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

太昊陵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羲皇故都風景名勝區,毗鄰風景秀麗的萬畝龍湖,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八大名陵之一。 太昊陵是紀念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大型陵廟,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譽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占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莊嚴。 太昊陵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2次御祭。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景區內主要景點包括中軸線上的一系列建築——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園等構成的主景區,以及附屬景點:獨秀園(原剪枝公園)、碑林、西四觀、岳忠武祠、同根園、博物館等幾部分組成。 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數百萬人湧向淮陽縣太昊陵廟朝聖伏羲,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遊客人數日達數十萬。在2008年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約82.5萬)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太昊陵廟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建築布局

俯瞰太昊陵 俯瞰太昊陵

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占地875畝。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稱“十門相照”。

歷史沿革

太昊陵風景圖 太昊陵風景圖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630年(貞觀四年)頒 詔“禁民芻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公元966年(乾德四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公元971年(開寶四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蕩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製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公元1448年(明英宗正統十三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公元1462年(天順六年),復加修葺,立後殿、鐘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公元1470年(成化六年)增高鐘鼓樓、彩繪殿宇;公元1576年(萬曆四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太昊陵 太昊陵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對太昊陵的保護,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立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廟建築

渡善橋

太昊陵南臨碧波蕩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裡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午朝門

午朝門 午朝門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前有台,台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牆,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道儀門

道儀門 道儀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莊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牆,通往蔡河,在陵牆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民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先天門

四象門 四象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築,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築,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迴廊,台正中有一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70年代為方便遊人,在兩旁建了旋梯,遊人可憑閣遠眺。

太極門廣場

太極門 太極門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築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築於高台之上,台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創先天八卦,肇始華夏文明。

過太極門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東南角有鐘樓,西南角有鼓樓。二樓通高11.2米,東西對峙,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重檐歇山式建築,下部為直壁式台基,上部為灰色筒瓦覆蓋,樓內有木梯可達上層。鐘樓上懸有明鑄巨鍾一口,撞之,其聲悠揚。鼓樓內掛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悅耳。鐘鼓二樓,層檐凌空,昭穆對峙,晨鐘暮鼓,響徹陵區。

統天殿

太昊伏羲氏 太昊伏羲氏

與太極門相對應,迎面為“統天殿”,俗稱“大殿”,建於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廟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大脊,屋面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考究:中為三節彩釉吉星陶樓,樓下有一龕,龕內書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殿四挑角為四絕人(龐涓、子都、韓信、羅成)等吻獸。殿內有“丈八木龕”,雕工精細,造型莊重。龕內塑有伏羲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托八卦,赤腳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殿內牆壁上嵌有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聖跡圖》,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於宛丘、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於陳。殿前有月台,面積300多平方米。這裡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殿、台周圍有青石欄桿,它和《伏羲聖跡圖》均為1998年大修時新增設。

環統天殿、鐘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間,呈曲尺狀,前有迴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

顯仁殿

顯仁殿 顯仁殿

下得統天殿後門台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於統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台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樸實、端莊、嚴謹。

太始門

太昊陵古碑 太昊陵古碑

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通高1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灰筒瓦覆頂。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築寢殿,兩廂有台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因此又稱“轉廂樓”。整座建築始建於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樓內立有公元1513年(明正德八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現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故有傳說現今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宮建造的。民間傳說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起義,打了個敗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後有追兵,在走投無路之時,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廟內,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我平安無事,今後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他話音剛落,一隻蜘蛛立即在廟門口飛快地結起了蛛網。元兵追到廟前,見蛛網封門,便追向別處。後來,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於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達前來,重修了太昊陵。

古碑

太昊陵內現存古碑有二百餘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歌功頌德的, 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建築重修或增修的經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曰“御祭碑”,後已所剩無幾。

先天八卦壇

寢殿後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與寢殿相距5.22米,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徑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三三)、兌(三三)、離(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象”。據傳,這四不像為古代一個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對先天八卦各執一詞,爭訟不已,沒有一個能說到底蘊之處,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像”,便出資鑄造了一隻四不像立於此壇中,用以警示後來人。

紫禁城

太昊伏羲陵寢 太昊伏羲陵寢

先天八卦壇之後便是紫禁城,城內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於今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高3.46米,寬80厘米,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因此,關於碑文書者與年代,其說不一。《淮陽縣誌》上說: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後一字“似陵又似隴”,又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女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還有人說是魏晉人所書。不過關於蘇東坡女弟蘇小妹巾書傳說較廣。說是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將竣,欲於陵墓前建一豐碑,以壯觀瞻。知蘇東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著,便派人前往,請他書寫“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紙墨字條送到如舟署里,適值東坡出城遊玩未歸,其女弟蘇小妹偕女僕同到書室,見桌上墨紙齊全,書興大發,因無大筆,就用她的汗巾,一氣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寫完。東坡回來見了,喜出望外,認為蒼老古勁,可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之。此外還有傳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說蘇東坡遊玩回來,見蘇小妹前面六字寫得蒼勁有力,卻把“墓”錯寫成“莫”,甚為惋惜,蘇小妹在一旁則只笑不語。蘇東坡望著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連連稱讚:“妙,妙”。原來,蘇小妹是以大地為土。此三說不知究以何說為是,或三說均非,因年代久遠,風化日曬,後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無可考證。

蓍草園

蓍草園 蓍草園

陵墓的後面是“蓍草園”。《淮陽縣誌》記載:“太昊陵後有蓍草園,牆高九尺,方廣八十步。”此為淮陽的八景之一——“蓍草春榮”。傳說伏羲就是根據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揲蓍畫卦”,創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其他建築

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外,在統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東有三觀:岳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僅存岳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

另外,三才門外有更衣亭五間,外城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午門西側的東天門前有石牌坊,曰開物成務,西天門前有石牌坊,曰繼天立極。

陵區景觀

古柏 古柏

陵區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數千株。在陵區的東南隅,有一座被稱為“淮陽獨秀”、“華夏一絕”的松柏造型公園。1996年6月,中央電視台在一、二、四套節目《九州神韻》欄,均作了專題報導,題目為《松柏造型天下奇》。該公園建於1957年,有各種松柏造型200餘種。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觀。

太昊陵以其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令人肅然起敬。清人雷方曉在一首詩里寫道:“宛上龍蟠面碧湖,巋然岳峙一陵孤;功開天地規模大,道冠皇王氣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無限感慨地賦詩:“朝思暮想妻子女,夢裡同游太昊陵。”

旅遊信息

1.景區開放時間 夏季8:00—18:00 冬季:8:00—17:30

2.取票地點:景區售票處

3.特殊人群預定標準:

A.免費政策免票;70歲以上老人憑相關證件免費,現役軍人持軍官證免票

B.優惠政策:身高1.2米—1.4米半票¥30/人,60—70歲持身份證半票¥30/人,殘疾人持殘疾證半票

4.購票須知:廟會期間(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每月農曆初一、十五)門票¥20,一票制

交通指南

自駕遊行車路線
信陽、駐馬店、鄭州、安陽、焦作、許昌、新鄉到淮陽太昊陵的行車路線:
京珠高速→(漯河南)轉寧洛高速(淮陽商丘方向)→商周高速→淮陽出口離開→淮陽縣城方向→縣城北關(潤德商場)轉盤向北即到景區→景區就在縣城北關約1.5公里處
洛陽、濟源、三門峽、漯河、平頂山、南陽到淮陽太昊陵的行車路線:
寧洛(二廣)高速→京珠高速→(漯河南)轉寧洛高速(淮陽商丘方向)→商周高速→淮陽出口離開→淮陽縣城方向→縣城北關(潤德商場)轉盤向北即到景區→景區就在縣城北關約1.5公里處

朝祖盛會

淮陽古稱‘宛丘”和“陳”,位於豫東偏南,距河南省會鄭州220公里;居淮水之陽,故稱淮陽。傳說淮陽上古時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舊都。大昊陵每年農曆仲春二月有盛會,俗稱“二月會”,也稱“人祖會”(從農曆二月二日起至三月三日止)。

造型古拙、荒誕的布老虎玩具以及泥泥狗玩具,泥泥狗多用粘土捏成,形如生肖動物並極具誇張造型,塗以彩色圖案並有女陰隱晦表現,體現人類對遠古生殖崇拜,曾被央視報導。出現在河南周口淮陽,祭祀人祖伏羲、女媧的廟會中,成為齋公、香客們避災、求福,爭相購買的“神聖之物”。

史書記載,伏羲氏是一個人,他教大家捕魚打獵,飼養牲畜,烤煮食物,初創婚姻制度,書八卦,制樂器,結束了原始時代生活方式。後人為追念他的功德,尊他為中華民族的先祖,每年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都在太昊陵舉辦“朝祖進香”廟會。人稱“人祖廟會”,當地人又稱“二月會”。

在太昊陵顯仁殿東北角的青石台基上,有一個圓空,遊人香客稱之為“窯”。凡是來太昊陵的遊人,尤其是女性,都要用手摸一摸這個“窯”,以祈求子孫興旺、健康。所以稱為“子孫窯”。

相傳“子孫窯”在伏羲氏的時候就有了。伏羲氏有十大功績,其中一個居功至偉的功績就是制嫁娶匹配夫妻。其婚配的方法是:每年仲春之月,打破氏族的觀念,用“會”的形式,把青年男女召集到一塊,會場中央放一塊帶“窯空”的大石頭,男女如果互相有意,就都用水摸一摸“窯”,說明兩人有了感情,願意成為夫妻,就把婚配固定下來。從此,人類結束了群婚和族內婚的歷史。太昊陵春二月廟會由此延續下來,後來逐步發展成朝祖進香的性質。人們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到太昊陵來求神拜祖、祈求伏羲神靈的庇護保佑、祈福兒女子孫興旺。

太昊陵廟會 太昊陵廟會

太昊陵廟會的朝拜禮儀很多。有各種藝班的演出,馬戲、梆子戲、龍燈等。“擔經挑”,又叫“擔花籃”,是必不可少的。“擔經挑”是一種頌揚伏羲功德的原始巫舞,舞者全身穿黑色服裝,黑鞋繡花,黑頭紗長約五尺。舞姿大致有三種:剪子股、鐵索鏈、蛇蛻皮。這三種隊型有一個共同特點,舞蹈者走到中間一定要靠背而過,身後的黑紗長尾碰繞在一起。擔經挑傳女不傳男,是遠古時“花龍會”流傳下來的。花龍指伏羲女媧,伏羲為大龍,女媧為小龍;花,指以擔花籃形式興起的祭祖活動。

後來的太昊陵廟會,規模更加宏大。廟會期間,每天有十數萬人,最多可達20幾萬。人們在朝祖進香的同時,利用各種形式進行文化、物資交流,如今,朝聖者已經遍及全國各地,不少國際學者在此期間也來太昊陵探古尋幽,研究古老的東方文明。港、澳、台同胞以及僑居國外的華夏子孫,每年都組團到此朝拜,以示不忘祖先。

上古帝王陵墓

名稱 墓主 地點
太昊陵 伏羲 河南淮陽
女媧陵 女媧 山西趙城
帝嚳陵 帝嚳 河南商丘
少昊陵 少昊 山東曲阜
顓頊陵 顓頊 河南安陽
黃帝陵 黃帝 陝西黃陵
炎帝陵 炎帝 湖南炎陵
堯陵 山西臨汾
舜陵 山西運城
禹陵 浙江紹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