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按摩療法

3、按下腹:兩手掌分別緊貼兩側脅部,由外上向內下方斜擦,可溫補下焦,用以防治痛經、月經不調、遺精、陽痿等症。 有健腰益腎作用,用以防治腰腿酸痛等症。 2、擦肘:用掌心摩擦肘部周圍,可行氣活血,防治肘臂酸痛等症。

保健按摩療法是運用推、拿、按、摩、揉、捏、搓、擦等各種推拿手法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除小兒之外,一般都可在自己身上進行搓揉按摩,所以又稱“自我按摩”。

保健按摩在中國有極為悠久的歷史。《莊子·外物》中就有推拿可以延遲衰老的說法。《管子·霸形》中有以手摩胸來表示自己胸部有病的描述。東晉葛洪《抱朴子·道意》中也有用“自摩”法治療頭痛、腹痛的記載。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導引圖》中繪有“捶背”、“撫胸”、“按腰”等姿式。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中提出:“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常須安不忘危,預防諸病也。”明代曹土珩《保生秘要》中記有按摩鼻旁迎香穴以暢肺氣,按壓臍中神闕穴以利尿等按摩方法。由於通過推拿可以疏經通絡,行氣活血,調整臟腑器官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所以保健推拿成為中國古代養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預防醫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基本內容]

保健推拿的內容豐富,方法繁多。現擇其常用的幾種方法介紹如下:

一、頭頸部保健推拿法

1、浴面:兩手擦熱,手指併攏,手掌攤開,緊貼面部,以雙手中指的指腹部為先導,分別從鼻翼兩旁的迎香穴開始,沿鼻柱兩側緣向上推擦,經目內眥、眉頭等處到達前額部,然後兩手左右分開,橫推至兩鬢,兩掌心也隨之掩眼而過,由兩鬢再向下,經過顳部的太陽穴及耳前、面頰等部,返回到鼻翼兩旁的原起點處(迎香穴)。浴面有暢通氣血、祛散風寒、明目通竅、醒腦提神及美容等作用,可用於防治感冒、頭痛、近視、鼻病、胃病、神經衰弱等症。用搓熱的雙手熨擦肢體,稱之為“乾浴”,是保健推拿中的常用手法。乾浴法除用於頭部之外,還可套用於上肢、下肢、項背、胸脅、腰骶等處。

2、擦鼻:用兩手中指指腹擦鼻的兩側,由攢竹至迎香。可通鼻開竅,用以防治傷風感冒和鼻竇炎。如重點擦迎香穴還可以治療習慣性便秘。

3、按耳:空握拳,兩大拇指屈曲,以拇指背側所突出的指間關節為接觸點,按揉兩耳耳屏前方的凹陷處,然後再用拇、食兩指對合摩揉兩耳耳廓。按耳有通竅聰耳、醒腦寧神等作用。可防治耳鳴、耳聾、牙關不利、失眠等症。

4、鳴天鼓:兩手掌掩耳,食指疊於中指指背之上,再下滑使食指輕輕敲擊枕部近風池穴處,耳中可聽到擊鼓之聲,稱之為“鳴天鼓”。經常施以本法,可起到健腦、安神、聰耳等作用。

5、運頂:五指略為張開,按於額上,由前向後,順手運頂摩發,宛如梳頭之狀。五指分開,正好作用於分布在頭頂部的五條經脈,頭顳兩側又是膽經的分野。所以運頂可以疏通氣血、散風行濕、清泄肝膽之火,防治頭痛、頭風、高血壓、失眠、神經衰弱、遺尿等症。

6、抹項:兩手指相互交叉,手掌合攏,抱於腦後項枕部,掌根部分分別安置於後枕骨下項後大筋(斜方肌)外兩側凹陷處的風池穴,後沿著脊柱,由上往下按抹數次。風池穴為體表的“感風之所,治風之穴”,用力按抹,可祛頭面之風,散巔頂之寒,息肝膽之火,清耳目之熱。常用以防治感冒、頭痛、頭風、高血壓、眼病、耳鳴、頸項板滯不舒、神經衰弱等症。

7、摩目:目微閉,將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分別從兩眼瞼內側沿上下眼眶邊緣輕輕刮摩至外側各10次,然後睜開眼睛向前方眺望,上下左右轉動各5次。能增強視力、消除用眼疲勞,並對近視、遠視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此外,還可每天行“眼保健操”若干次。

二、胸部保健按摩法

1、按揉肋間:用中指指腹由內向外按揉各肋間間隙,重點在中府、雲門、屋翳、期門等穴。可行氣寬胸,用以防治呼吸系統病症。

2、拿胸肌:兩手交叉於胸前,拇指按於腋前,食指、中指按於腋下,捏拿胸大肌,有行氣活血、增強呼吸系統功能等作用。

3、拍胸背;用虛掌或空拳輕輕拍擊胸背,可增強心肺功能和促使痰液的排出,用以防治呼吸和循環系統病症。

4、推胸脅:用一手的手掌平放在同側胸部的乳頭上方,斜行向下推抹,途經前胸正中兩乳頭之間,推向對側的脅肋部。推胸脅法有寬胸利氣、止咳化痰、平喘降逆、舒肝利膽、和胃消食、散瘀除積等作用。前胸正中為“膻中”穴,是宗氣會聚之處;兩脅則屬肝膽與脾。由自然界吸入的空氣(主要是氧氣)和經由脾胃消化吸收而得來的水谷精氣結合而成宗氣,會聚於胸中,有推動息道(呼吸器官),促進其司呼吸和貫通心脈以行血液的作用。經常“推胸脅”,可產生增強呼吸機能,促進血液循環,宣散郁滯之氣血等綜合效應。

三、腹部保健按摩法

1、按中脘:以一手手掌大魚際部緊貼中脘穴,另一手疊於掌背之上以助其力,兩手協調作順時針方向揉動。可健脾和胃助消化,用以防治消化系統病症。

2、摩腹:用一手手掌心掩於臍部,另一手手掌重疊其上,從臍下兩橫指處的氣海穴開始,手掌緊貼腹壁,作以臍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直徑由小到大、呈螺鏇狀的按摩運動,一直擴展到整個腹部,如此反覆數次。摩腹之後,腹部要注意保暖。摩腹可健脾以通降下行為順,滯氣暢通,可增強胃、小腸、大腸、膽、膀胱等六腑的功能;臍下“氣海”穴為“元氣蓄藏之海”,摩腹能激發振奮元氣,而起到強壯作用,所以本法可用於防治消化不良、飲食積滯、胃腸病、腹脹、便秘、腹瀉、哮喘以及下元虛冷、小便頻數、月經不調、失眠等症。

3、按下腹:兩手掌分別緊貼兩側脅部,由外上向內下方斜擦,可溫補下焦,用以防治痛經、月經不調、遺精、陽痿等症。

四、腰部保健按摩法

1、搓腰:兩手手掌分別放在兩側腰部的脊柱兩旁,一上一下,不斷搓擦,並配合以腰部活動。搓腰活腰可補腎健腰,防治腰腿痛、月經不調、遺精、陽痿等症。如同時撫摩兩側脅肋部,稱之為“運動水土”法。“水”指腎,“土”指脾,有加強脾腎兩髒功能的作用,用以防治泌尿、生殖系統病症。

2、揉腰眼: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拳尖)按揉腰眼穴。有健腰益腎作用,用以防治腰腿酸痛等症。

3、捶骶:手捏空拳,敲打骶部,兩拳交替,一起一落。用勁輕重適當,靈巧而有節奏。骶部正中一線為督脈的起始段,捶之可振奮督脈的陽氣,上病下取而有防治頭痛、高血壓等作用;骶骨兩側有8個穴位,統稱“八髎穴”對防治便秘、腹瀉、腰腿痛、月經不調以及盆腔、肛門疾患有一定效果。如欲用本法防治腰腿痛,則其捶打範圍可擴大至兩臀部。

五、上肢保健按摩法

1、拿肩:以一手的四指指端與拇掌部相對合,用力攀拿對側肩胛骨上的斜方肌肌腱,食指、中指指端著力於肩井穴處。然後,一捏一放,一緊一松,逐漸向肩肱、肘臂處挪移,直拿至腕掌部。沿途可以肩關節前方肩前穴、臂彎紋頭外側的曲池穴、前臂背側腕上四橫指處的支溝穴和掌側腕上約兩橫指處的內關穴作為重點捏拿部位。拿肩法可通行氣血,拿肩前能治肩臂部病症,拿曲池能疏風解表、清熱降壓,拿支溝可利脅通大便,拿內關可和胃寬胸、養心寧神。所以本法可用於防治胸痛、頭痛、頭暈、胃痛、腹脹、噁心嘔吐、便秘、心悸等病證。

2、擦肘:用掌心摩擦肘部周圍,可行氣活血,防治肘臂酸痛等症。

3、搓手:兩手掌心相對摩擦至熱,再互替互換摩擦手背,可防治關節酸痛、手指麻木、凍瘡等症。

4、抖腕;一手放鬆,另一手先握住其腕部,拇指在上,放在腕部稍上方,斜四指在下,抵住掌根部,上下協調用力,使被握一手的腕關節作輕快柔和的波浪式屈伸活動。有滑利關節的作用,治療腕指腰痛等症。

5、捻指: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相對合,捏住另一手的手指,進行緩慢柔和的搓揉,如同捻線狀。由指根捻到指端,從小指開始依次而捻。人體十二經脈“根”於四肢末端,“結”於頭,胸、腹部。手指端屬六條手經的“根本”,與頭、胸部及其內臟器官的關係相當密切。施行本法,可防治手指麻木、活動不利及有關的內臟病變。

6、運膏肓:兩手自然下垂,轉搖兩側肩關節,帶動肩胛骨,以作用於背部的膏肓穴。可防治肩背酸痛、傷風感冒、虛勞等症。

7、抓空握固:反覆伸屈五指或將拇指握於拳心,一緊一松,反覆多次,可防治上肢酸痛、麻木、乏力等症。

六、下肢保健按摩法

1、揉股:兩手掌根緊按大腿上部,由上而下按揉至膝。可防治肌膝酸痛、行走乏力、肌肉萎縮等症。

2、揉膝:膝關節屈曲。將兩手掌近拇指根的大魚際肌部分別同時緊緊按住膝關節髕韌帶兩側的凹陷處,也就是在膝眼穴的地方,隨後帶動該處皮肉作輕柔緩和的迴旋揉動。一膝揉畢,再揉另一膝。“膝者,筋之府”,是人體承重、行走的重要關節之一。揉以和之,可以和氣血、活筋絡。揉膝眼後,兩手分開,一手往上,按揉大腿內側距膝髕上緣3橫指處的血海穴;另一手向下,按揉小腿前外側膝眼下4橫指處的足三里穴。按揉血海穴,可活血調經、清血分之熱。按揉足三里穴可調理腸胃、扶正祛邪,這就是所謂“若要安(身體健康),三里久揉按”的意思。

3、捏拿小腿:由上向下捏拿小腿部,可防治小腿酸軟、腓腸肌痙攣等症。

4、拍擊下肢:雙手掌根輕輕拍擊下肢,可防治下肢酸痛麻木等症。

5、搖踝:一手握住小腿下段,另一手握住足背,轉搖踝關節。有滑利關節作用,可防治踝關節扭傷等症。

6、擦足:屈膝盤腿。用一手靠小指一側的手掌部,反覆摩擦對側一足的內側面和底部。一般從內踝的後方開始,經內踝向下,斜行至腳掌心,來回摩擦。“濕從足入,寒從腳起”,上述部位在人體經絡分布上又屬於腎經的一部分,腳掌心又是腎經井穴湧泉穴的所在。常行擦足之法,使腎氣流動、精氣充溢,既可溫腎壯陽、祛除寒濕之邪,又能引熱下行、導火泄降,即所謂“引火歸原”之法。可用於防治失眠、高血壓、頭痛、頭暈、喉痹、盜汗、腹瀉、小便頻數、月經不調、足跟痛、痛風、醉酒、神經衰弱以及煩躁不安、虛火上炎等症。

7、躧腿:輕緩地作下肢屈伸、擺動活動。可防治下肢肌肉和關節的病症。

[臨床套用]

本療法有保健強身、防治疾病等作用,對防治某些呼吸、消化、運動系統等慢性病症的效果更為突出。臨床可根據情況重點施行或選擇套用,如:防治感冒常用浴面、擦鼻、抹項、拿肩、運膏肓等法;對呼吸系統病症常以胸部和上肢保健按摩法為主;對消化系統病症常以腹部保健按摩法為主,加按揉足三里等;對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則以腹部、腰部和下肢保健按摩法為主;防治失眠和精神緊張以頭項部保健按摩法為主;預防痛經,則在經事來臨前按揉三陰交、足三里,摩腹(著重關元、歸來穴),治療痛經加按公孫穴;治療呃逆可按揉睛明,拿內關、按足三里、摩腹等;治療腓腸肌痙攣常用拿小腿、按足三里和陽陵泉、拍擊下肢等法。

此外,也可以另行組合成套以治療疾病。如高血壓的保健按摩法可由下列九法組成:

(1)預備勢(閉目養性):閉目靜坐,雙手扶膝,舌抵上齶,兩唇稍分,呼吸均勻。歷時5-10分鐘,以安定神志。

(2)明目:兩拇指端分別置於兩太陽穴,兩食指端分別置於兩攢竹穴。然後,兩手同時作由內向外的環形揉動。有明目作用,使目糊、眼花等症得以緩解。

(3)平肝:兩中指端按在百會穴,兩拇指端分別按在兩率谷穴(將耳朵向前折起,耳尖直上兩橫指,便是率谷穴)。然後,兩手同時作前後方向的揉動。可平降肝火,使頭部不適得以緩解。

(4)止眩:兩中指端按在兩風池穴,兩食指端按放在兩天柱穴(風池穴下一橫指,再向內一橫指,即為天柱穴)。然後,兩手同時作左右方向(即相反、相對方向)的撥動。能使頭昏、頭脹、頭痛、眩暈、目糊等症得以緩解。

(5)醒腦:兩手手指微微分開,置於前髮際處,再慢慢地向後髮際移動,如梳頭髮一樣;當移動的兩手指指到達風池穴時,則用拇指端在風池穴作環狀揉動。能使頭腦清醒對頭部其他病症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6)降壓:頭微向左傾,右大魚際置於左喬空穴處(耳後高骨斜向前下方,動脈搏動處),然後作自上而下的抹動;頭微向右傾,左大魚際置於右喬空穴,然後作自上而下的抹動。可降低血壓,緩解症狀。

(7)清熱:左前臂屈曲90°,置於腹前,掌心向腹,右大拇指的指端按在左曲池作前後方向撥動,以同樣要求用左大拇指指端撥動右曲池穴。可平降肝火,清泄內熱。

(8)補心:左前臂屈曲90°,置於腹前,掌心以45°斜向上,右大拇指指端按在左內關穴作前後方向的撥動,以同樣要求用左拇指指端撥動右內關穴。可改善心臟功能,掌對胸悶不適、透氣不暢者有較好效果。

(9)調氣:兩肘部、兩手手指微屈,掌心向下,兩上肢慢慢提起至與眉平,同時深吸氣;兩上肢慢慢放下至與臍平,同時深呼氣。可使呼吸功能得到改善。

[注意事項]

保健按摩法在操作時,要求“意”(意識)、“氣”(呼吸)、“行”(動作)結合,被推拿的部位要放鬆。如能配合以擴胸、伸臂、轉腰、踢腿、跑步等肢體活動則更好。應根據體力及其反應調節按摩強度。

[按語]

保健按摩素為歷代養生家所推崇,清代汪昂《勿藥元詮》總結有“養生十六宜”:“發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舌宜抵齶,齒宜數叩,津宜數咽,濁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護,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肢節宜常搖,足心宜常擦,皮膚宜常乾沐浴,大小便宜閉口勿言。”其中頗多保健按摩之法。

保健按摩要經常使用,才能發揮較好的效果,所謂“手當千遍,功力乃行”。正如宋代蘇東坡《上張安道養生訣》中所說:“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