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演員]

于海[演員]

于海,中國傑出武術家,可說是與吳京淵源極深的一位武林前輩。于海並非專業演員,而是集螳螂拳各流派之大成的一代宗師。他與演藝圈結緣始於1980年張鑫炎導演力邀他演出電影《少林寺》(李連杰主演)中之曇宗大師,併兼任該片之動作武術指導。之後在張導製作的多部功夫片中皆可見到于海的身影。後出演過許多電影、電視劇,同樣是以“武魂”為宗旨的德高望重的武學長者。于海大師為武術事業拼搏近五十年來,一直都活躍在武術教育第一線,從事著武術教學,研究及挖掘整理流失已久的武術遺產等各項具體工作。苦心研磨各武術門派的精髓,博採貫融並不斷推陳出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特別是對中國的傳統拳,如:螳螂拳、八卦掌、通背拳、形意拳等項目的研究和演練已達到無人能及的水平,被譽為"武學字典"。他對螳螂拳的研究和發揚,更為中華武術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奠定了他在國內外武術界宗師級的權威地位。他以精湛的武藝和高尚的武德受到了國內外眾多武術愛好者的仰慕。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于海于海

姓名:于海

性別:男

名族:漢族

生於:1942年7月18日

身高:178cm

體重:75kg

職業:國家一級演員

籍貫:山東煙臺

簡介

于海于海[演員]

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曾經的“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傑都來把你敬仰”這首熟悉的鏇律,有多少人還能想起《少林寺》這部曾經轟動了大江南北的電影。這部影片讓大家認識了李連杰,也讓另一個人物走進了觀眾的視線,他就是片中李連杰師傅曇宗和尚的扮演者一于海。他憑藉片中嚴師、慈父的形象,贏得了廣大觀眾們的喜愛。事隔20多年後,李連杰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功夫明星,而于海卻依然過著平淡而簡單的生活。

山東自古出英雄好漢,于海大師為武術事業拼搏近五十年來,一直都活躍在武術教育第一線,從事著武術教學,研究及挖掘整理流失已久的武術遺產等各項具體工作。苦心研磨各武術門派的精髓,博採貫融並不斷推陳出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特別是對中國的傳統拳,如:螳螂拳八卦掌通背拳形意拳等項目的研究和演練已達到無人能及的水平,被譽為“武學字典”。他對螳螂拳的研究和發揚,更為中華武術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奠定了他在國內外武術界宗師級的權威地位。他以精湛的武藝和高尚的武德受到了國內外眾多武術愛好者的仰慕。

自1980年同現國際武打巨星李連杰先生共同拍攝了轟動全球的武打影片《少林寺》開始,陸續參加拍攝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通天長老》、《長城大決戰》、《新少林寺》、《太極宗師》《黃河大俠》等近二十部電影和電視劇,並擔任重要演員和武打設計。通過影視作品的表現形式,使中華武術真正被世界文化所認同,成為全人類的寶貴財富,為弘揚國粹做出了貢獻。1998年在北京的中國武協四十年大慶上被授予"中國武術明星"榮譽稱號。于海大師為武術事業拼搏近五十年來,一直都活躍在武術教育第一線,從事著武術教學,研究及挖掘整理流失已久的武術遺產等各項具體工作。苦心研磨各武術門派的精髓,博採貫融並不斷推陳出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特別是對中國的傳統拳,如:螳螂拳,八卦掌,通背拳,形意拳等項目的研究和演練已達到無人能及的水平,被譽為"武學字典"。他對螳螂拳的研究和發揚,更為中華武術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奠定了他在國內外武術界宗師級的權威地位。他以精湛的武藝和高尚的武德受到了國內外眾多武術愛好者的仰慕。為向世界各國熱愛武術的有緣人傳授正宗的中華武術,2001年12月率其子----全國武術冠軍,國家武英級運動健將,國家一級武術裁判于濤先生,在中國山東威海成立了第一所以武術教育為主的"于氏武術文化交流中心",它也是中國唯一的"于海螳螂拳培訓基地"。

1999年出演經典電影《功夫小子闖情關》,又名《辮子神功》,飾演楊崇武!

傳奇經歷

于海于海

于海的名字自《少林寺》以來便頗為響亮。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曾用名:於天堂,是他信奉基督教的父母給他起的,文革時,這個四舊的名字成了反面教材。那時特講究“乾群魚水關係”,他便“破舊立新”成了于海,即“魚離不開水之意”。
于海的頭髮很稀,他從前的一頭密發自他不得不改名後的那個年代便開始脫落,于海曾是山東體育運動技術學院的武術隊隊長兼教練,還曾擔任過武術隊領隊兼教練。1966年,大小頭都受到衝擊,兢兢業業的于海成了執行資反路線的典型。他無論如何也轉不過這個彎擇,決定沿著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徒步走到韶山,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路上他看到是造反組織的混戰,這才知道全國都是一樣的。他更加百思難解,從此開始掉頭髮。
于海參與《少林寺》的拍攝是個一個偶然的機會。1973年,中國的國門似乎不再關閉,武術也有了出國任務。于海和李連杰在1974年的一次訪美表演中引起了香港銀都機構副總經理的注意。數年後,當這個機構籌劃拍一部有關少林寺的影片時,想到了當時的教練于海和小運動員李連杰。誰也沒有料到這部影片能一炮紅透天,在香港保持了多年的票房最高記錄。同期上映的成龍、劉嘉良《十八般武藝》《龍少爺》,投資比《少林寺》高十倍,而票房卻遠遠不及。
于海拍電影曾經很玩命。當初拍《少林寺》時,時間非常緊張,片中的馬戲很多,他只用了兩個上午的時間練習騎術,便投入拍攝。影片中有一組于海在一條小路上騎馬疾駛的鏡頭,他的馬時速達到40公里,拐彎時,沒想到一棵楊樹擋在了前面,想收韁已是來不及了。他的身子平飛了出去。于海本能地用兩條胳膊護住頭部,腦袋是保住了,而用以當作護具的手臂卻沒能倖免:手腕、肘部脫臼,左手撞斷。事隔十餘年了,于海提起此次險情還是一副後怕的樣子。當時他只覺得肛門象過電一樣疼痛,到底是習武之人,他在悲呼此命休矣的同時提肛助氣以減輕痛苦。他慶幸自己反應還算敏捷,否則他撞壞的不是兩條手臂,而是腦袋被衝撞到脖腔里的慘狀。時間並不允許他養傷,而是逼著他帶傷繼續參加拍攝。1984年,影片《少林小子》在杭州黃龍洞拍外景,50度的溫度計楞是被衝破了,躲在蔭涼地里圍觀的觀眾每天都有好幾個中暑暈倒的。如此酷熱的天氣,不動都躁的慌,還要拍打戲,苦不堪言的于海在與“群匪”打鬥時,右腿骨斷筋折,不得不到北醫三院手術,之後打著石膏回到外景色地,不到兩個星期,于海拖著傷腿繼續拍戲。
如今,年過60的于海似乎現實了許多。他對激烈的打鬥頗為憷頭,而是偏愛文戲。與他合作過的許多導演認為武人出身的于海演起文戲來亦是十分不俗,然而他從武多年的特壓得住陣的氣質卻是常人難以具備的。所以,找到于海的導演總是不忍荒廢他的這種特質,他的角色也免不了打打殺殺。于海的性格曾經極其耿直,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他在90年代初看了一場全國武術錦標賽,他看到具有冠亞軍水平的運動員居然沒有進入前10名,便再沒光顧賽場。《少林寺》上映大獲成功後,由於于海在螳螂拳一門頗有造詣,香港報刊曾以《一代宗師》為題對他進行了專門報導,于海對此很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實在當不起”。不過,于海對螳螂拳確是情有獨鍾。他閒暇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整理研究螳螂拳的有關資料,他總想完成一部匯總各派螳螂拳的著作。也許是扮多了佛門師父,于海變得超脫了許多,凡事隨緣而行,隨遇而安。他說他認識的武術教練每年都要走一兩個。幾年前,他的得意門生邱方儉(電視劇《武松》的武打設計,當運動員時擅使九節鞭)死於車禍更是令其大受震動,他當時便揮筆寫如下詩句:華年早逝得解脫,親人難忍哀念情。稱望眾生勤思醒,諸般色相莫強行——這寄託哀思的詩句,亦體現了曾經滄海的于海的大徹大悟

演藝經歷

于海于海

1954年,于海作品《通天長老》拜七星螳螂拳大師林景山先生為師,學習正宗的螳螂拳。
1958年,在參加全國、省、市三級武術比賽時連闖三關,以優異的德技成績被山東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招收,成為國家正式的武術運動員。
1958年-1966年,代表山東省武術隊參加在華東和全國舉行的所有重大比賽。曾多次榮獲劍術、棍術、螳螂拳冠軍及全能冠軍。是當時中國著名的武術運動員。
1966年-1986年,被任命為山東武術隊隊長兼總教練,帶領山東省武術隊一直闖在全國先進先例,該隊被全國武術界譽為"老大哥"隊。
1987年,後在山東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任高級教練顧問
1960年全國曾兩次組成中國武術代表團,于海大師隨團出訪了捷克斯洛伐克、蘇聯。年底又隨同周恩來總理,陳毅外長訪問了緬甸。1964年後又多次任中國武術代表團教練和隊長,出訪過美國、法國、土耳其、摩洛哥、突尼西亞、埃及、阿爾及利亞、坦尚尼亞、索馬里等三十多個國家。所到之處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成為代表團優秀的表演節目。為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增進友誼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自1980年同現國際武打巨星李連杰先生共同拍攝了轟動全球的武打影片《少林寺》開始,陸續參加拍攝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通天長老》、《長城大決戰》、《新少林寺》、《太極宗師》、《黃河大俠》等近二十部電影和電視劇,並擔任重要演員和武打設計師。通過影視作品的表現形式,讓中華武術真正被世界文化所認同,成為全人類的寶貴財富,為弘揚中國文化做出了貢獻。1998年在北京的中國武協四十年大慶上被授予"中國武術明星"榮譽稱號。
為向世界各國熱愛武術的有緣人傳授正宗的中華武術,2001年12月率其子——全國武術冠軍,國家武英級運動健將,國家一級武術裁判于濤先生,在中國山東威海成立了第一所以武術教育為主的"于氏武術文化交流中心",它也是中國唯一的"于海螳螂拳培訓基地"。

作品年表

電影《少林寺》電影《少林寺》

少林寺 The Shaolin Temple (1979)

南北少林 Martial Arts of Shaolin (1985)

太極宗師 Tai chi zong shi (2003)

功夫小子闖情關 Kongfu Lovers (1995)

她來自台北 (1994)

《太極張三豐》 TAI-CHI MASTER (1993)

《東瀛遊俠》 THE JAPANESE WARRIOR (1991)

通天長老 THE SUPER REVENGENT MONK (1990)

長城大決戰 THE LAST DUEL OF THE GREAT WALL (1988)

晚清風雲-獨臂壯士 Wind And Cloud in Lates Qing3—ONE ARM HERO (1993)

晚清風雲-武狀元鐵橋三 Wind And Cloud in Lates Qing2—SAM THE IRON BRIDGE (1993)

個人影響

專業教練業餘演員

于海于海

雖然影視方面,對於于海來說僅僅是業餘愛好,但是于海對於喜愛他的影迷朋友卻絲毫沒有怠慢。他說,有的時候,這張臉能給他帶來一些方便,但也給他帶去了不少麻煩。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鮮明的特徵讓大家很容易就把于海從人群中找出來。於是接履而至的便是給影迷簽名、和影迷合影,即便當時于海再累,心裡再有想法,他也會—一滿足影迷的要求。他說“我永遠記得,‘沒有影迷就沒影星,’‘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兩句話。”
曾經任職為山東武術隊隊長兼總教練的于海為國家和山東省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武術隊員,其中就包括他的兒子于濤。于濤9歲就開始隨父親習武,1983年至1991年,多次在全國重大武術比賽中獲得冠軍。特別是家傳的武學“螳螂拳”的技法與套路的演練,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巳得其精髓與內涵,屢獲各類大賽的冠宰,並多次出訪日本、伊朗、歐洲、美洲等國進行友好訪問與表演,受到一致好評。1989年在全國武術錦標賽中成績達到武術運動員最高級別——國家健將標準,被國家體委授予“武英”級運動員稱號。子承父業讓于海備感欣慰,現在於濤自己開設了一家體育文化交流中心,旨在提倡武道健身,弘揚武術精神。提到自己的兒子,于海臉上露出習武之人難得的溫柔。

苦練“螳螂拳”

說到于海的看家本領非“螳螂拳”莫屬。1954年,年僅12歲的于海拜七星螳螂拳大師林景山先生為師,學習正宗的螳螂拳。看見銀幕上的于海飛檐走壁,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好生羨慕。孰不知.作為一個武術運動員的他經歷了多少痛苦和傷痛,承受了何等的孤單和寂寞。由於練習而造成的傷痛至今仍折磨著于海,每逢天氣突變、陰雨連連,于海身上的關節幾乎沒有一處不疼的。
為了能更準確地領會“螳螂拳”的精髓,于海曾經和上百隻螳娜共處一室,研究這種昆蟲的一舉一動,從中體會“螳螂拳”的要領。
20世紀80年代,于海作為山東省武術隊的隊長和總教練,經常帶著學生訓練。當時的環境遠沒有現在好,學生們訓練體能大多都在戶外,爬山,跑步。帶領學生們到附近的山上去跑步,于海發現山上有很多螳螂,便在休息的時候抓幾隻。學生們看見教練在抓螳螂,十分好奇,于海和他們講了自己的用途之後,學生也利用訓練休息幫著他抓。人多力量大,這樣于海幾平每天都能帶十幾隻到幾十隻螳螂回宿舍。
再看看于海的宿舍,滿屋子爬的都是螳螂,桌子上、蚊帳上、燈罩上,最多的時候能有上百隻。地板上,時常還會出現螳螂的屍體,畢竟房間是人住的,不適合這些小傢伙。那時,于海平時最大的樂趣就是逗螳螂。聽說過養蟈蟈、鬥蛐蛐的,還沒見過逗螳螂的。于海一個人在宿舍,就拿一根草和螳螂打架,你一下,我一下。別以為他是在找樂子,其實在和螳螂的你來我往之中,螳螂的每一個姿勢,怎么進攻,怎么防守,頭往哪邊轉,身體往哪邊動,都印在了于海的腦子裡。根據螳螂的反應和動作,于海潛心研究,反覆練習、總結,終於在原有的“螳螂拳”上作了改良和創新。在他的努力下,“螳螂拳”得到了發展和發揚。他也被稱為一代“螳螂拳”大師。

英雄傳說

于海于海[演員]

德高望重的于海是人們熟知的中國武林重量級人物,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他的名字就與電影《少林寺》一起蜚聲海內外。于海認為:中國的傳統武術功夫是伴隨人生的健康體育運動而發展的,要培養好武術人才,必須從娃娃嚴格抓起。苗子若能從一開始就狠抓姿勢、招式、耐力等基本功的系統訓練,使之達到“走如風、立如松、坐如鐘”的境界,其發展前景是無限的。於老也指出個別業餘運動員在比賽中暴露出耐力不足、爆發力欠佳、綜合素質不高的問題,要求武協組織在這方面應引起重視,抓好他們的基本功訓練,同時應創造機會為大家多提供表現的舞台。堅持刻苦訓練、潛心習藝,並爭取機會與各地的高手論藝比技,力爭競技水平不斷提高。
被譽為“一代宗師”、“螳螂拳王”、“太極傳人”等稱號的于海,曾多次參加全國及華東地區武術的比賽,共榮獲冠軍36次;並先後參加過《少林寺》《少林武王》《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太極張三豐》《太極宗師》等60多部影視劇的拍攝;出訪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國際公認的武打巨星。他的言辭很謙遜,於老稱“自己是一個終身的武術工作者”,並說“在我即將走完影視生涯之前,最大的願望是———讓學生在學好文化知識的前提下,培養一批類似李連杰、吳京的國際級武星”。近年來,他已開始把願望付諸實施,並致力於教育事業,加盟於香港五麼(11111)教育集團,先後在福州潮州秦皇島等地開辦了12所五虎山學校,並親任武術總教練,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中國的武術教育事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