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八景

據史料載,亭林八景已有4000多年歷史,在唐代已經形成市集。至明清兩代,由於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市面繁榮繁華,成為浦南首鎮。當時亭林寺廟香火也十分興旺。相傳後宣宗大中年間(公元847年),亭林建有一座1048間的寶雲寺,梵宇軒昂,綿延數華里,號稱“雲間古剎”。由此可見,亭林在當時江南地區已有很高的地位和獨特的知名度。

介紹

亭湖八景,《松江府志》記載其名,歷來傳說亦有之。今僅存"讀書堆(墩)"之半及"楞嚴塔"中柱和"松雪碑"碑帽及碑文殘塊。
一、讀書堆
讀書堆,俗呼大寺山,位於中山街寺平南路與大通路交匯處。南北朝梁陳時期顧野王晚年隱居於此,於茂林深處,結茅築舍,讀書、修《輿地誌》而得名。大寺山原高10丈,占地數十畝,樹木茂密,歷經砍伐,主峰於1968年取土填河被削平,現仍形似土山,北麓緊靠筆尖廠。今讀書堆上,仍有蓬蓬勃勃的樹木數十株。
二、松雪碑
松雪碑(又名子昂碑),系元代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所書。碑文共953字(不包括碑首與文題14字),記述重修寶雲寺事宜。元至大元年(1308年)立石。趙體書法遒勁清秀。"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僅剩碑帽及碑文殘塊(占原碑的1/20)。碑帽呈半圓形,高49厘米,寬108厘米,今存鎮政府內。碑身高170厘米,寬108厘米,厚22厘米,中間有裂紋。有拓印碑文在民間流傳。
三、楞嚴塔
楞嚴塔(又稱飛來塔),在寶雲寺內西南隅(今大寺新村)。豎有石幢一座,幢身以青石雕鑿製成,座基蓮花紋,浮雕佛像,猶如仙子,姿勢優美,中柱六角形,鐫刻陀羅尼經,覆頂雕有蓮花,高約丈許。建於唐鹹通二年(861年),於1956年底因上半部傾斜危險而拆除,下半部又於"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除。後因保管不善,以致散失,僅存中柱豎於亭林中心國小內。
四、仙人洞
仙人洞洞址,相傳有二說:其中,在本鎮東街棲霞道院內(今復興東路94號)。據傳明清時,院宇宏敞,有園亭假山,曲徑通幽,後人湊景附會,稱仙人洞在此;其二,據考實,位於"讀書堆"下。據清代肖中素詩詠寶雲寺周圍八景時,曾有詩句云:"封來仙洞一泥丸"。
五、墨池
墨池(又名洗硯池),歷代民間相傳讀書堆西麓,有小池通向山門之外,終年積水,清澈見底,因顧野王平素在小池洗硯而得名。墨池早已湮沒,成陸建屋。
六、八角井
八角井,井欄呈八角形,欄下用瓦砌直至井底,外直徑0.25米,高0.3米,邊刻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4字可辯。井在讀書堆東側,抗日戰爭前,有八景茶園,設於井處。八角井因井欄鑿有八角而得名。70年代在此處建設郵電局,挖掘地基時,曾挖出八角井之殘欄。
七、覽翠樓
覽翠樓,自古流傳,位於讀書堆西面,據民間傳說,位置各異。一謂在寶雲寺內,一謂乃防倭舉烽火為信號之樓。據《華亭縣誌》載,肖中素游寶雲寺題詩云:"欲知覽勝樓何處,衰草寒煙野寺西"。據此,該樓當在寶雲寺之西,其興廢年代無考。
八、剔牙松
剔牙松,據松江府志引"淞故述"云:"讀書堆舊有大樹剔牙松,成化初(1465年)猶存"。九峰曹先生有詠亭林古松詩,則同善食(今古松園)之松。現園內古樹"羅漢松",又名"鐵崖松",俗稱"骨碑松"。此松系楊鐵崖手植,非八景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