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銘鈺

余銘鈺

余銘鈺(1896~1962)浙江省鎮海縣人,1916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採礦冶金系,1917年赴美就讀於加里福尼亞州大學研究生院冶金專業,次年獲冶金碩士學位 。

基本信息

任職經歷

余銘鈺 余銘鈺

曾任加林福林採金公司、加拉鎢錳電冶廠、惠司爾磁力提選廠工程師、顧問等職。1919年余銘鈺回國之後,歷任黑龍江關都金礦、江西安福乾興煤礦、安徽宣城安平煤礦工程師。1923年受聘於雲南大學,任化學系主任,併兼任省運輸公路建築參事及東大銅鉛礦協理、工程師。1929年任廣東省礦業顧問。

工作經歷

1917年赴美就讀 於加里福尼亞州大學研究生院冶金專業,次年獲冶金碩士學位。在美期間,曾任加林福林採金公 司、加拉鎢錳電冶廠、惠司爾磁力提選廠工程師、 顧問等職。

1919年余銘鈺回國之後,歷任黑龍江關都金 礦、江西安福乾興煤礦、安徽宣城安平煤礦工程 師。

1923年受聘於雲南大學,任化學系主任,併兼任省運輸公路建築參事及東大銅鉛礦協理、工 程師。

1929年任廣東省礦業顧問。

1933年余銘鈺在上海與方子重等人,開辦以 生產小鋼錠、鑄鋼件為主的大鑫鋼鐵廠,由余銘鈺 任總經理和總工程師,該廠引進國外先進的電爐煉煉鋼技術,裝備了舊中國第一座0.75 t電弧爐。

1937年抗日戰爭暴發後,為使大鑫鋼鐵廠不落入日寇之手,余銘鈺率領部分職工,將0.75 t電 弧爐輾轉千里,運至四川重慶,並與當地民生公司、金城銀行合資,組建渝鑫鋼鐵工廠股份公司。 由余銘鈺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的渝鑫公司,無疑 增強了抗日戰爭後方工業的實力。

1942年周恩來為渝鑫公司題詞:“沒有重工業,便沒有民族工業的基礎,更談不上國防工業,渝鑫公司的生產已 為民族工業擴大了初步基礎。”

1943年身為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顧問的余銘鈺,受經濟部部長委派,到新疆協助創辦鋼鐵工業。經踏勘迪化、阜康、伊犁等地後,撰寫了《旅新 四旬之概見》,該文為新疆創辦近代鋼鐵工業提供 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同年,余銘鈺代表渝鑫公 司與新疆有關當局簽定了創辦鋼鐵工業的協定, 決定在迪化水磨溝建設新疆金屬冶制廠,

1944年 部分冶煉設備運抵工地,後因政局動盪,工程夭折。 抗日戰爭勝利後,余銘鈺回到上海。

1946年 12月上海正式成立官商合辦的上海鋼鐵股份有 限公司,聘余銘鈺任總經理。余銘鈺是南京國民政府經濟部礦冶研究所“鋼鐵獎學基金”的第一批 獲得者,在上海鋼鐵業中頗有聲望。 新中國成立後,

1950年余銘鈺被政務院(國 務院)重工業部任命為鋼鐵局顧問。同年,接受新 疆黨、政、軍領導人王震的邀請,到新疆參加鋼鐵 工業的創建工作。

1951年任新疆軍區後勤部軍工部總工程師,擬出“新疆鋼鐵工業五年計畫進行 程式”。

1952年任新疆八一鋼鐵總廠總工程師, 對創建八鋼、解決八鋼的技術難題和提高生產技 術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余銘鈺憑藉在轉爐煉鋼方面淵博的知識和豐 富的實踐經驗,獨創性地將直筒型酸性轉爐改造 為渦鼓型鹼性側吹轉爐,並成功地用於工業性生 產,解決了八鋼在轉爐煉鋼生產上將高磷生鐵吹 煉成合格鋼的難題。

1956年7月重工業部在唐 山召開第一屆轉爐煉鋼經驗交流會,余銘鈺在會 上發表了《渦鼓型鹼性側吹轉爐吹煉高磷生鐵》的學術論文,受到了與會者的普遍重視和好評。會 後,該經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對指導我國轉爐煉 鋼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66年3月國家 科學技術委員會為唐鋼和八鋼頒發“側吹鹼性轉 爐煉鋼法”發明證書。

1957年3月余銘鈺在全國第三屆政協會議 舉行的科技界座談會上,就我國轉爐煉鋼作了題 為《關於轉爐煉鋼兩建議》的發言,並發表於《人民日報》。同年,余銘鈺調往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 院,任一級工程師,從事冶金理論的研究,著有《貝 氏爐煉鋼》、《鑄鋼》等書。

1960年余銘鈺任農墾部顧問。同年,受王震委託,再度來疆,赴兵團鋼鐵廠指導冶煉高錳鋼、 澆鑄拖拉機履帶板的生產。

1962年1 1月30日余銘鈺在北京逝世。農墾部在碑文中寫到:“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參加創建新疆鋼鐵企業工作,並在創建中表現出卓越 的科學技能和熱愛祖國的革命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