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灣自然村

余灣自然村

余灣自然村,中國行政村名,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以勒鎮木城村委會,位於以勒鎮西面,距以勒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村莊全貌村莊全貌

余灣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以勒鎮木城村委會,包含余灣、石埂、大圳、紅春四個村民小組,位於以勒鎮西面,距以勒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國土面積2.3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30米,年平均氣溫12.5℃,適合種植烤菸、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192畝,林地411畝,人均耕地1.61畝。該村現有黨員22人,其中男性17人,女性5人。年齡在60歲以下的19人,60歲以上的3人。現有農戶166戶,共740人,其中男性376人,女性364人。余灣自然村現有人口中全部是漢族。全部為農業人口,勞動力340人。從事第一產業人口236人,外出務工人數為100人。全村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養殖業,主要銷售於本縣。2006年種植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1.09%。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92元。余灣自然村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人畜飲水困難,交通不便,學生上學困難。余灣自然村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畜牧業種植業,主要發展糧煙生產。

自然資源

余灣自然村余灣自然村

余灣自然村位於以勒鎮西面,距以勒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鎮道路為砂石路,全村國土面積2.36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192畝,全部為旱地,人均耕地1.61畝,主要種植糧煙作物,擁有林地411畝。

農村經濟

該村耕地總面積1192畝,全部為旱地,人均耕地1.61畝,主要種植糧煙作物,擁有林地411畝。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4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35畝。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養殖業,主要銷售於本縣。2006年種植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1.09%。2006年整個村委會農村經濟總收入123.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1.09%;畜牧業收入4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3.25;第二三產業收入4.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57%;外出勞務收入14萬元。農民人均總收入1666元,人均純收入1092元。該村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通過籌資籌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後勁。該村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加強農村財務管理,並定期以張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開展村務財務公開。

基礎設施

余灣自然村余灣自然村

該村目前已基本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全村戶已通自來水,166戶還在飲用井水,有166戶飲水困難或飲用水質不達標。擁有電視機農戶52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為6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3戶。該村進村道路為未硬化的土路面,到鎮交通不方便,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該自然村村民的住房以磚木結構為主,全村共有12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另外有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3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住房。2006年末該村擁有汽車1輛,機車5輛。余灣自然村國小設在木城村委會,校舍建築面積平方米,有教師人。余灣自然村距離村國小2.5公里,距離以勒鎮中學12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醫療、社會保障、衛生環境等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農村居民也積極參與農村社會保障,有更多的農戶加入農村合作醫療。自然村決心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建設,整治村容村貌,建設和諧安定、文明富裕、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特色產業

余灣自然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養殖業,主要銷售於本縣。2006年種植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1.09%。
該村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烤菸產業。

人口衛生

余灣自然村現有農戶166戶,共740人,其中男性376人,女性364人。農業人口數為740人,勞動力總數為340人,從事第一產業人口236人,外出務工人數為100人。余灣自然村現有人口中全部是漢族。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醫療、社會保障、衛生環境等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農村居民也積極參與農村社會保障,有更多的農戶加入農村合作醫療。到2006年底該村享受低保人數為57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有624人,參合率84.32%。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余灣自然村余灣自然村

余灣自然村國小設在木城村委會,校舍建築面積平方米,有教師人。余灣自然村距離村國小2.5公里,距離以勒鎮中學12公里,該村目前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為178人,其中小學生人數為141人,中學生人數為3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4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3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

基層組織

余灣自然村現有黨員22人,其中男性17人,女性5人。年齡在60歲以下的19人,60歲以上的3人。

發展重點

余灣自然村余灣自然村

余灣自然村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人畜飲水困難,交通不便,學生上學困難。
余灣自然村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畜牧業和種植業,主要發展糧煙生產。

自然村大盤點(二)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新民自然村
林家自然村
永興自然村
甲寅自然村
余灣自然村
雲合自然村
蚌扎自然村
野雞田自然村
芒帕自然村
劉家村自然村
桃源自然村
曼谷河自然村
拉垮自然村
梨園自然村
榿木寨自然村
幫漢自然村
花家自然村
板場自然村
銀河自然村
海樂自然村
下寨自然村
沙阿甲自然村
小水井自然村
茅草壩自然村
馬碧自然村
拉卡自然村
河口自然村
川達自然村
馬栗樹自然村
勐廣自然村
東扁自然村
電塘自然村
莊子自然村
上槽子自然村
田尾自然村
下綺羅自然村
來美抗自然村
那賀自然村
景河底自然村
馬店自然村
紫膠自然村
華嚴自然村
馬山自然村
倉上自然村
曼巴自然村
安慶自然村
安石自然村
秀山自然村
西城尾自然村
馬槽自然村
農莊自然村
春天自然村
墳箐自然村
文閣自然村
乾河溝自然村
面甸自然村
大廟自然村
掛燈自然村
衛星自然村
先鋒自然村
水源自然村
完美自然村
穀米洛自然村
大龍瑤寨自然村
老河田自然村
保和自然村
馬家田自然村
金馬自然村
波羅自然村
中平自然村
花山自然村
仁和自然村
糯乾自然村
太平寺自然村
會龍自然村
跌水河自然村
張家寨自然村
肖切自然村
益澗自然村
弄萊自然村
丫口自然村
攀枝花樹自然村
木槐自然村
中綺羅自然村
大樓子自然村
馬力坡自然村
三聯自然村
還山自然村
弄門自然村
外紅木自然村
南安建自然村
以紅木自然村
臘寨自然村
劉營自然村
芒蚌自然村
牛碑自然村
白家莊自然村
角盈自然村
沙子壩自然村
陶家園自然村
芒端自然村
天那自然村
壩子自然村
朝陽自然村
小寨自然村
龍潭自然村
河南自然村
馬乾自然村
大田自然村
營盤自然村
黑龍潭自然村
響水自然村
大寨自然村
土橋自然村
花園自然村
芒遷自然村
羅那自然村
崇崗自然村
新田自然村
河邊自然村
三洞橋自然村
太陽自然村
石筍自然村
路邊自然村
向陽自然村
茶園自然村
馬鞍山自然村
田頭自然村
桂花自然村
滴水自然村
梨樹自然村
半坡自然村
以其自然村
交通自然村
涼水箐自然村
青松自然村
桃樹自然村
永新自然村
坡頭自然村
熱水自然村
明山自然村
壯家自然村
桃子自然村
紅光自然村
瓦窯自然村
馬路自然村
東坡自然村
黃龍自然村
山西自然村
山林自然村
南陽自然村
上院自然村
沙河自然村
鳳鳴自然村
小城自然村
舊城自然村
鹽井自然村
沿河自然村
健康自然村
吳家自然村
街上自然村
沙梨自然村
水塘自然村
文華自然村
小安自然村
打連自然村
巴登自然村
石牛自然村
托底自然村
龍井自然村
新店自然村
新華自然村
鶴中自然村
碾子房自然村
煤廠自然村
董寨自然村
高橋自然村
阿郎自然村
莫約自然村
棉花自然村
石寨自然村
邦良自然村
西街自然村
三家自然村
草場自然村
鳳陽自然村
石台自然村
大建自然村
新城自然村
水頭自然村
谷地自然村
壩心自然村
大腳自然村
太平山自然村
下院自然村
四家自然村
平圩自然村
陸良自然村
南朗自然村
馬場自然村
羊圈自然村
紅土自然村
楚雄自然村
湖邊自然村
白利自然村
鳳凰山自然村
高坡自然村
吉安自然村
普者黑自然村
對門自然村
平坦自然村
豬場自然村
小河箐自然村
共和自然村
大海子自然村
石洞自然村
鹽水自然村
東溝自然村
農場自然村
木場自然村
外堂自然村
芒娥自然村
芒波自然村
東湖自然村
老張坡自然村
向東自然村
東營自然村
老馬寨自然村
石板寨自然村
碾得自然村
平地自然村
小樓自然村
鍋底自然村
飲水自然村
阿洛自然村
南瓜自然村
龍里自然村
降香樹自然村
新安自然村
古城自然村
普樂自然村
巴豆自然村
樹皮自然村
板橋自然村
樹林自然村
雨波自然村
曼朵自然村
吉陽自然村
壩恩自然村
糯博自然村
上溝自然村
一碗水自然村
碗廠自然村
新寨自然村
廟坡自然村
曼顏自然村
八大河自然村
瑪地自然村
南東自然村
明子山自然村
沙子坡自然村
黃竹場自然村
關寨自然村
上村自然村
來向自然村
紅木林自然村
何灣自然村
布西林自然村
尖角地自然村
蕨壩自然村
豹子坡自然村
天王廟自然村
姐列自然村
箐口自然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