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毛澤東在渡江戰役的勝利將要寫的一篇新聞,原載於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報》。在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而這篇新聞高屋建瓴,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精簡,感情色彩鮮明,是新聞作品中的瑰寶,今天讀來仍然令人迴腸盪氣。

基本信息

文章內容

原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毛澤東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餘部二十三日可渡完。這一路現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鬥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此種情況,一方面由於人民

解放軍英勇

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有很大關係。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戰犯湯恩伯二十一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畫,都已實現。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餘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並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第一層:中路軍渡江情況(略寫)
第二層:西路軍渡江情況(詳寫)
第三層:東路軍渡江情況(較詳)

注釋

一千餘華里:約合五百餘公里。
不含:不包含。
蕪(wú)湖:蕪湖,簡稱為“蕪”,安徽省省轄市。
荻(dí)港:長江港口之一。
潰(kuì)退:狼狽不堪地逃走,形容毫無秩序地撤退。
銳不可當(dāng):鋒利無比,不可抵擋。
泄(xiè)氣:泄勁或放棄。
殲(jiān)滅:消滅。
要塞(sài):指險要的關隘,亦作要隘,常出現邊城的要害處。
業已:已經。

寫作特色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一)依時敘事。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情況,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這樣安排,場面雖大,但大而不亂;內容雖多,但多而不雜,使文章內容變得十分具有連貫性。
(二)詳略得當。報導各戰線時並沒有平均使用筆力,對東路軍的戰況寫得比較詳細突出。這是因為敵人的防線比較鞏固,其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係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導我軍進展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鬥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三)敘議結合。在報導中路軍進展情況後,插入一段簡要的議論,指出我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原因,一是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二是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這種議論既交代了我軍取勝、敵軍失敗的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讀者進一步了解了整個國民黨反動派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從而深化了報導的主題。
(四)去粗取精。對如此場面廣闊史無前例的偉大戰役,應報導的內容本來很多,諸如事前如何準備,臨戰如何動員,戰士們如何摩拳擦掌,廣大工農民眾又如何積極支前等等,但作者卻僅僅選擇了最能表現這場戰役基本情況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時間、地點、人數、戰績以及勝利原因,余則不及。這固然是“新聞”體裁的特殊需要,但也體現了作者善於撮要記事的功力。
(五)語言精練。新聞報導對語言的要求很高,特別是對重大事件的報導,語言必須準確精練,當然還要鮮明、生動。這篇新聞稿在這方面是個典範。在報導敵我遭遇戰時,中路和西路我軍所遇之抵抗,用“甚為微弱”四個字
來概括;而東路則用“整天激戰”來概括。在報導我軍戰果時,用詞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軍占領的是“廣大南岸陣地”,並“正向南擴展中”。東路軍占領的則是幾個縣的“廣大地區”,同時著重報導了江陰和滬寧線(鎮江無錫段)兩個戰略要地,要塞用“控制”這個動詞,十分準確地表明它不僅是被占領,而且被我軍操縱,正因為如此,長江才能被“封鎖”。

整體把握

渡江戰役1949年4月20日晚開始,6月2日結束,戰役關鍵是開始後的三四天。在渡江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刻,毛澤東親自撰寫《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及時報導戰況,給全國人民和全軍將士以極大鼓舞,對於瓦解敵軍鬥志,鼓舞我軍士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是看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從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戰役的壯闊。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冒著炮火,奮勇挺進,直取對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該是多么激動振奮!
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導語。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渡江區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長達一千餘華里。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戰役的全局,敵陣業已衝破,戰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要更為細緻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主體部分。主體部分報導了三路大軍渡江的進展,列表如下:

文章結構

電頭: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
包含的信息有:兵力強盛、戰線長、戰勢猛、戰績大;
[其作用是:簡述渡江戰役成功]
主體:20日夜起……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新聞六要素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起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
經過:中、西、東分三路擊破防線順利橫渡長江
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

文章體裁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本文是一篇新聞。新聞又稱訊息,是及時準確報導國內外最新發生的或出現的有意義的事件或現象。新聞具有真實性、及時性和準確性。廣義的新聞,泛指訊息、通訊、特寫、速寫等。狹義的新聞,專指訊息。
新聞結構五部分:
標題:迅速了解文章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引標題、主標題、副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導語: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前幾句話,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西起九江,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主體:新聞的軀幹,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對導語內容進一步擴展和闡釋。(中路軍全度,西路軍毫無戰力,東路軍的防線被我軍突破)
背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結語:對事件的評論。
(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新聞知識拓展:
①新聞的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訊息包括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導、新聞述評。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一種,所報導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
強渡長江
強渡長江
象、新成就。
②新聞的特點:
1、真實性。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
2、準確性。沒有虛假或誇張,準確無誤。
3、及時性。報導迅速及時。

作者簡介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新中國第一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
抗日戰爭開始後,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努力發動民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了許多大塊的抗日根據地。這些抗日根據地大部分是在華北山區,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蘇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原則。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發表《論持久戰》、《〈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1942年,領導全黨開展整風運動,糾正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使全党進一步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方向,為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1943年,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生產運動,渡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同年3月,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開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大會制定了“放手發動民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戰略。毛澤東思想在這次大會上被確定為中共的指導思想。他從七屆一中全會起至1976年逝世為止,一直擔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戰爭勝利後,針對蔣介石企圖消滅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的現實,他提出“針鋒相對”的鬥爭方針。1945年8月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表明中國共產黨爭取國內和平的願望。
1946年夏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積極防禦,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開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總任務。同年10月,迫於美國軍隊攻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威脅中國東北部的形勢,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進行抗美援朝戰爭。1950~1952年,在他的領導下,進行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開展了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和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竊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1953年,按照他的建議,中共中央宣布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有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他在這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任職到1959年。
1966年,由於對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作出了極端的估計,他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運動,這個運動因受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操縱而變得特別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預計和他的控

制,以至延續十年之久,使中國許多方面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也制止和糾正過一些具體錯誤。他領導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不讓江青、張春橋等奪取最高領導權的野心得逞。 在對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和中國永遠不稱霸的重要思想,並且開始打開對外工作的新局面,為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澤東在他的晚年雖然犯了嚴重的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不可爭論的功績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敬。中國共產黨在他逝世5年以後,對他的全部革命活動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員會決議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評價。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 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

文章背景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相繼取得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偉大勝利,在長江以北殲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國民黨統治雖然已經面臨總崩潰的局面,卻一面展開“和平攻勢”,玩弄和談騙局,爭取喘息時間,以便伺機反撲;一面積極部署所謂“千里江防”,企圖以此阻止人民解放軍南進,並且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的苦心經營之後,於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4月22日2時,解放軍在西起九江東北的湖口,東至江蘇省江陰的長達五百公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在徹底摧垮敵人的長江防線的同時,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同志撰寫的訊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報導了中路軍萬船齊發、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的戰況。同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則全面報導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4月23日晚間,解放軍占領了蔣家王朝巢穴——國民黨22年來的反革命統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國民黨統治的徹底崩潰。同年4月,中共中央已由西柏坡遷至北平(北京)。
一、渡江戰役: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地方武裝在長江南北廣大人民支持下,於4月21日晨,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長達500餘公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徹底摧毀了國民黨的長江防線。4月23日,解放了國民黨22年來的統治中心南京。第四野戰軍一個兵團於5月14日,從武漢以東至武穴100餘公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16日、17日解放華中重鎮漢口、漢陽和武昌
二、渡江戰役開始後,新華社連續發表了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間、內容都有連續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