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聖

二聖,是中國古代一個合稱名詞,有指代周文王、周武王,或周公、孔子或大禹、孔子等等。

概述

二聖,是中國古代一個合稱名詞,有指代周文王、周武王,或周公、孔子或大禹、孔子等等。

解釋

【詞語】: 二聖

【注音】:èr shèng

【釋義】:1、謂周文王周武王。 2、謂周公孔子。 3、謂大禹、孔子。

【出處】:1、《漢書·韋成玄傳》:“成王成二聖之業,制禮作樂。”顏師古註:“二聖,文王、武王也。”

2、沈約均聖論》:“周、孔而聖。宗條稍廣。”

3、韓愈《諍臣論》:“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黔,qiàn,意:黑色),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佚之為樂哉!”

隋高祖時期

隋文帝文獻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當與隋文帝議論國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謀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宮中稱為二聖

唐高宗時期

公元664年,通過處理上官儀事件,武則天垂簾聽政,這就是唐代歷史上著名的二聖臨朝。從此武則天在群臣面前樹立了和唐高宗並尊的地位。

相關資料:《舊唐書--本紀第六則天皇後》

永徽六年,廢王皇后而立武宸妃為皇后。高宗稱天皇,武后亦稱天后。後素多智計,兼涉文史。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詳決。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當時稱為二聖。

二聖殿

池州旅遊景點

二聖殿是一幢江南明代民宅式的建築,殿門面臨上山古道,龍潭溪從東南而來,繞寺而過,環境幽雅。今住持僧覺益。過去一些善男信女到九華山朝拜,見廟燒香,見菩薩磕頭。二聖殿是他們朝拜的起點。

殿里供奉的“二聖”,頭戴烏紗,身穿朝服,腰束玉帶,足蹬粉底朝靴。身高七尺,面龐豐潤,黑色的三絡鬍鬚齊胸,明亮的兩隻眼睛炯炯有神。兩尊金色塑像酷似孿生兄弟。這裡所謂“二聖”,其實僅是金喬覺的兩位舅父。既非通常儒家所稱的周公、孔子二聖,亦非民間傳說的神話人物“和合二仙”二聖。

這裡有一個傳說。金喬覺是新羅國王室貴族,他的舅父自然也屬名門望族,但不詳其姓名。金喬覺在九華深山苦修,創建佛寺,聲名遠揚後,新羅國僧人紛紛前來,拜他為師,一時徒弟劇增。但山中生活很清苦,金喬覺曾以白土摻米煮食度日。高堂老母痛兒心碎,請其兩位舅父跋涉來山看望。兩個舅父受外甥金喬覺影響,住在九華山不走了。後因他倆觸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5條戒律,被金喬覺攆下山去。後人為紀念金喬覺兩個舅舅的九華山之行,在山腳下為他倆立廟祭祀,供食葷素不拘。

過去,在皖南一些地方流傳一種“二聖會”的集會。即夏曆七月三十日做“地藏會”,焚香、誦經,參加者出錢辦素齋聚餐。翌日,即夏曆八月初一辦“二聖會”,祭祀金喬覺的兩個舅舅,供席有葷有酒,參加者同樣焚香禮拜,聚餐時則是大酒大肉了,這與佛教徒的“盂蘭盆會”、“觀音會”等迥然不同。

染織二聖

二聖簡介

染織業的祖師爺梅、葛二聖。

舊時染織店鋪祭祀之時,常焚燒一種“紙馬”。“紙馬”用五色紙或黃紙製成,上面還印有二聖的神像。

傳說

這梅、葛二聖就是染布行業的兩位祖師爺。提起“二聖”,傳說不少,大體有兩種:

其一:

一種傳說講的是“二聖”發明染料,用以染布的故事。起初人們用棉布、麻布縫製衣服之時,衣服都是灰白色的,單凋得很,比不上獸皮和羽毛漂亮好看。有一次,一位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在泥里,泥水弄髒了白衣衫。他很懊喪地到河裡去洗衣服,結果怎么也洗不乾淨,等幹了一看,白色變成黃衣。穿上一試,村上的人都說好看。這個梅小伙兒把這個秘密告訴給了姓葛的小伙子,從此黃泥染布的訊息一下子就傳開了,人們也就開始用黃泥染白布做衣服穿了。

後來,梅、葛二人又開始尋思用別的顏色衣服,但百思不得其法。有一次,他倆把白衣染黃掛在樹枝上,忽然颳起了風,布被吹落在草地上。等他倆發現之後,拾起黃布一看,竟成了“花”布,青一塊,藍一塊。他倆蹲在草地上琢磨,到底這青藍色是如何被染的呢?倆人一塊想到了青草。青草莫非能染藍衣服?倆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割了一筐青草回家,把青草搗爛,放到水坑裡,然後將白布放進去浸泡。不一會兒,白布果真變成了藍布。後來這種染布法又流傳到了民間,人們不但學會用“蓼藍草”染衣服,而且又從蓼藍中提取了一種名叫“靛青”的染料。

傳說後來二位祖師在喝酒喝嗆了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酒吐到了染缸里,沒想到“歪打正著”,染缸里的布竟被染成了鮮亮鮮亮的藍色。從此梅、葛二祖師染藍布時,就改用一種酒槽發酵,用蓼藍沉澱物還原的方法染藍布,又省時又省力,顏色純正,久不褪色。

染業工匠們為了紀念梅、葛二祖師開創染業、發明染料的功績,將他倆尊為染布業的祖師爺,敬稱為“梅葛二聖”。

其二:

另一種傳說更為荒唐有趣。說“梅葛二聖”並不是什麼先師,而是一鳥一果。古人原來都是穿素白色的衣衫,當然皇帝也不例外。有個皇帝愛慕虛榮,老想穿一件跟太陽一般鮮紅的袍子。他手下的工匠一籌莫展,研究了好些日子,大紅袍也沒做出來。皇帝一氣之下,殺了那工匠。後來皇帝連殺了好多位工匠,可是紅袍還是做不出來。

皇帝下令在各地選聘手藝高強的工匠,卻沒有一個工匠敢揭黃榜應徵,工匠們惶惶不可終日。一天,一位老人進宮求見皇上,他對皇上說:“我能制紅袍,但得需要一些時日。”老人其實用的是緩兵計。一天,老人在山林里踱步,思忖怎樣給皇上製做紅袍。沉思默想之時,忽見一隻葛鳥在樹上啄吃梅果,吃得很香甜,一邊吃,一邊得意地啼叫。沒想到紅紅的梅汁從鳥嘴裡滴落到老人的白布衫上,落下點點紅跡。老人受此啟發,不久便用紅梅汁染成塊紅布,為皇上趕製了一件紅袍。皇帝穿上紅袍,很是歡喜。沒料到,一件紅袍竟救活了眾多的刀下冤鬼!工匠們十分感激老人,稱他是活神仙,非要給他立廟奉祀。可是老人說什麼也不同意,他說:“做紅袍不是我的功勞,是玉皇大帝派了葛鳥、梅果兩位神仙下凡成就了此事,這才把大家從刀口下救了出來。要謝,該先謝二位神仙。”於是,國人就按照老人的模樣塑造出了梅葛二聖像,建廟供奉。

地位

過去,一般染坊、布店、紙作紡、年畫作坊,都張貼梅葛二聖神像。一些染坊、紙作坊集中的地區,如河南開封朱仙鎮、四川綿竹、夾江等地都建有梅葛廟。四月十四和九月初九這兩天,染匠、紙匠們要聚集祠堂廟宇中焚燒紙馬神像,同飲梅葛酒,共同祭祀祖師爺,虔誠地祈祝行業興旺,萬事平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