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塘鄉[廣西桂林象山區]

二塘鄉[廣西桂林象山區]
二塘鄉[廣西桂林象山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二塘鄉,是中國地名,也是一個消歧義詞條。在中國有兩個二塘鄉:一個是位於江西省進賢縣的二塘鄉,另一個是位於廣西省桂林市象山區二塘鄉。本詞條將對這兩個“二塘鄉”分別做以下詳細介紹。

一、江西省進賢縣二塘鄉

二塘鄉二塘鄉位置
江西省南昌市二塘鄉位於進賢縣的東北部,鄉政府駐地踞進賢縣城39公里,進里公路橫穿鄉境而過,各行政村已修通水泥硬化公路,總長38公里,交通便利。二塘鄉屬濱湖地區,山林坡地多,湖汊深插鄉境內,三面環水,東臨楊坊湖,西瀕軍山湖,信河沿東北鄉界流入鄱陽湖,二塘鄉呈現“三山三水兩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境內氣候宜人,無工業污染,是特有的典型的無公害環境,是種養、度假休閒旅遊、投資的好去處。

概況

二塘鄉青山茶
二塘鄉總面積54.5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69個自然村,有農戶3622戶,總人口15364人,工農業總值247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9元。二塘鄉有耕地面積24761畝,其中水田13504畝,旱地11257畝,主要生產水稻小麥大豆花生油菜芝麻等,2005年糧食總產15374噸,油料總產量1310噸,農業總產值4749萬元。林業面積24000畝,其中濕地松經濟林7000畝,用材林8000畝,新碳林6000畝,二塘鄉森林覆蓋率達28%以上。水面資源豐富,湖泊、山塘、水庫總面積達2079畝,養殖面積1400畝,水產品總產量4473噸,其中類120噸。

二塘鄉有工業企業16個,個體化私營企業12個,工業企業總產值16610萬元,主要是機磚廠,年產機磚3000萬元。

二塘鄉潑蛇燈,形勢四腳蛇,短小精悍,生動活潑,民眾喜聞樂見,歷史悠久,是南昌市乃至江西省唯一的民間燈種,是稀有的文化遺產

二塘鄉青山茶,又名“穀雨仙”,此茶種植於新民村青山一帶,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仙人居住於此,為生活計,種下此茶,逢穀雨時節採摘,茶嫩清香,提神醒目,後進貢給皇上,皇帝賜名“穀雨仙”,此茶成為貢品。現在“穀雨仙”茶,種植於新民村青山一帶的地埂之上,面積達1000畝,茶葉產量10噸。

進入新世紀以來,二塘鄉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依託山水特色,廣納四方客商,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營造“親商、扶商、富商、安商”全民招商的氛圍。浙江福建江蘇及省內客紛紛前來二塘投資興業,2004至2005兩年,二塘鄉引資金600餘萬元,其中,浙江老闆在二塘鄉養殖珍珠項目,投資就達450萬元。

二塘鄉建有教學醫療、供郵政電信、金融、商業大樓,街道綠化成蔭,寬闊整潔。這裡山清水秀、民風純撲,勤勞、智慧的二塘人民熱忱歡迎各界人士前來投資興業,觀光旅遊。

區位優勢

二塘鄉二塘鄉
水陸交通便捷,省道進賢——三里二級公路穿境而過,連續320、316國道,滬麗高速公路,昌廈高速公路、贛奧高速公路,浙贛鐵路京九鐵路和南昌昌北機場,距320國道、滬麗高速公路、浙贛鐵路30公里、316國道、昌廈高速公路、贛奧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和京九鐵路70公里,南昌昌北機場100公里,水上交通可往信河至鄱陽湖長江

二塘山水資源豐適宜淡水養殖,開發生態農業,由於多方的原因,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農業結構調整、資源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均處起步階段。鄉黨委、政府已制訂發展規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主題,以經濟調整為主線,發揮資源優勢,做好山水文章,改善投資環境,大力招商引資,加快小城鎮建設,力爭把二塘建設成一個農業強鄉、財政大鄉,為鼓勵和吸引投資者來二塘投資興業,鄉政府決定在財稅征地、土地使用、行業管理等方面實行比其他內地更加優惠的投資政策,實行一套簡便的辦事程式,鄉政府對客商承諾是:低成本、快效益、高回報。

傳統文藝

二塘鄉二塘鄉《潑蛇燈》
進賢縣二塘鄉傳統燈彩《潑蛇燈》喜獲國家金穗獎

2008年10月結束的首屆全國農民文藝會演中,進賢縣的《潑蛇燈的傳說》一舉摘的本屆會演的最高獎——金穗獎,這也是江西省唯一獲金穗獎的節目。

進賢縣的《潑蛇燈》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起源於清末同治年間(公元1865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進賢縣二塘鄉各個村落及周邊縣、鄉。每逢新春佳節、元宵燈會,村民們都要聚在一起舞耍潑蛇燈,慶賀豐年,祝福未來。潑蛇燈最初是一根約2米長的草繩,貼上彩紙,點上香火,裝上手柄,兩人表演,既有龍燈舞翻、滾、盤繞的特點,又揉合了手搖獅的技法。因其造型不像蛇而似,加之舞蹈靈巧活潑,故名“潑蛇燈”。經過幾代民間藝人不斷改進的潑蛇燈,用篾扎而富有彈性,扭動起來,星星點點,煞是好看,加之鑼鼓、喇叭嗩吶伴音,視聽效果更佳,以至形成了今天全國獨一無二的民間燈彩藝術

潑蛇燈能如此大放光彩,其過程也挺曲折。

潑蛇燈雖然出現時間較早,但其影響力非常有限,長期以來也只僅僅局限於進賢縣二塘鄉及周邊地區,可以說受關注程度非常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潑蛇燈技藝傳承人也是越來越少,最後,竟然發展到要差點消亡的地步。

現在看著那動人的鏇律,那迷人的舞動,如此璀璨的藝術精華如果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是件憾事。

可喜的是,當代的進賢人看到了潑蛇燈的藝術價值,看到了它光輝的前景。所以,進賢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打造這門藝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節目重新包裝,參與展演等等,讓傳統燈彩《潑蛇燈》重煥新春,再放光彩。

農產品

二塘鄉苦瓜
蔬菜

苦瓜又叫瘌瓜、涼瓜,具有特殊的苦味,但仍然受到大眾的喜愛。這不單純因為它的口味傳給“別人”,如用苦瓜燒魚,魚塊絕不沾苦味,所以苦瓜又有“君子菜”的雅稱。

苦瓜中的苦味一部分來自於它所含的有機鹼,不但能刺激人的味覺神經,使人增進食慾,還可加快胃腸運動,有助消化。苦瓜中含有類似胰島素的物質,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它能促進糖分分解,具有使過剩的糖分轉化為熱量的作用,能改善體內的脂肪平衡,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食療食物。苦瓜還具有一種獨特的苦味成分——金雞納霜,能抑制過度興奮的體溫中樞,起到消暑解熱的作用。在炎熱夏季,小兒常會生出痱子,用苦瓜煮水擦洗,有清熱止癢祛痱的功效。祖國醫學認為它具有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的功能。

糧食作物

大米,是由稻子的子實脫殼而成的。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之一。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去餐館,米飯都是必不可少的。大米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精蛋白胺基酸的組成比較完全,人體容易消化吸收,但賴氨酸含量較少。糙米中的礦物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含量都較精米中的高。

大米中各種營養素含量雖不是很高,但因人們食用量大,故其也具有很高營養功效,是補充營養素的基礎食物。米粥具有補、和、清功效。米湯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性味甘平,有益於嬰兒的發育和健康,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於消化,並對脂肪的吸收有促進作用,亦能促使奶粉中的酪蛋白形成疏鬆而又柔軟的小凝塊,使之容易消化吸收,因此用米湯沖奶粉或給嬰兒作輔助飲食都是比較理想的。中醫認為大米性味甘平,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認為多食能令“強身好顏色”。

經濟作物
大豆包括黃豆黑豆青豆等,是一種油糧兼用的農產品。其食用及藥用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大豆是現有農作物中蛋白質含量最高、質量最好的作物。乾大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40%,優等的大豆甚至達到50%左右,相當於瘦豬肉的2倍、雞蛋的3倍、牛奶的12倍。熟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是11%、荷包蛋是13%、乳酪是23%、碎牛肉是22%在麵粉中摻入5%的大豆粉,可使這種混合麵粉的蛋白質含量提高19%蛋白質是組成人體細胞、組織的重要物質,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與生命有關的許多活性物質,如、抗體、激素等,主要是由蛋白質構成的。

人體的代謝活動、生理功能、抗病能力、酸鹼度調節、體液平衡以及遺傳信息傳遞等,都同蛋白質密切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講,大豆是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食品。除了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以外,大豆中還有胡蘿蔔素硫銨素核黃素尼克酸等為人體所必需也最容易吸收的營養素。這更是瘦肉、雞蛋、牛奶以及其他畜產品所少有的。

大豆還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礦物質,且其含量遠遠超過作為主食的米麵和玉米等。

二、廣西省桂林市象山區二塘鄉

象山區二塘鄉地處桂林市南郊,距市中心12公里,所轄六個行政村,北與市區接壤,東與雁山區柘木鎮相鄰,西與臨桂縣交界,南與雁山鎮相接。總面積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53公頃,總人口13350人。

鄉鎮概述

二塘鄉廣西省桂林市象山區二塘鄉
二塘鄉位於象山區南部,東接雁山區柘木鎮,西臨臨桂縣臨桂鎮四塘鄉,南與雁山區雁山鎮交界。轄區總面積63平方公里,2005年耕地面積1201公頃。轄陽家、紅光、四合、萬福、塘、北芬6個村民委員會,30個自然村,30個村小組。2005年底總人口14528人,鄉政府駐地二塘街。

二塘鄉是象山區的南大門。2005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5616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8021萬元,鄉鎮企業收入20071萬元,第三產業12221萬元,財政收入13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148元。

二塘鄉南北有桂陽公路貫穿全鄉,西有萬福公路,轄區內有桂林宏偉集團、五七一八廠、桂林洗滌劑廠、雪芙蓮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威達集團、金地球農機汽配市場、飛龍汽車貿易公司、龍泉國家森林公園、空軍療養院、柳鋼桂林療養院、桂林交通療養院、大家具批發城、普天通訊器材廠等大型企業、民營企業104家、個體工商209家。

二塘鄉是象山區的農業鄉,有稻田10582畝,水面2718畝,林地18330畝。為了更快更好地增加農民收入,該鎮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引進農業項目,以創新的思想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逐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圍繞“菜籃子、果籃子、花籃子、肉籃子”工程,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種植名、優、特水果及無公害蔬菜,注意發展蔬菜、花卉和旅遊、觀光,休閒型農業,重點抓了紅繼園等三個花卉生產基地。目前全鄉人均年種植水果、蔬菜等面積為0.55畝,為農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礎。

二塘鄉於2001年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九年義務教育達標率為100%,有文化室29間,有籃球場6個,有中學1所,有國小7所。

二塘鄉30個自然村均通汽車,通車率達100%,有30個自然村通有線電視,有仁頭、陽家、塘、茶店、上沙河5個自然村通自來水

交通便利,離城市近,是二塘鄉發展的一個很大優勢。因此,結合實際情況,二塘鄉正在構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即走城市化的道路。以“居住社區化、就業非農化、保障社會化、受益多元化,待遇市民化”為基本方向,該鄉正在積極探索建設城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促進城市化建設。

歷史沿革

二塘鄉距城中心10公里,故名二塘,清代為驛站,元屬靜江路,明屬靜江府,清屬桂林府,民國初年桂林縣、臨桂縣地,民國2年6月屬桂林縣。民國19年屬良豐區。民國31年屬太沙鄉公所、柘木鄉公所、三合鄉公所。

民國19年9月並區後,二塘鄉屬柘太區公所、三合區公所、西南附廊區公所。1949年12月,柘太區公所更名為南郊區,西南附廊區更名為西郊區,三合區和北附廊區合併,稱北郊區。1950年4月,老村、東村、塘村、崴村、佛殿橋村、塘珠山村、陶家村、仁頭村、上月山村、潭南村、陽家村、駱家村、茶店堡村、二塘村、下月山村、西村、常家村、額頭村、神灣里村、鄧家村、田頭村、南村、塘家灣村、上沙河村、下沙河村、黃村、上鑾塘村、下鑾塘村劃歸臨桂縣。1952年土地改革即將結束時,中共廣西省委決定,將1950年劃規臨桂縣的街、村重新劃歸市郊區。同年9月,二塘鄉隸屬桂林市南郊區人民政府,南郊區人民政府辦公地址在柘木圩。東蓮、和睦鄉人民政府隸屬西郊人民政府,西郊區人民政府辦公地址在甲山村。

1954年4月,東、西、南3個郊區人民政府合併成立桂林市近郊郊區人民政府,二塘鄉、東西鄉隸屬近郊區人民政府,1955年9月,近郊區人民政府改為市近郊區公所,二塘鄉、東西鄉隸屬市近郊區公所。1957年9月,二塘鄉、東西鄉屬奇峰鄉管轄,1958年8月30日,全郊區46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秀峰人民公社,二塘生產管理委員會屬秀峰人民公社管轄。1959年二塘大隊、紅光大隊屬近郊區人民委員會和秀峰人民公社管委會管轄。1960年7月二塘大隊紅光劃歸良豐農場,稱為良豐第六分場,1961年二塘大隊、紅光大隊從良豐農場退出,成立二塘公社,屬市郊區公所管轄。同年6月,撤銷郊區公所,二塘人民公社屬桂林市農業局管轄。1962年,二塘公社屬郊區公所管轄。1968年屬郊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6月,二塘公社屬市農業辦公室領導。1984年7月,二塘鄉屬郊區人民政府管轄。1990年二塘鄉仍屬郊區人民政府管轄。1996年12月26日,二塘鄉併入象山區,屬象山區人民政府管轄。

城鎮經濟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象山區二塘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自治區“1234610”工程和桂林市、象山區關於農村發展工作思路,始終把握“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一核心,把“特色”農業做大做強,加大引智引資發展農業的力度,促進農業產銷一體化建設,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格局。

二塘鄉二塘鄉水果出廠
——發展特色農業,大力培養特色經濟

發展才是硬道理,要發展二塘經濟,就必須發展現代農業,符合二塘的實際,二塘鄉與桂林市南區相連,在可供大力開發的桂陽公路兩側,在2000年前,全鄉以種植水稻為主,雖處市郊,但觀念守舊,思想不夠解放,沒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較低,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21世紀以來,二塘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特色農業,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較大的進步和提高,特別是十六大以來農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加快。鄉黨委、政府和各村“兩委”一切工作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箇中心,想問題、定政策、辦實事都立足於發展農村經濟,大力培養特色經濟,因地制宜,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產業,不斷提升最佳化產業結構。重點抓好蔬菜、名優水果、園藝花卉、畜牧水產養殖、休閒觀光農業,初步形成了一鄉多品、一村幾品的城郊特色農業格局,樹立“競爭農業、品牌農業”的新理念,加大行銷推廣力度,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把優勢產品的拳頭產業做大做強。

——發展特色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核心問題。鄉黨委、政府在抓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上,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入手,加強科技服務,大力引進農業項目,以創新的思想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逐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圍繞“菜籃子、果籃子、花籃子、肉籃子”工程,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種植名、優、特水果及無公害蔬菜,注意發展蔬菜、花卉和旅遊、觀光,休閒型農業,重點抓了紅繼園等三個花卉生產基地。北芬村、碰塘村、紅光村等近千畝的優質水果、季節性蔬菜種植基地,在桂陽公路旁開發種植“六個百畝”:即百畝“雙季蓮藕”;百畝“粉葛”;百畝優質品種“四棱豆”;百畝“翠竹長身苦瓜”和“台灣高農苦瓜”和百畝“綠玉辣椒”等一批蔬菜新品種,這些新產品的開發都取得了理想的經濟效益。如種植蓮藕比種植水稻效益提高了5—7倍,粉葛的畝產值達到2100元,全鄉複種蔬菜面積達8656畝,較上年增加了2200畝,增幅達到25.3%,目前全鄉人均年種植水果、蔬菜等面積為0.55畝,為農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礎。推進了農業化進程,拓寬疏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培養農業龍頭企業,走農戶+基地+企業的經營模式,通過多種途徑,發展規模經營,切實帶動一批農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發家致富的經營格局。

二塘鄉二塘鄉家禽養殖
——發展特色農業,引進高科技農業示範園

引進高科技農業示範基地,走科學型、效益型農業發展之路,大力興辦農業示範基地。兩年來在北芬村成功引進了紅繼園等三個占地180多畝的園林、花卉、苗木生產基地、由基地幅射,形成了以基地帶農戶的集園林、花卉、苗木、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產業地帶,現有200多農戶調整產業結構走園林、花卉、苗木、旅遊發展致富之路。同時,與台商洽談,在四合行政村上月自然村開發科技農業為一體的大型農業項目。這些項目的引進和開發將大大推動二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發展特色農業,最佳化養殖結構

根據城郊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2005年全鄉牲豬出欄26040頭,家禽出欄27.66萬羽,禽蛋產量達623噸,水產品產量達627噸,2003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47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8%、14%、5.8%、6.5%,突出傳統食草型畜禽養殖和“土”品種,出現了四合上月土雞村、村土甲魚村、北芬土洋鴨村、紅光常家土豬村,為抓好養殖業,去年舉辦各類培訓班十二期,培訓農民417人,印發科技資料6000多份,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通過技術指導,品種改良,豬、牛、羊、雞、鴨的產量均有提高,畜牧養殖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進一步加大,積極發展立體養殖,其中特種養殖就有蝦、蛙、鱉等,去年爭取到桂林市科技局牛品改推廣項目,有14個自然村近千頭牛套用新技術進行品種改良,預計全鄉通過對牛的品改,將能大大提高養牛的經濟效益,是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二塘鄉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績喜人,農民得到了實惠,償到了甜頭。農民民眾以科技為支撐,在科技專家的指導下,邊學邊乾,邊乾邊學,以“特色”為載體,為城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城鎮建設

二塘鄉二塘鄉
二塘鄉地處桂林市郊南部,隸屬象山區。轄六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兩條黃金通道桂陽公路和萬福公路貫穿其中,面積為3109.2公頃,2005年末,人口14528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148元。依託地域優勢,鄉黨委政府深入調查研究,反覆論證,集思廣益,圍繞建設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為核心,結合本鄉實際,制定了符合二塘鄉特點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思路,即走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確定了未來五年的主要指標:農業總產值繼續保持每年遞增8%,工業總產值保持年均遞增10%,財政收入每年遞增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每年遞增10%,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加200元以上。

交通便利,離城市近是二塘鄉發展的一個很大優勢。因此,結合二塘鄉實際情況,構建一條二塘發展之路,即是走城市化的道路。以“居住社區化、就業非農化、保障社會化、受益多元化,待遇市民化”為基本方向,積極探索建設城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促進二塘鄉城市化建設。

一、實行“三個一批”,推動居住社區化。

根據二塘鄉各村經濟社會發展,自然地理條件等方面的差異,按照“規劃在先,建設在後;超前規劃,分步建設”的原則,制定二塘鄉新型農村社區。(一)是以萬福公路征地拆遷和工業園區征地為契機,抓住機遇,新建一批農村新村。如紅光村委的西村新村,塘村委的迎賓新村等,引導村民的住房向中心村集中。(二)是對已基本成型的村莊進行綜合整治,提高一批。即是對獲衛生文明村的紅光村委額頭村、東村、神灣、常家,陽家村委的茶店村大力開展“三情四包五改”為主要內容的村容環境整治工程,全面規範提高村容村貌。督促各村制定《村規民約》、《衛生公約》等各項制度,重點是在村里開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農戶門前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包治安,村民家中改水、改廁、改廚、改圈、改風貌為內容的整治活動,進一步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三)是對農戶居住相對分散的遠郊村搞好規劃,整建一批。如萬福村委的上下鑾塘村,四合村委的上月、下月等村離市區較遠,要立足城市長遠發展,加速推進這些村子生態家園建設,突出抓好“六改”:改路、改水、改廁、改圈、改廚、改善垃圾處理,實現“五通”:通路(道路硬化)、通電視(有線電視)、通水(自來水)、通沼氣、通信息(電話、寬頻),逐步建設形成集中成型的農村新社區。

二塘鄉二塘鄉中學法制教育
二、把握“三個關鍵”,推動就業非農化。

二塘鄉為近郊,城市是最大的資源。要充分利用好這個資源,把握非農產業發展,轉移就業培訓,農民自主創業三個關鍵措施,著力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逐步建立促進城郊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1.是著力發展非農產業,搭建就業載體。

充分發揮兩個工業園區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利用其形成的商機,大力發展商貿流通,交通運輸、倉儲裝卸等服務業,為農民就業增加新的崗位。

2.是著力加強轉移培訓,增強就業技能。

按照“企業培訓、政府補助、農民免費、就地就業”的思路,實行訂單培訓;同時,發揮婦聯、團委、社會勞動保障所、農服中心的職能作用,對村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教育,以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3.是著力激發創業熱情,推動全民創業。

各級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進軍,鼓勵他們主動融入城市,融入市場。

三、建立“三項機制”,推動保障社會化。

結合城區實際情況,探索完善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醫療保障,社會救助等機制,逐步建立起廣泛覆蓋、基本保證的社會保障體系。1、是探索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土地是農民的生產資料,也是生活基礎,對失地農民,應給予生活補貼,建立農村低保制度,以保障被徵用土地的農民的生活經濟來源,維護社會的穩定。2、是建立符合城區特點的農村醫療保障機制。加快農村初衛生保健與社區衛生服務的對接。大力推行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不斷擴大受益面。3、是健全完善社會救助機制。加強對二塘鄉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入學難的救助工作,爭取各方面的支持,推進農村危房的改造和重建,大力實施以實現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為目標的救助工程。

四、拓展“三條渠道”推動受益多元化。

1、是拓展集體保障的渠道,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村級組織自我發展和為村民提供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2、是拓展財政投入的渠道。建立健全財政資金全方位向農村傾斜的機制,財政支農支出做到兩個高於,即用於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增長比例高於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高於上年。3、是拓展土地收益的渠道。在重點項目征地時,其所征土地的10%—15%預留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用地,引導、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建設倉儲、廠房、築巢引鳳,發展運輸等第三產業,逐步形成農民從這些經營性項目中長期分享土地收益的穩定渠道。

二塘鄉二塘鄉政府領導
五、推進“三大工程”,推動待遇市民化。

從農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加強農村公共事業發展,著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讓農民共享城市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成功。

1、是大力推進社會事業工程。建立經常性投入機制,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每個行政村建一個衛生院,鄉村醫生達到執業資格;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改善教學條件,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加強農村文體活動陣地建設,計畫再建10個文化室,逐步完善鄉村文化站、室的廣播、科普、娛樂、體育等綜合功能,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2、是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工程。積極爭取政策,爭取資金以建設和維護農村基礎設施,計畫建設和改造13條農村道路,使80%以上自然村實現柏油或水泥路面硬化,改建農村機耕道10條以上。分期分批解決村民自來水供應問題,力爭使80%以上的自然村都能飲用乾淨、衛生的自來水。改善村委會辦公條件,爭取每個村委會辦公面積增加100㎡。3、是大力推進平安鄉村工程。開展法律進農戶活動,全面推進依法治鄉,營造功能健全、管理規範、安全有序的社會主義法制環境。建立完善農村矛盾調解機制,妥善處理支持重點工程建設和維護民眾利益的關係,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確保重點工程順利建設。

進一步發揮小康文明村的示範作用。陽家村委茶店村位於凱風路二塘段的東側,迎賓路北側,距市區5公里,交通便利。該村共有村民150戶,642人,年人均純收入3320元,耕地面積435畝,以種植業為主,利用市郊優勢,重點發展運輸業和勞務輸出,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近5萬元。創建示範村以來,該村修建硬化村內道路13000㎡,村道硬化率100%,綠化率80%,修建了兩座衛生公廁,修築水溝2000米,100%的農戶使用清潔衛生的飲用水,98%的農戶空話擁有彩電,修建垃圾池4個,有線電視入戶率100%,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該村還將計畫新建400㎡的兩層老年人活動中心及文化娛樂室,2006年計畫改造房屋117座,擬建一個標準燈光籃球場,實施全村綠化,美化工程,根據市郊農業特點,規劃在該村建設一個面積約200畝的標準化蔬菜基地,突出特色農業。

紅光村委的額頭村,有農戶93戶,總人口420人,人均純收入達3258元,2003年被評為市文明衛生示範村。該村主要通過發展運輸業、蔬菜種植業,養殖業來壯大集體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目前已完善全村道路硬化、排污、排水、垃圾集中處理,修建一個籃球場;去年,美化、綠化環境,建休閒、運動亭,文化室建設工程也全部完成,村容村貌得到進一步改善,在今後發展思路中將重點發展以觀光農業為主的旅遊業,圍繞這一目標,一方面,加大對房屋改造的力度,2006年計畫改造30座,使整個村的房屋布局得到改觀,另一方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走集約化道路,在原有蔬菜面積1500畝,“四月紅”蜜桃165畝,早熟溫州柑100畝的基礎,擴大魚塘養殖規模,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態家園。

總之,二塘新農村的發展前景是:逐步城市化、產業結構合理化,經濟類型特色化;人文、生態環境良好,人民民眾安居樂業,一派祥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