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李成讀碑窠石圖

五代李成讀碑窠石圖為五代時期李成與王曉合作。圖中殘碑上應有小字二行,一書“李成畫樹石”,一書“王曉補人物”,但現存此圖中已無此二行小字,所以為摹本。但不妨礙體會李成寄於畫中的意境。《讀碑窠石圖》為雙拼絹繪製的大幅山水畫,表現冬日田野上,一位騎騾的老人正停駐在一座古碑前觀看碑文,近處陂陀上 生長著木葉盡脫的寒樹。軸,絹本,墨色,縱:126.3cm,橫:104.9cm。現存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五代李成讀碑窠石圖

此圖為李成與王曉合作。圖中殘碑上應有小字二行,一書“李成畫樹石”,一書“王曉補人物”,但現存此圖中已無此二行小字,所以為摹本。但不妨礙我們體會李成寄於畫中的意境。觀此圖不禁使人陷入一種蒼涼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塊殘碑,幾株枯樹,原野淒涼。作者表現出人世滄桑,往事如煙,不堪回首之感,表現出他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畫中殘碑以淡墨染正側面,斑駁漫漶;環繞殘碑周圍的枯樹盤復,枝幹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荊棘枯草,所有的景物都烘托出無限悽愴之氣氛。

《讀碑窠石圖》為雙拼絹繪製的大幅山水畫,表現冬日田野上,一位騎騾的老人正停駐在一座古碑前觀看碑文,近處陂陀上 生長著木葉盡脫的寒樹。荒寒的原野、勁拔的枯樹和矗立的石碑,使人產生對逝去歷史的追憶和時代變遷的感慨。景物氣氛寂寥凝重,在山水畫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理。畫中的寒林枯樹變化多姿,用筆尖利,窠石土坡圓渾秀潤,符合李成“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端穎脫,墨法精微”的特色。碑側寫有“王曉人物李成樹石”字樣。此畫清初曾為著名收藏家安歧、梁清標等人收藏,後進入清宮,畫上鈴有“安儀周家收藏”、“蕉林居士”、“孫承澤印” 及乾隆收藏諸印十餘方,並經《珊瑚木難》、《清河書畫舫》、《大觀錄》、《墨緣匯觀》等書著錄,被公認為是最能代表李成畫風的傳世名作。

人物資料

李成(919—967)宋初傑出畫家。字鹹熙。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曾流寓青州(今山東益都)。因為信在“營丘”,故又稱“李營丘”。幼好文學,氣調不凡,性情曠磊有大志。畫山水,北宋初推為第一。初師關同,後自成一家。惜墨如金,常用直擦的皴波,寫平遠寒林。畫樹木節處,不用墨圈,只點下大點。通過用淡墨塗抹,所作雪景,峰巒林層,凡煙支變滅,水石幽澗,樹木蕭森,山川險易,莫不曲盡其妙。民載中說他的畫:“掃千里於咫尺,寫萬趣於指下”。江少虞的《皇朝事實類苑》里說:“成畫平遠寒林,前所未嘗有。氣韻瀟灑,煙林清曠,筆勢穎脫,墨情精絕,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畫家百世師也。……”

《宣和畫譜》說他擅長描寫“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縈帶曲折,飛流危棧,斷橋絕澗,水石、風雨、晦明、煙雲、雲霧之狀”。其作品有:《盤車圖》、《漁樂圖》、《寒鴉圖》、《山水圖》等。宣和御府所藏有一百九十五卷,真偽難辨。只有翟院深的摹本,非常近似,可以亂真,但缺少神氣。現在保存的宋畫中有他和王曉合作的《讀碑窠石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