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彼得一世的經濟改革

年間沙皇彼得一世在俄國所進行的經濟改革。 彼得一世的經濟改革,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但是彼得一世改革中迅速興起的工場手工業,絕大多數是以農奴勞動為基礎的,這就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俄國彼得一世的經濟改革

正文

年間沙皇彼得一世俄國所進行的經濟改革
改革的背景 彼得一世即位後,俄國還是一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四周處於強國包圍之中。在國內,1670~1671年的農奴大起義已被鎮壓下去。統治階級認為:俄國的絕對君主專制制度已經鞏固,羅曼諾夫王朝的根本利益和中心目標,就是對外擴張,稱雄歐洲,首先是奪取波羅的海黑海兩個出海口。為此,就必須把落後的俄國變成軍事強國。彼得一世的經濟改革,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改革的內容 主要有:①向西歐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學習。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使團赴歐考察,自己化裝同行。他考察和研究了英國和荷蘭先進的造船工業,招聘了大批外國技術人才。1698年回國後,他立即創辦海軍,建造兵艦,建立造船、火藥兵器煉鐵煉銅等工廠。建立起一支20萬人的新式陸軍和48艘戰船的海軍。他還創辦了科學院、醫藥學校,簡化俄文字母,採取儒略曆法,獎勵翻譯出版西歐書籍等等,掀起了學習西歐的熱潮。②發展工業。彼得一世一方面建立國家工場,下令把乞丐和流浪者編入國家工場實行強迫勞動;另一方面鼓勵農奴主在自己領地內使用農奴勞動開辦手工業工場;同時鼓勵商人購買農奴興辦工場(1721年還頒布了有關法令),為資本原始積累初期工場手工業的興起,保證了最廉價而又充足的勞動力供應。這樣的工場工人,完全與農奴一樣,人格上依附於工場主,固定在工場勞動,不得自由離開或轉移,工資只等於自由僱傭工人的 1/3、1/4 或更低,工場主通常在附近給工場工人一點份地以代替或抵償大部分應付的工資。這種工場農奴制,實際上是一種工役制或工奴制。③彼得一世整頓了非常混亂的財政稅務制度,把國家財稅大權真正集中到沙皇控制的中央政府手裡。
結果和影響 改革以前,俄國已經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商業有較大發展,但工業非常落後,長期停留在家庭手工業階段,只有21個手工工場。改革時期,工場驟然增加到205個,彼得在位末年,增加到約240個,工人達14400多人。他死後50年,即1776年,俄國手工工場已發展到478個。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國的呢絨、麻布皮革生產增加了好幾倍,造紙、製糖、玻璃陶瓷等行業都產生了手工工場,在紡織業中已有30多個手工工場。烏拉爾和圖拉兩個工場手工業基地,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起來的。新興部門造船、冶金和絲綢工業也是這時期建立起來的。1718年俄國銑鐵產量達到 650萬普特。這時期在私人工場中已出現了僱傭勞動,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彼得一世的改革,大大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為18世紀俄國強化沙皇專制統治和進行侵略擴張打下了基礎。但是彼得一世改革中迅速興起的工場手工業,絕大多數是以農奴勞動為基礎的,這就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