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勞[以逸待勞:漢語成語]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漢語成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信息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yǐ yì dài láo)英文翻譯[waiting at one's ease for the exhausted enemy]

以逸待勞之計,就是在敵人氣勢正盛之際,採取不直接進攻的戰略,而是堅守住自己的陣地,消磨敵人士氣,使敵人疲於奔命。同時審時度勢,尋找最有利的戰機,從而後發制人、一舉破敵。

原文-註解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
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②損剛益柔:語出 《易經》 .損 。“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要使人處於困難的局勢之中,不一定要採取直接進攻的手段。可以根據剛柔相互轉化的原理,不斷疲憊削弱敵人,使它由強變弱,我方就自然由劣勢轉化為優勢。(這是從《周易》損卦象辭中“損剛益柔有時”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計名由來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在歷代兵書和史書之中,對於以逸待勞這一理論的闡述和實例記載非常之多。如《孫子·軍爭篇》:“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古代“佚”與“逸”相通,意思是部隊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勞則於佚相反,是部隊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憊。以逸待勞的方法有許多,《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占地而趨戰者勞。”搶先占領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南北籌兵論·上》說:“聞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勞,以逸待勞。”先實行防禦,後發制人,也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但是,以逸待勞的待,不是消極地坐等戰機,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調動敵人,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讓敵人疲於奔命,不斷地消耗敵人,待敵人銳氣盡消之時,再動手消滅他。因此,《孫子》說:“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賞析

古人按語說: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云:“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 .虛實篇 )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面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 《史記》 卷六二《管晏列傳》);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史記》卷八—《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逸待勞以逸待勞
古按語舉了管仲治國備戰,孫臏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實,來證明調敵就範,以逸待勞,是“無有不勝”,法。強調用中心樞紐,即關鍵性的條件,來對付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環”,即廣大四周的情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是本計關鍵。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蠢人則其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水滸傳》 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結果卻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以逸待勞”在現代經商賺錢之中也是經常用到的一計。利用此計需要經營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對手進行鬥智鬥勇的過程中,要耐得住時間,耐得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狀態,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場中,甘願妥協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贏得時機,休息靜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獲益。因為必須的退步是換來更大的利益,萬不可在經營不利的情況下,盲目行事與對手硬拼,定要停下來尋找機會,等待時機,再來競爭,反敗為勝。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後主持年營業額達數億美元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的美國人麥科馬克,在他寫的《哈佛大學商學院裡學不到的學問》一書中,道出他成為暴發戶的一個成功秘訣:“自己的地盤有地利。”

在經銷活動中,最大的“地利”莫過於使自己能夠以逸待勞,從容地應付遠道而來的生意對手。運用以逸待勞之計,不在自己的地盤裡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只需設法使對方感受到猶如遠道跋涉般的疲憊就行了。比如,你是一個採購員,到外地去採購貨物。你在排除競爭夥伴的獨居買方“皇帝”位置之後,就可以開始設法調動你的貨主,使其疲於奔命。你可以以檢查樣品質量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他拿出一件件貨物讓你觀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處;你還可以以落實貨源為由,催他四處檢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時間,還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請他如此這般再做一遍。貨主為你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折騰得焦頭爛額。這筆生意若做不成,便覺得十分冤枉,於是在價格等許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圖,貨主也會做出讓步,從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勞之計。

典故

以逸待勞,語出於《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又,《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面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場的只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

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余。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已無鬥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三國案例

劉關張結義多少年,始終就象親哥們似的。待三國鼎立基本形成時,鎮守荊州的任務落在二弟關羽身上。但關羽違背了諸葛亮為他制定的東和北拒的策略,結果是丟荊州走麥城,最後兵敗身死。為了替關羽報仇,劉備不顧勸阻,舉傾國之兵東進伐吳。

開始時,蜀軍士氣旺盛,東吳難以抵禦,連折數員大將,甘寧、潘璋、馬忠皆在此役中戰死。蜀軍兵鋒所指無人能當,此時東吳生死存亡之秋,舉國震驚。

在此危急時刻,經闞澤舉薦,孫權拜年輕的書生陸遜為大都督,總督江東兵馬與劉備決戰。陸遜的部下多是東吳的功臣宿將或公室貴族,他們自恃功高,對陸遜這位年輕統帥既不服氣,又不尊重。對於陸遜堅守不戰更是不理解,認為陸遜怯懦無能。

陸遜說:“我雖一介書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認為我有長處,就是能忍辱負重。各位將軍要各守隘口,牢守險要,不許妄動。違令者斬!”

這時,天氣炎熱,士兵取水困難,劉備便命令將營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軍從巫峽建平起到彝陵700裡間,接連設營,從正月到5月,與東吳相持不下。

劉備要求決戰,無奈對方就是不理,氣得夠嗆,派吳班領數千弱兵在平地立營,引吳軍出來,自帶精兵埋伏于山谷之中,準備切斷吳兵退路。但吳兵就是不出戰。陸遜勸告眾將,吳班討戰,其中必有詭計,我們只能觀望。

劉備見吳兵不出,只好把埋伏的兵撤出來。兩軍又相持了一個來月,陸遜觀察形勢,見蜀兵沒了開始時的銳氣,準備反守為攻。可將領則認為進攻還是開始的時侯,現在不能有利。可陸遜胸有成竹,先派兵試探了一下,沒有成功,馬上改變戰術,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襲擊蜀軍,全體吳軍一齊出戰。這一仗燒得蜀軍狼狽逃竄,並斬了好幾名蜀將。

這一戰破了蜀軍40座大營,迫使蜀軍幾名戰將投降,劉備逃到了白帝城。這就是有名的彝陵之戰。蜀軍是大敗呀。

陸遜不算完,繼續猛攻,劉備千方百計才算逃了出來。書中描寫是多虧了孔明的八卦陣。

此次戰役,陸遜用的就是以逸待勞之計:

一是知道劉備遠來,水土不服,當然想速戰速決,此時要戰,吳軍非輸不可。

二是陸遜故意示弱,有意麻痹蜀軍,讓蜀軍深入(現在叫誘敵深入)。

三是拖垮蜀軍,蜀進攻不成,戰鬥力下降,意志力減退,這時決戰吳兵就肯定勝了。

戰爭案例之一

曹劌論戰

春秋時候,魯國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經常受到鄰國的欺負。一次,齊國派兵攻打魯國,魯國國君魯莊和自己的親信曹劌一直率兵迎戰。古代作戰有一個規矩,敵對雙方要等排好陣勢後,再擊鼓進軍。

齊魯交戰後,齊國先擂起了戰鼓。齊兵喊殺震天,鋪天蓋地向魯軍衝來。魯莊公馬上想擊鼓出兵還擊,被曹劌制止了。

曹劌說:“現在敵人勢頭正旺,您如果下令出擊,我們的士兵肯定打不過他們。這時候,我們最好嚴陣以待,原地迎擊敵人,這樣,敵人在衝鋒的過程中消耗了體力,而我們的將士卻精神飽滿,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魯莊公覺得有道理,命令士兵原地不動,做好戰鬥準備。齊國軍隊衝上來時,見魯軍佇列整齊,戰旗獵獵,估計不容易衝破他們的防線,只得退兵。

不久,齊軍再次擊鼓,魯軍還是原地不動。齊國將士以為魯軍膽小,心裡開始輕敵起來。等到齊軍第三次擊鼓時,他們的鬥志開始懈怠了。

曹劌看到齊軍兩次進攻後疲憊不堪,且面露驕色,就對魯莊公說:“大王,現在是我們出擊的時候了!”於是,魯莊公擊鼓迎戰。魯軍在敵人前兩次進攻時,一直守在原地未動,因此早就蓄勢待發,希望與敵人決一死戰。一聽到進攻的戰鼓,他們一個個如離弦之箭,銳不可擋,奮勇當先,如潮水般地向齊軍衝去。齊軍根本沒有想到魯軍還有這樣飽滿的士氣和昂揚的鬥志,一個個嚇得抱頭鼠竄,哪裡還有勇氣作戰。結果被魯軍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歸。

後來,魯莊公曹劌:“你為什麼要等到敵人第三次擊鼓時,才讓我出兵迎戰呢?”曹剛回答說:“打仗,靠的就是士兵的一股勇氣。一般來說,第一次擊鼓時,士兵的勇氣都很旺盛,就像猛虎下山,威力無比,千萬不可硬碰。第二次擊鼓時,士兵的鬥志就開始鬆懈。等到第三次擊鼓時,士兵的士氣就徹底衰退,精神也就一蹶不振,戰鬥力自然就不強了。”

魯莊公聽後大加讚賞,親自賞給曹劌一杯慶功酒。

戰爭案例之二

毛澤東的十六宇方針一一游擊戰的公式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1936年12月)一文中,毛澤東寫道:

“如果進攻之敵在數量和強度上都超過我軍甚遠,我們要求強弱的對比發生變化,便只有等到敵人深入根據地,吃盡根據地的苦楚,如同第三次圍剿,時蔣介石某旅參謀長所說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又如圍剿軍四路總司令陳銘樞所說的國軍處處黑暗,紅軍處處明亮之時,才能達到目的。這種時候,敵軍雖強,也大大減弱了;兵力疲勞,士氣沮喪,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紅軍雖弱,卻養精蓄銳,以逸待勞。此時雙方對比,往往能達到某種程度

以逸待勞《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的均衡,或者敵軍的絕對優勢改變到相對優勢,我軍的絕對劣勢改變到相對劣勢,甚至有敵軍劣於我軍,而我軍反優於敵軍的事情。”

在1947年4月,毛澤東打給西北戰場的一份電報中,談到了作戰方針,其中寫道:“我之方針是繼續過去辦法,同敵在現地區再周鏇一時期(一個月左右),目的在使敵達到十分疲勞和十分缺糧之程度,然後尋機殲擊之。我軍主力不急於北上打榆林,也不急於南下打敵後路。應向指戰員和人民民眾說明,我軍此種辦法是最後戰勝敵人必經之路。如不使敵十分疲勞和完全餓飯,是不能最後獲勝的。這種辦法叫蘑菇戰術,將敵磨得精疲力竭,然後消滅之。”

毛澤東還簡明扼要地提出了一個十六宇的游擊戰公式,其中就含有第四計的基本思想,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在戰爭中,對敵人力量、士氣的消磨,要遠遠勝過刀槍相拼。以逸待勞也就是以守為攻,正所謂最好的進攻就是防守。

商場案例


福特的袖裡乾坤

上世紀20年代初,福特面臨又一次打擊,汽車銷量急劇下降,出現了不景氣的現象。當時,正值美國汽車工業全面起飛的時期,各大公司紛紛推出色彩明快鮮艷的新型汽車,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喜愛,因而銷路大暢。惟獨黑色的福特車保持不變,顯得嚴肅而呆板,銷路自然大受影響。

但是,無論對各地要求福特供應花色汽車的代理商,還是對公司內的建議者,福特總是堅決頂回去:“福特車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麼不好,至少比其它顏色耐舊些。”生產逐漸艱難了,福特開始裁減人員,部分設備停工,將夜班調成白班以節省電費,公司內外人心浮動,連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氣了。

福特卻笑著說:“這是我的袖裡乾坤,先不告訴你,等想妥了再說。”他夫人擔心公司牢騷太盛,會不會人心思走。

福特了解夫人的擔憂,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公司的待遇高於任何企業,他們不會生異心,同時他們知道我是絕不服輸的人,相信我不跟別人生產淺色車,一定另有計畫。”

以逸待勞福特牌A型車
有人建議說,至少我們應該有新車在市面上銷售,不至於讓人說我們公司快倒閉了。福特詭譎地一笑:“讓他們去說吧,謠言越多對我們越有利。”人們感到很奇怪,問公司是不是正在設計新車?是不是跟別人一樣,會有各種顏色的新車?

福特回答說:“不是正在設計,是已經定型了!也不是跟別人一樣,而是我們自己的,而且我們的新車一定比別人都便宜!”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傑作”之一——購買廢船拆卸後煉鋼,從而大大降低了鋼鐵的成本,為即將推出的A型汽車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產T型車的工廠全部停工,這是公司成立24年來第一次停止新車的出廠,市面所賣的都是存貨。

訊息一出,舉世震驚,猜測蜂起。除了幾個主管幹部外,誰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麼算盤。讓人奇怪的是,工廠停工後工人並沒有解僱,每天仍然上下班。這一情況引起新聞界的極大興趣,報上經常刊登有關福特的新聞,助長了人們的好奇心。

兩個月後,福特終於透露,新的A型汽車將於同年12月應市。這比宣布工廠停工引起的震動更大。年底,色彩華麗、典雅輕便而價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車終於在人們的長期翹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況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飛的輝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於T型車的開發,早已確定了它在美國汽車工業中的地位。這次面對各公司以色彩、外形為武器發起的挑戰,福特並沒有應戰,而是養精蓄銳,揚長避短,抓住質量、價格這兩個關鍵作充分準備,一旦成熟,就使對手們由強變弱,由優變劣了。這就是老福特的“錦囊妙計”——以逸待勞。

老福特的“以逸待勞”正是一種後發制人策略。這種策略常常表現為一種緊跟方式,就是說,企業並不強行研究開發新產品,而是當市場上某種新產品初露頭角並顯示出較強生命力時,就立即進行仿造和改進,把自己的改進型新產品快速拋入市場,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後發制人”或者是“

以逸待勞”的策略是在商戰中經常套用的。“以逸待勞”並非“好逸惡勞”,而是養精蓄銳,等敵人勞師動眾、疲於奔命、彼竭我盈之後待機而動。

因此,決勝之關鍵除了要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鎮定冷靜之外,還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勝”的能耐。使用以逸待勞這種策略的時候,務必要沉著冷靜,把自己和對方的環境、意圖,以及彼此間的實力估計清楚,機警地隨時隨地注意事情的變化,時機未成熟時要穩如泰山,機會一來就要翻江倒海。此計強調,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的方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相關聯接

第一套勝戰計

第二套敵戰計

第三套攻戰計


第四套混戰計


第五套並戰計


第六套敗戰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