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朗機

佛朗機

西文火炮也稱佛朗機。明人對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稱謂。本是近代以前土耳其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東方民族泛指歐洲人所用的名稱。印度斯坦語作Farangi﹐波斯語作 Firangi﹐均為法蘭克(Frank)一詞的誤讀。法蘭克是6世紀征服法蘭西地方的一個日耳曼族部落集團。伊斯蘭教徒同他們早有接觸﹐故後世稱歐洲人 ﹐同時也稱西方的基督教徒為佛朗機。中國人稱葡萄牙為佛郎機則是從東南亞的伊斯蘭教徒口中傳來的。

佛朗機

佛朗機炮佛朗機炮

佛朗機是15世紀後期至16世紀初期流行於歐洲的一種火炮,能連續開火,彈出如火蛇,又被稱為速射炮。當時是由葡萄牙人傳入中國的,明代稱葡萄牙為佛郎機,所以就將此炮命名為佛郎機炮。佛郎機大炮是一種鐵制後裝滑膛加農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開炮時先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然後把子炮裝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佛郎機的炮腹相當粗大,一般在炮尾設有轉向用的舵桿炮管上有準星和照門。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佛郎機大炮的缺點是子炮與炮腹間縫隙公差大,造成火藥氣體泄漏,因此不具備紅夷大炮的遠射程。

裝備情況

嘉靖二年,明朝開始了對這種火器的仿製。(大明會典)在仿製的過程中,中國工匠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完善改進了佛郎機的製造,生產了大佛郎機和鉛錫銃的小佛郎機等。次年就製成大樣佛郎機32副,發各邊試用。嘉靖七年又造4000門中樣佛郎機,說明當時的生產能力已經十分驚人!嘉靖二十二年又將手把銅銃、碗口銃改制為小佛郎機。二十三年造馬上佛郎機1000支。四十三年又造出鐵質佛郎機,至此佛郎機已成為明軍主要裝備之一。

明朝是對佛郎機大炮十分重視,各種規格齊全,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 (1) 戚繼光《紀效新書》中載5種佛郎機,一號長8~9尺、彈一斤、藥一斤;二號長長8~9尺、彈10兩、藥11兩;三號4~5尺、彈5兩、藥6兩;四號2~3尺、彈3兩、藥3.3兩;五號1尺、彈3錢、藥5錢。已經形成了從大到小的系列裝備。而且該書中對佛郎機的製造有科學詳盡的規定,充分考慮到了實戰中的各種要求。還對不同佛郎機的用途有所說明,1~3號主要用於艦炮和要塞防禦,4號可以隨軍作戰,5號因其輕便可作為士兵的普遍裝備。(2) 百出佛郎機,是宣大總督翁萬達與嘉靖25年設計的佛郎機式軍用槍,長3~4尺,每槍配子銃10個,預裝彈藥連裝連發,還可以供騎兵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該佛郎機銃口裝有6寸長的戈形叉鋒,可在射擊完後當冷兵器使用,已具有刺刀的雛形!(3) 萬勝佛郎機銃(配九個子銃),形制較小,彈3錢、藥3錢。適於步兵握持。(4) “無敵大將軍”炮,安在炮車之上,可“每個子炮內有500鉛彈,散布可達20餘丈”。 威力巨大!上述各型佛郎機說明,明朝時的佛郎機製造已經達到了很完善的境地,為改善明軍裝備創造了前提條件。

明軍以這些佛郎機為基礎,創建了新型的水兵營和由車炮營,騎兵營、步兵營,輜重營組成的合成軍,並建立了長城的火炮防禦休系。明朝後期火器在戰場上已經相當普及,明軍主力和精銳部隊都大量使用火器,冷熱兵器配備達到了3:1,僅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至天啟元年(1621),三年中因遼戰發往廣寧以資補充的各種火器,累計大炮18154門,佛郎機4090架,槍類2080桿,火藥類177,3658斤,大小鉛彈142368斤,大小鐵彈1253200個之多,火器幾乎占到了全部兵器的一半。

明史·兵志

《明史·卷092·志第68·兵四》記載原文:

至嘉靖八年,始從右都御史汪鋐言,造佛郎機炮,謂之大將軍,發諸邊鎮。佛郎機者,國名也。正德末,其國舶至廣東。白沙巡檢何儒得其制,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以子銃五枚,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最利水戰。駕以蜈蚣船,所擊輒糜碎。二十五年,總督軍務翁萬達奏所造火器。兵部試之,言:“三出連珠、百出先鋒、鐵捧雷飛,俱便用。母子火獸、布地雷炮,止可夜劫營。”御史張鐸亦進十眼銅炮,大彈發及七百步,小彈百步;四眼鐵槍,彈四百步。詔工部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