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記錄

事件記錄,是工作中面臨突發事件、重大問題時的行為表現。事件記錄的內容應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經過,事件分析的內容應包括被測人的反應、行為、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主測人的評價等。

基本信息

概述

只要發生某些事件,例如服務啟動和停止,或用戶登錄和註銷及訪問資源,就在審核跟蹤中記錄審核項目的過程。可以使用“事件查看器”審閱 AppleTalk 網路集成事件和 Windows 事件。 或者是對一些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用文字或圖片等方式記錄下來。
對不同事件的記錄分為不同記錄方法:回憶記錄、手工記錄、聲音記錄、影像記錄、音像記錄等。

參閱

請參閱:事件、服務關鍵事件記錄法

典型事件

最能說明被測人一貫行為表現的事件。

重大事件

工作中面臨突發事件、重大問題時的行為表現。
事件記錄的內容應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經過,事件分析的內容應包括被測人的反應、行為、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主測人的評價等。

教育心理學

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學校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如學生應怎樣去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有什麼關係,複習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教育心理學的產生

,就是心理學與教育結合併逐漸形成一個獨立分枝的歷史過程。19世紀,隨著心理學的發展,不少學者試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論證教育過程。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理論基礎的學者。早在1806年,他就發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該書企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闡述教育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教學的理論問題。1835年,他又寫了《教育學講授綱要》,對前書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學思想作了補充與發揮。赫爾巴特將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對教育心理學的產生,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繼赫爾巴特之後,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嘗試套用心理學知識的,是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他於1868年發表的《人是教育的對象》,不僅在俄國教育心理學發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於世界各國研究教育心理學發展史學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其後,俄國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於1877年發表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但由於它並沒有提供一個獨立的學科內容體系,因此,並不意味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從此確立了。繼前面幾位先行者的心理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之後,類似的著作在其他各國不斷出現,但這些著作多數是把心理學知識通過推論,移植於教育的,對實際的教育心理學問題很少專門研究。這類著作的主要貢獻在於促使人們去關心教育心理學問題,但並不等於很好地解決了教育問題。由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提倡對兒童身心進行實驗研究的“實驗教育學運動”。“實驗教育學運動”的倡導者是德國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他們重視對兒童身心發展與改進教育方法的實驗研究思想,深深打動了歐美的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在他們的倡導下,掀起了一場實驗教育運動。這對後來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測驗與實驗的套用、兒童身心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做出突出貢獻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他立志於用準確、精密的數量化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問題。1903年,他寫成《教育心理學》一書,後來擴展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學》,並於1913—1914年出版。在該書中,桑代克創建了一個教育心理學的完整體系,從而正式確立了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標誌著教育心理學的正式誕生。
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準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後,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繫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為適應教育不斷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也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範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由初期偏重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並且大多集中於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中國把發展教育置於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補充說明:
 教育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教育過程的心理學分支學科了,說簡單一點,教育心理學就是學與教這個過程的方方面面規律的科學,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特徵

教育心理學首先就要了解教育過程的執行者。教師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什麼影響。不管你是否意識到,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學觀念和方法,有些老師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因而採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有些老師則認為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主張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活動中學習和提高。另外,研究還發現,教師的性格特徵也會影響教學過程,嚴厲的老師更傾向於採用傳統教學法,課堂氣氛也不很活躍,而民主活潑的老師則更願意採用新式教學法,更願意多作嘗試,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在老師目前也能夠更自由的表現自己。

二、學生的特點

而作為學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讀書哲學”,有的孩子堅信學習靠積累,堅信“笨鳥先飛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會有一份收穫;而有些孩子則堅信“聰明有種”,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顯其拙”,因而根本不願意多下功夫,還看不慣別人下苦功。持這兩種不同觀念的孩子在學習上可就不一樣了,對於自己學得好,有成績的科目,可能還沒有明顯的區別,可一遇到難度大,學不好,不感興趣的科目,前者可能還會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學下去,後者則可能很快就放棄了,結果當然也會很不一樣。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才能有的放矢的實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功效。因此,教育心理學還必須了解教育過程的另一半參與者

三、教學方法

不同教學方法對於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有什麼影響,以及教師如何與教學方法進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動手操作的教學方法,對於物理、化學等操作性強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對於歷史、語文等科目卻可能沒什麼效果。對同一門學科,不同的內容來說,同一種教學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遠。例如,話劇文章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角色扮演等等,而古詩、文言文卻很難採取這種教學方法。同樣,不同的教師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活潑的老師能夠和學生達成一片,採用活動教學法時更自如;而嚴厲的不苟言笑的老師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對學生來說也是如此,有些學生喜歡自己發現問題,因而探索性的方法更適合這些學生,而對於那些不愛動腦筋,喜歡老師告訴自己方法,以便按部就班的執行的學生來說,這種方法就不合適了。

論壇

一、教育研究方法和措施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說
1. 教育研究方法的內涵 方法與科學方法的含義;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特性。
2.教育研究的意義及教育研究方法的價值 教育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方法的價值。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1.教育研究的科學化歷程
2.我國教育研究的現狀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問題
3.教育研究方法演進的主要趨勢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
1.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準的方法分類 設討一階段的方法:確定課題的方法、查閱文獻的方法、研究設計的方法;實施階段的方法:
形成事實的方法、形成理論的方法;總結評價階段的方法:撰寫報告的方法、成果評定的方 法。
2.以問題性質為標準的分類 理論方法(歸納、演繹、類比;分類、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 實證方法(觀察、問卷、訪談、測量等);
實驗研究方法(真實驗、準實驗等); 歷史研究方法(文獻法、內容分析法等)。
3.其他分類 教育價值研究與教育事實研究;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四)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2.創新性原則
3.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4.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
5.倫理原則
(五)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過程
1.選題與設計階段 選擇課題;查閱文獻;提出假設;制定方案。
2.實施階段 蒐集資料,形成科學事實;分析事實或原有理論,形成新理論。
3.總結與評價階段 撰寫研究報告或學術論文;鑑定和評價研究成果。
二、教育研究的選題與設計
(一)選題的主要來源
1.社會變革與發展對教育研究提出的問題
2.學科理論的深化、拓展或轉型中產生的問題
3.研究者個人在教育實踐中觀察與思考產生的問題
(二)選題的基本要求
1.問題本身要新穎、有研究價值
2.問題提出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和事實依據
3.問題表述必須具體明確
4. 問題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課題研究的設計
1.選擇研究對象
2.確定研究方法
3.制定研究計畫
(四)課題論證的基本內容
1.課題選題的價值
2.對同類研究和相關研究狀況把握的準確性與全面性
3. 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內容框架的科學性
4.課題研究步驟、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
5.課題研究基本條件上的可行性
三、教育文獻檢索
(一)教育文獻的含義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教育文獻的含義
2.教育文獻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選定研究課題、確定研究方向;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和研究方法;避免重複勞動、提高科學 研究的效益。
(二)教育文獻的種類及主要分布
1.教育文獻的三種等級 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
2.教育文獻的主要分布 書籍;報刊;教育檔案;電子信息檢索系統
(三)教育文獻檢索的基本過程及主要方法
1.教育文獻檢索的基本過程 分析和準備階段;搜尋階段;加工階段。
2.教育文獻檢索的主要方法 順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綜合查找法
3.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文獻檢索中的套用
(四)教育文獻檢索的要求
1.進行內部評論與外部評論
2.全面、準確地檢索教育文獻
3. 以分析概括為基礎,撰寫教育文獻綜述報告
四、教育觀察研究
(一)教育觀察研究概述
1.教育觀察的含義
2.教育觀察研究的基本特點
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對觀察對象不加任何干預控制;有翔實的觀察記錄。
3.教育觀察研究的基本原則目的性;客觀性;自覺性。
(二)教育觀察研究的基本類型
1.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觀察
2.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3.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
4.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
(三)教育觀察研究的實施程式
1.教育觀察的實施程式 界定研究問題,明確觀察目的和意義;編制觀察提綱,進入研究情境;實施觀察,收集、記 錄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研究結論。
2.教育觀察研究的記錄方法 描述記錄(日記描述法、軼事記錄法、連續記錄法);取樣記錄(時間取樣、事件取樣);行 為核對表。
五、教育調查研究
(一)教育調查研究概述
1.教育調查研究的含義
2.教育調查研究的類型 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個案調查; 現狀調查、相關調查、發展調查、預測調查; 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測量調查、調查表法。
3.教育調查研究的一般步驟 確定調查課題;選擇調查對象;確定調查方法和手段,編制和選用調查工具;制定調查計畫;
實施調查;整理、分析調查資料,撰寫調查報告。
(二)問卷調查
1.問卷調查的特點 調查過程的標準化;調查形式的匿名性;調查的範圍廣、效率高。
2.問卷的結構 指導語;問題;結束語。
3.問題的設計 問題設計的基本要求;問題的形式;問題答案的格式。(三)訪談調查
1.訪談調查特點 靈活性強;能夠使用比較複雜的訪談提綱;能夠獲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資料; 不受書面語言文字的限制;容易進行深入調查。
2.訪談調查的類型
結構性訪談調查和非結構性訪談調查;一次性訪談調查和重複性訪談調查;個 別訪談調查和集體訪談調查
3.訪談調查的過程 選擇訪談對象;準備訪談提綱和訪談計畫;正式訪談。
六、教育實驗研究
(一)教育實驗研究概述
1. 教育實驗研究的含義
2.教育實驗研究的基本特點 因果關係的探討;自變數的操作(進行實驗處理);合理控制無關變數.
3. 教育實驗研究歷史發展的兩條基本線索 借鑑、模仿自然科學實驗;從一般教育活動分化發展而形成。
4. 教育實驗研究的主要功能 檢驗、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論;促進教育實踐的改革與發展;為新的科學理論假說套用於教育 實踐尋求操作程式。
5.教育實驗研究的基本程式 教育實驗的準備階段(教育實驗研究的設計);教育實驗的實施階段;教育實驗的總結推廣 階段。
(二)教育實驗的基本類型
1.實驗室實驗與自然實驗
2.確認性實驗、探索性實驗與驗證性實驗
3. 單因索實驗與多因素實驗
4. 前實驗、準實驗與真實驗
(三)教育實驗研究設計的效度與變數控制
1.教育實驗研究效度 教育實驗研究效度的含義;教育實驗研究的內在效度;教育實驗研究的外在效度。
2.教育實驗的變數控制 教育實驗變數控制的內涵;教育實驗變數控制的主要方法
3.提高教育實驗效度的主要措施 使用設計組加以平衡;隨機、匹配或實驗組兼作控制組;設計控制和統計控制。
(四)教育實驗的設計與實施
1.教育實驗設計的主要內容 研究假設;自變數、因變數、控制變數;實驗處理;實驗設計的方案、
2. 教育實驗研究評價的內容 教育實驗研究的目標評價;教育實驗研究的過程評價;教育實驗研究的結果評 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