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邊草

井口邊草

井口邊草,中藥名。為鳳尾蕨科植物鳳尾蕨 L. var. nervosa (Thunb.) Ching et S.H.Wu[ Thunb.]的全草。分布於華中、西南及浙江、福建、江西、陝西、台灣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止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泄瀉痢疾,黃疸,淋證,水腫,各種出血,跌打腫痛,瘡癰,水火燙傷。

基本信息

別名

線雞尾、楚箭草、鳳尾草、狼牙草、雙鳳尾、金雞尾、大葉鳳尾、背陰草、鳳尾接骨草、大葉井口邊草、玉龍草、雞爪鳳尾草、爬岩龍、八字龍。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淡,性涼。

歸經

歸肝、大腸經。

功效

清熱利濕,止血消腫。

主治

用於泄瀉痢疾,黃疸,淋證,水腫,各種出血,跌打腫痛,瘡癰,水火燙傷。

相關配伍

1.治濕熱瀉痢:鳳尾草60-90g,水煎服;或鳳尾草30g,鐵莧菜,地錦草(紅斑鳩窩)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2.治黃疸型肝炎:鳳尾草60g,虎杖15g,蔊菜(乾油菜)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3.治泌尿系感染,腎炎水腫:鳳尾草15-30g。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4.治湯火傷:(大葉井口邊草)全草研細末,撒傷處。(《湖南藥物志》)

5.治毒蛇及瘋犬咬傷:新鮮鳳尾草全草,搗成泥膏,敷貼傷處,可消腫止痛。(《陝西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研末撒;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洗淨,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鳳尾蕨: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50-100cm。根莖短,橫走,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紙質,密生,二型;營養葉柄長12-35cm,光滑,禾稈色,葉片卵形或卵圓形,長20-40cm,寬15-25cm,基部圓楔形,先端尾狀,單數一回羽狀,側生羽片2-5對,線形,長12-20cm,寬8-16mm,最下部羽片有柄,基部常為二叉狀深裂,邊緣有刺狀鋸齒,葉脈羽狀;孢子葉葉柄長30-50cm;葉片卵圓形,長25-40cm,寬15-20cm,一回羽狀,但中部以下的羽片通常分叉,側生羽片2-5對,線形,長15-20cm,寬6-8mm,近先端營養部分有尖齒。孢子囊群生於羽片邊緣至近先端而止;囊群蓋線形,膜質,全緣,灰白色。

生長環境

鳳尾蕨生於海拔2000m以下的陰濕處或石灰岩縫中。分布於華中、西南及浙江、福建、江西、陝西、台灣等地。

相關論述

1、《西藏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除濕,止血生肌。主治咳嗽,淋濁,痢疾,水火燙傷。”

2、《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泌尿系感染,腎炎水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