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疾病

亞疾病

亞疾病是在健康和疾病之間,自我感覺到不舒服、難受,出現種種還不能確診為疾病的症狀,屬於小病階段、欲病之病,被稱為“亞疾病”階段。“亞疾病”既是個新名詞,同時也是千年中醫早有的“治未病”理念。它是對人類處於健康與疾病狀態的一種更加準確的表達,對人們健康狀態的警示性更強。

亞疾病亞疾病要早調理
亞疾病是在健康和疾病之間,自我感覺到不舒服、難受,出現種種還不能確診為疾病的症狀,屬於小病階段、欲病之病,被稱為“亞疾病”階段。“亞疾病”既是個新名詞,同時也是千年中醫早有的“治未病”理念。它是對人類處於健康與疾病狀態的一種更加準確的表達,對人們健康狀態的警示性更強。

提出人

王紅梅女士在2004年第9期《中醫藥學刊》上發表的《“治未病理論”的臨床研究與套用探微》一文,在文中王紅梅女士明確提出亞疾病概念並下了定義,這是迄今為止有據可查最早的。《據考證,陳勇先生是在2007年才寫文章介紹亞疾病,目前尚未在權威學術期刊上見到陳勇先生的相關文章。據了解,王紅梅女士是空軍臨潼療養院(現在叫空軍臨潼航空醫學訓練鑑定中心,到華清池就知道)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全軍和陝西省的中醫專家,多年來致力於中醫治未病理論的研究,弘揚祖國醫學,發表過很多學術文章。

提出原因

亞疾病中醫調理
亞疾病概念提出以前,人們把在健康與疾病之間存在的“灰色狀態”稱為“亞健康”。亞健康標誌著人類是對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的認識,更是對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群的一種健康狀態的提醒。旨在提醒人們:自己的身體已處於隨時可能發病的狀態,應當注意身體的養護。但現實證明,並沒有真正起到這個警示作用,人們更多的誤認為——雖然是“亞健康”,但還是健康範圍的狀態,沒有那么緊張和在意。所以並沒有切實地採取預防調理措施,直到從“亞健康”狀態轉變為疾病,才後悔未及。亞健康失去了原本的警示作用,相反會讓人們產生誤解,於是對人們健康狀態有更強警示的,表述這一狀態的新概念“亞疾病”創生了。

與亞健康的區別

亞疾病與亞健康的區別是,亞健康是以指標為健康標準。只要指標正常就意味著你是健康的。指標不正常才稱之為疾病。亞健康容易讓人忽視自己的健康。而亞疾病是以症狀為標準的,只要人感覺到不舒服,難受,就意味著你的身體出現了不健康的信號。提示你要注意調理身體。所以亞疾病比亞健康更科學,準確的定義人體的健康標準。

社會意義

亞疾病鍛鍊有助於健康
“亞疾病”理論的提出及亞疾病的調理,符合現代醫學提倡的早發現、早治療,人們可以遠離疾病,提高國民身體素質;調理亞疾病人體各重要器官沒有受到損傷,減少病痛;病人節省了時間,節省了醫藥費,提高了生活質量;調理好亞疾病,得疾病、怪病的人可以減少,有助於政府對醫療的投入的減少,擺脫沉重的包袱;減少醫患之間的矛盾,有利於創建和諧社會。

“亞疾病”的提出,與中醫對“未病”狀態的認識有異曲同工的作用。這是觀念上的一種更新,也是健康傳播學上的一次“革命”。

常見症狀

亞疾病身體不適要早就診
不明原因地感到失望

急躁而固執

神經質而多疑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未來

過於敏感

總是覺得有人害他

即使是工作輕鬆仍很難入睡

容易走極端,喜歡極端思考極端要求他人和自己,也容易被極端事件吸引

喜歡尋找刺激類型活動

無法控制某些欲望,如上網、抽菸、喝酒、批評、性交、暴力等

不顧及他人感受和立場

盲目而迷信強權手段

便秘

思維混亂,講話很難做到清晰而深刻

腰、肩膀容易酸痛

肝腎脾解毒能力下降,容易在手臂、臉、腿部生斑點

耳鳴

合谷穴酸麻

耳朵下方腮腺區按下酸痛

有腸胃炎症

胃有胃酸過多、胃痛、胃下垂、胃潰瘍(O型血人群明顯)等

體內蓄積寒毒或熱氣過多,拍打手中間的曲尺穴、膝蓋正後方的穴位看到淤斑

胸悶氣不暢,有積壓感

手腳出現癢症狀多數無法真正好轉,復發頻繁,甚至有加重現象

容易患膽囊炎、腎結石疾病,或者已經有了

如果以上症狀一個人有1/3,屬於亞疾病狀態,如果有半數以上,屬於臨近發病狀態,這些人群一旦到了退休年齡,就容易發生高血壓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腫瘤骨質增生等等疾病。

產生原因

亞疾病勞逸結合要健康
人體是一個許多子平衡系統構成的有機平衡體,各子平衡系統相互制約和協調而達到動態的平衡,這就是健康狀態。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生活因素、飲食營養因素、精神及心理因素等均能使人體的個別或若干個子平衡系統的穩態調節出現障礙,進而影響了人體大平衡系統的自我調節或相互調節功能,使其對內外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如這種影響尚未對人體的大平衡系統穩態達到破壞程度,只是處於臨界水平中,則可能表現為“亞疾病狀態”。

環境因素

1.物理性 包括嗓音、振動、紅外線紫外線、工業或醫學雷射及迪廳“閃光”、霓紅燈、微波、電磁波、放射線、高熱、嚴寒等。

2.化學性 過量天然物質(臭氧)及環境污染物質(汽車尾氣、化工廠的排廢污水及廢氣)、化工污染物(苯、汞、四氯二酚、五氯酚鈉)、農藥有機磷以及煙、酒等物的毒物刺激。

3.生物性 主要有醫院或生物製劑工廠等未處理的污水、廢物直接污染水源、土壤等成為傳染源,亦可因居室或環境中物品雜物、灰塵、垃圾中微生物寄生蟲傳染。

生活因素

1.營養、嗜好 營養過剩或不足都會影響生長發育、工作學習的精力,及促進衰老。

2.風俗習慣 部分地區不良的風俗習慣如吃飯用手抓、長年不洗澡、重男輕女等,會給生理及心理造成一定的損害,進而導致亞疾病甚至疾病。

3.精神狀態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心理活動直接或間接影響情緒。情緒通過影響神經系統引起生理變化、免疫功能變化;影響內分泌,影響內臟功能活動,甚至引起皮膚病、腫瘤等。積極情緒有利於健康;消極情緒易引起心理不良、適應性障礙或不良等亞疾病態,甚至發展到疾病態。

社會因素

在各種社會因素中,如社會經濟、規章制度、競爭上崗、晉級考核、科研創造、發明等壓力對健康往往起著一定性的影響。社會因素通過心理生理而作用。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密不可分,社會因素常可直接影響軀體健康。

綜合因素

實際影響人體健康,發生亞疾病、疾病,是複雜的生物心理、社會等綜合因素作用,而且各種因素間相互抑制、相互拮抗、相互促進、錯綜交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