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宋朝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游者游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上 闋,詩人用素描的手法,給我們描畫出一幅淡雅的富於動感的水墨畫似的景色:冬盡 春萌,早上,細雨斜風, 乍暖還寒,山中淡煙疏柳霧朦朧,河邊突然陽光明媚、豁然開朗;從洛澗流出的清淺河水,進入 淮河後逐漸變得混黃迷漫迤儷向前。

作品原文

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 泗州 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 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 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注釋翻譯

詞句注釋

⑴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一作《浣溪紗》,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⑵劉倩叔:名士彥,泗州人,生平不詳。

⑶南山:在泗州東南,景色清曠,宋米芾稱為淮北第一山。

⑷細雨斜風:唐韋莊《題貂黃嶺軍官》:“斜風細雨江亭上,盡日憑欄憶楚鄉。”

⑸媚:美好。此處是使動用法。灘:十里灘,在南山附近。

⑹洛:洛河,源出安徽定遠西北,北至懷遠入淮河。

⑺慢慢:水勢浩大。

⑻“雪沫”句:謂午間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時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講茶泡製成白色為貴,所謂“茶與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趙德麟《侯鯖錄》卷四記司馬光語)。唐曹鄴《故人寄茶》:“碧波霞腳碎,香泛乳花輕。”東坡《西江月》:“湯發雲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午盞:午茶。

⑼蓼(liǎo)茸:蓼菜嫩芽。

⑽春盤:舊俗,立春時用蔬菜水果、糕餅等裝盤饋贈親友。

白話翻譯

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似乎在向剛放晴後的沙灘獻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

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創作背景

這首紀游詞,是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在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路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時,與泗州劉倩叔同游南山時所作。

作品賞析

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游者游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詞的上片寫沿途景觀。第一句寫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殘冬臘月是很難耐的,可是東坡卻只以“作曉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大在乎的態度。

第二句寫向午的景物:雨腳漸收,煙雲淡盪,河灘疏柳,盡沐晴暉。一個“媚”字,極富動感地傳出作者喜悅的心聲。作者從曳於淡雲晴日中的疏柳,覺察到萌發中的春潮。於殘冬歲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機,這正是東坡逸懷浩氣的表現,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恆流之處。“入淮”句寄興遙深,一結甚遠。句中的“清洛”,即“洛澗”,發源於合肥,北流至懷遠合於淮水,地距泗州(宋治臨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詞中提到清洛,是以虛摹的筆法,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濁淮以後,就變得渾渾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轉寫作者遊覽時的清茶野餐及歡快心情。一起兩句,作者抓住了兩件有特徵性的事物來描寫:乳白色的香茶一盞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盤。兩相映托,便有濃郁的節日氣氛和誘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誇張,形象鮮明。午盞,指午茶。此句可說是對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繪。“蓼茸蒿筍”,即蓼芽與蒿莖,這是立春的應時節物。舊俗立春時饋送親友以鮮嫩春菜和水果、餅鉺等,稱“春盤”。

此二句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寫出了茶葉和鮮菜的鮮美色澤,使讀者從中體味到詞人品茗嘗鮮時的喜悅和暢適。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為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

這首詞,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寄寓著作者清曠、閒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詞牌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

細雨斜風作 曉寒,

⊙●⊙○⊙●△(平韻)

淡煙疏柳媚晴灘。

⊙○⊙●●○△(協平韻)

入淮清洛漸漫漫。

⊙○⊙●●○△(協平韻)

雪沫乳花浮午盞,

⊙●⊙○○●●(句)

蓼茸蒿筍試春盤。

⊙○⊙●●○△(協平韻)

人間有味是清歡。

⊙○⊙●●○△(協平韻)

(後闋頭兩句往往用對仗)

詞牌釋義

〔題考〕 【 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系樂府為歌板色。元宗嘗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此﹝浣溪沙﹞一調創於五代南唐中主。所謂﹝ 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後人以 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而本調沙字意當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調別名﹝ 山花子﹞。〔作法〕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 七言詩,但 頷聯與尾聯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為 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與仄起 七言詩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 七言詩第四句。後半首二句句法,更與 七言詩頸聯無異。第三句亦與 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於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據詞中有 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 七言詩矣。

菡萏香銷翠葉殘,

⊙●⊙○⊙●△(平韻)

西風愁起綠波間。

⊙○⊙●●○△(協平韻)

還與韶光共憔悴,

⊙●⊙○●○●(句)

不堪看。

●○△(協平韻)

細雨夢回雞塞遠,

⊙●⊙○○●●(句)

小樓吹徹玉笙寒。

⊙○⊙●●○△(協平韻)

多少淚珠何限恨,

⊙●⊙○○●●(句)

倚闌乾。

●○△(協平韻)

作者簡介

作者蘇軾作者蘇軾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解析欣賞

這首詞是蘇軾貶謫 黃州四年後再遷移 汝州時寫的。上 闋,詩人用素描的手法,給我們描畫出一幅淡雅的富於動感的水墨畫似的景色:冬盡 春萌,早上,細雨斜風, 乍暖還寒,山中淡煙疏柳霧朦朧,河邊突然陽光明媚、豁然開朗;從洛澗流出的清淺河水,進入 淮河後逐漸變得混黃迷漫迤儷向前。下闋,抒發詩人游南山的感受:中午時分,在山莊農家,泡上一杯浮著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嘗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間最有味的是這清淡的歡愉啊!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一帶有哲理性的詩句,是全詩的“ 詩眼”,給人無盡的思索玩味。何謂“清歡”?遠離喧囂的城市,遠離官場的爭鬥,忘卻名利慾望,走進山林,感受農家素樸的 清茶淡飯生活,這就是“清歡”。“清歡”者,清淡的歡愉也,不是大歡、狂歡,更不是貪歡。無可否認,蘇軾的“清歡”論有一定的局限性,隱含著他經受險惡 仕途官宦之後,產生的一種隱退的消極思想和曠達的 人生態度。

然而,蘇軾的“清歡”論仍給我們某些有益的啟示。 在當今社會中,難得“清歡”。不要說官場上的 送往迎來、生意場上的接洽交易,大都在 燈紅酒綠的“狂歡”中完成;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婚嫁喜慶、親友聚會,有哪一個不追逐時髦,講究熱鬧排場?連中小學生在節假日都躲進遊戲機室去瀟灑“狂歡”。似乎缺少了大歡、狂歡,就淡薄了人情、世情,跟不上潮流!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就在這種追求世俗的“狂歡”中迷失方向:鯨吞的貪官在“狂歡”中倒下,無饜的奸商在“狂歡”中落網, 紙醉金迷的暴發戶在“狂歡”中破產,貪歡之士在“狂歡”中墮為階下囚……

“清歡”有味。當然,今天,我們讚賞“清歡”,未必要一定遠離城市走進山林、拒食人間煙火。而是要面對社會人生,少一些炒作的熱鬧,多做一些盡心的實事;少一些虛偽的笑臉,多一些坦然的真誠。得意時不“ 盡歡”,想到成功只是預告新一輪的開始;失意時不喪氣,感受挫折也是一筆豐厚的財富。進則能廉潔自律,知足常樂;退則能不忘憂國,與民同樂。即使是“清歡”的倡導者蘇軾,在當年,也不能完全走進山林忘卻人間。他雖遭受打擊排擠,然而為官一任,仍造福一方:任 徐州太守, 黃河缺堤,他身先士卒與民共戰抗洪濤;在任 杭州太守,帶領民眾疏通 西湖,築堤防洪;晚年貶謫荒蠻澹州,仍將先進耕作技術與文化傳播給黎族同胞,以造福於民為樂。“清歡”,確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