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主義

是19世紀\n\n末20世紀初國際工人運動中出現的一種歪曲、修正\n\n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機會主義思潮。因德國社會民主黨。

別稱

伯恩施坦主義 又稱“伯恩施坦修正主義”。

介紹

是19世紀
末20世紀初國際工人運動中出現的一種歪曲、修正
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機會主義思潮。因德國社會民主黨
人伯恩施坦而得名。1895年恩格斯逝世後,曾經是馬克思
主義正統派的代表伯恩施坦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刊
物《新時代》上,以《社會主義問題》為題發表一系列文章
開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全面”和“系統”的修正。1899年
伯恩施坦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
主黨的任務》,使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及觀點更加系統
化,並以完整的形式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方面修正和否定馬克思主義。伯恩施坦主義的基本內容
是:在哲學方面宣揚“回到康德那裡去”的口號,企圖以唯
心論代替唯物論,用簡單的進化論去代替革命的辯證法,
攻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階級性和黨性原則,反對馬克思
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政治經濟學方面
竭力用所謂“經濟發展中的新材料”,證明資本主義能夠
消除自身的經濟危機,否定馬克思的關於經濟危機和資
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理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和
剩餘價值理論;在科學社會主義方面鼓吹階級合作,主張
“和平長入社會主義”,反對階級鬥爭,反對無產階級革命
和無產階級專政,提出“最終的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運動
就是一切”的公式,否定社會主義運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
共產主義。總之,主張點點滴滴的社會改良,遷就眼前的
事變,遷就微小的政治變動,忘記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忘記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及其演變的基本特點,為謀求一
時的實際利益而犧牲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這就是伯恩
施坦修正主義的實質。伯恩施坦主義的出現不是偶然,不
是個別人的過錯和叛變,而是資本主義數十年和平發展
的產物,是一種國際現象,它曾給國際工人運動造成極大
的危害,導致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分裂和第二國際的
破產。以列寧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同它進行了堅決的
鬥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