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寨鐵路橋

五家寨鐵路橋

五家寨鐵路橋是滇越鐵路線(中國昆明至越南河內)之間上一座大型肋式三鉸拱鋼樑橋,因其形恰似漢字“人”,故得名“人字橋”。又其造型別致如弓弩,又稱為“弓弩手橋”,該橋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和平鄉五家寨四岔河大峽谷上,波度箐站與倮姑站之間。該橋長67.15米,寬4.2米,橋面離谷底深泓線高102米,全用鋼板、槽、角鋼、鉚釘聯接而成。始建於1907年3月10日,因該鐵路橋建設難度巨大,其法國鐵路公司向外徵集方案,最終由法國巴底紐勒工程建築公司的工程師保羅·波登根據套用力學原理來設計,並由其公司承建,該因建設工程艱巨,期間犧牲近800名中國勞工。該橋以精良高難度製造、施工工藝和對地方經濟發展,1998年11月13日被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信息

建設背景

五家寨鐵路橋五家寨鐵路橋
1907年,滇越鐵路修建工程沿南溪河岸溯流而上,當鐵路延伸到地勢險惡的四岔河谷時,又面臨一個鐵路工程技術的世界級難題:在兩座高200米的山峰之間,離谷底深泓線高100米處,兩側相距約70米的絕壁之間,必須架設一座鐵路橋樑,以跨越這道高100米、寬約70米的深峽,連線兩端的隧道。其法國鐵路公司的建橋方案一再失敗,所以向外徵集方案,最終在8個競爭方案里,法國巴底紐勒工程建築公司的工程師保羅·波登所提方案被選中。不僅滿足了技術、經濟方面的高要求,而且以獨特的美學價值贏得各方讚許。優異的設計有賴於精良和高難度的製造、施工工藝才能得以實現。建造施工由保羅·波登所在的法國巴底紐勒工程公司承建。

建設過程

五家寨鐵路橋五家寨鐵路橋
為適應陡峭高山中人抬馬馱的運輸條件和困難的施工現場,工程所需的全部鋼鐵構件都在法國預製成單件重量限制在100千克以內,長度不超過2.5米的桿件,可在施工現場組拼鉚合而成,但有兩根吊裝用的長355米、總重5000多千克的鐵鏈,則由200名勞工排成600米長的佇列,歷時3天,用肩抗到工地。

施工從開鑿河岸峭壁兩端隧道口的橋台開始,然後在兩端洞口距軌頂面高19.17米的峭壁上,開挖出寬4.4米、高3.8米、深4米的施工山洞,以安置鉸車及滑車等起重設備。之後又在隧道下方的設計高度構築鋼筋混凝土的拱座承台,並在其上安置鑄鋼球型支座。前兩項準備工作完成後,即開始吊裝,最後鋪設橋面及軌道。

建成後的人字人字橋修建從1907年3月10日在距谷底約100米高處隧道打通四岔河谷絕壁開始,至1908年12月6日機車從橋上通過為止,歷時20個月26天,其中,鋼結構架設過程歷時5個月。

建築特點

滇越鐵路五家寨人字橋位於雲南省屏邊縣和平鄉五家寨,於波度箐與倮姑車站之間,是滇越鐵路上(昆明至越南河內)的巨型鋼架橋,全用鋼板、槽、角鋼、鉚釘聯接而成。人字橋在兩山峭壁之間的跨度為67米,距谷底102米。橋長67.15米,高102米,自昆明一側的一孔跨長21.9米,二、三孔跨長14.75米,四孔跨長15.75米;橋樑重179.5噸(包括配件)。

保護措施

五家寨鐵路橋五家寨鐵路橋
該橋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保護範圍東至磨石寨河溝200米處,西至磨石寨楊保明玉米地邊200處,南至滇越鐵路352+867米處,北至五家寨鐵路橋護橋隊353+238米處,建築控制地帶範圍東至磨石寨河溝400米處,西至磨石寨楊保明玉米地邊400處,南至滇越鐵路352+900米處,北至五家寨鐵路橋護橋隊353+300米處。五家寨鐵路橋護橋隊是開遠鐵路公安處芷村車站派出所的民警王開林和15名“人字橋看守隊”的保全隊員。1960年至2003年,人字橋曾進行過5次大修,對橋樑病害和隱患進行整治。特別是1982年底開始的大修,除銹油漆3425平方米,更換橋面鋼板190塊、人行護欄140米、鉚釘1005顆、梁部腹桿37根,增設避車台2座及扶梯、扶欄,校正桿件23處,工程量大、技術複雜、工期達16個月,在昆明鐵路局和橋歷史上尚屬首次。2006年05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意義

該橋托起的不僅是180噸重的自身橋樑。百年來,它承載過南來北往的列車數十萬趟次,運送旅客人員數以億計。1910年滇越鐵路滇段開通,運量為6萬餘噸;2004年,年運輸量達750萬噸,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字橋更見證中國與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河口起義、護國起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援越抗法、援越抗美、自衛反擊、對外開放、東協貿易。其承載的榮辱與滄桑、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內涵,書寫了永遠無法抹去的濃墨重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