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推讓祿

介子推有功不言祿,並指責那些無功討賞者的可恥行徑,最後和母親一道隱退。這個故事讚揚了不貪利、不慕名的做人美德。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①介之推?②不言祿,祿亦弗及?③推曰:“獻公之子九人?④唯君在矣。惠、懷無親?⑤內外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⑥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⑧對曰:“尤而效之?⑨,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⑩。”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注釋

①晉侯賞從亡者:指晉文公重耳返國繼位後,對共過患難的隨從大加賞賜。

②介之推,又叫介子推,晉文公近侍,從行者之一。

③介之推二句:介之推自己不爭待遇,晉文公賞賜群臣俸祿時也沒有發給他。祿:古代官吏所得的薪俸。

④獻公:重耳的父親。

⑤惠、懷:晉文公之前的兩個國君。晉獻公死,子夷吾、子圉(yǔ)先後繼位,是為惠公、懷公。

⑥二三子:指爭功貪祿的大臣。

⑦下:指群臣。義其罪:認為這種貪天之功的罪過是正義的。義字在這裡用為動詞。上:指晉君。賞其奸:對貪祿爭功的人加以獎賞。

⑧盍(ké)亦求之,以死誰懟(duì):何不求晉君給以賞賜,不然這樣到老死,能怨誰呢?盍:何不。亦:也。懟:怨恨。

⑨尤:罪過。效:仿效。

⑩且出怨言,不食其食:而且對別人有了怨言,就不應該再吃人家的糧食。

11、言,身之文也:言辭,是用來裝飾自己的。文:花紋、裝飾。

12、以綿上為之田:把綿上這個地方劃作介之推的祭田。

13、以志吾過,且旌(jīng)善人:用這一行動記下自己的過失,並表揚好人。志:同“訁志”,記的意思。旌: 表彰。

譯文

晉文公繼位之後,大肆獎賞跟隨自己流亡過的臣僕。介之推卻不要求增加俸祿,晉文公頌發俸祿時也沒有發給他。介之推說:“晉獻公的九個兒子,現在只剩晉文公了。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朝廷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國香火,定然會有一個新的主人。主持晉國香火祭祀的人,除了文公還有誰呢?這個位置是上天定下來的,而那些大臣們卻以為是自己出力的結果,豈不太荒謬了嗎?偷人財物,叫做盜竊,何況把老天爺的功勞據為己有,這是多么大的罪過啊!奇怪的是臣子們不認為這是罪過,反認為是合乎正義的事,國君也對這樣的人給以獎賞。從上到下都這樣是非不分,互相矇騙,我很難在這裡處下去了。”介之推的母親對他說:“你為什麼不也去求一份俸祿呢?像這樣窮到老死,埋怨誰去?”介之推答道:“明知是罪過,還要仿效,罪就更大了。並且既有怨言,就不應該再吃這碗飯。”母親說:“也讓主子知道這事,不行嗎?”介之推又說:“言辭,像是身上的裝飾品;人都要隱退了,還要裝飾品有什麼用?再多話,就不是要隱退,而是要表現自己了。”母親說:“你原來有這樣的決心!好,我和你一塊兒隱退吧。”於是母子二人一起隱退,直到老死。晉文公得知他們隱退的訊息,派人四處尋找,沒有找到。文公於是命令把綿上的良田作介之推的香火祭祀田,說:“我用這個行動記下自己的過失,並且表彰真正的好人。”

表達品德

介子推有功不言祿,並指責那些無功討賞者的可恥行徑,最後和母親一道隱退。這個故事讚揚了不貪利、不慕名的做人美德。

相關練習

1、下列兩句中都有通假字,請指出來,並加以解釋。

A、言,身之文也( ) B、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

(1)晉侯賞從亡者 (2)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3)天未絕晉,必將有主 (4)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

A、跟隨 只有 斷絕 二三個人 B、跟隨 只有 使……斷絕 爭功貪祿的大臣

C、左右 唯一 絕斷 少數人 D、左右 唯一 斷絕 爭功貪祿的大臣

3、“言,身之文也。”的句式是 。

4、將加點的字解釋在它後面的橫線上。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外內之 棄:厭棄

B.不亦乎 誣:荒謬

C.焉用之 文:文飾,動詞

D.以綿上為之田:田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