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

令狐

令狐(讀音:líng hú),中國複姓,源出於姬姓。令狐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據《水經·凍水注》載:令狐即猗氏地(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的西方),周文王姬昌之子畢公高的後代魏顆得了勝仗,晉景公把令狐一帶賞賜給他做封邑,魏顆之子魏頡以封地為氏,稱令狐頡,後代便以其先祖受封之地為複姓,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望出太原郡。現主要分布在山西省運城市、太原市、以及貴州省桐梓縣等,姓氏人口排名第541位,人口4.2萬人。令狐目前是現世四大複姓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令狐令狐
令狐源出於魏氏,令狐是中國漢族複姓。畢萬(參見魏姓)的孫子魏犨是晉國有名的猛將,曾跟隨著晉文公姬重耳出亡多年,晉文公即位後封他為大夫,讓他繼承魏氏的封邑。魏犨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魏絳,次子魏錡,三子魏顆,後來魏絳繼承了魏氏封邑;魏錡和魏顆都當了晉國大夫。當年魏犨有個非常寵愛的小妾叫祖姬,魏犨對她是特別的出奇喜歡,因為那時魏犨要經常出去打仗,每次出征前都要交待家裡人說:“萬一我在外戰死,你們就讓祖姬改嫁,別耽誤了她的青春。”後來魏犨得了重病,臨死前不知為什麼改變了主意,卻要家人讓祖姬殉葬。他死後,小兒子魏顆認為他的要求是在神志昏亂時提出的,與他平時的主張不一致,不應該聽從,所以堅持讓祖姬改嫁了。這說明魏顆不是愚忠的人,而且對生命有進步思想。後來魏顆率領晉軍同秦軍作戰,秦國有一員大將杜回,有萬夫不當之勇,魏顆不是他的對手,只好且戰且退,一直退到一片草地中間。杜回是一員步將,只見他健步如飛,追殺過來。可是當分殺到草地中間的時候,忽然步履艱難,幾次踉蹌欲倒。魏顆覺得奇怪,仔細一看,原來草叢中伏著一位老人,正在把長長的茅草結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絆索,杜回到了這裡,就象陷入了羅網一樣。魏顆大喜,趕快驅車沖向前去,捉住杜回,打敗了秦軍。事後魏顆才知道,這位老人就是祖姬的父親,因為感謝魏顆的救女之恩,特意冒著生命危險來助一臂之力。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典故“結草報恩”。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戰功,晉景公把令狐(今山西臨猗縣西)賞賜給他做封邑。後來,魏顆的一個兒子魏頡就以封邑名作為姓氏,稱為令狐氏,魏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姓令狐的,即令狐頡。

發展歷史

姓氏源流

源流一

令狐姓氏起源分布令狐姓氏起源分布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給周文王后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上古時,周文王有個兒子叫畢以高,畢公高有個孫子叫畢萬,因功受封魏邑(今山西垣曲、榮河、河南濟源一帶),成為後世龐大的魏氏家族之鼻祖。春秋時期,畢萬在晉國官拜上卿,聲勢一天比一天盛壯。到了畢萬的裔孫魏犨時候,為晉國的一位名將,小兒子魏顆,後來在晉、秦兩國大戰中與秦國名將杜回的交戰一鼓作氣打敗了秦軍。

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戰功,晉景公把國內的令狐之地(今山西臨猗)封賞給他做了食邑。後來,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父親的封邑為姓氏,其地住民中亦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令狐氏,至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狐氏、胡氏、猗氏者,與畢氏、魏氏同宗同源。令狐氏族人皆尊奉畢萬、魏顆為得姓始祖。

姓地地道道是中華民族一個土生土長的古老姓氏,他們是三千一百多年前的聖君周文王的姬姓後裔,不但具有極其榮耀的家世源流,跟著名的魏氏亦屬兄弟,得姓至少在二千四百年以上,成長、發跡于山西。令狐,即今山西省臨猗縣的西方。在漢末三國以前,青史留名的令狐氏傑出人物,幾乎都是山西人,像漢武帝時令狐茂,三國時的令狐邵,南北朝後魏的令狐仕等人,便都是山西令狐氏的好子弟。又有:漢朝令狐略;唐朝宰相令狐楚、令狐綯,文史家令狐棻;明朝經學家令狐鏓;清朝有令狐亦岱;當代有中共黨政要員令狐安等。

源流二

源於改姓,出自唐朝時期胡氏族人,屬於附望冒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姓源繁複的胡氏族人,後仰慕當朝趙國公令狐綯,而改稱令狐氏。由於令狐氏在全國也沒有多少人,凡是有姓令狐的人來投奔令狐綯,他都像對待自家人一樣,盡心盡力地照顧,幫助解決困難,那時有人還為自己不姓令狐還感到遺憾呢。於是就有人冒姓令狐氏,前去攀高。著名詩人溫庭筠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寫詩譏諷這種人:“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令”,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胡氏改令狐氏的現象。
不過,確實有胡氏族人改為“令胡氏”,當時有一個姓胡的人,聽說與宰相同姓有好處,便在自己姓前加個令字,以“令胡”去冒充宰相令狐綯的本家人。後以訛相傳,稱令狐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令狐姓地地道道是中華民族一個土生土長的古老姓氏,他們是三千一百多年前的聖君周文王的姬姓後裔,不但具有極其榮耀的家世源流,跟著名的魏氏亦屬兄弟,得姓至少在二千四百年以上,成長、發跡于山西。令狐,即今山西省臨猗縣的西方。在漢末三國以前,青史留名的令狐氏傑出人物,幾乎都是山西人,像漢武帝時令狐茂,三國時的令狐邵,南北朝後魏的令狐仕等人,便都是山西令狐氏的好子弟。又有:漢朝令狐略;唐朝宰相令狐楚、令狐綯,文史家令狐棻;明朝經學家令狐鏓;清朝有令狐亦岱;當代有中共黨政要員令狐安等。

得姓始祖

畢萬、魏顆。魏顆是春秋時代晉國魏犨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今陝西省輔邑縣)的地方紮營,準備會戰,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之下,結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為晉國立了戰功。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封邑為姓,稱令狐氏。

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春秋時代曾經一度稱霸諸侯的晉國,在公元前376年的時候,被其大夫三家分晉。當時瓜分晉國的魏氏,是傳自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畢公高的裔孫畢萬,首先在晉國官拜大夫,聲勢一天比一天盛,到了畢萬的孫魏犨,據史料記載,魏犨是春秋時晉國的一位名將,他曾跟隨晉文公重耳出亡多年,晉文公即位後封他為大夫,讓他繼承魏氏的封邑。魏犨當時有個寵妾叫祖姬,據說魏犨每次出征前都要交代家人說:“萬一我戰死,就讓祖姬改嫁,別耽誤了她的青春。”但魏犨得了重病,臨死前卻要家人讓祖姬殉葬。他死後,小兒子顆認為他的要求是在神智昏亂時提出來的,與他平時的主張不一致,不應該聽從,所以堅持讓祖姬改嫁了。後來顆在同秦軍杜回交戰中節節敗退,一直退到一片草地中間。杜回健步如飛,追殺過來。可是當他殺到草地中間的時候,忽然間步履艱難,幾次踉蹌欲倒。魏顆覺得奇怪,仔細一看,原來有一位老人正伏在草叢中,把長長的草結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絆索,杜回到了這裡,就像陷入了羅網一樣。魏顆大喜,趕快驅車衝上前,把杜回捉住,打敗秦軍。後來魏顆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是祖姬的父親,他因為感謝魏顆的救女之恩,特意冒著生命危險來助魏顆一臂之力。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封邑為姓而姓了令狐,稱為令狐氏。

班行字派

懷應仕芝志開,(後自入播始祖滈祖派序起,從令狐氏族33代至88代輩分排行)元明正大世榮昌,克紹友恭永發祥,文美純熙能敬式,秉忠廷憲守成長,光輝昭著在通達,師法先型任用良,德和哲賢廣越秀,聲前裕後滿遺芳。

遷徙分布

令狐氏複姓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但在中國的大陸與台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二位門閥。令狐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所謂令狐,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這個地方的位置,根據《水經·凍水注》所記載的“令狐即猗氏地”,即今山西省猗氏縣的西方。令狐姓望出太原郡,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太原市一帶。

今山西省的太原市、運城市平陸縣,江蘇省的蘇州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南桐縣,重慶市,貴州省的桐梓縣,河南省的洛陽市,陝西省的西安市等地,均有令狐氏族人分布。

桐梓令狐

令狐氏桐邑一脈始祖令狐元,字維新,於明初奉詔以鎮殿將軍義勇侯總督軍務兼管錢糧職,率其子令狐益孫令狐彪平溱播二州,大戰捷陣溪,智奪鼎山城。功成留守,繁衍數省,彪炳史冊,德被一方。

令狐元卒後墓葬於桐梓縣城南蒿芝壩團圓崗。其子令狐益、孫令狐彪俱世襲其爵位。曾孫令狐昌官封宣慰使司宣慰使,兼管軍民事,生九子::欽、鑒、鏡、鍾、錫、銓、鎔、鋼、鍠,分九大房。

家譜文獻

山西違城河東令狐氏族譜,(清)令狐氏闔族重修,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

山西運城河東令狐氏族譜,(清)令狐盡浪編,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美國紐約州立圖書館。

黔北令狐氏譜志源本,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重慶市萬盛區圖書館。

漢—唐十六國敦煌令狐氏述略,(現代)孫曉林著,北京圖書館內部館刊1996年第四期。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復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復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到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分布地區

太原郡:秦漢置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令狐姓早期活動于山西的臨猗等地,漢唐之間在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有較大發展,在山西影響最大,並以太原郡為郡望。宋代以後,令狐氏逐漸凋零。如今在山西運城、平陸、萬榮以及四川、貴州、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歷史名人

令狐邵

字孔叔,太原人,三國時期魏國弘農太守。父仕漢,為烏丸校尉。建安初,袁氏在冀州,邵去本郡家居鄴。九年,暫出到武安毛城中。會太祖破鄴,遂圍毛城。城破,執邵等輩十餘人,皆當斬。太祖閱見之,疑其衣冠也,問其祖考,而識其父,乃解放,署軍謀掾。仍歷宰守,後徙丞相主簿,出為弘農太守。所在清如冰雪,妻子希至官省;舉善而教,恕以待人,不好獄訟,與下無忌。是時,郡無知經者,乃歷問諸吏,有欲遠行就師,輒假遣,令詣河東就樂詳學經,粗明乃還,因設文學。由是弘農學業轉興。至黃初初,徵拜羽林郎,遷虎賁中郎將。

令狐楚

唐朝大臣、詩人,字殼士,宜州華原人。他舉進士後入仕,擔任過中書待郎、尚書、僕射等官職,政績卓著。他還常與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唱和,李商隱也出自他的門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詩並不多。他的兒子令狐綯也舉為進士後入仕,後官至丞相。唐朝時令狐姓一族出了不少名人。

令狐德棻

唐朝時的著名學者,又名令狐熙子(583-666),宜州華原人。學問廣博,博涉文史,早歲知名。高祖武德初為起居舍人,遷秘書丞。時經籍散缺,他向唐高宗奏請,用國庫的錢收集天下的古書。他收集大量寶貴的古典書籍後,又組織人整理抄錄,太宗貞觀中請修梁、陳、周、齊、隋五史,自領周史,在中國文化史上做了一件承前啟後的大事。高宗朝官弘文館學士、太常卿。累遷國子祭酒。暮年著述尤勤,國家凡有修撰,無不參預。卒謚憲。有集傳世。

令狐愚

(生卒年待考),字公治。著名三國時期曹魏國大臣。是王允之侄王浚的外甥,曹魏黃初年間出任和戎護軍,後任曹爽府長史、兗州刺史。令狐愚曾經與王浚一起密謀廢除曹芳,事未行而病卒。後來此陰謀敗露,令狐愚依舊被魏邵陵厲公下令開棺暴屍。

令狐整

(生卒年待考),本名令狐延,字延保;敦煌人(今甘肅敦煌)。著名北周大將軍。世為西士冠冕,祖父令狐紹安,官至郡守。自幼聰敏,沉深有識量,沉深有識量,家藏萬卷書,曾任州主簿。西魏初年,在西魏孝武帝元修西遷時,尚書右丞、西道行台元榮的女婿鄧彥據瓜州,拒不受代。西魏大統十一年(公元545年),令狐整協助西魏河西大使申徽抓獲鄧彥送往京師,宇文泰嘉其忠節,表為都督,授壽昌郡守。令狐整以國難未寧,欲舉宗親效力,遂率鄉親兩千餘人入朝,隨宇文泰軍征討,賜姓宇文整。北周初年,令狐整出任豐州刺史,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公元573年)病逝。有子令狐熙。

令狐熙

(生卒年待考),令狐整之子。著名隋朝大臣。性情端重,不妄通賓客,博覽群書,尤明三禮。北周時期,令狐熙因精通經史,被任為吏部上士,後轉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隋高祖楊堅受禪後,令狐熙累遷鴻臚卿兼吏部尚書。歷任汴州刺史、桂林總管等官職。

令狐綯

(生卒年待考),字子直,令狐楚之子;宜州華原人(今陝西耀縣)。著名唐朝大臣。舉進士,擢累左補闕、右司郎中,出為湖州刺史。唐大中初年,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進中書舍人,再遷兵部侍郎,俄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他在翰林院時,曾與唐宣宗在皇宮探討學問到深夜,唐宣宗命人用皇帝座車並金蓮花炬送他回翰林院,人們看見,以為是天子駕臨。唐懿宗嗣位後,令狐綯出為河中節度使,徙宣武、淮南。唐僖宗時,官至鳳翔節度使,封趙國公。

令狐彰

(生卒年待考),字伯陽;京兆富平簿台村人(今陝西富平),祖先自燉煌內徙。著名唐朝大臣。父濞,為世善吏。始,尉范陽,通民家女,生令狐彰。罷歸,留令狐彰母所。既長,志膽沈果,知書傳大義,射命中。初從安祿山,署左衛郎將。曾與張通儒入長安,又署左街使。二京平,走河朔安史之亂期間,史思明讓博州刺史令狐彰擔任滑鄭汴節度使,率領數千士兵戍守滑台。令狐彰秘密通過中使楊萬定上表請求歸降,又將軍隊轉移到杏園度駐紮。唐肅宗大悅,下書慰勞。史思明懷疑令狐彰叛變,派遣部將薛岌包圍他。令狐彰諭眾以大誼,皆感附死力。後令狐彰與薛岌交戰,將薛彰打得大敗,於是以麾下數百將士跟隨楊萬定入朝。甲午(初十)唐肅宗賜甲第、帷帳、什器,任命令狐彰為滑州、衛州等六州節度使。河朔平定後,令狐彰被加兼御史大夫,封霍國公,檢校尚書右僕射。後來唐肅宗讓節度使們結成親家,互相牽制,薛嵩、田承嗣、令狐彰三人互為姻親。

當代名人

令狐安

(1946~),山西平陸人。令狐安196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光學機械系。令狐安歷任大連前進機械廠技術員、組織科負責人、黨委委員、革委會副主任,大連機械工業局政治部副主任兼廠工人大學校長,大連市機械工業局政治部副主任,共青團大連市委副書記,大連市儀表電子工業局副局長、市儀表電子總公司副總經理,大連市總工會主席兼市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中共大連市委常委,大連市常務副市長。

1988年後,令狐安任勞動部辦公廳主任、機關黨委書記兼老幹部局局長。1989年9月任勞動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委員。

1993年,令狐安任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兼省政法委員會書記;1997年8月起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1998年1月當選為雲南省政協主席。

2001年12月起,令狐安任審計署副審計長。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著作有詩集《情系彩雲南》一書,收錄了令狐安在雲南工作期間寫下的一百四十餘首詩,表達了作者對雲南各族人民的熱愛之情。

令狐恩強

(1963~),山西臨猗人。著名軍事醫學、微創外科醫學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導師。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分會常委,美國消化內鏡學會國際會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北京分會委員。北京市醫療鑑定專家庫專家、中國國際招標專家庫專家、國內著名中青年消化內鏡專家、中央醫療保健專家。[3]

萬盛區

萬盛區令狐姓氏的由來從唐朝說起。據《桐梓縣誌》和清《黔北令狐氏譜志源本》等資料記載:唐代後期,地處雲南的南詔王國侵陷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李唐王朝募兵反擊,14年未能克之。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令狐滈(晉悼公時中軍上大夫令狐頡的49代孫)、楊端、羅榮、鄭畋、駱世華、成展、安增等7姓軍應募起兵入蜀,血戰6載,以武力驅走南詔勢力,並奉僖宗敕命鎮邊。時有僖宗敕文:“朕自臨御,逆賊烽起,寢食難安,賴臣信任,獲承丕基。今卿等贊爾先緒,匡扶社稷,不畏汗馬功勞,刁除南蠻之寇。酋勢雖滅,虜黨未熄,終為王室之憂。特敕爾等遇烽沿獲,永鎮邊夷,功在社稷不朽。欽哉”。7姓軍隊遂移家鎮守蜀地,世襲相傳居住。時拜右護衛將軍、奉旨監軍的令狐滈,移居蜀地閬州(今四川閬中縣)後,偕同楊端、鏇掛二路元帥,敕賜中軍左護衛將軍,後加其功,遷西川節度使。其子令狐振、孫令狐明襲父爵,軍陣葫蘆關(今貴州桐梓婁山)。至曾孫令狐永時,值朱溫代唐,五代始起,天下紛亂。宋太祖登基,孟昶踞蜀稱王,令狐永藉故祀塋面守遺業,辭職世居閬州。傳至令狐滈15嗣孫令狐元時,政吏酷烈,民不聊生,群雄爭霸,干戈不息。令狐元率眾歸明,屢立戰功。至明太祖稱號,官拜鎮殿將軍後,遇明玉珍餘黨蠻僧鐵頭和尚不服王化,又占播(遵義)溱(桐梓北)二州,並奠基於鼎山城。邊廷文武同疏上奏,召文武將才領詔以鎮。太祖詔下:“召唐晚期平南將軍後裔賢者領軍平亂”。令狐元領軍時已年過花甲,但他仍率子令狐益、孫令狐彪,三代領軍南進,大戰捷陣溪、攻鼎山,智誅蠻僧,安撫餘眾,逆者逐於不毛之境。令狐元三代獲功,受賜永鎮邊夷,其子孫世承祖業,後世居川、黔、滇3省,尤以黔北桐邑(令貴州桐梓)為多。

清乾隆四十六年,令狐氏族人丁繁榮,遂建祠於桐梓縣城南蒿芝壩團園崗。據《令狐氏增修譜志》載:唐宣宗時,詩人令狐楚(《唐詩三百首》載詩《少年行》)次子、翰林學士令狐綯與帝論《金鏡錄》,時已深夜,帝命留宮,綯言有八旬老母在堂“不敢外宿”,宣宗以加孝篤賜金蓮花炬送歸院,故令狐宗祠號曰“蓮燭堂”。隨著歲月的變遷,許多令狐氏後裔紛紛從桐梓高山往北遷徙,尤其是1955年建區後,桐梓縣北的茶園、景星、廟壩、大壩、板遼、坪壩、中朝、興文、上壩、天橋、綦江縣的青年等鄉的令狐族人便劃到了南桐礦區。據區公安局戶籍管理科2004年6月底前統計,萬盛區登記在冊的令狐姓氏共有1096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