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李成茂林遠岫圖軸

北宋李成茂林遠岫圖軸

《北宋李成茂林遠岫圖軸》是由北宋代畫家李成所作的一副畫作,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此畫近景輕舟泊渡,行人車馬往來其間;遠景宮殿密布,塔影隱現,知去城郭未遠。飛泉水口,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作品介紹

由於這幅《茂林遠岫圖卷》沒有款識,後代的收藏者也都是根據畫卷後部南宋向冰、元代倪瓚以及明初張天駿三人的題跋,而將其作者定為李成。明、清時期的張醜、吳升等曾認定題跋為後人補配,懷疑作品不是李成真跡。當代鑑定家對這件作品的作者歸屬問題也存在著諸多推論。其實,欣賞一件古代的書畫作品,首先著重看的是它的藝術質量與筆墨精神,真偽問題應在其後。

《茂林遠岫圖》經南宋賈似道、元代鮮于樞、明代項元汴、清代梁清標等名家收藏,後入清宮內府,上有百餘方收藏印跡。作品後有南宋向冰、元人倪瓚、明人張天駿三人題跋。畫上有乾隆的一首七言詩:“元氣淋漓萬木枝,荊關而外自成師。奩屏合付閨中秀,硯匣琉璃冥寫時。”由於南宋向冰在卷後題跋中稱此圖為北宋李成所作,所以該作品多被看做是流傳有緒、唯一可信的李成真跡。

作品賞析

展閱北宋畫家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場面開闊、氣勢恢弘。遠處的山峰頂天立地,給人以莊嚴、豪邁之感。近景處,小橋流水、泊岸輕舟,以及來來往往的行人車馬,給人一種輕柔舒緩的感覺。它們與雄渾、巍峨的遠山搭配協調、剛柔相濟。樓台寺塔、流泉飛瀑點綴於溪畔崖間;叢林蒼翠,連綿不斷,讓人觀後頓覺心情舒暢。

《茂林遠岫圖》用筆勁健平和,線條纖細而不孱弱,骨力內蘊,如綿里裹針。岩石先用瘦勁的線條勾勒,再以清晰、細勁的小線條慢慢皴寫,層層疊加。作品用墨謹慎小心。尤其淡墨,更是細膩持重、清逸傳神。作品設色不多。即使設色的地方,也是清新、醇厚,有一種雍容典雅的韻味,沒有絲毫的火氣與造作。

北宋畫家王詵曾將李成的畫與范寬的畫做過比較,說李成的畫“墨潤而筆淨,煙嵐輕動,如對面千里,秀氣可掬”。的確,與范寬的畫相比,李成的畫更為文氣,這與李成具有廣博、豐厚的學識大有關係。李成的畫有較濃的書卷氣,這一點在傳為李成的《茂林遠岫圖》中也體現得很明顯。

以平遠法構圖來表現清曠、幽遠的畫境是李成山水畫的一大特色。他之所以多用平遠法構圖,一是因為平遠法適合表現山東平原的煙林遠丘,容易營造一種一望無際、層層推進的視覺效果,讓人感覺闊遠(如果用高遠法或深遠法來表現,就會顯得侷促、窄小);二是與李成的經歷有關。雖然他在世時,李唐王朝已滅亡十幾年了,但作為皇族後裔的他,並不甘心就此埋沒,還想東山再起。可因家道中落、仕途不順、兵災人禍等種種原因,他走仕途的理想最終未能實現。在多次遭到挫折的情況下,他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轉移到繪畫上,以求得內心的平靜。這一追求體現在畫面上,就是意境沖淡、平和,並帶有蕭疏之氣。平遠的構圖,使畫家能深入地描繪對象,思維不自覺地延伸,從而達到內心的寧靜。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評價李成的作品“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甚是貼切。

作者簡介

李成(919~967)五代及北宋畫家。字鹹熙。原籍長安(今陝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於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昌樂),故又稱李成為李營丘。他博學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詩酒書畫,後醉死陳州(今河南淮陽)客舍。擅山水,師承荊浩、關仝,並加以發展,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多作平遠寒林,畫法簡練,筆勢鋒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好像捲動的雲,後人稱這種表現技法為“捲雲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這種“石如雲動”的形象成為以後畫家用李成筆法作畫的重要風格標記。他和范寬與另一位山水畫家關仝一起被稱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學他畫法的較多。畫跡在北宋時已經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無李論”之說。作品成功地表現了煙靄霏霧和風雨明晦的氣候變化中自然山水之靈秀,具有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的特點。今有《讀碑窠石圖》(圖中人物為王曉所畫)、《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傳世。李成對北宋的山水畫發展具有極大影響,師承者眾多,有許道寧、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詵、燕文貴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