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芝

何慶芝

何慶芝,飛行器構造與結構力學專家,航空航天教育家。1957年主持籌建了中國第一個彈道火箭專業。1958 年主持研製並發射成功我國第一枚高空探測火箭。在疲勞斷裂力學理論研究和工程套用中,取得顯著成績。他從事高等教學五十多年,先後開出近二十門課程;編寫和翻譯十多本教材,在國內外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培養大批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

基本信息

簡介

何慶芝,飛行器結構力學家。

山東汶上人。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

曾任交通大學、北洋大學助教,清華大學講師。

1952年後,歷任北京航空學院副教授、教授,中國航空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為創建我國彈道飛彈專業作出了貢獻。

1958年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

1974年以來在飛機結構損傷容限設計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方面獲得成果。撰有《考慮超載遲滯效應的一個新模型》、《疲勞裂紋張開載荷的計算及其套用》等論文。

基本資料

何慶芝 何慶芝

何慶芝,1917年10月12日生於山東省汶上縣古城村。六歲開始讀私塾,兩年內讀完了《論語》、《孟子》等四書。1926年隨父親去東北,在延吉龍井村成城國小讀書。龍井村是中、日、朝混居的小鎮,成城國小是當地名流集資興辦的,師資、校舍、設備等在當地是一流,故他在那兒受到了較好的基礎教育。1931年“九一八”後,日本侵略軍占領了整個東北,為了逃離日本人的統治,1932年他隨全家到了天津,隨後考上了著名的南開中學。不久,日本侵略軍的鐵蹄又入侵華北大地,學校上課時經常被日本侵略軍演習的機槍聲所擾亂。真是華北之大,無法放一張平靜的書桌。1935年冬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愛國救亡運動,何慶芝也積極參加了護校下鄉宣傳等活動,從中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1937年“七七”事變時南開大學和南開中學部分校舍毀於日本侵略軍的炮火。學校遷到重慶。正在山東老家過暑假的何慶芝得知後,經南京、武漢到達重慶。很快與原南開的同學在新校址上課了。這時正值抗日初期,他們除了讀書之外還以很大的熱情參加寫壁報、街頭宣傳以及為台兒莊大捷舉行慶祝和獻金等活動支持抗戰。南開中學對學生的品德和學業教育的要求都是極為嚴格的,經常請社會知名人士來校演講,1939年初先後請來過馮玉祥和周恩來。周恩來同志對抗日戰爭形勢作了精闢分析,闡明抗戰勝利的必要條件和對青年提出了明確的希望和要求。這次演講深深地刻印在青年時代的何慶芝的腦海里。五十多年之後,直到90年代每當他給學生演講時,總還要經常提起周恩來同志當年的教誨。南開中學六年教育為何慶芝一生的工作、學習和做人打下了極為良好的基礎。1939年暑假,何慶芝懷著航空救國的理想考取了西南聯大航空系。西南聯大條件雖然艱苦,生活也是靠自己勤工儉學維持,但這裡薈萃北大、清華和南開一流的教師、薈萃了三校的民主、愛國傳統和嚴謹的學風。因此,西南聯大的老師和同學對這段歷史有著極為深厚的、特殊的感情。

1943年,何慶芝從西南聯大畢業後到成都航空研究院工作。這一年他參加了“飛機校靶水平儀”和“化學延時引信”的研製。1944年,經人介紹到上海交通大學(當時在重慶)任助教。在這裡工作較單純,生活清貧,但有時間讀書學習。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交大從重慶遷回上海,他帶領三年級部分學生乘汽車、火車、馬車長途跋涉了近20天到達上海。交大遷回上海後面臨繁重的恢復和重建工作,作為青年教師的何慶芝接受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重建航空系的實驗室,經過多方努力終於把一些退役的飛機、發動機運到學校以充實了實驗室。

1947年暑假後應北洋大學航空系之聘,他離開上海到了天津。1948年經何東昌介紹何慶芝到清華航空系,這裡的教師幾乎全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和同學。當時的清華大學被稱為小解放區,每到黃昏,各個宿舍都在收聽解放區的廣播,大家以一種期待天亮的心情等待解放。為迎接解放他積極參加“清華進城工作團”的活動。1951年他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在清華的四年里,除了講授“飛機設計”、“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試驗”等課程外,還參加部分實驗室建設工作,從1951年開始他還參加了為抗美援朝部隊研製發射宣傳品用的小型火箭飛機的工作。

主要成就

籌建火箭飛彈專業 研製高空探測火箭

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他隨清華航空系全體師生轉至新成立的北京航空學院,被任命為副教授並擔任飛機構造教研室副主任,直到1956年。這個時期何慶芝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飛機構造專業的建設工作,他與其他教師合作很快翻譯出了《飛機設計基礎》和《飛機結構力學》俄文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作為當時的教科書。

為適應國防現代化的需要,北航在1956年底開始籌建火箭、飛彈專業,1957年初學校正式調何慶芝籌建彈道火箭設計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何慶芝率領了一批年青的教師,開始在我國前所未有的現代火箭技術領域艱苦跋涉,為中國彈道飛彈與運載火箭的教育事業開拓奠基。

那時最困難的是這一領域無任何資料和經驗可借鑑,加之時間太緊,馬上要向學生開課。何慶芝把火箭技術體系分成若干組,把全體教師也按這個體系分組,使教師們既要全面了解技術系統,也要求他們每個人各專攻一個方面,這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快的培養人才的途徑。1957年上半年一批蘇聯火箭技術專家到北航幫助工作,但他們帶來的火箭技術方面資料不讓中國教師看,我們的教師只有靠聽他們的講課了解蘇聯的火箭技術。由於何慶芝的精心組織和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很快地掌握了彈道飛彈的基本原理。教研室僅僅成立半年,何慶芝就開始給五年級學生講授“彈道火箭構造與設計”的專業課,其他教師也陸續走上講台,幾年後在全教研室已建成了一支結構較合理的教師隊伍,必要的教材和實驗設備也都相應配套。到1959年,由於北航在火箭專業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上海交大、西工大、南航和哈工大等院校先後都派教師來北航進修。

1958年,北航在武光院長領導下,組織師生利用畢業設計環節設計製造輕型客機、無人駕駛飛機等。新建的火箭系也著手研製高空探測火箭,何慶芝是這一型號的組織者和指揮者。這是我國研製的第一枚探空火箭,命名為“北京2號”。當時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完成了設計工作,以後又用三個月時間製造完成,1958年9月22日,在吉林白城子靶場發射成功。這件事對我國剛起步的航天事業有著重大的意義,使參加研製和生產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受到了火箭工程實踐的全面鍛鍊。其中相當一些人現在成了宇航界有成就的教授、學者。1959年,何慶芝代表“北京2號”火箭研製集體參加了北京市的“群英會”,隨後在科研工作基礎上寫出了兩篇有關火箭總體參數選擇和多級火箭優選參數的論文。應科普出版社邀請,與其他教師一起編寫出版了一本《宇宙航行》科普讀物。1961年何慶芝晉升為教授,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彈道火箭設計教研室在何慶芝帶領下,陳列室、實驗室建設、教材編寫、師資隊伍建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疲勞斷裂力學研究成績顯著

“文化大革命”中火箭系被拆散到其他系內,彈道火箭設計專業劃在飛行器設計和力學系,何慶芝被任命為飛機設計教研室主任。當時招收的學生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但何慶芝對他們傾注著極大的熱情,盡力克服各種干擾,力求給無辜的青年更多的知識。他每天早早來到教研室,晚上常常去為學生答疑解難,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總是個別給予指導,學生們都敬佩不已。在動盪年代裡,何慶芝沒有放棄科學研究工作。當他了解到上海某設計所提出了研究機翼下壁斷裂特性的問題時,他決定組織飛機設計教研室的教師承擔了這個問題的攻關。他深知斷裂力學是60年代國際上才興起的一門新學科。50年代,英國兩架彗星號大型旅客機相繼失事和美國F-111殲擊機的機毀人亡,都與人們對斷裂力學尚不認識有關。要發展航空科研必須設法認識這個盲區。何慶芝默默地從查找資料、翻譯相關論文、學習斷裂力學基本理論開始,編寫出講義,為本科生開出了《工程斷裂力學與套用》的課程。

同時還親自帶領師生冒著嚴寒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做實驗,幾個星期堅持不懈,所做的實驗研究使課題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他對科研工作一絲不苟、勇於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的領導和同行們,他們將一台蘇聯60年代的中頻疲勞試驗機贈送給北航何慶芝領導的實驗室。至此他們才有了創建斷裂力學試驗基地的最初本錢。斷裂力學研究還需要大量的有限元計算,當時飛機設計教研室沒有計算機,經過努力,他們到上海計算。何慶芝就帶斷裂力學研究小組的同志們在不長的時間,圓滿地完成了這一課題。這項研究成果開創了我國飛機斷裂力學研究的先河,為我國新機研製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計算方法。後來,這一成果獲得航空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1977年何慶芝作為我國首批出席國際斷裂力學會議的代表,在加拿大舉行的第四屆國際斷裂力學會議上宣讀他的論文,得到與會代表的高度評價。他的多篇科學論文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刊物上發表,受到同行們的好評。

1980年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航空學會綜合學術會議上,他發表了題為《考慮過載遲滯效應的一個新模型》,這篇論文觀點新穎,在無記名投票評選時獲票最多,被評為最優秀論文。參加這次學術會議的美國代表團認為:在斷裂力學和其他一些學科上,中國人的理論水平並不比世界先進國家差,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研究和發展。

科學春天 精神倍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政策,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預示著科學的春天到來。何慶芝更加精神倍增,在他那乾瘦的身軀內蘊藏著令晚輩們十分敬佩的精力和毅力。雖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他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勁。他承擔的工作愈來愈多,除繼續擔任教研室主任外,還需要給本科生、研究生上課,親自編寫教材,同時還承擔航空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橫向科研等多個項目。

何慶芝曾任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航空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委特邀委員。1981年我國建立學位制度,他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參加了第一、二批博士點碩士點和博士生導師的評議工作,他本人也被批准為第一批博士生導師,開始招收博士和碩士學位研究生。到1994年他就已經培養出1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編《航空學報》

1985年何慶芝出任《航空學報》編委會主編,直至1994年6月底。《航空學報》是中國航空學會的學術刊物,在他任主編期間,由季刊擴大為雙月刊,再擴大為月刊,1987年首期英文版在美國發行。為提高期刊質量,他付出了大量心血,功績顯著。十年間經他審閱、簽發的論文達2000餘篇。該學報在第一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中榮獲一等獎,在中國科協、國防科工委等組織的歷次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中,連續多次得到了很高的榮譽。1994年後他雖年事已高,但仍擔任編委,每次都按時參加審稿例會,認真細緻地審閱稿件,熱情地參加討論,直到他不幸逝世時,手裡還有四篇稿件,其中三篇剛剛簽署了意見,還有一篇未來得及審閱。

90年代,為了推廣損傷容限設計技術,何慶芝參與主編和主審了《飛機結構完整性設計大綱》、《飛機結構損傷容限設計手冊》、《軍用飛機結構疲勞、損傷容限和耐久性設計手冊》等書的編制工作。這些出版物分別獲得了航空工業部的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就在他不幸逝世的前一天,又獲悉他得到1998年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教書育人 良師益友

何慶芝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也是偉大的一生。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偉績,但始終是在一點一滴、一磚一瓦地構築著我國的航空航天教育大廈。他一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他的為人也是大家極為稱頌的。

為了航空航天教育事業的發展後繼有人,他始終非常重視培養年輕人。他一直提倡讓青年教師挑重擔,和他們共同培養研究生,經過他的精心培養,許多青年教師已成為研究生指導教師。70 年代高等學校面對一代特殊的學生——“工農兵”學員,何慶芝常說:他們這一代人,只是因為遇上這個“非常”年代,沒有機會系統學習,基礎知識差一些,但他們是無辜的,是受害者,我們這些人如果不幫助他們掌握知識,那么受害的是我們的航空事業,而且將來會出現人才的“斷層”。

1983年研究所邀請何慶芝講授飛機結構損傷容限設計原理課程,為期四周。教研室考慮到何慶芝年近七旬,決定派一位年輕教師當助手。因這次講課對象是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工程師或總師級的工程技術人員,這位剛畢業不久的工農兵學員,留校年輕教師缺乏信心,怕自己完成不好任務。何慶芝安慰他,並鼓勵他挑起重擔。工作中幫助他,兩人同住一個房間,用同一張辦公桌。何慶芝每天晚上備課到深夜,第二天上午講課四個小時,講課下來汗水已濕透衣衫。這次外出工作,給這位青年教師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朝夕相處一個月,出色地完成講學任務,受到大家的高度評價。何慶芝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高尚品質,深深地教育了這位青年教師,並親身感受到他對年輕人的關心,培養和慈父般的期待,親眼目睹了他為了我國的航空事業發展不辭勞苦、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的風範。

放下包袱,寬以待人

“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位青年教師因受極左思潮的影響,把何慶芝當反動學術權威批判過,並動手打了他。對此事何慶芝從不計較,當這位教師為此內疚而背上思想包袱時,何慶芝反而鼓勵他要振作精神,向前看。在學術上、工作上與其他人一視同仁,尤其是在這位教師要出國進修時,何慶芝公正、實事求是寫了評語。何慶芝的寬闊胸懷使這位當年的青年教師放下了包袱、輕裝前進,後來成為出色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何慶芝認為年輕人一時衝動犯錯誤是難免的,作為長者尤其是一個共產黨員不應記仇,應從大局出發,絕不能給犯有錯誤的同志穿小鞋,更不能在關鍵時刻說人家的壞話,這會影響一個人的前途,對國家和事業都是不利的。那樣做不僅與共產黨員的品質和準則不相容,也與我國民族傳統道德不相容。

忍受痛苦,默默奉獻

何慶芝一直擔任著繁重的基層行政領導工作。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做教學科研的組織工作和基層的思想工作。他任教研室主任時經常早上第一個到辦公室,晚上最後一個離開。系領導怕影響他的身體和業務工作,曾勸他不要每天都到辦公室來上班,但他表示“我自己起早點,晚睡點,少玩點時間就有了,我是主任該我辦的事,我不辦誰辦?我一個人跑到辦公室來,免得大家有事到處跑著找我,我不能躲開大家,而且我也已經習慣了。”除室里工作,對待各種社會兼職、各種會議,甚至各種義務勞動他都以身作則親自參加。而他備課、寫論文、審稿等多是乾到深夜,有時早上四點起床乾到上班。許多人都稱讚這位乾瘦的老先生精神真好,從不知道疲倦。其實他的肝臟一直有病,只是他不吭聲罷了。他家中的困難也很少讓別人知道,自己盡力去克服。1984年老父病情惡化,他仍到南京去參加一個重要會議,就在出差期間,老人病危去逝,臨終也未見到兒子一面。1986年他老伴腿部骨折需作手術並經常要到醫院治療,實在忙不過來時叫孩子照料也不讓同事們知道,後來他要到外地參加一位博士生論文答辯,由於對老伴照顧不周,骨頭未接好,遺憾的留下了後遺症。他只得安慰老伴說:“你年紀這么大了,又不去爬山走遠路,只要能走動就行了!”他老伴很理解何慶芝,自己默默地承受著這些痛苦。

按原則辦事

何慶芝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但在大的是非面前總是按原則辦事。對教學科研工作一直是嚴格要求,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管多差都會得到他的精心輔導,但誰要投機取巧是絕不允許的。“文化大革命”中一幹部子弟學生因學習不努力,考試不及格,何慶芝堅持按學校制度辦事。對於別人的說情,他只有一句話,“對錯誤的寬容是害他終生,嚴格要求才是最大的愛護。”在他擔任系職稱評審組長時,有些人找他要求關照,他總是耐心聽取這些同志的陳述,同時告訴他們作兩手準備,在評審中公平對待每個人。他常說:對教師來說,職稱是一生中有數的大事之一,不公正處理會傷人一輩子的心,至於有領導打過招呼的事,只要我們理由充分,相信領導會通情達理。他這些優秀的品質,使他多次榮獲校優秀黨員、校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優秀黨員、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

以教書育人為己任

何慶芝一生以教書育人為己任,既是學生的良師又是益友。當學生們得知何慶芝逝世的噩耗後十分震驚,平靜之後大家思考著如何悼念恩師?怎樣才能將恩師一生為之奮鬥的航空航天教育事業繼續下去?經在京的學生們討論決定:成立一個“何慶芝教授學子獎學金”。其宗旨是:以何慶芝教授獻身國防、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鼓舞青年一代繼續把我國航空航天科技推向世界先進水平而奮鬥。獎學金用於獎勵飛機設計和飛彈設計專業的優秀學生。

何慶芝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的未竟事業必定後繼有人。

簡歷

1917年10月12日 出生於山東省汶上縣古城村。

1927-1932年 在吉林延吉成城國小學習。

1933-1937年 在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1937-1939年 在重慶南開中學學習。

1939-1943年 在雲南昆明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學習。

1943-1944年 任成都航空研究院管理員。

1944-1946年 任重慶交通大學航空系助教。

1946-1947年 任上海交通大學航空系助教。

1947-1948年 任天津北洋大學航空系助教。

1948-1952年 任清華大學航空系講師。

1952-1999年 任北京航空學院(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99年5月4日 逝世於北京。

主要論著

1 何慶芝.考慮過載遲滯效應的一個新模型.航空學報,1981,2(2)

2 何慶芝副主審.飛機結構損傷容限設計指南.航空工業部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1985

3 《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編輯委員會(何慶芝為航空器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4 何慶芝,酈正能,寇長河,楊元傑.表面裂紋超載遲滯效應的研究.北京航空學院學報,1985(3,總34)

5 何猶卿,酈正能,寇長河,何慶芝.缺口根部小裂紋疲勞擴展特性及閉合效應實驗研究.航空學報,1991,12(2)

6 何慶芝主審.應力強度因子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7 何慶芝,酈正能合編.工程斷裂力學.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3

8 華玉,何慶芝,酈正能,寇長河.約束開裂複合材料層合板本構關係的近似解.固體力學學報,1993,14

9 何慶芝總審(第3冊主審).軍用飛機疲勞、損傷容限、耐久性設計手冊.中國航空研究院出版,1994

10 He Qingzhi. Damage failure modeling for composite larminates containing openings and subjected to tensile loading.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Applications, 1994,11(4)

11 Hua Yu, He Qingzhi, Li Zhengneng and Kou Chang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 of a Damaged Composite Laminate with nonsymmetric Constrained Cracking. Journal of Reinforced Plastics and Composites,1995, 14(7)

12 何慶芝主編.飛機設計手冊,第1冊.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6

13 Hua Yu, Wang Xingguo, Li Zhengneng and He Qingzhi. Properly Degradation of Anisotropic Composite Laminates with Matrix Cracking. Part1.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ve Relations for (θm/90n). Cracked Laminates by Stifihess Partition. Journal of Reinforced Plastics and Composites, 1996, 161(5)

14 華玉,酈正能,何慶芝.任意鋪層開裂複合材料層板本構關係探討及特例分析.複合材料學報,1996,13(4)

15 何慶芝.高強度鋁合金小裂紋疲勞擴展規律研究.固體力學學報1996,22(3)

16 許承東,酈正能,何慶芝.複合材料層板中就位橫向拉伸強度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1996,27(6)

17 何慶芝主編.航空航天概論.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7

18 Hua Yu, Wang Xingguo, Li Zhengneng and He Qingzhi. Property Degradation of Anisotropic Composite Laminates with Matrix Cracking. Part 2: Determination of Resolved Stiffness and Numerical study: of stiffness Degradation. Jonrnal of Reinforced Plastics and Composites, 1997, 16(5)

19 許承東,華玉,酈正能,何慶芝.材料非線性對複合材料層板損傷的影響.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1998,24(5)

20 張雲飛,張考,何慶芝.箔條雲對飛機隱身特性的影響分析與計算.航空學報,2000,21(2)

堅持教學和科研

何慶芝同志近60年來一直堅持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工作,他一貫重視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教育,重視教材建設,僅在北航工作期間就先後開出了十幾門課程,親自主持並參與編寫和翻譯了10多本教材,如《彈道火箭總體設計》、《部件設計》、《飛機結構力學》、《工程斷裂力學》等。近來啟用的《航空航天概論》已被教育部認定為21世紀的重點教材。

文革後他受命擔任飛機設計教研室主任,在恢復教學秩序的同時還組織教研室教師承擔了許多科研課題,在國內率先將損傷容限方法套用于飛機結構設計。他先後主編或主審了近10本手冊,其中有6項分別獲得航空、航天部級一、二、三等獎,其中《飛機結構耐久性和損傷容限設計手冊》等兩項獲一等獎。他還主編和撰寫過多本飛行器方面的專著,如“中國現代科學全書”之一的《飛行器》一書,即是他在八十高齡以後的成果,他親自編寫的火箭部分已完稿,對其他同志編寫的部分都給予字斟句酌的推敲,甚至有的全部重寫。就在他逝世前一天還在精心改稿,稿紙資料仍攤放在書桌上。

《航空學報》

《航空學報》從1965年創刊,何慶芝同志就擔任《航空學報》編委,特別是他在擔任《航空學報》主編期間,為提高《航空學報》質量及其發展付出了許多心血,功績卓著。《航空學報》能夠在中宣部、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署主持的第一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中榮獲一等獎,以及近年來在中國科協、國防科工委、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及北京市等組織的歷次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中,連續多次獲得很高的榮譽,是和他的領導和辛勤工作分不開的。他雖然年事已高,但仍擔任《航空學報》編委,每次都按時參加二個月一次的編委審稿會,認真細緻地審閱稿件,並熱情地參加審稿討論,直到他不幸逝世時,他手裡還有4篇《航空學報》的稿件,其中3篇剛剛簽署了意見,還有一篇未來得及審閱就與我們永別了。

任職

何慶芝同志先後曾擔任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航空工業部科技委委員,《航空學報》主編,北航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和系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還長期擔任彈道火箭教研室以及飛機設計教研室主任,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

評價

何慶芝同志1956年為落實新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關於建立噴氣和火箭技術的目標,在北航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彈道火箭專業,並任首屆教研室主任。1958年,火箭教研室的師生自行設計的我國第一枚高空探測火箭發射成功,受到了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賞。我國航天戰線上的許多高級技術骨幹都是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

何慶芝同志一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教育事業。他為人謙和、坦誠、胸懷寬闊,平易近人,從不計個人恩怨;他治學態度嚴謹,文章從不輕易發表;對學生的業務學習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堪稱嚴師,而在生活思想上關心愛護,無微不至;他一貫克己奉公,嚴於律己,把方便讓給別人,困難留給自己;生活作風極為樸實。何慶芝同志堪稱為知識分子的楷模,曾多次被評為校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優秀黨員和勞動模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