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韻

京腔京韻

《京腔京韻》是由劉國昌編著,人民日報出版社於2010年2月1日出版發行的書籍。

基本信息

京腔京韻

作 者:劉國昌

出 版 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2-1

字 數: 300000

頁 數: 281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11500205

包 裝: 平裝

定價:45.00

編輯推薦

本書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人民網《觀點》頻道評論員劉國昌撰寫的新作。

該書圍繞北京城景物、風情、民俗和胡同人家等進行了比較詳盡的介紹,並結合自己的觀察抒發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資料翔實、角度獨特、情感真摯,是一本認識、了解北京城的新書。

全書分為五輯,分別為“京城景物篇”、“京華風情篇”、“坊間民俗篇”、“胡同人家篇”和“娛樂休閒篇”,共99篇文章。在每篇文章中,都配有插圖。

內容簡介

作者在北京工作、生活了近60年。北京城那一條條古老的胡同、那一座座典雅的四合院、那一個個充滿人氣的大雜院、那一群群地道的北京人……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了解北京古城的變化發展,熟悉百姓的音容笑貌,知道家家的喜怒哀樂,並收集了其中若干有意思的故事。綜觀全書,歷史現實相銜接,景物人群皆出場,敘事抒情兼使用,給人描繪出一幅生動、有趣的畫卷。

作者簡介

劉國昌,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人民網《觀點》頻道評論員、北京雜文學會會員。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迄今已在人民日報社工作34年,前期在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工作,1985年從海外版創刊至今在海外版工作,歷任版面主編、教科文部主任等職務。 已出版的著作有:《飛絮漾漾——短論隨筆集》(1992年)、《人海浪花——專訪特寫集》(1993年)、《報紙編輯學講義》(1997年)、《世象評說》(2006年)等。 主編的書目有:《社會家庭大觀》(1993年)、《龍吟——中華文化之光》(1996年)、《科教興國紀行》(2001年)、《走進新西部》(2007年)、《走進名人世界》(2007年)等。

目錄

第一輯 京城景物篇

四合院

大雜院

門樓兒

北京的院門

鐘鼓樓

隆福寺

四牌樓

老城牆

北京的塔

北京的亭

北京的橋

京城四壇

四九城

外七城

北京斜街

十字街頭

京城沙灘

鵓鴿市

西望東華門

閒話公醫

“孔子的房子”

第二輯 京華風情篇

京城之名

西山紅葉

叫賣聲

北京話

京城色調

地名趣說

城之韻

各美其美

京城嬗變

雙城記

“綠色項鍊”

水窩子

通州運河

山水情韻

春到京城

胡同之夏

秋之樂

京城冬趣

京味惹得老外愛

第三輯 坊間民俗篇

“吃”的京味

小酒鋪

豆汁兒

冰糖葫蘆

茶館與茶莊

小飯館

大碗茶

烤白薯

二鍋頭

老照片

月份牌

老規矩(上)

老規矩(下)

過節

走進扉一月

臘八粥

京八俘

過小年

過大年

正月十五

第四輯 胡同人家篇

胡同人家

胡同里的“景兒”

胡同名

胡同情

胡同知多少

胡同情緣

北京人

手藝人

老大媽

體面的北京人

鄰里情深

遛彎兒

“侃”之情

第五輯 娛樂休閒篇

京城的玩意兒

花木之戀

找樂兒(上篇)

找樂兒(中篇)

找樂兒(下篇)

露天電影

景山放歌

北海泛舟

舊書攤

小人書

戲攤兒

京城戲迷

棋攤兒

鐺鐺車

三輪車

京城車事兒(上篇)

京城車事兒(中篇)

京城車事兒(下篇)

書摘插圖

《四合院》

聊北京的事兒,不能不說這四合院。

四合院是京城的一大特色,國人喜歡,外國朋友也情有獨鍾。特別是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拓展,四合院有所減少,人們對它的懷念、喜愛之情愈加深厚。

不過,話還要說回來。四合院有所減少,並不是完全消失。在北京的南池子菊兒胡同等地方,已經修復了不少的四合院。有關部門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其進行了修繕,還它一個原貌。更可喜的是屋子裡面的設備、裝修全是現代化的,讓人住得那么舒服、那么愜意。

四合院,顧名思義,就是四面均由房屋合圍起來的院落。筆者小時候住的胡同里就有不少這樣的院落。記得在胡同的西頭有一個較大的四合院,院子坐北朝南,是個“二進院”,院門在整個院子的東南角。看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四合院的院門為什麼開在東南角呢?這個問題問得好,這其中還真有點學問——著名北京史專家侯仁之院士曾有一個精闢的分析:大門開在東南角,是因為北京東南方向來的是暖濕風;西北方向的牆高,是為了擋住凜冽的西北風。您看這專家說得多到位,有根有據。

下面咱們接著聊這四合院:一進大門是門房,往左拐是個小院,也就是“一進院”。院的主人姓孔,是一位老中醫,他在家裡開了個私人診所。“一進院”里的幾問南房就是他的診所,人們看病都在那裡。

南房對面是“二進院”的大門,進了門便是一面影壁。影壁為木製的,裝飾很講究,整體呈淡綠色,居中是一個圓形的圖案,古香古色。下了台階就到了“二進院”。這“二進院”比“一進院”要大得多,也寬敞得多。北房有3問,東、西房各2問。在院子的東北角、西北角,還各有l間耳房,叫東耳房、西耳房。整個院子都是青磚鋪地,中間的地方修了個花池,周圍搭了個花架。最惹眼的是北房前的那兩棵海棠樹,把院子映襯得幽雅、靜謐。

四合院的格局、布置,體現了濃郁的人文氣息。首先是居有其所,各適所宜。這位孔大夫家裡人口不少,他和他的太太住在北房,東問為臥室,西間為書房,中間為起居、會客之用。院子裡的東、西房給孩子們用。這樣一個安排,使家裡人的生活、休息都各自有自己的空間。

二是給了人一個活動的地方。這活動的地方就是這大院子,這裡順便說一句,人們之所以都喜歡這四合院,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看上了這院子。院子寬敞,有樹木、有花草。春天時,樹葉呈綠、花草吐艷,讓人感到春的鬧意。夏天來了,一片樹蔭送到人的面前,在樹蔭下,擺上一個小桌,泡上一壺茶,約幾個朋友品茗聊天,別有一番情趣。秋天到了,把夏天搭的花架、瓜棚拆除了,還一片晴朗的天空;在院子裡散散步,讓人深感神清氣爽。冬天降臨,院子裡好一個透亮,特別是下了雪,一個白色的世界映人眼帘;在院子裡堆個雪人,更是讓人歡喜。

像孔大夫家這樣的四合院,在京城裡有不少。一些名人的故居大都是四合院,如茅盾老舍梅蘭芳齊白石馬連良等。只不過是有大有小而已。在院內的安排、裝飾上,也依個人的愛好、情趣不同,呈各自的風貌。梅蘭芳家裡的院子要大些,因為平時要練功;而筆者曾到過的著名畫家崔子范家裡,則在小院裡種著一簇簇竹子。由於根數多,儼然一片小竹林;其間還點綴著些許山石。竹葉吐翠,竹桿挺拔;風乍起,根根翠竹搖曳,好一個景致在眼前。這許是畫畫之所需吧。

四合院,給人帶來了舒適、送去了溫暖。現在有不少的外國人也願意住這四合院了。感謝先人給京城的人們創造了這樣一個好居所。您要問京城裡到底有多少四合院?筆者尚無考證,但這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留給人們太多的好處、太多的情感、太多的記憶。時下關於四合院的圖片、書籍出了不少,這也反映了人們的心情。四合院門樓的一角、大門上的門環和門墩、院裡的迴廊乃至房屋上的枯草,都成了入圖、入書的好素材。觀其圖、看其書,思緒悠悠,寄託著對四合院的思念、嚮往之情。

《大雜院》

在京城的胡同里,除了四合院、獨門獨院外,那就是這大雜院了。

所謂大雜院,一是指這院子比較大;二是說這裡面住的人家雜,一般有七八戶人家。

這些人家有的住3間房或2間房,還有的住1間房;各家的人口也不一樣,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只有老兩口。這些人家,老、中、青、少、幼、嬰,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有。職業也不同,乾什麼的都有;在生活方式上,各有各的習慣;就連吃飯也是各家有各家的吃法。您可以想見,這院子裡該有多熱鬧!

然而,北京人對處理鄰里關係卻有著一種共識:“遠親不如近鄰”、“住街坊就要講究個互相照應”。多少年來,這個共識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一代傳一代。

居家過日子,首先說是吃飯。在五六十年代,各家基本上是自己做飯。做飯就要有火爐子,原先是燒煤球,後來改燒蜂窩煤。如果頭一天晚上沒把火“封好”,第二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是“籠火”。冬天還好說,爐子放屋裡取暖。夏天每家都有一個火爐子,那院子裡可夠熱的了。然而,老百姓卻習以為常。等到做飯的時候,各家爐子上飄出了飯香。鄰居們相互間都問問:“他大嬸,今兒個您吃什麼啊?”遇到有的人家改善生活,做點好吃的,首先想到的是要給鄰家的孩子先送點過去,讓孩子嘗嘗。這似乎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小時候,我們這些孩子可吃了不少別人家的好吃的。

別看院子裡人家多,可院子收拾得很乾淨。記得在我們家前面有一個大雜院,那裡住著十幾戶人家。有蹬三輪車的,有修鎖配鑰匙的,有在印刷廠當工人的,還有在澡堂收票的。但家家、人人都很注意環境衛生。每天早晨起來,各家的大人們都很自覺地打掃院子。遇到下雨天、下雪天,人們更是積極地掃水、掃雪,把院子清理出一條道兒,讓大家行走方便。各家的垃圾也有地方放,在院子大門的拐角處,有一個垃圾箱,大家都很自覺地往裡面倒。

早晨,上班的上班了,上學的上學了。院子裡剩下了老大媽、老大姐,她們也都不閒著。各人忙著自己的活計,有的洗衣服,有的做補花,有的折頁子(將書的頁碼一頁一頁折好),有的糊紙盒,等等。院子裡有棵大棗樹,她們都聚在那樹下,一邊幹著手裡的活兒,一邊聊著天。等到10點鐘左右的時候,串胡同賣菜的來了,大家都出去買菜了。賣菜的人,大家對他都很熟悉,是胡同口萬承久商店的“大個李”。這“大個李”,人高塊頭大,說話爽快。見了老大媽、老大姐挺親熱,時不時說點笑話。老大媽、老大姐買菜挑得細,他一點也不煩;怎么著他都能對付。

“老太太,您買點什麼?”

“我得看看,這黃瓜多少錢1斤?那茄子呢?”

“大李子,這菜看著怎么不太新鮮?”

“大個李”笑著一一回答,老大媽們挑三揀四地買完菜回家做中午飯去了。

晚飯後的大雜院,是一天當中最熱鬧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有電視機,頂多有個收音機。一家開收音機的時候,故意將聲音開得大一點,以便讓大家都能聽得到。老爺兒們們聚在一起抽著煙、聊聊天,說說大家關心的事兒;婦女們在家裡收拾著碗筷;孩子們則在院子裡,或到胡同口去玩。

孩子們玩的遊戲可多了,但最喜歡的得說是聽講故事。記得胡同里有一位老大爺,有點文化,口才也好。他講起故事來吸引了不少的孩子來聽。老大爺往那兒一坐,孩子們忙不迭地拿著小板凳就圍著他坐好了。

“大爺,您今兒接著講岳飛的故事吧!”

“不,您還是講鐵道游擊隊!”另一個孩子說。

“行,行,講什麼都行。”這位老大爺一邊扇著扇子一邊喝了口水答道。

“咱們今天講一個新的,叫平原游擊隊。怎么樣?”

“好!”孩子們齊聲叫好。

說著,老爺子就開講起來。從李向陽的雙槍打得如何如何準,到日本鬼子松井怎樣的兇殘,再到游擊隊最後擊斃松井,講得是津津有味。孩子們一個個聽得人了神,一動不動。

住在這大雜院的人們還有一樂,那就是在秋天的時候打棗。院子裡的那棵大棗樹,有些年頭兒了。枝幹粗壯,葉子翠綠,棗色深紅。打棗的時間,一般選在星期天,孩子們都在家。屆時,一位老大爺張羅著,讓一個小伙子爬上樹,用竹竿打棗。下面的人特別是孩子們跑東跑西地撿棗,不大一會兒,幾大笸籮就裝滿了。人們都不忙於分棗,一切都聽那位老大爺的分配。最後還剩下一些,由幾位大媽大嬸給鄰家送去,也讓大家嘗嘗鮮兒。那大紅棗既甜又脆,大家吃在嘴裡樂呵呵的。

P3-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