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德羅·尤金尼奧·阿蘭布魯·西爾維蒂

佩德羅·尤金尼奧·阿蘭布魯·西爾維蒂

佩德羅·尤金尼奧·阿蘭布魯·西爾維蒂(Pedro Eugenio Aramburu Cilveti,1903年5月21日-1970年6月1日),阿根廷總統(1955-1958)、將軍。

佩德羅·尤金尼奧·阿蘭布魯·西爾維蒂(Pedro Eugenio Aramburu Cilveti,1903年5月21日-1970年6月1日),阿根廷總統(1955-1958)、將軍。
阿蘭布魯就讀於Colegio Militar de la Nación,1922年任少尉,1933年升少校,1943年在Escuela de Guerra任教,1951年升準將,1943年任Escuela de Guerra主任,1955年任陸軍總司令,1958年升中將並退休。1963年參加總統大選,組政黨"Union del Pueblo Argentino" (UDELPA, 阿根廷人民的聯合),以一個明確口號: "Vote UDELPA and HE won't return" ("Vote UDELPA y no vuelve"),胡安·庇隆執政後流亡西班牙。
1970年5月29日中午,阿蘭布魯從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道被綁架,3天后被謀殺,他的屍體在布宜諾斯艾利斯Carlos Tejedor蒂莫特鎮(Timote)的農場被留下。

基本簡介

阿蘭布魯就讀於Colegio Militar de la Nación,1922年任少尉,1933年升少校,1943年在Escuela de Guerra任教,1951年升準將,1943年任Escuela de Guerra主任,1955年任陸軍總司令,1958年升中將並退休。1963年參加總統大選,組政黨"Union del Pueblo Argentino" (UDELPA, 阿根廷人民的聯合),以一個明確口號: "Vote UDELPA and HE won't return" ("Vote UDELPA y no vuelve"),胡安·庇隆執政後流亡西班牙。

國家概況

國名
阿根廷共和國 La República Argentina 英文為The Republic of Argentina 代碼AR
國名由來
西班牙語中,“阿根廷”與“拉普拉塔”兩詞意義相同,均為“白銀”。
1527年,西班牙探險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領一支遠征隊到達南美大陸後,從一個寬闊的河口溯流而上,深入到內地。探險家們發現當地印第安人佩帶著很多銀制的飾物,以為當地盛產白銀,便將這條河命名為拉普拉塔河,把這一地區稱為拉普拉塔區。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後來又將拉普拉塔區改為省。18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省宣布獨立,並將國名正式定為阿根廷。阿根廷一詞源於拉丁文,不僅是指具體意義上的白銀,同時寓意“貨幣”、“財富”。這塊廣袤的土地上雖不產白銀,但有著肥沃的土壤,豐茂的草原,良好的氣候,這使阿根廷成了“世界的糧倉和肉庫”,財富滾滾而來。因此,把這個國家稱之為“阿根廷”,真是再恰如其分不過了。
人口
阿根廷人口增長迅速,1850年人口只有110萬,1900年467.3萬,1930年1493.6萬,2000年3780多萬。主要民族是歐洲人和印第安人,其中白種人占97%,多屬義大利和西班牙後裔。是南美洲各國白種人比率最高的國家。城市人口占五分之四。混血種人,印第安人及其他人種占3%。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居民87%信奉天主教,其餘的信奉新教及其他宗教。
首都
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是拉美最繁華的都市之一,西班牙語意為“好空氣”。該市位於拉普拉塔河西岸,風景秀美,氣候宜人,有“南美巴黎”之稱。市內以街心公園、廣場和紀念碑眾多而著名。城市建築多受歐洲文化影響,至今還保留有幾個世紀前的西班牙和義大利風格的古代建築。有人口278萬(2001年),包括近郊19個區的大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共1383萬人(2001年)。
國旗
阿根廷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5:3。自上而下由淺藍、白、淺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長方形中間是一輪“五月的太陽”。太陽本體酷似一張人臉,是阿根廷發行的第一枚硬幣的圖案,沿太陽本體圓周等距離分布著32根彎直相間的光芒線。淺藍色象徵正義,白色象徵信念、純潔、正直和高尚;“五月的太陽”象徵自由和黎明。每年6月20日為國旗日——1810年,阿根廷爆發了著名的五月革命,推翻了西班牙總督,開始了偉大的獨立戰爭。為了鼓舞士氣,指引部隊作戰,領導獨立戰爭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親自設計並指導製作了一面淺藍色和白色相間的旗幟。這兩種顏色分別象徵著純潔和虔誠。1816年7月9日,阿根廷共和國宣布成立時,升起的就是這面旗幟。從此,它被正式確定為阿根廷國旗。
貨幣
比索,匯率:1美元=3.5524比索 (2009年3月1日)
國徽
阿根廷國徽為橢圓形。橢圓面上藍下白,為國旗色,上端有一輪“五月的太陽”,寓意同國旗。橢圓形中有兩隻緊握著的手,象徵團結;手中握有“自由之竿”,象徵權利、法令、尊嚴和主權;竿頂為紅色的“自由之帽”。橢圓形圖案由綠色的月桂樹葉環繞,綠色象徵忠誠和友誼,月桂樹葉象徵勝利和光榮。
國歌
阿根廷的《祖國進行曲》,是拉丁美洲的第一首國歌。 1813年5月11日,阿根廷國會通過決議確定由比森特·洛佩斯·伊普蘭內斯(Vicente López y Planes, 1785 - 1856)作詞、布拉斯·帕雷拉普(Blas Parera,1777-1820)譜曲的《祖國進行曲》(Marcha Patriótica)為阿根廷國歌。1900年,胡里奧·羅卡(Julio Argentino Roca 1843-1914。1880-1886和1898-1904年為阿根廷總統)總統頒布法令規定每逢在法定節日,學校舉行的儀式上需合唱國歌的第一和最後一小節。
歌詞大意大地的生民!聽神聖的呼聲:自由,自由,自由!奴隸的枷鎖被打破,被打破;自由登上寶座。充滿尊榮的寶座已經建成,勝利歸南方各省聯盟!全世界自由人民齊歡呼:祝福偉大國家阿根廷!祝福偉大國家阿根廷!
新生的英雄們精神抖擻,好象武神一樣雄赳赳。他們胸懷裡充滿豪情,闊步前進使大地發抖。印加人正從墳墓里甦醒,重新燃燒起滿腔熱情,鼓勵他們的兒女去重建往昔祖國的赫赫令名,往昔祖國的赫赫令名!
山崖崩裂,城牆倒坍,轟隆隆地響聲震天;復仇和戰爭的呼聲四起,到處一片狂瀾。兇惡的暴君包藏著妒忌心,吐出毒液來惡臭難聞,手昊揮舞著染血的軍旗,挑起戰爭,殘酷無人性,挑起戰爭,殘酷無人性!
阿根廷人,侵略者向你們挑戰,他們卑鄙而又傲慢,狂歌獰笑,踐踏我們的土地,終將失敗,注定無疑。一同慷慨地宣誓的勇士,為了自由而奔赴戰場痛打這一群嗜血的虎狼,意志堅強如鐵壁銅牆,意志堅強如鐵壁銅牆!
勇敢的阿根廷人奔赴韁場,精神飽滿,鬥志昂揚;戰鬥的號角隨著炮聲隆隆,響徹南方的戰場上。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抗戰的先鋒,帶領著名的聯盟城市,他們將揮起強壯的手臂,絞死傲慢的伊伯利亞之獅,絞死傲慢的伊伯利亞之獅!
勝利之神展開光輝的雙翅,庇護阿根廷勇士。暴君看見了屁滾尿流,連忙夾著尾巴逃走。他交出軍旗和武器來投降,贏得戰利品,歸功自由。人民鼓舞著光榮的彩翼,氣概豪邁,揚眉昂首,氣概豪邁,揚眉昂首!
南極到期北極響徹號聲,傳送赫赫聲名,它用美洲的名義向人們反覆呼喚,生民,請聽:充滿尊榮的寶座已經建成,勝利歸南方各省聯盟!全世界自由人民齊歡呼:祝福偉大國家阿根廷!祝福偉大國家阿根廷!
記住桂冠怎樣得來,讓它永遠存在!我們生得有光彩,死也要死得有光彩。
國樹
賽波樹
國家語言
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部分人會說英語
國家格言
En Unión y Libertad(西班牙語,處於團結和自由之中)
國花
燦若紅霞的賽波花。賽波樹屬木本豆莢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南美地區。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拉普拉塔地區的印第安人不斷奮起反抗。傳說,在一次戰鬥中,一位印第安部落酋長不幸陣亡,她的女兒阿娜依挺身而出,指揮戰鬥,與西班牙殖民者浴血死戰,最後她也被俘。西班牙殖民者將阿娜依綁在一棵賽波樹上,要用火燒死她。阿娜依在熊熊的大火中慷慨就義。此時,花期未到的樹上突然盛開出滿枝累串的、如火如血的紅花。1942年,阿根廷通過一項法令,正式確定賽波花為阿根廷的國花。
國鳥
棕灶鳥
獨立日
7月9日1816年
國慶日
5月25日1910年
馬島戰爭老戰士日
4月2日1982年
國家政要
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2007年12月10日就職,任期4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