊界再次拓展到黑海北岸的車繩。因為這裡的苦寒以及物質的缺乏,使拜占庭人把這裡作為他們的罪犯流放地。公元654年,曾經有一個羅馬主教因為譴責“基督一志論”而被拜占庭皇帝流放到這裡,他就是馬丁一世(St Martin I,?-655)。他在這裡記載了一些很重要的事件,讓我們知道此時保加利亞的一些情況。6世紀中葉,哈扎爾人進入保加利亞人統治地區,利用各部落的混亂,逐步控制了保加利亞人所在地區,並不斷向巴爾幹半島縱深戰鬥,造成了拜占庭帝國的又一次危機。據現存史料可知,哈扎爾人屬於突厥人的一支。他們出現在6世紀,從屬於中亞地區的突厥人國家。據稱他們與阿瓦爾人西遷的原因一樣,是由於突厥人的殘酷壓榨,而不得不西遷,尋找自己的樂土。在西遷過程中,這些人逐漸壯大力量,實力突飛猛進。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從原始氏族制過渡到奴隸制,吸收了大量的其它民族的居民加入,如:高加索人、斯拉夫人、*人、猶太人,甚至還有芬蘭烏戈爾人,在多種文化的薰陶下,哈扎爾人建立了國家,都城設在伏爾加河下游的伊提爾城,甚至還建立了一個避暑的夏宮,叫謝緬傑爾,坐落在裏海邊上。

但是同時的保加利亞人則開始了最後一次遷徙。在哈扎爾人到來之後,巴特巴顏認為只有臣服了這些新來的強悍民族,才能保持保加利亞人的獨立,而他的弟弟們則不這樣認為,他們憑藉著保加利亞人的那種不服輸的精神,要求遷徙到更好的地方。為此兩方發生了爭端,保加利亞各部落迅速分裂,離開了這塊活躍了200年的水草肥美的寶地。科夫拉特的幾個兒子帶領著各自的部族,四處遷徙,從此保加利亞人天各一方,各自發展出強大的國家:長子巴特巴顏帶領的部落,一直留在亞速海及其鄰近區域,漸漸同化於哈扎爾人;次子科特拉格(Kotrag)率眾北遷到伏爾加河流域,建立了伏爾加卡姆保加利亞,都城布加爾,1236年,被蒙古的拔都滅亡了;四子埃姆納特祖爾(Emnetzur)西遷到了多瑙河附近,後來被阿瓦爾人併吞;幼子巴爾克則率眾西遷,一直到達了義大利倫巴德人(Lambards)的國家,與義大利諸民族融合;三子就是我們的主角,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的建立者——阿斯巴魯赫汗(也叫伊斯比里赫,Asparuch,642-701)領導的保加利亞部落,他們西遷到了多瑙河的北面。在這裡他們聯合了斯拉夫人的“七部落”軍事聯盟,所以迅速壯大。此時的保加利亞民族已經過渡到農耕社會,迫切需要居留地駐留,一方面為了躲避大草原民族的襲擊,另一方面也為了自己民族的再次興起。

阿斯巴魯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積極和拜占庭人接洽,要求在色雷斯平原得到一塊地方以為民族放牧之用。拜占庭處於多方面考慮,接受了這個條件。但要求保加利亞人以後要為拜占庭人進行多瑙河的防衛,並隨時徵兵取攻打*人。阿斯巴魯赫當然很同意,就逐步定居在了多瑙河入海口地區。據《保加利亞編年史》記載,阿斯巴魯赫率領的保加利亞人此時居住在多瑙河到黑海之間的區域,為拜占庭人守邊。但因為拜占庭的官員們對他們橫徵暴斂,並且大肆搶奪財物,感到很不滿。開始時小規模的反對,繼而發展成了全部落的大抗爭。“在阿斯巴魯赫的率領下,與統率‘斯拉夫七部落聯盟’的當地斯拉夫貴族達成了協定。他們共同建立一個斯拉夫——保加利亞國家(即第一保加利亞王國),並為抵抗拜占庭人和其他敵人新的侵襲而採取了措施。”定都瓦爾納(Varna),後來遷都到普里斯拉夫(Presl*)。拜占庭人不能允許一個獨立的保加利亞國家出現在自己的北方威脅自己的統治,所以680年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w IV,668-685)率領軍隊御駕親征,企圖把這個新興國家扼殺在搖籃之中。一路艦隊從黑海北上,另一路騎兵則從色雷斯直取多瑙河。但保加利亞人利用地形,充分發揮游擊戰的作用,聲東擊西,打擊拜占庭的進攻。與此同時,君士坦丁四世突患頭風,只得撤退,但卻在度過多瑙河的途中被保加利亞人奇襲,損失慘重。因此,681年君士坦丁四世不得不承認了這個國家的獨立,並訂立了和約,每年向阿斯巴魯赫納貢。拜占庭人對這個條約一致的說法都是“羅馬人的恥辱”,因為拜占庭第一次把巴爾幹的主權讓渡給了蠻族,這開了一個惡略的先例,以後將會不斷地出現這樣的事情,直到拜占庭的滅亡。

時期

保加利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681-1018)
出於共同反對拜占庭的需要,當地的斯拉夫人與新來的保加爾人結成了同盟,國力推到頂峰。但其一死,他的五個兒子就各自為政:其一占領了亞速海及鄰近區域,但不久後就被新來的哈扎爾人滅亡;其二率眾西遷到了多瑙河附近,在此地建立國家,後來被阿瓦爾人併吞;其三也西遷,到達了義大利,後來逐漸融合在倫巴第人之中;其四東遷,進入伏爾加河流域,融入突厥人或蒙古人部落中;其五就是留在本土的阿斯巴魯赫(Asparuch,642-691)領導的保加利亞部落。在十年內,這個部落迅速強大起來,他們征服了斯拉夫人的“七部落”,在670年左右形成了從多瑙河到黑海的一個斯拉夫——保加利亞聯盟。680年,保加爾人的首領阿斯巴魯赫率眾打敗御駕親征的拜占庭軍隊;681年,拜占庭被迫與阿斯巴魯赫簽訂一項條約,正式承認保加爾人-斯拉夫人國家的存在,這個國家在歷史上稱為第一保加利亞王國(681~1018年)。保加爾人原來人數就不多,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因此經過了一兩個世紀以後,他們逐漸改操斯拉夫語,為斯拉夫人所同化,而"保加利亞人"這一名稱則一直沿用下來,不過其含義不是指原先的保加爾人,而是指融合了保加爾人的一支斯拉夫人。
保加利亞建國之初,居民中絕大多數為自由農民,過著農村公社的生活,耕地分到各戶使用,世代相承。但是已經有了明顯的階級分化,貴族任意侵占村社的公地,把俘虜變為奴隸。克魯姆大公統治時期(802~814年),保加利亞的版圖包括今保加利亞全境以及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一部分。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爭和賦稅、徭役的重壓,使得自由農民大批破產。約865年,鮑里斯大公(852~888年)立希臘正教為國教,從此國家政權同教會相結合,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西蒙(又譯為西美昂)統治時期(893~927年),大部分自由農民喪失了土地,淪為農奴,封建制度基本形成。保加利亞成為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大國,其疆域除保加利亞本土外,還包括塞爾維亞、馬其頓以及色雷斯的一部分。西蒙還多次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925年,西蒙自稱"全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的皇帝"。9世紀末到10世紀初是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版圖最大和國勢最強的時期。

11世紀初,由於封建剝削的加深,尤其是作為封建制度支柱的基督教會的貪暴,激起了人民民眾的強烈不滿,他們以鮑格米勒(亦譯為波高美爾)派異端的形式,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鮑格米勒派認為,世上存在著善和惡兩種本源。天國和人的靈魂是善源,塵世和人的肉體是惡源。該派反對希臘正教,反對教階制和偶像崇拜,主張沒收和分配教會財產,恢復早期基督教公社的普遍平等。統治階級如臨大敵,對鮑格米勒派實行血腥鎮壓。11世紀,鮑格米勒派傳布到拜占庭和塞爾維亞,12、13世紀又傳布到義大利北部和法國南部,促進了當地人民的反封建鬥爭。
西蒙死後,大封建主不聽命於國王,分裂割據為許多獨立的封建領地,拜占庭乘機發動進攻。1014年,拜占庭皇帝命令刺瞎14,000名保加利亞戰俘的雙眼。1018年,拜占庭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
拜占庭派駐保加利亞的官吏,橫徵暴斂,保加利亞人民除舊稅之外,又增新稅。而且,原先的實物稅改納貨幣,農民為了換取貨幣,只得按規定價格將產品賣給拜占庭當局。拜占庭駐軍的糧秣,也就地徵調。此外,拜占庭還在保加利亞分封軍事采邑,使得僅存的一部分自由農民也農奴化了。
第二保加利亞王國(1186-1422)
1185年,在保加利亞北部爆發了反對拜占庭的大起義。領導者是兩個中等貴族阿森和彼得。經過兩年的鬥爭,終於在1187年迫使拜占庭承認保加利亞獨立,從而開創了第二保加利亞王國(1186~1421年)。
13世紀上半葉,保加利亞不斷擴張領土,它時而聯合第四次十字軍所建立的拉丁帝國,反對退居小亞細亞的拜占庭殘餘勢力尼西亞帝國,時而聯合尼西亞帝國反對拉丁帝國,巧妙地占領了馬其頓、色雷斯和阿爾巴尼亞的北部。
然而,自13世紀下半葉起,保加利亞王國由盛轉衰。1242年,拔都曾率領蒙古軍隊擄掠保加利亞。雖然拔都不久即離去,但蒙古軍隊仍不時來犯。同時,保加利亞國內重新陷入封建無政府狀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277年,牧人伊瓦依洛在保加利亞北部發動起義,矛頭指向蒙古侵略軍和本國的封建統治階級。保加利亞國王君士坦丁•阿森(1257~1277年)派兵前往鎮壓。結果,一部分被起義軍擊潰,另一部分歸附了起義軍。接著,起義軍擊斃了國王君士坦丁•阿森,擁立伊瓦依洛為王。1278年春,伊瓦依洛進駐首都圖爾諾沃。這時,不少貴族混進起義隊伍,妄圖改變起義政權的性質,而被擁立為沙皇的伊瓦依洛也缺乏警覺,竟然娶了被誅國王的遺孀瑪麗亞為後。大部分貴族公開與起義軍為敵,勾結拜占庭和蒙古人向起義軍發動猖狂進攻。1280年底,起義軍終遭失敗。伊瓦依洛逃出保加利亞,後為蒙古軍所殺。起義失敗後,保加利亞依舊處於分裂割據狀態,王權式微。1330年,保加利亞淪為塞爾維亞的附庸國。1355年,塞爾維亞帝國解體後,保加利亞重獲獨立。但是,約1365年,保加利亞又分裂為多布魯甲、第諾伐和維丁三個公國。1371年,土耳其在馬里乍河附近打敗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國的聯軍,1382年攻陷索非亞,1393年7月占領圖爾諾沃,1396年保加利亞全境盡入土耳其之手,第二保加利亞王國乃滅亡。分割為三部分,後大部分合併於今保加利亞。

滅亡

當保加利亞沙皇喬治一世·特爾特爾即位的時候,保加利亞已經分裂成了四部分,分別為:貴族希什曼統治的維丁王國;斯米利茨兄弟統治的巴爾幹山脈附近地區;埃爾提米爾統治的卡贊勒克;以及喬治一世的保加利亞。此時的巴爾幹諸國都是小國林立,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成為霸主,統一整個巴爾幹。但正當喬治一世要進攻拜占庭的時候,蒙古人再次從北方長驅直入,不得已保加利亞沙皇只得稱臣在蒙古金帳汗國之下。此後,保加利亞沙皇也秉承喬治一世的政策,在蒙古人的鼻息下生存。經過了兩個毫無才能的沙皇統治後,保加利亞再次復興。1299年,金帳汗國發生內亂,很多原來從屬於蒙古人的國家紛紛獨立。趁著這個機會,保加利亞新沙皇塞奧多利·斯維托斯拉夫(Theodore Svetosl*,1300-1322)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他首先加強了政府機構,又收買了貴族對他的信任,從而統一了保加利亞。之後,他便開始了對拜占庭侵略的反擊。此時的拜占庭正處在土耳其的進攻與加泰隆軍團僱傭軍的反叛下,忙得焦頭爛額。就在這時,保加利亞沙皇經過多次戰爭,奪回了巴爾幹山脈以南的諸多土地和黑海沿岸的幾個港口。因此拜占庭只好與保加利亞簽訂和約,承認保加利亞對這些土地的實際控制權,此後進入了難得的15年和平時期。在這段時間裡,保加利亞迅速擴大經濟貿易,並且製造了相當多的武器和日用品。此時的保加利亞已經看到了一絲復興的希望,好像馬上就要再次成為巴爾幹第一強國了。

但好景不長,1322年,沙皇塞奧多利去世。繼任的沙皇僅在為一年,且沒有後代,所以保加利亞再次陷於爭奪帝位的混亂。但由於此時拜占庭國內也爆發著相同的爭奪帝位的混亂無法自顧,所以保加利亞國內混亂很快就被沙皇米哈伊爾·希斯曼(Michael Si*an,1323-1330)所平息。這時,就反過來是保加利亞沙皇利用拜占庭內亂開戰了。1327年,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拜占庭混戰開始。這場混戰中,三國多次變換敵人和盟友,但一直沒有任何起色。但就在這場混戰中,塞爾維亞卻逐漸強大起來。看到塞爾維亞的強大,保加利亞和拜占庭又結成了聯盟,一起反對塞爾維亞,並最終在1330年進行了一場決戰。在1330年7月28日,維爾布茨德進行的這場決戰中,保加利亞全軍覆沒,沙皇戰死。塞爾維亞國王史蒂芬·烏羅斯三世(Stephen Uros I,1321-1331)扶植他妹妹的兒子伊凡·史蒂芬(Ivan Stephen,1330-1331)成為保加利亞沙皇。此時的保加利亞一蹶不振,塞爾維亞反倒成了保加利亞沙皇的太上皇。

1331年,保加利亞發生暴動,伊凡·史蒂芬被驅逐,米哈伊爾·希思曼的侄子伊凡·亞歷山大(Ivan Alexander,1331-1371)成為新沙皇。同年,塞爾維亞內部也發生了*,貴族推翻了史蒂芬·烏羅斯三世,改立史蒂芬·烏羅斯三世的兒子史蒂芬·杜珊(Stephen Dusan,1331-1355)為塞爾維亞國王。伊凡·亞歷山大在即位之初就看到了自己的真正敵人其實是奧斯曼帝國,而不是拜占庭。因此就千方百計拉攏巴爾幹半島諸國一致對外,並且與史蒂芬·杜珊結親,使兩國實現了和平。雖然有了這個難得的和平,但此時的保加利亞第二王國已經是日暮西山,沒有能力再次崛起了。甚至從伊凡·亞歷山大的日常行為中可以發現,他雖然有心去抵抗奧斯曼人,但其實已經明確知道保加利亞的滅亡是屈指可數的了。他完全照搬了拜占庭的一切,連宮廷制度都是拜占庭的,他還自封為“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沙皇”,自認為保加利亞的霸權再次出現,特爾諾沃是臨駕在君士坦丁堡之上的。其實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縱觀世界各國,每個行將滅亡的國家的君主都會有這種病態的思維,也許是在現實之中無法實現,就只能去尋求虛幻的東西了,這真是可憐又可悲。

伊凡·亞歷山大死後,統一的保加利亞再次分裂為三個國家。一個是貴族多不羅加的東北保加利亞,另外兩個是他分給自己兩個兒子的圖爾諾沃王國和維丁王國。本來就已經衰微的保加利亞此時更加衰微。同年,奧斯曼人在馬里卡河科諾門戰役中大獲全勝,馬其頓的君主們再也無法擋住奧斯曼人的進攻,巴爾幹戰線全部崩潰。奧斯曼人快速西進,一路是如破竹,占領了卡馬拉、德拉馬、賽里斯(Serez)和塞薩洛尼基。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被徹底分開,兩國聯盟被摧毀,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都成為了奧斯曼的附屬國。在之後的戰鬥中,奧斯曼帝國受到了很多抵抗,無法前進,所以暫時休戰。1385年,戰事再起。奧斯曼人利用特務裡應外合占領了索非亞。為了對付奧斯曼人塞爾維亞同盟成立,但塞爾維亞和波士尼亞的聯軍仍舊被奧斯曼人全被殲滅。1388年,三萬奧斯曼大軍進入保加利亞,攻下了保加利亞的東部土地,但由於保加利亞人的頑強抵抗,瓦爾納和都城特爾諾沃沒有被攻陷。1389年6月15日,科索沃戰役打響,奧斯曼人以占有絕對劣勢的6萬人打敗了由瓦拉幾亞、波士尼亞、阿爾巴尼亞等國的10多萬聯軍,但奧斯曼蘇丹穆拉德(Murad I,1362-1389)也在這場戰役中被殺。他的兒子巴耶濟德(Bajezid I,1389-1402)年輕氣盛,於1393年圍攻保加利亞都城特爾諾沃,保加利亞人經過了三個月的抵抗,終因為彈盡糧絕,在1393年7月17日被攻破。特爾諾沃的失陷,代表著第二保加利亞王國的滅亡。此時只有維丁王國還存在,伊凡·斯特拉西米爾(Ivan Stracimir,1360-1396)迎接匈牙利的軍隊與奧斯曼人進行了最後一場戰鬥,即尼科堡戰役,但最終的實力仍舊屬於奧斯曼人。至此,最後一個保加利亞國家被滅亡,保加利亞進入了長達500年的奧斯曼土耳其統制時期。

世系

保加利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
阿斯巴魯赫(681---702)
特爾維爾(702---718)
無名氏(718---725)
塞瓦爾(725---739)
科爾米索斯(739---756)
溫內奇(756---762)
特勒茲(762---765)
薩賓(765---767)
沃馬爾(767)
托克圖(767---772)
帕甘(772)
特勒里格(772---777)
卡爾丹(777---803)
科魯姆(803---814)
杜昆,迪西維格(814)
穆爾塔格(814---831)
馬羅米爾(831---836)
普里西安(836---852)
伯利斯一世*米哈伊爾(852---889)
弗拉基米爾(889---893)
西蒙(893---927)
彼得(927---969)
伯利斯二世(969---971)
沙木埃爾(976---1014)
加布利爾*拉多米爾(1014---1015)
約翰*弗拉迪斯拉夫(1015---1018)
阿森一世(1186---1196)
彼得(1196---1197)
卡羅贊(1197---1207)
伯利爾(1207---1218)
伊凡*阿森二世(1218---1241)
科羅曼*阿森(1241---1246)
米哈伊爾*阿森(1246---1256)
君士坦丁*提奇(1257---1277)
伊瓦傑羅(1278---1279)
伊凡*阿森三世(1279---1280)
喬治一世*特爾特爾(1280---1292)
斯米勒茲(1292---1298)
查卡(1299)
塞奧多利*斯維托夫拉夫(1300---1322)
喬治二世*特爾特爾(1322---1323)
米哈伊爾*西斯曼(1323---1330)
伊凡*史蒂芬(1330---1331)
伊凡*亞歷山大(1331---1371)
伊凡*西斯馬(1371---1393)
伊凡*斯特拉米希爾(1360---139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